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7 11:0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成土因素中,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芙蓉花(下图)又称木芙蓉,是成都市市花,在我国主要栽培于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地区。芙蓉花叶片较大,每年夏秋季开花,秋冬季落叶,春季长出新叶。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芙蓉花属于( )
A.落叶阔叶树种
B.常绿阔叶树种
C.亚寒带针叶树种
D.热带雨林树种
4.推测芙蓉花适宜生存的气候特征是( )
A.寒冷干燥
B.温暖湿润
C.炎热干燥
D.寒冷湿润
5.掉落在土壤表层的芙蓉花的枯枝落叶能( )
A.增加土壤矿物质
B.降低土壤含水量
C.增加土壤有机质
D.减少土壤孔隙度
我国天山某地段坡地与谷地的植被存在着较大差异。该地山坡风化作用强烈,森林带以上有常年积雪带,谷地较少有人类活动干扰。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山地植被正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下图为“该地地形剖面及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Ⅱ、Ⅲ之间没有植被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光照
C.气候
D.地形
7.推测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该地山地针叶林( )
A.下限持续降低
B.下限先降后升
C.上限持续降低
D.上限先降后升
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甲、乙两时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长状态和影响其生长的外力作用,推断正确的是( )
A.甲时期生长较慢沉积为主
B.甲时期生长较快侵蚀为主
C.乙时期生长较快沉积为主
D.乙时期生长较慢侵蚀为主
9.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 )
A.常受干热风影响
B.土壤养分流失
C.曾被沉积物掩埋
D.遭受低温冻害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北缘飞播造林区的研究,发现属于豆科灌木的花棒群落对土壤养分的恢复作用明显。下图示意花棒群落恢复后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垂直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花棒植物形态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①叶片较大-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②根系较短-气候干旱地下水缺乏
③叶表绒毛-避免高温使叶片灼伤
④根瘤共生-适应氮素匮乏的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花棒群落恢复后,影响土壤中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光照
D.风速
12.飞播造林区花棒群落进一步恢复过程中应( )
A.合理放牧
B.加强灌溉
C.扎草方格
D.增施氮肥
林火是森林群落演替的重要驱动力,由林火干扰引发的植被演替在塑造植物群落的结构、分布和维持其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迭部林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2981~3408米,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向高寒气候过渡地带,主要植被群落为云杉—巴山冷杉林。下表示意迭部林区一次林火后火烧迹地四个演替阶段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完成下面小题。
项目演替阶段 个体数量/株(400m2)-1
乔木 灌木 草本
5年 — 131±27 3579±256
15年 — 196±32 2773±147
23年 151±11 204±41 2077±210
全面恢复后 112±7 171±18 1476±65
13.迭部林区一次林火后火烧迹地植被群落四个演替阶段中( )
A.草本个体数量先增后减
B.全面恢复后植被群落个体数量最多
C.灌木最终演替为优势种
D.林火后23年灌木个体数量达到峰值
14.与林火后5年内相比,5~15年间利于迭部林区火烧迹地灌木层恢复的自然条件是( )
A.近地面光照较强
B.土壤稳定性提高
C.气象灾害干扰少
D.群落间竞争减小
15.迭部林区火烧迹地植被群落的最终演替方向为( )
A.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灌木林—草本植被
C.落叶针叶林—灌木林—针叶林
D.灌木林—草本植被—落叶阔叶林
植被“绿化”是指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原有植被被其他植被取代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圈植被夏季出现“绿化”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北极圈植被出现“绿化”现象后,苔原带面积变化情况及首先出现的替代性植被分别为( )
A.变小、针叶林
B.不变、草地
C.变小、草地
D.不变、荒漠
