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祖国山河阅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祖国山河与都市 学科 语文
所属领域 阅读 适用年级 三年级上
单元课时数 4课时 设计者
单元课文 16《富饶的西沙群岛》、17《海滨小城》、18《美丽的小兴安岭》、19《香港,璀璨的明珠》
阶段一:单元概念。
1.课程标准分析: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对行为动词“把握”的分析:“把握”即“掌握、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指明确文章核心描写对象及关键信息,知晓文章围绕描写对象展开了哪些内容。
(2)对核心内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分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需运用多种方法,结合本单元文本特点,重点运用“题目扩充法”“抓中心句法”“段意合并法”,其中“抓中心句法”是本单元突破重点。
2.教材分析:
(1)学段阅读要素衔接梳理。
册次 阅读要素
三上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三下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四上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下 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上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六上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六下 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
(2)本单元文本及阅读要素分析。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祖国的壮美山河与繁华都市”专题编写,单元核心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是衔接低段“初步感知内容”与高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桥梁,也为单元习作“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奠定基础。
本单元4篇课文各有侧重,共同承载语文要素的落实:
《富饶的西沙群岛》:以“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为核心,多个自然段采用“段首中心句+具体描写”的构段方式,是落实“借助中心句理解段落意思”的核心范例;
《海滨小城》:聚焦“整洁、美丽”的特点,第3-6自然段均以段首中心句引领具体内容,可与前一篇课文形成方法迁移;
《美丽的小兴安岭》:按四季顺序描写,除段落中心句外,结尾自然段以中心句概括全文,能让学生感知中心句的不同作用;
《香港,璀璨的明珠》:介绍香港的多元特色,各段落围绕明确的中心意思展开,中心句位置灵活(多在段首,个别隐含),可拓展学生对“关键语句”的认知,同时丰富“祖国美景”的内涵(从自然山河延伸到繁华都市)。
3.学情分析:
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能识别自然段、理解单句意思,具备借助上下文理解简单词语的能力,能通过图文结合、借助提示初步感知课文写了什么。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对学生而言是首次系统学习,存在两个核心难点:一是难以快速准确识别段落中的关键语句(尤其是中心句不明显时);二是不能清晰理解关键语句与段落其他内容的关联,即“关键语句如何统领段落内容”。此外,学生对香港的认知多停留在“繁华都市”的模糊印象,需通过文本学习深化对其多元特色的理解,进而丰富对“祖国美景”的认知维度。
4.确立单元概念。
(1)祖国的壮美山河与繁华都市,都是祖国的瑰宝,值得我们欣赏与热爱。
(2)借助段落中的关键语句(多为中心句),能快速、准确地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3)掌握“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意思”的方法,是读懂写景类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
阶段二:预期学习结果。
(一)学习迁移。
学生能自主将所学运用到:
1.生活中阅读景点介绍、旅游手册等文本时,借助关键语句快速把握核心信息;
2.自主阅读写景、状物类文本(包括自然景观和都市风光类)时,能主动寻找关键语句,并用其理解段落意思;
3.介绍家乡或游览过的景点时,能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组织语言,清晰表达景物特点。
(二)深入持久理解。
学生将会理解:
1.祖国的自然山河(西沙群岛、小兴安岭等)和繁华都市(香港、海滨小城等)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祖国的美丽画卷,都值得欣赏与热爱;
2.段落中的关键语句(常为中心句)是段落的“核心灵魂”,能概括段落主要内容,帮助我们快速把握段落意思;
3.先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再将各段落意思整合,就能更轻松地读懂整篇写景类文本。
(三)核心问题。
学生将不断思考:
1.祖国的山河与都市各有哪些独特魅力,为什么都值得我们欣赏与热爱?
2.什么是段落中的关键语句?它通过什么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3.如何运用“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意思”的方法,读懂一篇完整的写景类文本?
