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一气相互作用--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海一气相互作用--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7 10: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海一气相互作用--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热量收入总体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
②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③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④海洋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耗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有关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的海区
②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③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④近岸海区水温的年变化幅度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左图示意正常年份茎柔鱼的主要分布海域,其中从赤道到18之间为茎柔鱼高密度分布海域。茎柔鱼会及时响应水温变化,转移到适宜的栖息环境,年资源量受环境变化影响明显。下右图示意2020年11月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表层水温距平(多年平均值)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正常年份同期相比,2020年11月茎柔鱼( )
A.分布区重心偏南
B.分布区重心偏北
C.水平分布范围较大
D.垂直分布范围一致
4.下图所示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垂直水温分布中,与茎柔鱼数量较多的年份最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海区(Nino3.4,120°W至170°W、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气候平均状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下图示意2017年9月~2022年5月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距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时间段最可能处于厄尔尼诺状态的是( )
A.2017年10~12月
B.2018年10~12月
C.2019年6~8月
D.2021年6~8月
6.2022年5月( )
A.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上升气流增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
C.秘鲁西部沿海渔业减产
D.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低纬信风增强
夜晚来临,绵长的海岸线出现蓝莹莹的微光,在海浪的拍打下犹如“蓝色眼泪”,其中福建平潭(25°N,119°E)的“蓝色眼泪”因其频次高、规模大,成为其著名的旅游景点。“蓝色眼泪”其实是一种叫做夜光藻的海洋生物聚集形成,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黄海沿海各海域,为我国最常见的赤潮生物之一,尤其在河口附近数量更多。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我国沿海地区最容易看到“蓝色眼泪”的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8.“蓝色眼泪”对该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增加海洋表层辐射
B.降低海水含氧量
C.增加表层海洋温度
D.减少大气降水量
受同期拉尼娜现象影响,2022年7~8月我国局部地区大气运动状况与常年相比出现明显异常。下图示意该时期102°E~122°E范围内大气运动垂直方向距平和速度距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常年同期相比,长江中下游地区2022年7~8月的天气异常( )
A.干热
B.湿热
C.干凉
D.湿凉
10.与常年同期相比,2022年7~8月赤道附近西太平洋( )
A.东风减弱,水温偏高
B.东风减弱,水温偏低
C.东风增强,水温偏高
D.东风增强,水温偏低
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海区(Nino3.4,120°W至170°W、南北纬50之间的区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气候平均状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下图示意2017年9月-2022年5月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距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时间段最可能处于厄尔尼诺状态的是( )
A.2018年4~6月
B.2019年1~3月
C.2020年10~12月
D.2021年7~9月
12.2022年5月( )
A.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增强
B.秘鲁西部沿海渔业减产
C.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低纬信风减弱
D.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
在热带太平洋东岸(南美大陆西岸)和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之间存在着一个纬向大气环流系统,被称为“沃克环流”。下图示意“沃克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甲气流形成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4.“沃克环流”中大洋东、西两岸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不同的原因是( )
①大洋西岸大气受表层暖海水影响大
②大洋西岸纬度较低,气温高
③大洋东岸受陆地干冷气流影响大
④大洋东岸大气受底层冷海水影响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在甲气流势力较弱的年份( )
A.东澳大利亚暖流势力增强
B.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C.澳大利亚东岸易发生火灾
D.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加剧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被称为拉尼娜现象。国家气象中心报道2021年为“拉尼娜年”。下图为赤道太平洋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正常年份( )
A.甲地的近地面气压大于乙地
B.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C.表层海水温度甲地低于乙地
D.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方向由甲向乙
17.拉尼娜现象可能会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 )
A.西岸森林火灾频发
B.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
C.东岸地区降水增多
D.表层海水运动速度减慢
阿拉伯海位于下图中断面甲与断面乙之间,该海区多年得到与失去的淡水总量基本相当,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到淡水的重要方式之一。下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主要来自( )
①断面甲的海洋淡水输入
②印度半岛西部的径流
③断面乙以南的海洋淡水输入
④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阿拉伯海与近海面大气之间全年水热交换的总体特征为( )
A.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B.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C.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D.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正常年份,在热带太平洋东岸(南美大陆西岸)和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之间存在着一个纬向大气环流系统,被称为“沃克环流”。读“沃克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在“沃克环流”中,与太平洋东岸相比,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大
B.受表层暖海水影响大
C.附近火山喷发较多
D.因纬度低,气温很高
21.在甲气流势力较强的年份( )
A.秘鲁渔场的渔获量减少
B.澳大利亚东侧沿岸暖流势力减弱
C.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多发
D.太平洋东、西部海区水温温差减小
22.若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升高,则降水可能增加的地区是( )
A.印度尼西亚
B.澳大利亚东部
C.非洲南部
D.秘鲁沿海
印度尼西亚东侧海域有一个全球面积最大的表层暖水聚集区——西太平洋暖池,是现代最重要的热量和水汽源区之一。据统计,暖池大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如图示意西太平洋海域概况(虚线范围示意西太平洋暖池中心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3.
