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7 10: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种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瀑布、戈壁
B.沙丘、黄土沟壑
C.U形谷、喀斯特地貌
D.三角洲、冲积扇
广西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中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甲地( )
A.位于半干旱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
B.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气温低,冻融风化显著
C.气候湿润,森林分布广,生物风化作用突出
D.人口稠密,酸雨危害大,化学风化作用明显
3.关于图中“非木之林”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石林”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B.乙地“土林”呈垄槽相间分布,其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
C.丙地“冰林”晶莹剔透,近年消融速度加快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D.丁地“石林”高耸陡峭,错落有致,主要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左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不同的岩石。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不同岩石类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左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5.右图中与左图所示⑤岩石类型成因相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金石滩位于我国辽东半岛黄海之滨,遍布石英砂岩、灰岩组成的古沉积岩地层。海岸线上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等地貌形态各异,部分海蚀洞下常有“倒石堆”发育(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照片中“倒石堆”堆积物的主要来源是( )
A.岩石就地风化
B.潮汐周期搬运
C.海风搬运沉积
D.海浪持续堆积
7.照片中“倒石堆”堆积物特征表现为( )
A.磨圆度高
B.分选性差
C.颗粒均一
D.层理清晰
金石滩位于我国辽东半岛黄海之滨,遍布石英砂岩、灰岩组成的古沉积岩地层。海岸线上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等地貌形态各异,部分海蚀洞下常有“倒石堆”发育(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照片中“倒石堆”堆积物的主要来源是( )
A.岩石就地风化
B.潮汐周期搬运
C.海风搬运沉积
D.海浪持续堆积
9.照片中“倒石堆”堆积物特征表现为( )
A.磨圆度高
B.分选性差
C.颗粒均一
D.层理清晰
干热岩是温度大于200℃、埋深3~10千米的高温岩体,是一种新兴的地热能,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 )
A.①、乙
B.②、丙
C.③、沉积岩
D.④、甲
11.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 )
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
B.地壳的厚度较薄
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
D.玄武岩地层广布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2.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
B.③—喷出作用
C.④—地壳下沉
D.⑤—高温熔融
14.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下图是“某处地层未曾倒置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④代表所在地层的成岩作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5.结合图示,该地区内力作用的表现主要有( )
A.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
B.变质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搬运作用固结成岩侵蚀作用
16.下列关于该地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202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科考队在喜马拉雅山发现鱼龙化石。鱼龙是地球历史上出现的具有超大体型的爬行动物。完成下面小题。
17.鱼龙广泛分布于( )
A.寒武纪早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早期
D.新生代早期
18.鱼龙化石的发现说明喜马拉雅山脉经历了( )
①由陆地环境变为海洋环境
②地壳抬升
③由海洋环境变为陆地环境
④地壳下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某中学研学小组在浙江山区考察时,在山坡上发现的一片由大小不等、棱角较分明的石块组成的地貌的照片,他们给这种地貌命名为“石海”。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推测“石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物理风化作用
B.风力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20.研学小组同学判断该岩石的类型,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若有层理构造,一定是侵入岩
B.若有板状构造,一定是变质岩
C.若由砾石组成,一定是喷出岩
D.若有气孔结构,一定是沉积岩