(四)掌握知能。
学生该掌握的知识是:
1.正确认读“饶、屿、崖、港、贸”等单元生字,规范书写“富、优、浅、演、盛”等重点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4篇课文,能结合文本语境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3.能准确识别段落中的关键语句(重点是中心句),明确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4.积累文本中的优美句段(如描写西沙群岛海底景色、小兴安岭四季风光、香港夜景的语句),并能说出喜欢的理由;
5.了解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小兴安岭、香港的地理位置及核心特点。
学生应形成的技能是:
1.能快速找出写景段落中的中心句,并借助中心句梳理段落中的具体描写内容,理解段落意思;
2.能对比不同文本,发现中心句在段落中的不同位置(段首、段尾、段中)及作用;
3.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语句,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清晰、生动地介绍一处景物(自然景观或都市风光);
4.能在小组交流中,清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他人的分享提出简单的修改建议。
阶段三:确定恰当的评估办法。
真实性情境任务:
同学们,学校即将举办“祖国美景博览会”,需要招募一批“小小讲解员”,为参观者介绍祖国的特色景点。请大家结合本单元课文学习,选择一处景点(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小兴安岭、香港或家乡景点),准备一份讲解稿,在博览会上进行展示。最终将评选出“金牌讲解员”和“最美景点推荐奖”。
具体要求:
1.讲解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清晰介绍景点的核心特点;
2.语言生动、有条理,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语句,吸引参观者;
3.仪态自然、口齿清晰,表达流畅。
目标-评估任务-评估标准对应表
预期目标 评估任务 评估标准
持久理解1、2;掌握知能1、3 任务1:美景探秘报告单(1课时) 阅读4篇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1.在地图上标注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小兴安岭、香港的大致位置; 2.填写表格,梳理每篇课文的核心景点、关键语句及景点特点; 3.标注自己最喜欢的优美句段,简要说明理由。 评价要点(每点★★★): 1.地图标注准确,能明确4个景点的地理位置; 2.表格填写完整,关键语句找得准确,景点特点概括清晰; 3.能标注优美句段,理由表述合理。
持久理解2、3;掌握知能2、4 任务2:关键语句解码练习(1课时) 1.聚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4-5自然段、《海滨小城》第3-6自然段,分析关键语句与段落内容的关系,说说关键语句的作用; 2.对比《美丽的小兴安岭》与《香港,璀璨的明珠》,找出两篇课文中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完成对比表格; 3.给一段没有中心句的写景文字,尝试补充中心句,并说明理由。 评价要点(每点★★★): 1.能清晰分析关键语句与段落内容的“统领关系”,准确说出关键语句的作用; 2.能准确找出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段首、段尾、隐含),对比表格填写完整; 3.补充的中心句能准确概括段落内容,理由充分。
学习迁移1、3;掌握知能3、5 任务3:“祖国美景博览会”讲解展示(2课时) 1.学生结合评估任务1、2的成果,撰写讲解稿,小组内进行预展示; 2.小组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班级“美景博览会”展示; 3.师生共同依据评价标准打分,评选“金牌讲解员”和“最美景点推荐奖”。 评价维度(每项满分10分): 1.内容聚焦(3分):能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讲解,景点特点突出,关键信息准确; 2.方法运用(4分):能借助关键语句组织讲解内容,逻辑清晰,让参观者明确景点特点; 3.语言表达(3分):语言准确、流利、生动,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语句,仪态自然、口齿清晰。
阶段四:规划相关教学过程。
目标 单元结构 教学流程
学习迁移(T);掌握知能1、5 第一课时:美景探秘——初识祖国瑰宝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1.出示“祖国美景博览会”招募海报,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成为“小小讲解员”,需要掌握“读懂美景介绍、清晰讲解美景”的本领; 2.板书单元主题“祖国山河与都市”,引导学生质疑:“我们要认识哪些祖国美景?怎样才能读懂它们的特点?” (二)初读文本,定位美景 1.学生自由朗读4篇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中国地图,小组合作完成“美景定位”:在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南海)、海滨小城(广东沿海)、小兴安岭(东北)、香港(南海之滨)的大致位置,教师点拨纠正; (三)梳理特点,完成报告单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填写“美景探秘报告单”中的“核心景点”“景点特点”两栏; 2.小组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特点(如西沙群岛:富饶;香港:璀璨); (四)课堂小结 明确本单元将通过学习“借助关键语句”的方法,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美景的特色,为成为“小小讲解员”做准备。