17.北极圈植被出现“绿化”现象可能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其理论依据是( )
A.森林固碳能力强于苔藓
B.植被蒸腾吸收热量减少
C.地表反射能力明显减弱
D.植被调节气候能力增强
热带云雾林是指潮湿热带地区被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的森林,一般分布在热带山区海拔较高的小范围内,是世界上“研究最少的森林”。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云雾层上升,在中美洲热带云雾林(约10°N)中,依靠吸食雾水获取水分的树木变得岌岌可危。回答下面问题。
18.推测热带云雾林生长的气候环境特征( )
A.降水量少
B.光照充足
C.风力较小
D.高温炎热
19.中美洲热带云雾林变得岌岌可危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态破坏
B.乱砍滥伐
C.水汽减少
D.全球变暖
某小集水区(海拔介于3565~3716米)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某科研小组通过样带调查发现,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密度小。下图示意该集水区及样带设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相对于乙样带,甲样带的土壤( )
A.密度小、含水量高
B.密度大、含水量低
C.厚度小、含水量高
D.厚度大、含水量低
21.导致甲、乙样带土壤矿物粒径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①成土母质
②土壤水分
③生物量
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三个样带中,丙样带的土壤( )
A.透气效果好
B.黏粒比重小
C.保水性能弱
D.腐殖质分解慢
如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地区在稳定气候条件下林地经历林火后的地表植被以及冻土演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3.由图可知,该区域林地发生林火后( )
A.短期内蒸腾量增加
B.短期内太阳辐射减弱
C.长期内生物量减少
D.中期内地表温度降低
24.影响林火后该林地活动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盖度
B.土壤类型
C.气候变暖
D.积雪厚度
25.在中长期时间段,该林地有机层厚度逐渐恢复,主要是因为( )
A.岩石不断风化
B.植被不断演替
C.降水不断增加
D.气温不断升高
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某地在相同母质、相邻地块上发育的水田土壤和旱地土壤剖面层次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在水田土壤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土层是( )
A.耕作层
B.犁底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27.由图可知,相较于水田土壤,旱地土壤( )
A.剖面层次更为复杂
B.表层与大气间的热量交换更少
C.表层淋溶作用更弱
D.表层水气相对占比波动更频繁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常出现地表下陷现象,形成众多低于周边的“地坑”,“地坑”深度从几米到上百米不等,“地坑”内的植被长势远不及其周边地区。下图为西伯利亚某“地坑”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28.西伯利亚“地坑”形成原因是( )
A.地壳断裂下陷
B.地下冻土融化
C.天外陨石冲击
D.流水侵蚀地表
29.“地坑”内植被长势远不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是“地坑”内( )
A.地表起伏较大
B.水分含量较多
C.热量相对不足
D.土壤肥力较低
土壤团粒结构是土壤颗粒黏结而成的团聚体,具有一定结构形态和大小。粗团粒间形成直径较大的非毛管孔隙,土壤水受重力可向下移动;微团粒间形成直径较小的毛管孔隙,土壤水可保持在孔隙内。良好的团粒结构利于土壤调节水、肥、气、热的关系,促进植物生长。下图为土壤团粒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促进土壤颗粒黏结为团粒结构的条件或做法有( )
①气候干旱
②腐殖质高
③施用化肥
④水旱轮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1.在干旱地区土壤微团粒结构更利于植物生长,是因为该结构利于( )
A.母岩风化
B.通水透气
C.蓄水保肥
D.减轻淋溶
32.为观察土壤团粒结构是否良好,合理的实验方法是:取适量土样( )
A.放入水瓶,缓慢翻转几次,观察溶液变澄清的速度
B.用干纸巾贴在土块表层,稍后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
C.放入烧杯与水混合,搅拌后测定液体的酸碱度
D.放置于室外阳光下晾晒,观察土壤的颜色
由于植物适应荒漠环境的方式不同,其根系差别很大,下图为“荒漠土壤剖面及植物根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在图示荒漠土壤中,可溶性盐积聚的过程是( )
A.生物作用
B.淀积作用
C.风积作用
D.溶蚀作用
34.根系较小的肉质植物,不同于其他荒漠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A.营养器官储水
B.枝叶演化成刺
C.干旱季节休眠
D.叶片具蜡质层
35.与阿拉伯半岛的荒漠植物相比,我国塔里木盆地的荒漠植物更( )