推测影响达尔文雨季水汽输送的大气环流是( )
A.东北信风
B.西北季风
C.东南季风
D.东南信风
24.
正常年份下西太平洋暖池对其所在海域的影响是( )
A.增加该海域潜热输送,海洋热量支出大于收入
B.赤道海域水温较高,大气运动活跃,台风多发
C.海域海水温度较高,海水蒸发旺盛,盐度最高
D.通过海气作用给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气候湿热
25.
为应对西太平洋暖池异常变化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需要( )
A.提高农业机械水平
B.推广种植耐涝品种
C.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D.加大台风防范力度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负值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变冷。相关专家整理得到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代际震荡变化指数的逐年演变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6.我国正常的梅雨天气期间往往呈现( )
A.冷湿多雨
B.高湿闷热
C.干湿交替
D.狂风暴雨
27.图示后期的PDO指数为正值期间,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我国气候向冷冬热夏演变
B.热带气旋对我国影响增多
C.赤道太平洋西岸降水增多
D.赤道太平洋东部海面偏高
28.PDO从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全球变暖显著,而长江梅雨减少趋势仍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副热带地区大气收缩
B.陆地空气中水汽减少
C.副热带高压脊北移
D.大气饱和湿度下降
涌浪是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所形成的波浪。涌浪池是指大洋风浪遇陆地阻碍而形成的涌浪汇聚,池内表层海水朝一定方向流动,指标以涌浪速率表示,正值表示速度加快,负值表示速度减慢。下图为太平洋部分海域涌浪速率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据图推断,南太平洋的涌浪流动方向与洋流流动方向( )
A.基本一致
B.基本相反
C.东部相反
D.西部相反
30.
若南太平洋东部涌浪池内表层海水的流动速率减缓,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
A.赤道西太平洋沿岸洪涝频发
B.我国东部台风登陆频率上升
C.东南信风驱动能力增强
D.秘鲁附近海区渔业减产
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海—气相互作用在形成和调节天气模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作为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海温异常,能够显著影响全球的天气模式。这些现象不仅影响海洋温度,还通过改变大气的压力模式和风场分布,进而影响降水模式和产生极端天气事件。完成下面小题。
31.厄尔尼诺年直接影响印度和东南亚的降雨模式变化,主要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 )
A.加强赤道附近的西风
B.削弱亚洲季风系统<!--TABSTOP-->
C.强化北大西洋涛动
D.降低北太平洋高压强度
32.厄尔尼诺现象期间,最可能引发( )
A.南美洲西岸的洪水
B.澳大利亚的洪水
C.北美洲西岸的极端寒冷
D.南亚地区的寒潮
33.推测拉尼娜现象期间,降水明显增多的国家是( )
A.尼日利亚
B.希腊
C.孟加拉国
D.巴西
2020—2023年期间,热带太平洋发发生了“三重”拉尼娜现象。等温线深度异常是某一特定等温线的实际深度与其长期平均深度之间的偏差值(计算方法为某一时段内等温线深度减多年平均深度)。下图为该时段内热带太平洋2°N~2°S范围内的海域20℃等温线深度异常(单位:米)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发生“三重”拉尼娜现象的时间段,拉尼娜现象最弱的是( )
A.2020年秋
B.2021年冬
C.2022年春
D.2022年秋
35.“三重”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与正常年份相比(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秘鲁沿海渔业资源异常减少
C.智利的洪涝灾害频发
D.澳大利亚山火发生频率提高
依据相关标准,关键海区的海表距平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0.5℃时,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若连续3个月海表距平低于-0.5℃时,进入拉尼娜状态。下图示意2019年1月至2024年3月关键海区的海表温度距平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下列时间和相应状态对应正确的是( )
A.2019年5—8月厄尔尼诺状态
B.2020年8—11月厄尔尼诺状态
C.2022年9—12月拉尼娜状态
D.2024年1—3月拉尼娜状态
37.推测受海—气相互作用影响,2022年我国( )
①夏季易南旱北涝
②夏季易南涝北旱
③易出现暖冬现象
④易出现冷冬现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由触地线处的冰通量和表面物质平衡组成,触地线处冰通量进入冰架或者入海冰川末端,通过冰流运动、冰架崩坍和底部融化等方式注入海洋。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的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包括总降水、融水径流、升华/蒸发(在格陵兰冰盖一般统称为升华)、风吹雪侵蚀和冰冷储。图4为格陵兰冰盖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决定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收支平衡的主要环节是( )
A.风吹雪侵蚀和冰冷储
B.降水和升华
C.降水和融水径流
D.冰通量和冰冷储
39.推测格陵兰冰盖触地线处冰通量开始出现减少的月份是( )
