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3.10《终南望余雪》课件(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3.10《终南望余雪》课件(20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1 11:1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冬天的诗
《江雪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作者简介
祖咏(699-746 ),唐朝 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终南望馀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 》、《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 》等,其中以《终南望馀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诗一卷。
大家猜猜作者写此诗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忖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终南山北面的山岭秀丽非凡,山上的积雪好像与漂浮的云端相连。
译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行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首句一个“秀”字,即“秀拔”、“峻秀”,把终南山的玉树临风的卓绝风姿一笔点出。
次句,一个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这两句中暗含一个“望”字,已将题中之意全部包含其中。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雪后的阳光照耀着丛丛林木,傍晚的城中也增添了几分清寒。
“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
想一想,这首诗是怎样扣住一个“望”字写景的?

答: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都是望中所见的。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