A.耐盐
B.耐旱
C.耐寒
D.耐热
人们在培肥土壤的过程中,往往通过秸秆还田等方式增加土壤肥力,并经过堆垫等作用,在土壤表层形成了一层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耕作层(如下图)。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会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比例,并提高团聚体有机质含量,有助于耕作土壤结构的稳定。完成下面小题。
36.秸秆还田对耕作土壤的主要作用( )
①提高土壤透气性
②提高土壤保肥性
③减少土壤病虫害
④降低土壤保水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7.相较于未经秸秆还田的耕作土壤,秸秆还田耕作土壤( )
A.颗粒较粗,颜色较深
B.颗粒较细,颜色较深
C.颗粒较粗,颜色较浅
D.颗粒较细,颜色较浅
黑土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其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自然土壤变为耕作土壤,黑土肥力下降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图中甲、乙、丙三层分别代表( )
A.耕作层、自然土层、犁底层
B.淋溶层、耕作层、犁底层
C.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D.自然土层、耕作层、犁底层
39.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的自然原因是( )
A.人口密集,开发历史较早
B.植物稀少,有机质生成多
C.气候干旱,有机质淋溶少
D.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
2024年4—9月,某研究团队对我国某地沙丘草本植物进行连续调查,调查发现:该地草本植物以短命植物为主;随时间推移,沙丘两坡向(迎风坡、背风坡)物种替代指数(反映物种组成差异)增大、相似性指数减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0.影响该地沙丘不同坡向植物密度的主导因素为( )
A.昼夜温差
B.外力侵蚀
C.土壤类型
D.降水强度
41.4—9月该地沙丘两坡向植被变化的原因是( )
A.水分变化,短命植物迅速完成荣枯过程
B.气温升高,不同坡向热量差异增大
C.风力增强,植物种子传播距离差异增大
D.光照变化,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
42.(1)根据材料和图片,从植被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分析热带雨林发育板状根和出现滴水叶尖现象的原因。
热带雨林中一些高大乔木的基部常常长有板状根,这是热带雨林的特有现象。这种突出地面的板状根就像一堵堵培壁,常有一人多高,延伸数米。滴水叶尖在热带雨林植被中也较为常见,是指雨水顺叶尖流下的地理现象。
(2)根据给出的材料和图片,分析山顶矮曲林的生存环境是如何影响其植被特征的。
山顶矮曲林多分布在高山山顶或山脊,属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其生存环境为:山风强烈;日照少、气温低、气温的日变化大;云雾多、湿度大;土层浅。其植被特征为:林木生长稠密,分枝低矮且粗壮;叶型为小型叶或中型叶,革质且多草毛等;树木弯曲变形或矮化,甚至匍匐在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
(3)查找资料,了解沙漠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的自然环境,其根、茎、叶具有什么特征。
43.同一座山的山麓和山顶的土壤在厚度和肥力方面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位于青藏高原向藏东南高山峡谷过渡区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具有高寒、干旱的环境特征。草地是其主要植被类型,平均气温在2.4—16.6℃之间。2000—2020年,该区域气温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显著增加,蒸发蒸腾量变化趋势为3.76mm/a;年降水量约477.7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7.9%~95.8%,年际变化不大;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量呈下降趋势,实际土壤侵蚀量呈增长趋势。
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气温升高对该区域植被、水分和土壤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即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项正确。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C、D三项排除。
2.答案: B
解析: 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项错误。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项正确。陡坡和缓坡的温度差异不大,C项错误。陡坡的矿物养分流失快,缓坡的矿物养分流失慢,D项排除。
3.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植被的类型。由材料“芙蓉花叶片较大,每年夏秋季开花,秋冬季落叶,春季长出新叶”可知,芙蓉花为落叶阔叶树种,A项正确。
