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27 15:1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3课时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科学·教科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上学期 单元 二 地球表面的变化
课题 第3课时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明地震成因,描述地震对地表的剧烈改变及防灾措施。
2.学生能完成地震模拟实验,分析地震带来的地表变化。
3.学生树立地震防灾意识,体会地壳运动的强大力量。
核心素养
1.科学观念:理解地震由地壳运动引发,会剧烈改变地表。
2.科学思维:通过模拟实验推理地震成因,培养逻辑能力。
3.探究实践:能完成地震模拟实验,分析地震地表变化。
4.态度责任:树立地震防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方法。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地震成因,分析地震对地表的改变,掌握防灾措施。
2.教学难点:理解地壳运动引发地震的动态过程,分析地震地表变化的复杂性。
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入
【设计意图】以教材“聚焦”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地震破坏的视觉冲击,激发探究地震成因与作用的兴趣,明确本节课围绕地震的成因、地表影响及防灾展开。
活动:展示教材中地震导致地面开裂的图片。
老师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发生时情景如何?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探索”板块的模拟实验和岩层图片,推理地震成因,培养实验探究与逻辑推理能力。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大家先交流对地震成因的看法,说说自己认为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是地下岩石断裂……可能是地壳运动……”
老师继续提问:“我们来做模拟实验,将小盒两半拼接,铺泥后拉开或挤压,观察发生的现象,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实验后回答:“泥出现了裂缝,还有变形……”
老师追问:“根据实验现象和岩层弯曲、断裂的图片,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解释。”
学生结合实验和图片回答:“地壳运动使岩层弯曲、断裂,释放能量,引发地震……”
2.任务小结
通过交流、模拟实验和图片分析,同学们理解了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岩层弯曲、断裂,能量释放引发的,培养了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分析地震的地表影响奠定了知识基础。
学习任务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对地表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索”板块的资料和图片,描述地震情景,分析地震对地表的剧烈改变,培养信息分析与归纳能力。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情景。”
学生描述:“房屋倒塌、地面开裂、山体滑坡……”
老师继续提问:“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唐山地震地面出现了什么?汶川地震形成了什么?”
学生结合资料回答:“唐山地震地面裂缝、塌陷,铁轨变形;汶川地震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
老师追问:“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学生回答:“是剧烈的,瞬间改变地表……”
2.任务小结
通过描述地震情景和分析地震资料,同学们明确了地震发生时的剧烈表现,以及对地表的剧烈改变,如地面开裂、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等,理解了地震作为剧烈地壳运动对地表的强大塑造作用。
学习任务三:探究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与互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索”板块的活动手册,搜集地震自救互救知识,制作宣传海报,培养防灾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大家搜集相关知识,说说有哪些方法。”
学生交流:“躲在桌子下、承重墙旁;用硬物敲击求救……”
老师继续提问:“根据这些知识,制作宣传海报,要突出哪些关键信息?”
学生回答:“自救方法、互救注意事项、逃生路线……”
2.任务小结
通过探究地震自救互救知识并制作宣传海报,同学们掌握了地震防灾的实用方法,树立了地震防灾意识,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安全紧密结合。
三、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地震成因、地表影响及防灾措施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巩固对地震相关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能力,检验学生的防灾意识与知识掌握程度。
活动:发放课堂练习单,包含“地震成因填空”“地震地表变化分析”“防灾措施判断”等题目,学生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老师提问:“大家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对地震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学生交流后,老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延伸
【设计意图】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家庭地震防灾演练,深化对地震防灾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任务:老师布置任务:“课后和家人一起进行地震防灾演练,熟悉家中逃生路线,实践自救互救方法,增强家庭防灾能力。”
五、课堂总结
1.学生回顾
请3-4名学生分别回顾。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地震是地壳运动使岩层弯曲、断裂引发的,会让地表出现裂缝、滑坡等剧烈变化。”有的学生说:“通过模拟实验和分析资料,理解了地震的成因和对地表的影响,还学到了地震时要躲在桌子下、敲击求救等自救方法。”还有的学生说:“地震很可怕,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防灾知识来保护自己,制作宣传海报也让我更清楚地记住了这些方法。”通过学生的回顾,完整梳理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强化了对重点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强调
首先强调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发的,岩层弯曲、断裂释放能量,导致地震发生,它会对地表造成剧烈改变,如地面开裂、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等。我们要理解地震作为剧烈的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同时,掌握地震自救互救知识至关重要,如躲在坚固家具下、用硬物敲击求救等,这些知识能在关键时刻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另外,要树立地震防灾意识,不仅自己要掌握防灾方法,还要向身边的人宣传,共同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希望大家能将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增强安全意识,做到有备无患。
六、板书设计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一、成因:地壳运动→岩层弯曲、断裂→能量释放→地震
二、地表变化:地面开裂、山体滑坡、堰塞湖(剧烈改变)
三、防灾措施:自救(躲、藏)、互救(敲、找)
四、核心意识:理解地震成因,掌握防灾知识,树立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