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某科研团队在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开展野外考察,发现甲、乙两地河谷地貌差异显著。如图为金沙江流域甲地峡谷景观与乙地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甲地河谷形态特征是( )
A.深度浅,岸壁陡
B.深度浅,岸壁缓
C.深度大,岸壁缓
D.深度大,岸壁陡
2.T1-T4中形成时间最早的阶地是( )
A.T1
B.T2
C.T3
D.T4
为认识山前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进行“山前冲积扇”模拟实验,下表为该次实验报告,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实验名称 “山前冲积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山前冲积扇的形成过程,观察沉积物的特征。
实验材料 可升降水槽(如图所示,A面不光滑)、量角器、掺杂少量沙子(颗粒粗细不一)的土壤、长嘴水壶、直尺。
实验步骤 步骤1:在可升降水槽A面铺上一层较厚的土壤,将可升降水槽的倾斜角度α调至20°。 步骤2:在水槽A面顶端用长嘴水壶缓缓倒水,使水流呈线状,直至B面形成较明显的扇状堆积体为止。步骤3:用直尺测量扇状堆积体沉积物粒径大小和厚度,并记录。
实验结果 由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粒径大小 ,沉积物厚度 。
3.由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和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分别是( )
A.变小变大
B.变小变小
C.变大变大
D.变大变小
4.若在上述实验中,只将水槽A面的倾斜角度α改为30°,扇状堆积体将会( )
A.面积增大,同一位置上的沉积物粒径变大
B.面积增大,同一位置上的沉积物粒径变小
C.面积减小,同一位置上的沉积物粒径变大
D.面积减小,同一位置上的沉积物粒径变小
下图分别示意两种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左图与右图地貌分别是( )
A.冲积扇、三角洲
B.洪积平原、三角洲
C.三角洲、冲积扇
D.冲积平原、河漫滩
6.图示两种地貌都属于( )
A.海水侵蚀地貌
B.海水堆积地貌
C.流水侵蚀地貌
D.流水堆积地貌
7.与右图地貌相比,左图地貌的形成( )
A.受海浪作用影响大
B.经历地形起伏较明显
C.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D.需要河流定期洪泛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1日0时49分,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8.此次地震( )
A.震中位于大西洋中脊
B.附近为板块消亡边界
C.震源位于太平洋板块
D.引发海啸危及哈瓦那
9.甲、乙、丙、丁四地海底岩石年龄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浙江月洗者分河流阶地是发育在河谷两侧高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台地。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图中标注的时间为阶地形成的距今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10.各级阶地形成过程中( )
A.T1抬升速率最大
B.T2抬升幅度最大
C.T3下沉速率最小
D.T4下沉幅度最小
11.与其他阶地相比,T2具有不同结构,可能是( )
A.形成时位于曲流的凸岸处
B.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
C.形成后风力侵蚀向上搬运
D.形成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数字序号代表不同岩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有关图中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断层E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⑤
B.岩层④未经历断裂
C.B处岩石形成时间晚于④岩石
D.形成①③的内力作用相同
13.研究地质构造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油、储气条件
B.B地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地适宜建坝蓄水开发河流水能
D.D地有丰富的地表水资源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15.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16.下图为我国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某段河流中下游的发育状况。关于图中甲乙两河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侵蚀岸,泥沙堆积量大B.甲为堆积岸,泥沙堆积量小
C.乙为侵蚀岸,泥沙堆积量小D.乙为堆积岸,泥沙堆积量大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7.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
A.A→D→G→B→F
B.B→E→D→A→F
C.G→F→B→D→A
D.G→B→A→E→D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处可能会找到化石
B.如果在该地区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F处施工
C.如果该地区有石油,则应该在①地向下打井开采
D.若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区可能常年盛行南风
浅水三角洲是一种特殊的三角洲类型,与深水三角洲对应,指在水体较浅、地形较平缓的沉积区形成的以分流河道砂体及分流砂坝砂体为主的三角洲类型。分流砂坝是分流砂坝型浅水三角洲的主要构型单元,可分为单一分流砂坝和复合型分流砂坝等。单一分流砂坝顺源发育,总体上呈“早期前积伴随侧向迁移——晚期逐渐超覆加积式”演化。下图为某单一分流砂坝不同阶段的平面图,图中箭头表示河流流向。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单一分流砂坝演化过程依次是( )
A.acb
B.abc
C.cba
D.bac
20.该单一分流砂坝砂体岩性具备的特性是( )
A.磨圆度低
B.分选性差
C.颗粒较大
D.块状层理