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芙蓉花的生长环境。由材料“在我国主要栽培于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地区”可知,芙蓉花喜欢生长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B项正确。
5.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植被对土壤的作用。掉落在土壤表层的芙蓉花的枯枝落叶,分解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等,枯枝落叶可减弱土壤水分的蒸发,使土壤含水量保持相对稳定,B、D项错误,C项正确;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A项错误。
6.答案: A
解析: 该山地位于天山南坡,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影响Ⅱ区与Ⅲ区之间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为水源,由于降水少,水源主要来自高山的冰川融水;冰川融水在高海拔地区汇聚形成地表径流向下游流动,沿途不断蒸发、下渗、植被吸收,水量逐渐减少,能到达Ⅱ区与Ⅲ区之间坡地的水量很少;且读图可知,Ⅱ区与Ⅲ区之间坡地表层砂岩层较厚,砂岩层透水性好,水体下渗至较深位置,地下水深,地表水分条件较差,导致没有植被生长,A正确;光照、气候、地形条件差异不大,也不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
7.答案: B
解析: 该山地针叶林位于谷地南坡,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森林带的生长主要依赖冰雪融水提供水分。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南坡山地冰川将持续融化,最终消失。因此,在早期冰川融水增多,水分条件改善,山地森林带面积扩大,下限降低,上限升高;后来由于冰川融化,冰川萎缩,冰雪融水减少,水分条件不足,山地森林带面积减小,下限升高,上限降低;最后冰川消失,水分条件更差,不能满足森林的生长,森林带可能消失,故该地山地针叶林山地森林带的下限应先降低后上升,山地森林带上限也应先升高后降低,最后随着冰川消失,森林带可能消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甲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小于0,说明甲时期,年轮增长缓慢,可推出品尼松生长缓慢;乙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0,说明乙时期,年轮增长较快,可推出品尼松生长较快;BD错误;由图中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可知,甲时期沉积层Ⅱ增厚,说明沉积为主,A正确;乙时期出现了冲沟,说明以侵蚀为主,C错误。故选A。
9.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谷底冲沟附近分布大量的沉积物Ⅱ,在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中下半部原有枝条容易被沉积物掩埋,被掩埋后,原有枝条枯落,进入沉积物,沉积物受侵蚀而出现冲沟,C正确;受干热风影响、土壤养分流失、遭受低温冻害,会影响品尼松树整体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可能造成品尼松树干枯死亡,而不是仅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ABD错误。故选C。
10.答案: B
解析: 沙漠植物通常叶片较小或退化,以减少蒸腾作用和水分散失。叶片较大虽利于光合作用,但在干旱环境中会增加水分蒸发风险,不符合沙漠植物的适应性特征。花棒实际叶片较小,以适应干旱,①错误;
在干旱沙漠区,地下水通常较深,植物需发达深根系(而非短根系)来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花棒根系发达且深,能利用地下水,②错误;
沙漠高温强日照易导致叶片灼伤。花棒叶表有绒毛,可反射部分阳光、减少蒸腾、降低叶面温度,有效防止高温伤害,是典型的沙漠适应特征,③正确;
花棒属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能将大气氮固定为土壤可利用氮,改善贫瘠土壤。沙漠土壤氮素匮乏,此特征直接增强环境适应性,④正确。
故选B。
11.答案: A
解析: 随着花棒群落的恢复,使得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大。由图可知该地有机碳表层含量最高,说明该地区降水稀少,淋溶作用较弱,A正确;
气温影响微生物分解速率,高温加速有机碳分解,B错误;
光照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有机碳输入,但不直接影响其垂直分布,C错误;
花棒群落已恢复,植被覆盖增加,能有效降低风蚀影响,D错误。
故选A。
12.答案: D
解析: 放牧可能践踏植被、消耗生物量,破坏表层土壤和幼苗,不利于群落稳定,A错误;
沙漠水资源匮乏,加强灌溉不可持续,且可能引发盐渍化。飞播造林依赖自然降水,人工灌溉成本高、效益低,B错误;
草方格是机械固沙措施,用麦草等材料在沙地扎成网格,能减少风蚀,稳定沙丘,保护花棒幼苗和表层土壤,主要用于植被恢复初期,现阶段该区域花棒群落已经恢复,C错误;
由图可知在土壤养分中氮素含量最低,增施氮肥利于植被进一步恢复,D正确。
故选D。
13.答案: D
解析: 由表可知,林火后23年灌木个体数量最多,达到峰值,D正确。四个演替阶段中,草本个体数量持续减少,乔木最终演替为优势种;通过对三类植被个体数量累加可知,林火后5年群落个体数量最多,ABC错误。故选D。