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奖牌取名为“湖山”,设计灵感来自良渚文明玉琮。良渚玉琮的主要材质是透闪石,一种由白云石和石英混合沉积后形成的变质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良渚玉琮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图中的( )
A.甲B.乙C.丙D.丁
糜棱岩是强烈破碎塑变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往往分布在断裂带两侧,由于压、扭应力的作用,岩石发生错动,研磨粉碎,并由于强烈的塑性变形,细小的碎粒处在塑性流变状态下而呈定向排列,糜棱岩的分布往往对金、银矿床的形成有一定指示作用。下图示意我国河北省某金矿区岩石分布状况,图中断层1形成时间为太古宙,断层2形成时间为晚三叠世一侏罗纪,研究发现:金矿是断层2断裂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糜棱岩的特征最可能是( )
A.颗粒小,有条带状纹理
B.质地坚硬,多气孔构造
C.具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D.质地疏松,透水性较强
25.图中断层2形成时( )
A.全球海洋陆地形成
B.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C.青藏高原已经隆起
D.阿尔卑斯山脉形成
26.图中金矿最可能来源于( )
A.地表沉积物
B.岩石圈
C.软流层
D.下地幔
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7.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28.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人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西北太平洋某珊瑚岛礁属热带季风气候,呈长条形,沙堤环绕,植被繁茂。该岛沙嘴区受盛行风主导呈季节性变化,亦受波浪和潮汐作用。此外,极端风暴事件也会对沙嘴区造成重要影响。移动固沙障根据需要灵活布设。下图示意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该岛沙嘴区的岸线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受冬季风影响,该岛沙嘴区冲淤特点是( )
A.北侧、南侧皆以侵蚀为主
B.北侧淤积为主,南侧侵蚀为主
C.北侧、南侧皆以淤积为主
D.北侧侵蚀为主,南侧淤积为主
30.极端风暴事件对该岛沙嘴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植被受损,岸线向海扩张
B.表层海水流速减弱,淤积加剧
C.风浪增强,岸线侵蚀加剧
D.表层海水流向转变,淤积加剧
31.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该沙嘴区的岸线变化表明( )
①沙嘴区受季风影响呈季节性冲淤交替
②沙嘴向西延伸的凸出部分基本无变化
③冬季时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北侧
④冬季时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南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倒石堆是一种发育在岩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状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坡地地貌,广泛分布于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尤以高山冰缘地区发育最为典型。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东西坡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河谷东坡多是保存完好的台地,有着众多冰川漂砾,西坡则是基岩碎屑形成的倒石堆,长有泰加林。下图为喀纳斯河谷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喀纳斯河谷西坡发育倒石堆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冰川堆积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冻融风化
33.喀纳斯河谷西坡倒石堆顶部与底部碎屑物的粒径差异及原因是( )
A.顶部粒径大于底部,风力分选
B.顶部粒径小于底部,重力分选
C.顶部粒径夏季大于底部,流水分选
D.顶部粒径冬季大于底部,冰川分选
球状风化是指由于岩石突出的棱角易受风化,导致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的风化过程。图1为澳大利亚北领地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景观,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4.形成图1中景观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35.图1所示景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高温高压→节理发育→地壳抬升→球状风化
B.地壳抬升→固结成岩→节理发育→球状风化
C.岩浆活动→地壳抬升→风力侵蚀→球状风化
D.冷却凝固→地壳抬升→节理发育→球状风化
二、材料分析题
36.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
(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2)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地貌是指极度干旱地区的干涸湖泊或河流,经风蚀形成不规则相间排列的土墩和宽浅沟槽。柴达木盆地分布有亚洲最大的雅丹地貌群,而鸭湖地区的雅丹地貌非常奇特地出露在湖水之中。2003年以来人类大规模采盐活动改变了该区域湖泊格局和面积,有人预测鸭湖水上雅丹将会消亡。下图示意鸭湖雅丹地貌演化过程。
(1)分析图示地区中新世晚期至中晚更新世主要外力作用的演变并说明其对雅丹地貌形成的影响。
(2)结合图示推测中—晚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气候的变化,并说明依据。
(3)简述鸭湖水上雅丹将会消亡的理由。