A.4月
B.6月
C.9月
D.12月
二、材料分析题
4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受气压带分布影响,地处南美洲西岸的甲地(如下图),1月盛行来自海洋的偏西风,但降水量仍然稀少。个别年份,该地降水异常偏多,沙漠中埋藏的种子能够快速发芽。
(1)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影响的角度,分析甲地1月盛行偏西风的原因。
(2)尽管盛行来自海洋的偏西风,但甲地仍然降水稀少,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3)指出“个别年份,该地降水异常偏多,沙漠中埋藏的种子能够快速发芽”对应的现象名称。专家认为该现象是由信风带异常引起的,请运用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解释“降水异常偏多”的形成过程。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育空河和麦肯锡河是北美洲主要的北极河流,其水量主要来自于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其冬季降水常以降雪形式存在,流域内多年冻土覆盖率极高。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育空河和麦肯锡河冬季的径流量显著增加。下图示意育空河和麦肯锡河的地理位置。
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简述两河冬季径流量增加对北极海洋表层大气的影响。
42.分析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如图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近东西方向的大气热力环流。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
(2)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说明其对环流的影响。
(3)说明环流的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热量收入总体上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①正确;部分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是不平衡的,②错误;纬度10°附近海区热量收入最多,副热带海区热量支出最多,③错误;海洋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耗热,④正确。故选C项。
2.答案: D
解析: 暖流流经的高纬度海区水温可能低于寒流流经的低纬度海区,①错误;洋流在不同纬度的海区间流动,可减少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②正确;海水的运动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③错误;近岸海区受陆地影响大,所以水温的年变化幅度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④正确。故选D项。
3.答案: B
解析: 由左图可知,正常年份茎柔鱼的分布范围由赤道向南北两侧变小,说明茎柔鱼更适宜在温暖的水域生存;由右图可知,2020年11月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洋水温比正常年份偏低,说明发生了拉尼娜现象,赤道以南太平洋海洋水温下降更为明显,因此茎柔鱼为适应水温变化会向赤道以北海域转移,B正确,A错误;水温偏低,其水平分布范围和垂直分布范围变小,CD错误。故选B。
4.答案: A
解析: 读图分析,①图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较低,且沿海上升流明显,可以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丰富,茎柔鱼饵料充足,数量较多,A正确;②、③、④图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较高,上升流不明显,茎柔鱼饵料少,数量较少,BCD错误。故选A。
5.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当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气候平均状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读图可知,2017年10-12月海表温度低于平均状态0.5℃,处于拉尼娜状态,A错误。2018年10-12月海表温度高于平均状态0.5℃,最可能处于厄尔尼诺状态,B正确。2019年6-8月和2021年6-8月海表温度与平均状态相差在0.5℃范围内,不符合条件,CD错误。
6.答案: D
解析: 2022年5月,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低于气候平均状态0.5℃,出现拉尼娜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上升气流减弱,A错误;澳大利亚东部上升气流增强,降雨增多,B错误;秘鲁西部沿海上升流增强,渔业增产,C错误;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低纬信风增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D正确。
7.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蓝色眼泪”广泛分布于南海、东海、黄海,其中福建平潭“蓝色眼泪”频率较高、规模较大,根据经纬度位置推断福建平潭位于台湾海峡北部沿海地区,处于东海海域,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8.答案: B
解析: “蓝色眼泪”其实是一种赤潮现象,藻类在海洋表层的大量繁殖,使海洋表层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海洋表层的水温相应减低,A、C错误;海洋表层的藻类阻碍了大气和海洋的氧气交换,使海水中的含氧量降低,B正确。该地区处于沿海地区,水汽充足,赤潮属于局部事件对降水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B。
9.答案: A