14.答案: B
解析: 分析可知,林火导致火烧迹地地表裸露。林火后5年内,草本层迅速恢复,其固土保土作用增强,因此,在林火后5~15年间,火烧迹地土壤稳定性提高,根系较发达的灌木生长条件改善,迅速恢复并成为优势种,B正确;此时段草本、灌木群落对光照及生长空间等的竞争增强,导致草本个体数量有所减少,D错误。近地面光照和气象灾害对火烧迹地灌木层恢复影响较小,AC错误。故选B。
15.答案: A
解析: 由表可知,林火后,植株较矮小的草本层和灌木层优先恢复。随着生长条件的改善,高大的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乔木层恢复生长。随着种间竞争加剧,与当地气候最匹配的云杉、巴山冷杉林等针叶林树种成为优势种群,所以最终演替的过程可能是先经历灌木林、落叶阔叶林,最后达到针叶林的稳定群落状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北极圈植被“绿化”,原有植被被其他植被取代的现象,说明气候变暖。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为苔原带,全球气候变暖使北半球所有自然带向北移动,而苔原带北移后,由于北冰洋的阻挡,苔原带面积将变小,BD错误。首先替代的植被应为适应稍暖环境的类型,苔原带南缘的针叶林会向北扩张,但最先侵入的是草本植物(草地),因为草本比乔木更易迁移和适应,C正确,A错误。故选C。
17.答案: C
解析: 北极圈原苔原表面冰雪覆盖多,反射率高;绿化后植被覆盖增加,地表反射率降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加剧变暖,C正确。森林固碳能力强于苔藓,会减缓气候变暖,不符合“加剧”,A错误。植被蒸腾吸收热量(潜热交换)增加,可能局部降温,但整体反射率下降的增温效应更主导,B错误。植被调节气候能力增强(如固碳、增湿)应减缓变暖,但题干问“加剧”的理论依据,D错误。故选C。
18.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热带云雾林是指潮湿热带地区被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的森林,所以光照弱,B错误,由于海拔高,气候较凉爽,D错误;根据材料,在中美洲热带云雾林(约10°N)中,依靠吸食雾水获取水分的树木变得岌岌可危。说明热带云雾林生长主要靠吸食雾水而不是雨水,所以该地区降水量少,A正确;由于海拔高,风力较大,C错误。故选A。
19.答案: D
解析: 潮湿热带地区被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靠吸食雾水获取水分的树木,说明热带云雾林对自然环境依存度较大,全球变暖导致自然环境改变,对热带云雾林产生影响,D正确;云雾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山区海拔较高的小范围内,人类活动影响少,AB错误;高山地区特殊气候会产生雾气,才有可能形成该林,不是水汽减少造成,C错误。故选D
20.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某小集水区(海拔介于3565~3716米)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读图对比甲、乙样带坡位可知,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更有利于发育深厚土壤,且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密度小;乙位于阳坡,光照强,蒸发强,水分少,植被生长较差,因此,相对于乙样带,甲样的土壤厚度大、密度小、含水量高,A正确。故选A。
21.答案: B
解析: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降水稀少,甲地位于阴坡,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强,有利于土壤的发育,土壤矿物粒径更小,乙位于阳坡,蒸发强,水分少,植被生长较差,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弱,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矿物粒径更大。因此,导致甲、乙样带土壤矿物粒径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为生物量、土壤水分,②③正确;甲乙样带均位于同一小集水区,小区域内成土母质差异小,两地附近均有河,地表径流差异不大,不会造成土壤矿物粒径差异明显,①④错误。综上,B正确。故选B。
22.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丙样带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流速较慢,沉积物多为小颗粒,土壤黏粒比重较大,保水性能强,土质黏,通气效果差,腐殖质分解慢,D正确。故选D。
23.答案: D
解析: 发生林火后,短期内,植被破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地表温度变幅增大,升温较快,蒸发能力增强,但是植被覆盖率下降,蒸腾量减少,A错误;在稳定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是稳定的,不会增强也不会减弱,林火过后,植被破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B错误;长期内,植被自然演替,林下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物量增加,C错误;由图可知,中期地表植被逐渐恢复,活动层厚度降低,说明地表温度降低,D正确。故选D。
24.答案: A