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省南昌市梅岭主要以元古宙花岗岩为地质基础,在长期的构造抬升和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大小不同、磨圆度各异的堆积石块,广泛分布于山谷和缓山坡上,并在最后形成裸露的石蛋(表面光滑,无明显棱角)地貌。图1示意梅岭裸露花岗岩形成倒石堆的过程,图2示意裸露岩石的球状风化过程。
(1)指出梅岭花岗岩自上而下风化程度的差异,并简析原因。
(2)据图描述梅岭倒石堆的形成过程。
(3)分析梅岭倒石堆演变成裸露石蛋地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瀑布属于流水侵蚀地貌;戈壁为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沙丘为风力沉积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地貌;U形谷是冰川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地貌;三角洲和冲积扇是流水沉积地貌。故选D。
2.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可知,甲地石林为花岗岩岩体,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平地而起,形态各异,且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属于半干旱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A正确;甲地位于第二级阶梯,B错误;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降水少,酸雨危害小,CD错误。故选A。
3.答案: C
解析: 甲地“石林”岩石为花岗岩,多具有水平纹理,主要是岩浆侵入后冷凝形成的,A错误;乙地“土林”呈垄槽相间分布,其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B错误;丙地“冰林”晶莹剔透,近年消融速度加快与全球变暖有关,C正确;丁地“石林”高耸陡峭,错落有致,主要由流水侵蚀、溶蚀形成,D错误。故选C。
4.答案: C
解析: 读图分析,①②③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可知为沉积岩,根据埋藏深浅可判断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侵入并切穿了①②③若层,可知④为侵入型岩浆岩,并且形成时间晚于①。故选C。
5.答案: B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④为侵入型岩浆岩,⑤分布在④与周边沉积岩接触的部位,可知⑤应为变质岩;右图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判断可知,甲为喷出型岩浆岩,乙为变质岩,丙为沉积岩,丁为侵入型岩浆岩;因此左图中⑤与右图中乙成因相同。故选B。
6.答案: A
解析: 题干明确提到金石滩遍布古沉积岩地层(石英砂岩、灰岩),这些岩石易受风化作用破碎,说明“倒石堆”堆积物的主要来源是岩石就地风化,A正确;潮汐搬运的沉积物通常形成海滩或潮坪,具有分选性和磨圆度,与倒石堆的杂乱堆积不符,B错误;风力搬运的颗粒细小(如沙尘),无法形成倒石堆的粗大碎块,C错误;海浪堆积物多为分选良好的砂砾,而倒石堆颗粒大小混杂,属快速崩塌堆积,D错误。故选A。
7.答案: B
解析: 磨圆度高需经长距离搬运(如河流或海浪冲刷),而倒石堆是近源堆积,碎块棱角分明(磨圆度低),A错误;倒石堆是重力作用下岩屑(岩石碎块)从陡坡(如海蚀崖)崩落堆积形成的,其特点是未经搬运或短距离搬运,因此碎块大小混杂,棱角分明,B正确;倒石堆为崩塌碎屑直接堆积,颗粒大小差异显著(如巨岩与碎石共存),不具备均一性,C错误;层理是沉积岩在稳定环境中逐层沉积形成的构造,倒石堆属于快速堆积的杂乱岩屑,无层理结构,D错误。故选B。
8.答案: A
解析:
9.答案: B
解析:
10.答案: A
解析: 干热岩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丙与沉积岩可相互转化,丙是变质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甲是岩浆,经①即冷却凝固作用,形成乙(岩浆岩)。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①、乙,A项正确。
11.答案: C
解析: 干热岩多属于侵入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形成的。青藏高原南部靠近板块交界地带,岩浆活动频繁,多侵入作用,易形成干热岩,C项正确。
12.答案: B
解析: 读图根据各物质循环之间的转化关系判断,甲为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乙为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答案: A
解析: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序号与其所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②—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③—冷却凝固作用;④—重熔再生,形成岩浆;⑤—变质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答案: A
解析: 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甲为喷出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A正确;乙类岩石为岩浆岩,不会有化石,B错误;丁类岩石为沉积岩,可能找到化石、具有层理结构,大理岩属于变质岩,D错误;丙类岩石为变质岩,没有明显的层理结构,C错误。故选A。
15.答案: C
解析: 该区有褶皱山、侵入岩脉和大理岩(变质岩)存在,所以内力作用的三个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在该区都呈现了出来,C正确。
16.答案: A
解析: 由于该处地层未曾倒置,且丙侵入岩脉非常完整,未发生错位,所以侵入作用发生最晚,A正确。
17.答案: C
解析: 鱼龙是历史上出现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广泛分布是在中生代,C正确。
18.答案: C
解析: 鱼龙生活在海洋里,在喜马拉雅山发现鱼龙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历史上是海洋,经过地壳抬升形成陆地,②③正确,选C。