解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30°N附近,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年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副热带高压增强(图中信息也可得出30°N附近盛行下沉气流,且下沉速度较快,说明副高势力较强),副热带高压增强,下沉气流势力增强,不利于形成降水,天气晴朗,因此长江中下游高温少雨,形成干热天气,A正确。故选A。
10.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年东南信风(东风)势力增强,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大量温暖的表层海水被带至赤道附近西太平洋,导致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水温升高,C正确。故选C。
11.答案: B
解析: 根据厄尔尼诺状态的判别方法,2019年1~3月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气候平均状态0.5℃,最可能处于厄尔尼诺状态。
12.答案: C
解析: 2022年5月处于拉尼娜状态,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减弱,秘鲁西部沿海渔业增产,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低纬信风增强,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加。
13.答案: A
解析: “沃克环流”发生在热带南太平洋,图中甲气流自东向西,主要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形成的,故选A。
14.答案: B
解析: “沃克环流”中大洋西岸受来自东部的南赤道暖流影响,表层海水水温高,大气受热上升,故①正确;大洋东岸和西岸纬度相近,故②错误;由于所处的纬度较低,故大洋东岸受陆地干热气流影响大,而不是干冷气流,③错误;大洋东岸大气受底层冷海水(上升补偿流)影响大,水温较低,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B。
15.答案: C
解析: 甲气流势力较弱的年份即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信风减弱,东澳大利亚暖流减弱,秘鲁沿海上升流减弱,渔场渔获量减少,A、B项错误。位于大洋西岸的澳大利亚,气流上升弱,降水少,易发生火灾,C项正确。印度尼西亚位于大洋西岸,降水少,洪涝灾害减弱,D项错误。故选C。
16.答案: B
解析: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水温高于东部,甲地气流上升,海平面形成低气压,乙地气流下沉,海平面形成高气压,A错误,B正确,C错误;水平气流在海平面由乙地吹向甲地,D错误。故选B。
17.答案: B
解析: 拉尼娜现象是指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比正常年份异常变冷的现象,导致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表层海水运动速度加快,B正确,D错误。增强了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海域的大气环流,使太平洋西岸的上升气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不易发生森林火灾,A错误。太平洋东岸下沉气流增强,变得更加干旱,C错误。故选B。
18.答案: C
解析:
19.答案: D
解析:
20.答案: B
解析: 与太平洋东岸相比,太平洋西岸同处于赤道附近,纬度低,都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故A、D错误;
火山喷发出现的频率较低,对气流的影响较小,C错误;
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表层暖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带来了大量的热量导致,B正确。
故选B。
21.答案: C
解析: 在甲气流势力较强的年份,出现了拉尼娜现象。太平洋东、西部海区水温温差增大,D错误;
秘鲁寒流增强,秘鲁渔场的渔获量增大,A错误;
澳大利亚东侧沿岸暖流势力增强,B错误;
由于气流上升强烈,地处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多发,C正确。
故选C。
22.答案: D
解析: 若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升高,太平洋东岸大气的下沉运动会受到抑制,甚至消失或出现上升气流,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水汽降温凝结,降水增多,秘鲁沿海位于太平洋东岸,降水可能增多,D正确;
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位于太平洋西岸,降水应该减少,AB错误;
非洲南部不是位于太平洋东岸,C错误。
故选D。
23.答案: B
解析:
达尔文位于澳大利亚北部,雨季为南半球夏季,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来自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的影响,吹西北风,因此该地盛行西北季风,B正确;
24.答案: D
解析:
暖海水使得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气候高温多雨,较为湿热,D正确:低纬地区海洋热量收入大于支出,A错误:赤道附近海水盐度较低,C错误:赤道附近因无地转偏向力,无台风生成,B错误。故选D。
25.答案: C
解析:
西太平洋暖池异常变化年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面积较小的年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另外一种是面积较大的年份发生拉尼娜现象,这两种现象会使得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早灾或者洪涝灾害,因此为了应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兴修农田水利设施,C正确: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能解决气温、降水变化带来的影响,A错误:BD选项应对的是两种变化情况中的一种,无法全面应对,BD错误。故选C。