解析: 林火过后,植被覆盖度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地表反射减弱,地温升高,冻土活动层加深,土壤碳、氮释放增强,A正确;与土壤类型、气候变暖、积雪厚度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25.答案: B
解析: 在中长期时间段,该林地有机层厚度逐渐恢复,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不断恢复,植被不断演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枯枝落叶增多,有机层厚度逐渐增加,B正确;与岩石风化、降水多少、气温高低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26.答案: D
解析: 耕作层是水田中直接进行耕种作业的土层,人类的灌溉、施肥、耕作等活动对其影响极大,比如施肥会改变土壤养分,耕作会改变土壤结构,A错误;犁底层是长期耕作过程中,因犁耕等作用形成的紧实土层,受人类耕作活动影响明显,B错误;淀积层会因水田中水分下渗,携带的物质在此沉积,而水田的水分管理等人类活动(如灌溉、排水)会影响水分下渗过程,进而影响淀积层,C错误;母质层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其性质主要由成土母质决定,在土壤发育初期就已存在,受后期人类在水田的耕作、灌溉等活动影响最小,D正确。故选D。
27.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看,水田土壤剖面层次比旱地土壤更复杂,A错误;旱地土壤没有水田的田间水层,表层与大气接触更直接,热量交换应更多,B错误;水田因长期有水,淋溶作用更突出;旱地水分相对少,淋溶作用弱,但该选项表述不准确,且不是最符合的,关键是对比两者表层水热变化,C错误;水田有田间水层,水分相对稳定;旱地没有持续水层,受降水、蒸发等影响,表层水气相对占比波动更频繁,D正确。故选D。
28.答案: B
解析: 西伯利亚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地下分布有深厚的冻土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地下冻土层融化,融化后的土层开始坍塌,导致地表下陷,形成“地坑”。
29.答案: B
解析: “地坑”由冻土融化后下陷形成,冻土融化后的水分进入“地坑”,且“地坑”地势较周边低,流水易在此汇集,形成洼地,水分含量较多,不利于植物扎根和吸收养分,导致植被长势远不及其周边地区。
30.答案: D
解析: 土壤单粒颗粒大并不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大颗粒之间的空隙较大,黏合力较弱,不容易形成结构稳定的团粒;气候干旱程度高通常会导致土壤干燥和含水量降低,这对团粒结构的形成不利;过量的化肥使用可能对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腐殖质含量高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腐殖质可以提供黏合土壤颗粒的物质基础,促进团粒的形成,并增强土壤的结构稳定性,D正确。故选D。
31.答案: C
解析: 考查土壤的结构。在干旱地区土壤微团粒结构更利于植物生长,是因为该结构利于蓄水保肥,C正确。故选C。
32.答案: A
解析: 土壤团粒结构相对稳定,放入水瓶,缓慢翻转几次,观察溶液变澄清的速度,能够反映土壤团粒结构是否良好,A正确;用干纸巾贴在土块表层,稍后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反映土壤湿度情况,不能反映团粒结构,B错误;放入烧杯与水混合,搅拌后测定液体的酸碱度反映土壤酸碱度,不能反映团粒结构,C错误;放置于室外阳光下晾晒,观察土壤的颜色变化主要反映观察土壤颜色,不能反映团粒结构,D错误。故选A。
33.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示可知,土壤表层为腐殖质—矿物质混合物,而根系主要分布区有碳酸钙和可溶性盐的积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荒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地下水挟带盐分向地表迁移,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存于表层土壤,这一过程称为“积盐作用”或“淀积作用”,属于物理化学过程,B正确;当地地处荒漠地区,生物活动较弱、生物作用对可溶性盐积聚的过程影响较小,A错误;风积作用主要指风力沉积作用,风积作用只能带来盐分在地表积聚,C错误;溶蚀作用主要指水对岩石的溶解侵蚀的过程,该地区为荒漠。气候干旱,溶蚀作用弱,且溶蚀作用不能导致可溶性盐的积聚,D错误。故选B。
34.答案: A
解析: 根系较小的肉质植物,茎叶肉质,是具有肥厚贮水组织的营养器官,枝叶演化成刺,主要是为了减少蒸腾,但不能贮水,不是肉质植物的突出特征,A正确,B错误;其他荒漠植物也会通过干旱季节休眠来适应环境,叶片也可能具有蜡质层,叶片具有蜡质层主要是为了减少蒸腾,CD均不是肉质植物独特的适应环境的方式,CD错误。故选A。
35.答案: C
解析: 与阿拉伯半岛相比,我国塔里木盆地纬度更高,冬季温度更低,故我国塔里木盆地的荒漠植物更耐寒,阿拉伯半岛的荒漠植物更耐热,C正确,D错误;两地的自然环境都具有干旱、土壤盐碱含量高的特征,两地的荒漠植物在耐旱、耐盐方面差异较小,AB错误。故选C。
36.答案: A
解析: 读图联系材料可知,“秸秆还田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比例,并提高团聚体有机质含量,有助于耕作土壤结构的稳定”,团聚体间孔隙增多,有利于空气流通,可提高土壤透气性,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提高土壤的保肥性,①②正确、④错误;秸秆还田一般不能直接减少土壤病虫害,有时还可能因秸秆携带病菌虫卵等增加病虫害风险,③错误。综上,A正确。故选A。