21.单一分流砂坝形成过程中影响砂体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物质来源
②植被类型
③湖岸线迁移
④气温变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雅丹地貌是发育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图1示意新疆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分布,图2示意观测点雅丹地貌的空间形态及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的演化过程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23.推测该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奖牌取名为“湖山”,设计灵感来自良渚文明玉琮。良渚玉琮的主要材质是透闪石,一种由白云石和石英混合沉积后形成的变质岩。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良渚玉琮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5.图中数字箭头所表示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固结成岩
B.②—变质作用
C.③—风化侵蚀
D.④—冷却凝固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处可能形成海岭
B.E处为板块的生长边界
C.E处岩石年龄较F处新
D.F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
27.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
A.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亚速尔群岛位于北大西洋东部,是欧洲重要的度假胜地。其由圣米格尔岛、特塞拉岛等九座岛屿组成,各岛地形崎岖,最高海拔为2351米。图为亚速尔群岛位置及部分岛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下列群岛的形成与亚速尔群岛最为类似的是( )
A.南沙群岛
B.夏威夷群岛
C.马来群岛
D.阿留申群岛
29.推测下列四个岛屿中形成最早的是( )
A.法亚尔岛
B.圣若热岛
C.特塞拉岛
D.圣米格尔岛
30.冬季到亚速尔群岛度假最易体验到的项目是( )
A.沙滩日光浴
B.户外泡温泉
C.潜水赏珊瑚
D.溶洞探奇观
牛扼湖是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随着流水作用愈来愈曲,最后导致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读北半球某地牛扼湖形成过程及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1.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32.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可以( )
A.减小河流流速
B.减弱洪水灾害
C.增加航运距离
D.增强河道淤积
大同火山群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第四纪火山群,现存30余座保存完好的火山锥,其中狼窝山以500米的火山口直径和50米的火山口深度位居第一。狼窝山一侧坡脚处分布有多条冲沟。下图为狼窝山火山及坡脚局部冲沟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从内力作用角度,推测大同火山群形态保存完整的主要原因是( )
A.火山岩质地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B.火山形成后,地壳运动趋于稳定
C.物理风化缓慢,风力侵蚀作用弱
D.火山形成时间晚,发生多次喷发
34.狼窝山剖面中火山喷发物覆盖在黄土层之上,这一现象说明( )
A.该地区黄土沉积早于火山活动
B.火山喷发改变了当地成土母质类型
C.火山活动抑制了风成黄土沉积
D.黄土层厚度决定了火山喷发的规模
35.与狼窝山坡脚下冲沟分布关联最大的因素是( )
A.人类开垦活动
B.岩浆喷出位置
C.植被覆盖差异
D.山坡沟渠位置
下图为某地区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6.关于上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⑥岩层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37.关于图中a.b.c.d四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B.b处的岩石致密坚硬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3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波堆藏布江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南坡(西藏东南部),是青藏高原内外动力作用最强烈地区之一。该地山高谷深、地表破碎、冰川发育,是滑坡、堰塞事件频发地区。下图为波堆藏布江流域某河段剖面变化图,其中图b为该河段演化为古堰塞湖后的剖面。
(1)推测古堰塞湖的湖面高度,并在图b中用“———”画出古堰塞湖湖面,且解释判断理由。
(2)描述该地古堰塞湖形成的地理过程。
(3)简述古堰塞湖形成后对堰塞体以上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3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得到增补,现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和雄伟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蔚为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
(1)在我国地图上标注上述世界遗产地,并归纳“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
(2)在上述世界自然遗产地,形成了地表、地下两重美丽的风景线。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喀斯特地貌地表、地下景观各三例,并描述其特点。
40.岬角,又称“地角”,是海岸带凸出在海中的陡峭、狭窄的尖角,常见于半岛的前端,如我国山东半岛的成山角、南非开普半岛的好望角等。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结合地图和照片,向同学介绍你游览过或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的岬角。
(2)在波浪不断侵蚀下,岬角海岸通常会出现哪些海蚀地貌?