19.答案: A
解析: 从图片及文字信息可以看出,该处石块大小不等、棱角较分明,不符合流水沉积和风力搬运作用,BD错误。由于浙江纬度较低、无海拔较高山地,且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是U形谷、冰斗、角峰等地形,排除冰川作用,C错误。可以推测该地是崩落作用造成的石块堆积,而崩落作用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崩落、沿斜坡滚滑并在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崩落作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重力地质作用,也是物理风化作用的表现之一。A正确。故选A。
20.答案: B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有层理构造的一般是沉积岩,A错误。变质岩具有板状构造,B正确。若由砾石组成的,则是沉积岩,C错误。有气孔构造的,一般为喷出岩,D错误。故选B。
21.答案: A
解析: 长白山天池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因此浮石属于若浆岩中的喷出岩。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温度迅速降低形成的,因冷却较快与气体挥发,所以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A项正确。
22.答案: C
解析: 在若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结合上题,浮石形成过程为③。
23.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良渚玉琮是变质岩,石灰岩是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岩,排除AC;结合图示信息可推断,由沉积物指向的为沉积岩(甲);丙和丁之间为双向转换可以推测其为岩浆和岩浆岩,其中丁所有箭头均可指向,故推测丁为岩浆,丙为岩浆岩;乙则为最后一类岩石变质岩,B正确,D错误。故选B。
24.答案: A
解析: “强烈破碎塑变作用所形成”“研磨粉碎”“细小的碎粒”说明糜棱岩为变质岩,粒径细小,岩性致密、坚硬;“呈定向排列”说明可能有条带状纹理,故A正确。
25.答案: B
解析: 断层2形成时间为“晚三叠世一侏罗纪”,属于中生代,此时段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前寒武纪期间,全球海洋、陆地慢慢形成;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起。
26.答案: C
解析: 图示金矿是断层2断裂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附近多变质岩,极可能存在岩浆活动。金、银等金属矿多来源于岩浆,一般认为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故图中金矿最可能来源于软流层。
27.答案: C
解析: 安迪斯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因而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故选C。
28.答案: B
解析: 巴西高原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将原始森林埋藏在地下形成的,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是秘鲁寒流作用形成的,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与东南信风、巴西暖流、及巴西高原密切相关,以上三项与安第斯山脉都没有必然联系,南美大陆地表流经由于安第斯山脉位于大陆西部,东侧陆地面积广阔,致使发育的大河由西向东流入大西洋,西侧陆地面积狭窄,河流短小,所以说南美大陆主要流入大西洋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故选B。
29.答案: D
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该珊瑚岛地处西北太平洋(北半球),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为该地冬半年,该岛沙嘴区北侧岸线向岛内移动,表明北侧以侵蚀作用为主;南侧岸线向远离沙嘴区一侧移动,表明南侧以淤积为主,沙嘴区面积扩大,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0.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该岛地处西北太平洋,夏秋季多台风等极端风暴事件发生,极端风暴伴随狂风巨浪和强降水等恶劣天气。受此影响,沙嘴区植被可能受到损害,岛内泥沙受侵蚀作用明显,岸线将向陆地方向移动,A错误;
极端风暴带来狂风使风速增加,表层海水流动增强,风浪侵蚀作用增强,导致岸线侵蚀加剧,C正确,B错误;
表层海水受狂风影响,流向可能发生变化,侵蚀作用强于淤积作用,D错误。
故选C。
31.答案: A
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中的海岸线轮廓变化分析可知,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冬半年),沙嘴区海岸线北侧以侵蚀为主、南侧以淤积为主;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夏半年),沙嘴区海岸线北侧以淤积为主、南侧以侵蚀为主。反映出沙嘴区受季风影响呈季节性冲淤交替,①正确;
从图中可以看出沙嘴向西延伸的凸出部分呈现季节变化,②错误;
冬季北侧侵蚀、南侧淤积,因此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北侧,以抵御侵蚀,③正确,④错误。
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2.答案: D
解析:
33.答案: B
解析:
34.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图2中沉积物指向丁,丁为沉积岩;三个箭头指向戊,戊箭头分出两支,即高处的甲,低处的乙,则甲为喷出岩,乙为侵入岩,则丙为变质岩,形成图1中景观的岩石(花岗岩)属于图2中的侵入型岩浆岩(乙)。综上,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5.答案: D