26.答案: B
解析: 我国正常的梅雨天气出现于6月,此时气温较高,再加上阴雨连绵,导致空气湿度大,非常闷热。
27.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PD0指数为正值时,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份,我国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较少;东南信风减弱,堆积在赤道太平洋西岸的暖海水减少,水温降低,降水减少;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水向西输送量减少,海面较正常偏高。
28.答案: B
解析: 副热带地区大气收缩,会导致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副热带高压势力变强,可以增强夏季风的强度,进而增加梅雨降水量,与题干不符,A错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赤道太平洋西侧水温降低,大气上升运动减弱,向副热带地区输送的暖湿气流减少,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夏季风随之减弱,向陆地输送的水汽减少,B正确;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高压脊线北移能力不足,C错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全球变暖,容纳水汽的能力会增强,大气饱和湿度会上升,D错误。
29.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分析可知,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涌浪流动速率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因此南太平洋东部涌浪流动的方向大致是自东南向西北;而南太平洋西部海域正好相反。这与南太平洋洋流运动方向基本一致(逆时针),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0.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若南太平洋东部涌浪池内表层海水的流动速度减缓,则高纬较低温度的海水流向低纬海域减少,赤道东太平洋的水温上升,意味着东南信风减弱,厄尔尼诺现象加剧;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水温下降,低压减弱,降水减少,故A、C错误;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水温下降,台风生成概率下降,登陆我国风险减少,B错误;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海水温度上升,上升流减弱,饵料减少,冷水性鱼类难以生存,秘鲁附近海区渔业减产,D正确。故选D。
31.答案: B
解析: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信风减弱,而西风位于中纬度地区,A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大气环流发生异常,造成东南信风和北半球副高减弱,会削弱亚洲季风系统,从而影响印度和东南亚的降雨模式,B正确。北大西洋涛动主要影响北大西洋地区的气候,与印度和东南亚的降雨模式变化关系不大,C错误。印度的降雨主要靠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季风,而北太平洋高压强度的变化对印度降雨模式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32.答案: A
解析: 厄尔尼诺期间,南美洲西岸寒流减弱,气温升高,蒸发加大,对流活动增强,降水增加,容易引发洪水,A正确。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赤道暖流减弱,向西太平洋输送是水热减少,通常会导致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干旱,而不是洪水,B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期间,赤道低压减弱,对高纬度冷空气吸引能力下降,冷空气南下会减少,且北美洲西岸有海岸山脉阻挡冷空气.C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冷空气南下减少,南亚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寒潮发生的概率降低,D错误。故选A。
33.答案: C
解析: 拉尼娜现象期间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更加干燥,而西太平洋更加湿润。尼日利亚位于非洲,拉尼娜现象对其降水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A错误。希腊位于欧洲,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不大,降水不会明显增多,B错误。拉尼娜现象会加强亚洲季风,孟加拉国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南季风加强会带来更多的降水,C正确。巴西地域广阔,虽然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但不一定是全国范围内降水明显增多,D错误。故选C。
34.答案: C
解析: 拉尼娜现象主要关注赤道太平洋东侧海水温度变化情况,因此主要关注90°W~150°W之间海水温度的变化情况。由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20℃等温线深度异常值越大表示该海域水温越高,反之则代表水温偏低。2022年春水温偏高,因此拉尼娜现象最弱。故选C。
35.答案: A
解析: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势力增强,南赤道暖流随之增强。故选A。
36.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19年5—8月海表温度距平约为0左右,没有出现厄尔尼诺状态,A错误;2020年8月—11月海表温度距平低于-0.5℃时,进入拉尼娜状态,B错误;2022年9月—12月海表温度距平低于-0.5℃,进入拉尼娜状态,C正确;2024年1月—3月海表温度距平为正值,没有进入拉尼娜状态,D错误;故选C。
