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刘禹锡《陋室铭》安徽和县刘禹锡陋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意。自学提纲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了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借助注释、工具书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刘禹锡简介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陋室铭》题解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解题:关于“铭”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读得畅顺,读出感情。
陋室铭刘禹锡山 /不在高, 有仙/ 则名。
水 /不在深, 有龙/ 则灵。
斯 是/ 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 /金 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铭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请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名 m ing
灵 l ing
馨 x in
青 q ing
丁 d ing
经 j ing
形 x ing
亭 t ing
1.辨音识字:
德馨( ) 苔( )痕
案牍( ) 鸿儒( )
西蜀( ) 何陋( )
2.辨析多音字:
调素琴( ) 调动( )重点词语3.辨析字形:
馨( )德馨 罄( )罄竹难书
牍( )案犊 读( )读书
儒( )鸿儒 濡( )相濡以沫xīntáidúhónɡ rúshǔlòutiáodiàoxīnqìnɡdúdúrúrú4.积累词语:
有仙则名( )
惟吾德馨(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重点词语4.积累词语:
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惟吾德馨(只;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长到;映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大儒,博学的人;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琴、瑟、箫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官府的公文;使……劳累) 重点词语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有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 )
并自为其名( )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知识小结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出名)
并自为其名(名字)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重点词语重点词语2、词类活用山不再高,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出名
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古今异义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身体 今义 样子、形状
孔子云 古义 说 今义 云彩 4、特殊句式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句 “何陋”是前置的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谈笑的都是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当堂练习1、注音
陋室( ) 鸿儒( )案牍( )
2、解释词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 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 劳形:
3、翻译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填空
《陋室铭》作者——,是——朝诗人。文中押韵的字是名、—、—、
青、—、—、—、和—。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课外作业背诵课文
基础训练一、二、三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再读课文,体会本文的主旨。
2、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学提纲1、读课文,找出点名文章主旨的句子。
2、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的?为什么这样写?
3、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
4、作者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用意何在?
5、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6、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再读课文,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惟吾德馨”。 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从而点明短文主旨。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
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课文研读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一是自然环境清幽。(景)
二是交往人物不俗。(人)
三是生活情趣高雅。(事)想一想1、作者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用意何在?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2、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分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
言志:——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
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研读课文山
水引景人事描庐
亭赞陋 室 铭(不陋) 托 物 言 志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德馨) 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托物言志)
探 究:
本文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志趣,对于作者这种思想,你有怎样的看法呢?仿写作品之一 教室铭(讽刺某些学生)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发短信,寻思看电影。可以写情书,阅金庸。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你能仿写吗?当堂练习1、本文的主旨句是:
2、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3、找出课文中对偶句找出课文中对偶句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4、调素琴,
阅金经。5、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2.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
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2)写景色之雅的句是: 。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4)作者运用 手法,
抒发了作者的 情怀。朗读欣赏自 学 检 测看谁读得好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读得顺畅,读出感情。文人书斋名趣
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很讲究书斋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 陆游--老学庵
蒲松龄--聊斋老学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斋名。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铭斋,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聊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题书屋为“聊斋”。相传,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为搜集素材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 “七焚斋”:?又名“七录斋”。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 课外作业1、基础训练
2、课外预习《诗词曲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