解析: 形成该景观的岩石属于花岗岩,为岩浆侵入地表以下后冷却凝固而成,经过地壳运动抬升出露地表,出露地表的花岗岩受外力作用,岩石表面形成节理。由于岩石突出的棱角易受风化,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棱角逐渐缩减,最终形成球状风化地貌。D正确;
高温高压一般形成变质岩,A错误;
固结成岩形成的是沉积岩,B错误;
风力侵蚀不准确,主要是风化作用,C错误。
故选D。
36.答案:
(1)喀斯特地貌地表群峰挺拔,峰丛林立;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流水潺,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形态各异。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广西、贵州、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
有些海岸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岬湾交错,岛屿星布。在这种海岸的海湾部位,有海滩、水下阶地、沙嘴、沙坝等;还有些海岸滩地宽广、滩坡平缓,岸上地势平坦,多沙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另外的一些海岸被植物所围绕或覆盖主要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类。中国的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沿海地区。
冰川地貌有角峰、刃脊、冰川槽谷、冰斗等。中国的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区。北起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这些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广泛发育。
(2)三类地貌景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外力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海岸地貌是海浪与海流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是冰川作用形成的,不同的外力作用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地表形态。
解析:
37.答案:
(1)演变变化:中新世晚期至中一晚更新世湖泊消亡,主要外力作用由流水作用演变为风力作用。影响:中新世晚期流水作用较强,接受流水侵蚀、搬运的碎屑物质的沉积,为雅丹地貌形成提供物质基础;中一晚更新世湖盆干,湖泊沉积物广泛暴露地表,在强劲风力作用下,上覆地层不断被剥蚀,逐渐形成雅丹地貌。
(2)与中一晚更新世相比,晚更新世末期一全新世有河流带来水源并在低洼地区形成湖泊;说明气候由寒冷干燥转为温暖湿润。
(3)底部遭受湖水浸泡,导致水上雅丹易坍塌;长期持续的湖水波浪作用将加速雅丹衰亡;洪积扇不断推进,沉积物的不断堆积,使鸭湖地区水位不断抬升,最终将造成河流改道,鸭湖消失;东、西台吉乃尔湖矿产资源被企业开发完毕后会将鸭湖湖水排干。
解析:
(1)读图可知,中新世晚期该区域是一片湖泊,中一晚更新世是一片陆地,说明中新世晚期至中一晚更新世湖泊消亡,湖泊存在时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形成陆地后气候变干旱,流水作用减弱,风力作用增强,主要外力作用由流水作用演变为风力作用。带来的主要影响:中新世晚期是一片湖泊,流水作用较强,该区域接受流水侵蚀、搬运的碎屑物质的沉积,形成堆积物,为雅丹地貌形成提供物质基础;中一晚更新世湖水消退,湖盆干涸,湖泊沉积物广泛暴露地表,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在强劲风力作用下,上覆地层不断被剥蚀,逐渐形成雅丹地貌。
(2)读图可知,中一晚更新世地表水源少,无河流和湖泊,气候寒冷干燥,与中一晚更新世相比,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有河流带来水源并在低洼地区形成湖泊,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说明气候由寒冷干燥转为温暖湿润。
(3)鸭湖水上雅丹位于湖泊中,雅丹沉积物质较疏松,底部遭受湖水浸泡,导致水上雅丹易坍塌;湖水波浪作用强,长期持续的湖水波浪作用将加速雅丹衰亡;流水沉积作用增强,洪积扇不断推进,沉积物的不断堆积,湖床不断升高,使鸭湖地区水位不断抬升,最终将造成河流改道,鸭湖消失;根据材料“2003年以来人类大规模采盐活动改变了该区域湖泊格局和面积”可知,东、西台吉乃尔湖有大规模的采盐活动,需要排干湖水,矿产资源被企业开发完毕后会将鸭湖湖水排干。
38.答案:
(1)自上而下风化程度减弱。原因:梅岭上部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上部花岗岩多裂隙,节理发育,水分更易渗透,加速风化。
(2)花岗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裂隙,然后在风化、侵蚀作用下崩解;花岗岩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向下滚落;聚集在地势较低的山谷或缓山坡上,形成倒石堆。
(3)倒石堆花岗岩岩块棱边和棱角部位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更易受风化侵蚀作用影响;棱角不断消失,圆化程度提高,最终形成裸露的石蛋地貌。
解析:
(1)梅岭花岗岩自上而下风化程度为上部高、下部低,表现为自上而下减弱。原因:上部花岗岩受构造抬升后更直接暴露于外界,受风化作用(物理、化学风化等)更强烈;且上部花岗岩多裂隙、节理发育,水分更易渗透,加速了风化进程;下部受上部岩石遮挡,受风化因素影响较弱,故风化程度自上而下减弱。
(2)据材料“江西省南昌市梅岭主要以元古宙花岗岩为地质基础,在长期的构造抬升和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大小不同、磨圆度各异的堆积石块”,并结合图1中“岩石风化→崩解→岩块沿坡滚落堆积”的过程可知,花岗岩受地质作用产生裂隙后,在风化、侵蚀作用下崩解为石块;这些花岗岩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滚落,最终聚集在地势较低的山谷或缓山坡处,形成倒石堆。
(3)梅岭倒石堆演变成裸露石蛋地貌的原因:倒石堆中的花岗岩石块,棱角与外界(空气、水等)接触面积大,风化侵蚀速率更快;长期球状风化作用下,棱角不断被磨蚀,岩石向球形演化;同时,风化、侵蚀与搬运作用带走表面碎屑,使岩石表面愈发光滑,最终形成裸露石蛋地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