37.答案: A
解析: 秸秆还田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比例,说明颗粒较粗,BD错误;秸秆还田提高团聚体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颜色较深,A正确,C错误。故选A。
38.答案: C
解析: 耕作土壤自上而下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读图可知,甲为作物生长的表层土壤,为耕作层;乙为犁底层,丙为最深层自然形成的自然土层,C正确。故选C。
39.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秋季温度低,枯枝落叶多,为地表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冬季寒冷,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故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D正确;人口稀疏、开发历史较早,不属于自然原因,A错误;植物茂密,有机质生成多,B错误;东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有机质淋溶较强,C错误。故选D。
40.答案: B
解析: 昼夜温差对植物生长有影响,但沙丘两坡向的昼夜温差差异较小,并非主导因素,A错误;
迎风坡风力侵蚀强,土壤不稳定且水分少,植物密度低,背风坡风力弱,沙粒堆积,土壤和水分条件较好,植物密度高,B正确;
沙丘两坡向的土壤类型均为沙质,差异不大,C错误;
降水强度在同一地区差异较小,且短命植物更依赖水分存留而非降水强度,D错误。
故选B。
41.答案: A
解析: 短命植物生命周期短,4—9月,随着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发生变化,两坡向的水分条件差异也随之增大,A正确;
气温升高对两坡向热量差异影响较小,且短命植物对水分更敏感,B错误;
风力增强可能影响种子传播,但物种替代指数变化更直接由水分差异导致,C错误;
光照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两坡向差异不明显,D错误。
故选A。
42.答案:
(1)热带雨林湿热气候条件下,植物高大茂密,宽厚的板状根起到支撑作用;热带雨林全年多雨,土壤为砖红壤,较为黏重,根系难以下扎,且乔木根系吸收水分无需下扎过深;此外,雨林中植物养分需求量大,板状根能够很快吸收还没来得及随雨水渗入土壤深处的动植物残体中的营养成分。
雨林空气湿度一般很大,水分无法蒸腾为水汽,植物只好直接排出液态水,为满足植物大量的排水需求,植物体内的水沿着叶脉,汇集到叶尖,叶片就进化出滴水叶尖,形成“滴水现象”。
(2)山顶矮曲林多分布在高山山顶或山脊,由于强烈而持续的大风、贫瘠的土壤、昼夜温差大、坡陡及冬春积雪较多的环境,树木变形弯曲或矮化,甚至匍匐在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形成耐瘠薄土壤、萌生力强、树种组成单一、呈单层外貌的矮曲林。山顶或山脊强风、较低的气温及贫瘠的土壤等环境条件,是山顶矮曲林形成的主导因素。
(3)沙漠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的自然环境,其根系特别发达,深根或水平根发达;茎具有角质层厚、气孔下陷、浓密的表皮毛,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退化等特征;叶子进化成针形或刺形,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解析:
43.答案: 山麓较山顶土壤颗粒小,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山顶气温低、外力侵蚀强,延缓了土壤的发育,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山麓地区土壤堆积,且气温、水分、生物条件好,有利于土壤发育,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解析:
44.答案: 植被:气温升高,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分:蒸发蒸腾量增加,而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导致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量下降;土壤:土壤水支出增多,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干燥度增加,土壤更易被侵蚀,土壤侵蚀量增加。
解析: 材料提及该地区2000—2020年,气温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其蒸发蒸腾变化趋势大于0,整体蒸发蒸腾有所增加,该地区年降水量约477.7mm,年际变化不大,植被增多,蒸发蒸腾增加,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量呈下降趋势。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向藏东南高山峡谷过渡区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具有高寒、干旱的环境特征,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伴随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量下降,该地区土壤含水量有所减少,土壤越发干燥,使得该地区土壤更易被侵蚀,土壤侵蚀量有所上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