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1课时 地球的表面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科学·教科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上学期 单元 二 地球表面的变化
课题 第1课时 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描述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2.学生能分析地形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地球表面地貌的动态变化。
3.学生树立地球地貌的动态认知,体会自然力量对地形的塑造作用。
核心素养
1.科学观念:理解地球表面地形多样,地貌变化受多种自然力量影响。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地形特点推理形成原因,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探究实践:能观察地形地图和图片,记录并分析地形特点及形成原因。
4.态度责任:树立地球地貌动态变化的认知,体会自然力量的神奇与伟大。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别地球表面主要地形,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影响地形变化的多种因素,推理地形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入
【设计意图】以教材“聚焦”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初步认知,激发探究地球表面样貌及形成原因的兴趣,明确本节课围绕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变化展开。
活动:展示教材中地球的图片。
老师提问:“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地球的表面》。”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探索”板块的世界地形图,直观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和地形多样性,为后续分析地形特点奠定基础。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同学们,观察世界地形图,说说地球表面有哪些主要的地形类型?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海洋面积大,陆地分布零散……”
老师继续提问:“从地形图的颜色和形态上,大家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
2.任务小结
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同学们直观认识到地球表面地形多样,有山地、平原等多种类型,且海陆分布不均,为后续深入分析具体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做好了铺垫。
学习任务二: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索”板块的图片和活动手册,分析具体地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说说我国地形有什么分布特点?”
学生观察后回答:“我国地形复杂,山地、高原多,地势西高东低……”
老师继续提问:“观察弯曲的岩层、长白山天池、敦煌雅丹地貌、黄土高原沟壑、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图片,描述它们的地形特点,推测主要形成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弯曲的岩层可能是地壳运动导致的;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湖……”
老师追问:“大家把每幅图的地形特点及对主要形成原因的猜测填写在《地形地貌记录表》中,说说填写时的思考过程。”
学生填写后展示并讲解:“根据地形的形态,结合所学的自然力量知识来推测……”
2.任务小结
通过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具体地形的特点,并能结合自然力量的知识推测其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等,提升了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学习任务三:研讨地形地貌的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研讨”板块的问题,总结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及其特点,分析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深化对地球表面地貌动态变化的理解。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总结后回答:“山地海拔高、坡度陡;平原海拔低、地势平……”
老师继续提问:“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怎样改变地形的?”
学生回答:“有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如流水、风力、冰川作用……内力使地形隆起或凹陷,外力使地形侵蚀或堆积……”
2.任务小结
通过研讨,同学们明确了地球表面主要地形的特点,理解了影响地形变化的内力和外力因素,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地貌是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变化的,深化了对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认知。
三、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地形地貌的辨析和成因推理练习,引导学生巩固对地形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强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能力。
活动:发放课堂练习单,包含“地形类型辨析”“地形成因推理”等题目,学生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老师提问:“大家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对地形地貌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学生交流后,老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延伸
【设计意图】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周边,通过观察家乡的地形地貌,深化对地形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培养学生关注身边地理环境的意识。
任务:老师布置任务:“课后观察家乡的地形地貌,描述其特点,并尝试推测形成原因,形成简单的观察报告。”
五、课堂总结
1.学生回顾
请3-4名学生分别回顾。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地球表面地形多样,有山地、平原等,通过观察地形图和具体地形图片,学会了描述地形特点并推测形成原因。”有的学生说:“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内力和外力,内力如地壳运动,外力如流水、风力,它们共同塑造了地球的表面。”还有的学生说:“地球的表面不是本来就有的,是在各种自然力量作用下不断变化的,这让我觉得地球很神奇。”通过学生的回顾,完整梳理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强化了对重点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强调
首先强调地球的表面地形多样,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这些地形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使地形发生隆起或凹陷;外力作用如流水、风力、冰川等,对地形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我们要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是动态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时,要学会观察地形的特点,结合自然力量的知识推理其形成原因,培养科学的地理思维。另外,地球的地形地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六、板书设计
地球的表面
一、地形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二、地形特点及成因:
弯曲岩层——地壳运动
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
雅丹地貌——风力作用
黄土高原沟壑——流水侵蚀
黄河沙洲——流水堆积
三、影响因素:内力(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流水、风力等)
四、核心意识:地球地貌动态变化,自然力量塑造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