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3.12《涉江采芙蓉》课件(4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3.12《涉江采芙蓉》课件(42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1 11:2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红 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赠范晔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折 柳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
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采花、折柳赠亲朋——
古人传情达意的常用方式。
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
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涉 江 采 芙 蓉
芙蓉,又称荷花、莲花、芙蕖、水芝、水芸等;又有溪客、玉环等雅称;未开的花蕾又称菡萏。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北宋】周敦颐
解题《涉江采芙蓉》
渡过河去采摘水中的芙蓉花。
五言诗的节奏划分:
二三 二一二 二二一
赠(wèi )
还( huán )顾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感知课文内容
1、采摘芙蓉的目的是——
所思:
(所+动词=名词性质的短语)
思念的人。
同心者:
同心的人;感情深厚的人。
2、采摘的芙蓉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兰泽。
为何是“兰泽”而非“沼泽”,有何
艺术作用?
环境描写。
兰象征高洁、典雅、美好、坚贞不渝。
“兰泽”侧面烘托芙蓉生长环境的高洁、美好。
借此展现了主人公形象的高洁,所表达情感的纯洁、美好。
3、复述诗文
感知内容
4、全诗中哪些句子是直抒胸臆? 并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a\直接抒发了主人公因分
离而黯然痛苦的心情。
b\含蓄表达了分隔两地的相爱的人真挚
笃厚的感情。
二、品味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结合提示,品艺术特色。
提示一:本诗选择哪些事物来传情。
提示二:本诗本诗由叙事到抒情是如何转化的。
提示三:本诗写的景是怎样的景,抒的情是怎样的情。提示四: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画 面“还顾望旧乡,所思在远道”并试品析。
其他……
提示一:本诗选择哪些事物来传情。
借用意象,营造意境(氛围),表达情感。
借芙蓉、兰这清幽高洁的意象,
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烘托了主人公纯洁和美好情感。
提示二:本诗本诗由叙事到抒情是如何转化的。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忧伤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显得她孤独而凄清;
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返身回望家乡的游子,那一闪即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在这静寂中,天地间响起了一声凄伤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感叹无疑发自 俩主人公心怀,撼人心魄。
整首诗歌你们想象一下画面?
天地之间
两处叹息
《涉江采芙蓉 》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直接从诗歌中找找表现感情的词语?
所思 望旧乡 忧伤
1、诗歌这句有哪些意象 ?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芙蓉” “兰泽” “芳草”
荷花,又称莲花,又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hàn dàn )、净友等。
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
以荷入诗者,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1)自问自答
(2)“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反衬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 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 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 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 背景上,抒写主人公独自的忧伤, 更具有以“乐”衬“哀” 的强烈效果。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诗歌第三句运用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一词,是人物动作描写,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忧伤
思考:最后一句除了表达主人公忧伤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同心”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离居”之长久有了“忧伤以终老”的痛苦. 相爱却不能相守,而且这种分离是不同于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一个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永远叹息的痛。
学习了整首诗歌,现在你们想象一下整个画面?
一边是一个女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旁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显得她孤独而凄清;
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返身回望家乡的游子,那一闪即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显得她孤独而凄清;
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返身回望家乡的游子,那一闪即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在这静寂中,天地间响起了一声凄伤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感叹无疑发自 俩主人公心怀,撼人心魄。
整首诗歌你们想象一下画面?
天地之间
两处叹息
再次诵读诗歌,你认为这首诗美吗?美在哪里呢?
一、美在意象。“芙蓉”“兰泽”“芳草”等词语,读之便觉香气袭人,沁人心脾。
    正值盛夏时节,江边花香日暖,娇花撩人,主人公见此情景满心想要采到鲜荷,甚至不惜“涉江”之劳。
二、美在行为。因为本诗所写的是主人公于夏日江边采摘芙蓉以送爱人的情节。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美在情感。美丽的花草,美好的行为,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一是意境高洁、感情纯洁;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三读诗歌,感受本诗中感情的变化。
明确:所思、旧乡、长路(远道)、忧伤等。
作者的感情变化:
欢欣——失望——思乡念亲——无奈憾恨
结语:
相爱却不能相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让人“忧伤以终老”,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
面对离别,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与感伤,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拥有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回望我们所拥有所有的相聚吧!
作业:
背诵全诗;
预习《短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