37.答案: B
解析: 2022年海表温度距平低于-0.5℃,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时,沃克循环增强,东南信风增强,使赤道暖流势力增强,使得影响我国夏季风的副高势力增强,夏季风势力增强造成南旱北涝,②错误,①正确;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暖流增强,向西太平洋输送水热增加,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赤道低压较强,对高纬度冷空气吸引增强导致寒潮活动频繁,我国易出现冷冬现象,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38.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的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包括总降水、融水径流、升华/蒸发(在格陵兰冰盖一般统称为升华)、风吹雪侵蚀和冰冷储”可知,总降水是冰盖表面物质的主要收入项,融水径流是主要支出项,二者对平衡起决定性作用。升华、风吹雪侵蚀和冰冷储影响较小,冰通量属于触地线处,和表面物质平衡无关,所以决定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收支平衡的主要环节是降水和融水径流,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9.答案: C
解析: 触地线处的冰通量减少通常发生在融化季末期(9月),因为此时冰盖表面的融水径流达到高峰,部分融水会渗入冰层底部,润滑冰床,加速冰流运动,导致冰通量暂时增加;而随着融化减弱(如9月后),冰流速度减缓,冰通量减少。6月虽为融化期,但冰通量可能仍在增加;12月为冬季,冰通量相对稳定;4月仍处于冷季,冰流速度较慢,但冰通量减少趋势不明显,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0.答案:
(1)1月南美洲陆地增温快,形成热低压,使副热带高压在陆地上被切断,只保在海洋上(包括太平洋上残留的副热带高压);甲地位于副热带高压东侧,由高压中心辐散,形成偏西风。
(2)偏西风经过寒流上空,温度低,蒸发弱,水汽含量少;受寒流影响,大气上暖下冷,大气层结构稳定,在甲地很难形成降水。
(3)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由于信风减弱,南(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上升流减弱,导致表层海水异常偏暖,沿岸形成上升气流,降水异常偏多。
解析:
(1)甲地1月盛行偏西风的原因主要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思考,1月为南半球夏季,南美洲陆地增温快,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热低压,使副热带高压在陆地上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包括太平洋上残留的副热带高压;风向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甲地位于副热带高压东侧,空气由高压中心向四周辐散,东侧形成偏西风。
(2)甲地降水稀少的原因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思考,南美洲大陆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偏西风经过寒流上空,温度低,蒸发弱,水汽含量少,带到甲地的水汽少;受寒流影响,大气上暖下冷,形成逆温层,大气对流运动弱,大气层结构稳定,在甲地很难形成降水,因而尽管盛行来自海洋的偏西风,甲地仍然降水稀少。
(3)该地位于太平洋东岸,“个别年份,该地降水异常偏多,沙漠中埋藏的种子能够快速发芽”对应的现象名称是厄尔尼诺。在个别年份,由于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自东向西流动的南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信风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离岸风减弱,导致上升流减弱,冷海水上泛减少,导致表层异常偏暖,沿岸形成上升气流,使得降水异常增多。
41.答案: 两河冬季入海径流量增加,向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海水温度上升;海冰融化,反射率降低,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海水温度升高,长波辐射增强,表层大气温度升高;表层海水蒸发加剧,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最终使北冰洋表层大气更加暖湿。反馈循环。这一系列过程最终导致北极海洋表层大气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加剧了北极放大效应。
解析: 从大气受热过程看,两河冬季径流量增加,增加的径流可以携带更多陆地热量进入北冰洋,导致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加速海冰消融;海冰消融后海冰减少,使地表反照率降低,海水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进一步加热海洋;温暖的海水通过长波辐射向大气释放更多热量,同时增强蒸发作用,使近海面大气水汽含量上升;水汽作为温室气体又加强了大气保温效应,最终使北冰洋表层大气更加暖湿,形成正反馈循环。因此不断的往复这个过程,最终导致北极海洋表层大气温度升高更加剧烈、湿度增大更明显,加剧了北极放大效应。
42.答案:
(1)
(2)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差变大,该热力环流势力加强,西岸的上升气流、东岸的下沉气流都会增强。环流方向不变,强度加强。
(3)若环流加强,则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候更加干燥,西岸气候更加温暖、湿润;若环流减弱,则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候更加湿润,引发洪涝灾害,西岸气候干旱,甚至出现旱灾。
解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