理解意义(m);掌握知能2、3 第二课时:妙悟方法——解码关键语句 (一)聚焦范例,初识中心句 1.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第4自然段(“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提问:“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2.引导学生发现段首“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是统领全段的句子,明确这就是“中心句”; 3.再读段落,分析:中心句后面的内容是怎样具体描写“鱼好看”的?(从数量、样子、动作等方面),体会中心句与段落内容的关系; (二)迁移练习,巩固方法 1.学生自主阅读《海滨小城》第3-6自然段,用“____”画出每段的中心句,小组讨论:中心句在段首有什么好处?(让读者快速把握段落意思); 2.完成“关键语句解码练习”第一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心句的作用; (三)拓展认知,发现位置差异 1.出示《美丽的小兴安岭》最后一自然段,提问:“这段话是对全文的概括,它在文章的末尾,起到了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阅读《香港,璀璨的明珠》第2-4自然段,找出每段的关键语句,发现部分段落的中心句虽在段首,但表述更隐蔽(如第2自然段“香港是一个著名的港口,世界各地的商人都乐意来这里做生意”); 3.完成对比表格,梳理中心句的不同位置(段首、段尾、隐含); (四)小试牛刀,学以致用 出示一段描写“家乡公园”的文字(无中心句),引导学生补充中心句,说明理由,教师点评指导。
理解意义(m);学习迁移(T);掌握知能4、5 第三课时:积累运用——打磨讲解文稿 (一)积累优美语句,丰富语言储备 1.回顾4篇课文,小组合作梳理“优美句段库”:如描写西沙群岛海底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描写小兴安岭冬天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描写香港夜景的“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可以用在哪些景点的讲解中; (二)学习讲解技巧,搭建表达框架 1.提问:“作为‘小小讲解员’,怎样讲解才能让参观者听明白、有兴趣?” 2.师生共同总结讲解框架:先点明景点名称及核心特点(用中心句引出)→再分点具体介绍(结合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最后表达赞美之情(运用积累的优美语句); 3.出示讲解稿范例(以“西沙群岛”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范例如何运用中心句和优美语句; (三)撰写初稿,小组打磨 1.学生选择一处景点,依据框架撰写讲解稿,可参考“美景探秘报告单”中的内容; 2.小组内交换讲解稿,依据以下要点互评修改:①是否围绕一个中心意思?②有没有运用关键语句?③语言是否生动? 3.学生根据同伴建议修改初稿,进行预讲解,小组内提出改进建议(如语速、仪态等)。
学习迁移(T);掌握知能5 第四课时:展示评选——共赏祖国美景 (一)明确标准,做好准备 1.师生共同回顾“金牌讲解员”评价标准,细化打分细则(如“内容聚焦”需包含“中心明确、特点突出”,“语言表达”需包含“流利、生动、有感情”); 2.学生进行最后的讲解准备,可搭配简单的动作或道具(如景点图片); (二)美景博览会,展示风采 1.小组推荐优秀选手依次进行讲解展示,其他学生作为“参观者”,填写评分表; 2.每展示完3名选手,安排“参观者”点评:说说优点和改进建议; (三)评选表彰,总结提升 1.统计评分表,评选出“金牌讲解员”和“最美景点推荐奖”,颁发小奖章; 2.获奖选手分享经验:如何运用“借助关键语句”的方法准备讲解稿; (四)拓展延伸,热爱家乡 1.提问:“除了课文中的美景,我们的家乡济南还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景点?” 2.布置作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点,撰写一段讲解词,下次课进行“家乡美景小分享”; 3.课堂小结:通过本单元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祖国山河与都市的壮美,还掌握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意思”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带着这份热爱和本领,去发现更多祖国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