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发展学生的时空观;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情况。增强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认识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3.家国情怀:认识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规律,与土地制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
中国历史呈现出王朝往复循环的周期性现象,打江山——坐江山——失江山,周而复始。黄炎培先生将其称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王朝崩溃的开始,往往是苛捐杂税的加重打破了社会的稳定。历朝历代一直在“低税——王朝兴起——重税——起义爆发”的恶性循环中打转,中国历史繁荣与贫困总是在轻税与重税中交替变更。
——卢洪友、张楠《国家治理逻辑下的税收制度:历史线索、内在机理及启示》
提问过渡:上述材料表明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关系。那么,中国古代的赋税状况如何呢?今天我们便来一起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以中国历史往复循环的周期性现象创设问题,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关系,引起学生注意力,进而开始本课学习,简单明了。
【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 先秦时期
(1)夏商西周的贡、助、彻
出示材料: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孟子·滕文公上》
教师讲解
贡:夏代的贡有两种,一是诸侯进献的土贡,一是百姓缴纳的田赋。贡额是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夏朝平民每户从国家受田50亩,然后将收获物的一部分贡纳给国家。贡纳物根据百姓距王城远近的不同而不同。
助:商代仍沿袭夏代的贡制,但商代有自己的田赋制度,这就是助法。商朝平民每户从国家受田70亩,借民力以耕公田。
彻:周代的井田中,每块土地为100亩,900亩土地分给八家共同耕种,其中100亩的收获作为田赋上交国家。
(2)春秋时期的“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
出示材料: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其中,属于田制、田赋方面的改革是实行“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的意思是: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在此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公元前594年,鲁国正式推翻过去按井田征收赋税的旧制度,改行“初税亩”。即不分义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必须按亩交纳土地税。
——肖东发主编《古代税赋——历代赋税与劳役制度》
教师讲解:
西周的赋税是以井田为单位征收的。在井田制下,每户土地都是百亩,所以每井所出赋税和劳役都是一样的。
管仲主张根据土地好坏或远近而分等征税,这就改变了西周旧税制的征收标准和征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西周的旧税制。
鲁国“初税亩”不分公田、私田,一切土地均按亩交纳土地税,正式废除了过去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
(3)商鞅变法是封建赋税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
出示材料:
(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教师讲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田”出现并越来越多,为了富国强兵,各国进行变法,其中商鞅变法最成功。
一是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所有土地都按统一的标准征税;二是赋税一律征粟,缴纳粮食,以鼓励百姓务农;三是制定户籍制度,登记人口劳动力数字,按人口抽人头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商鞅变法是封建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基本确立的标志。
2.秦汉时期的租赋制
(1)编户齐民:秦汉时期,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即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2)秦汉时代税种: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
出示图示说明:
教师强调指出:徭役是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秦代男子17岁起役,汉昭帝时改为23岁起役
知识拓展:汉代的算缗、告缗
3.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
(1)发展演变:北魏开始实行租调制;隋朝沿用并发展为租庸调制;唐朝前期租庸调制进一步发展。
(2)经济基础: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教师出示材料说明:
(3)租庸调制内容
出示材料:
(唐朝)男子18岁以上,受露田(需归还)80亩、永业田(不需归还)20亩。妇女不再受田。
……永业田可以买卖。……凡授田者,每丁每年输粟2石、或稻3石,称为“租”;每丁每年随乡土所出,输绢、绫、絁各2丈,绵3两,输布者为2丈4尺,麻3斤,称为“调”;用人之力,每年20日,逢闰月加2日,不役者按日折纳绢3尺,称为“庸”。
——《旧唐书·食货志上》译文
教师讲解说明: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继承这一制度,变成租庸调制。唐朝规定:每丁每年缴纳租粟2石,是为“租”。“调”随乡土所产而出.每丁每年纳绢(或绫)2丈.绵3两.不产绢绵的地方,或纳布2丈5尺.麻3斤。此外,每丁每年服役20天,闰年22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纳绢3尺,称为“庸”。
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调为户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庸是纳绢代役。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体现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有一定松动。
(4)租庸调制作用
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纳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过渡: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土地兼并,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成为流民,失去了输租庸调的能力;安史之乱更加剧了社会矛盾,至唐中期,租庸调制崩溃。
5.唐朝的两税法
(1)实施背景:唐朝中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目的:缓和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实施时间: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新唐书·食货志》
(4)实施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以土地和资产为宗)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旧唐书·杨炎传》
教师依据材料,指导学生总结两税法实施原则
财政原则: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课税主体: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登入户籍,缴纳赋税,即所谓“户无主客,以居者簿”。
课税标准:不再按丁口征税,改为按家庭财产和田亩征税。
纳税期限: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说明两税法前后中国赋税征收发生的变化。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税收对象变化:确立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计税原则,按土地和家庭资产计征赋税。标志着人头税开始被抛弃。
税收形态变化:按“以货币计算和缴纳税额”, 标志着实物税开始受冷落。
(5)两税法实施局限性
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6.宋元时期
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多,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出示材料和图片
教师讲解说明: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叫“丁税”“地税”,在南方叫“夏税”“秋粮”。但是,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科差,相当于唐代的调,以户为课税对象,在北方征丝料与包银,按户征收,在江南纳户钞与包银。)
7.明朝赋税制度
(1)明朝初年: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3)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万历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①背景: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量增加;土地兼并、赋役沉重,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
②内容:一条鞭法实行赋役杂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丁四粮六、丁粮各半或丁六粮四等),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要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出示一条鞭法结构图,并分析其影响:
③影响:
清查地丁:一条鞭法是在清查土地和丁产的基础上实行的,扩大了赋役的承担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均赋均役的作用,相对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同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赋役征银:使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推动着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取消力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相对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农民获得了较大的自由,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赋役合一:简化了税制,使收入更加稳定可靠,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合作探究】比较租庸调制、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的异同。
8.清朝的赋税制度
出示材料:
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九日谕:“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岂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五十二年(1713)万寿恩诏:“但据五十年(1711)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四年(1726),奉旨“以各色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又匠价向系另征。
乾隆三年(1738),奉旨均摊入本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由是地、丁、匠价,统归一则,真所谓“一条鞭”矣。
——[清]吴振棫:《养吉斋余录》卷1
(1)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2)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教师讲解: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它还为以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奠定了基础。
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
——《中国古代赋税与劳役》
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既影响了国家的税收,又造成社会不安定。雍正帝即位后,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赋与役的合并,即人头税归并于财产税的过程;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是生产力得到某种程度的解放。雇佣关系有所发展,这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大变革,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摊丁入亩后,赋役负担比以前均平合理;地丁合一后,简化了征收手续,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有利于人口的增长,百姓安居,生产发展。
——《中国赋税史》
“摊丁入亩” 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地多多交,地少少交,没地不交,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封建统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归纳总结】我国古代主要的赋税制度
【总结提升】 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直到废除。
(2)赋税品种: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3)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这种演变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设计意图) 适当补充了先秦时期赋役内容,使赋役制度发展的历史更完整,并用列表的形式加以整理归纳,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形成时空观念;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从整个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的总体趋势看,税制改革大多都是围绕着税制的公平、简化的方向变革。那么近现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 中国关税制度
出示材料:
(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2)作用
关税征收具有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保护生产,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
(3)中国古代关税的起源及特点
出示材料
我国早期关卡属于“国家”之间的防御体系,政治军事功能第一。设关目的只是稽查过往货物有无违禁品,过境而不征税。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卡开始延伸出财政功能。因此,我国早期的关税实际上也是一种通过税,关卡是公共权力的施政部门,同时也是国家课征关税的权力机关。
………
对关税起源的研究,可知我国早期关税长期以来处于国内关税阶段,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关税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之所以这样说,首先,关税不仅有国内关税和国境关税之分,而且两者有着此涨彼消的关系;其次,关税是随着公共权力施政范围的变化而延伸。
——《试论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
教师讲解:
①中国关税起源: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②中国早期关税制度的特点:
政治军事功能第一,后延伸出财政功能;属于通过税;国内税和国境税并存;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2)近代以来关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学生自读教材,完成下面表格:
【合作探究1】分析近代中国关税制度发生的变化,与哪些条约与之相关?
学生思考后回答: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不仅如此,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英国人赫德手中长达45年(1863——1908)。
“盖自关税协定制度成立以来,以进口税率之低,外国纷纷以其过剩制品输入我国而莫之能御,因以造成外商垄断之势力。而同时以出口税之不能免除,致应奖励对外贸易之物品,亦不能免税,此出口贸易之不能发达也。”形成不但不能保护国货,反而处处有保护洋货压迫国货之倾向。
——《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关税起不到保护本国产业的能力,自然经济受到冲击,资本主义萌芽被破坏,一些行业甚至遭到毁灭性打击。
【合作探究2】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出示材料:
学生合作讨论后后回答
(1)原因: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民族工业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
(2)影响:国民政府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改定新约,使南京国民政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但是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仍未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过渡:学习完关税以后,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个重要的税种,个人所得税。
2.个人所得税
(1)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教师讲解: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后这成为英国的一个固定税种。英国的这一做法后来逐渐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再传播到全世界,使个人所得税成为各国广泛征收的一个税种。
(2)中国个人所得税发展历程
教师出示历程时间轴,及相关法规:
(3)作用
①调节个人收入;
②缓解社会分配不均,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③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④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了解中国古代关税的特点、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原因分析和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通过结构图,了解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情况,提升学生归纳能力和时空观念。通过对征收个人所得税作用的分析,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现代社会,税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且不可避免。正如美国国父之一的富兰克林所说的那样: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税收和死亡。”
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12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