(3)一些大洲的大陆以岬角为其四至。根据下列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判断甲、乙、丙三个大洲的名称。
甲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哈丰角(51°24'E,10°27'N),最西端为佛得角(17°33′W,14°45'N),最北端为本塞卡角(9°50′E,37°21′N),最南端为厄加勒斯角(20°02'E,34°51'S)。
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杰日尼奥夫角(169°40′W,66°05′N),最西端为巴巴角(26°03'E,39°27'N),最北端为切柳斯金角(104°18'E,77°43'N),最南端为皮艾角(103°30′E,1°17'N)。
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布朗库角(34°46'W,7°09'S),最西端为帕里尼亚斯角(81°20′W,4°41'S),最北端为加伊纳斯角(71°40′W,12°28′N),最南端为弗罗厄德角(71°18'W,53°54'S)。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甲地位于金沙江上游山地,落差大,流速快,下切侵蚀强烈,河谷窄而深,岸壁陡峭,横剖面呈V字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答案: D
解析: 河流阶地主要是在地壳间歇性上升的影响下,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形成阶地。所以河流阶地海拔越高,形成时间越早,故T1-T4中形成时间最早的阶地是T4,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答案: B
解析: 在山前冲积扇形成过程中,水流从扇顶流向扇缘,随着坡度减小,流速逐渐降低。水流搬运能力与流速相关,流速降低时,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所以由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粒径大小逐渐变小;同时,由于水流携带的物质在扇顶先大量沉积,随着向扇缘流动,沉积量逐渐减少,所以沉积物厚度也逐渐变小。综上,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答案: A
解析: 当将水槽A面的倾斜角度α改为30°时,相比原来的20°,坡度增大。坡度增大使得水流速度加快,流水搬运能力增强。一方面,流水能够携带更多、更大的物质,在沉积时,同一位置上,由于携带的物质增多且颗粒可能更大,所以沉积物粒径会变大;同时,因为水流速度加快,搬运距离可能更远,使得扇状堆积体的面积增大。综上,A正确,排除BCD。故选A。
5.答案: A
解析:
6.答案: D
解析:
7.答案: D
解析:
8.答案: B
解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美洲板块西侧边界类型为消亡边界,此次地震震中周边的板块边界图例与美洲板块西侧边界图例相同,故可判断此次地震震中附近是板块消亡边界,B正确;震中位于大西洋边缘的加勒比海地区,距离大西洋中脊较远,A错误;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大西洋边缘的加勒比海地区,属于美洲板块,而非太平洋板块,C错误;此次震中与哈瓦那分别位于同一岛屿两侧,哈瓦那受海啸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9.答案: C
解析: 点状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距离生长边界越近,岩石年龄越小,丙地临近点状板块边界,丙地海底岩石年龄最小,C正确。图中甲、乙、丁三地位于虚线板块边界附近,虚线板块边界为消亡边界,所以甲、乙、丁三地海底岩石年龄较老,A、B、D错误。故选C。
10.答案: A
解析: 本题可通过排除法快速选择正确答案。由所学可知,阶地的形成是地壳间歇性抬升的结果,因此C、D错误。读图可知,T2的抬升幅度为35m,小于T3、T4的抬升幅度(均为50m),因此B错误、A正确。
11.答案: D
解析: 通过图中信息对比,可知T2阶地缺少粉砂堆积物和砂砾堆积物。河流的凸岸一般流速慢,容易形成堆积,A与题意不符;T1—T4阶地都是在河流侧蚀时河床展宽的产物,说明河流侧蚀不是T2阶地缺乏堆积物的原因,B错误;风力侵蚀向上搬运一般只能搬运细小的颗粒物,如粉砂等,很难搬运砂砾,C错误;特大洪水具有超大的流量和流速,对粉砂和砂砾等具有很强的侵蚀搬运能力,D正确。
12.答案: C
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岩层⑤被断层E错开,故断层E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⑤,A错误;岩层④断裂且发生明显位移,B错误;①处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穿过所有的岩层,说明b处岩石形成时间晚于④岩石,C正确;根据图例可知,①为岩浆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③为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二者内力作用不同,D错误。故选C。
13.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A正确;b地为喷出型岩浆岩,而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B错误;c地为断层,地质条件不稳定且容易漏水,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图中显示,d地多地下钟乳石,为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漏,地表水贫乏,D错误。故选A。
14.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砂岩、页岩、石灰岩均为沉积岩,一般而言,越向下,沉积岩形成的时间越早。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处发生断层且该处地层最上层为石灰岩,其他几处中石灰岩均位于最下层,因此该处应该是最老的岩层;④处地层最上层为页岩,位于石灰岩层之上、③处砂岩岩层之下,所以④处较①处岩层新、较③处岩层老;②处黄土地层位于最上层,应该是最新的岩层。故A,B,C错误,D正确。
15.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华北某地的,因此与西南地区相比,该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水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A正确;由于两地是同类岩层,因此岩石的可溶性无差异,B错误;地表植被茂密与否对岩溶地貌形成的影响较小,C错误;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
16.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甲处为凹岸,乙处为凸岸。根据所学知识,凹岸侵蚀,河岸坡度较陡,泥沙堆积量小;凸岸以堆积为主,河岸坡度缓,泥沙堆积量大。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岩层形成的时间判断。岩层D切断了岩层A、E,说明A、E的形成早于D;变质岩E是岩浆岩A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故三者形成的早晚顺序为A→E→D;岩层A切断了岩层G、B,故G、B的形成比A早;沉积岩G较B位置偏下,故G的形成较B早。综上可知,D项正确。
18.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A是岩浆岩,在A处不可能找到化石,A项错误;F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利于地下隧道施工,B项错误;①地下方为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如果该地区有石油,则应该在①地向下打井开采,C项正确;若C层为沙质沉积物,坡面较陡处应为背风坡,则该地区可能常年盛行北风,D项错误。
19.答案: A
解析: 单一分流砂坝顺源发育,总体上呈“早期前积伴随侧向迁移——晚期逐渐超覆加积式”演化。读图可知,早期河流携带泥沙,由于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淤积,砂坝形态窄长,顺河流流向延伸,以前积为主,对应图a;随着泥沙的持续供应,砂坝面积增大,并伴随侧向迁移,砂坝在侧向不断变宽,呈宽大的扇形,对应图c;晚期逐渐朝超覆加积式演化,体现为垂向叠加覆盖,对应图b。综上所述,该单一分流砂坝演化过程依次是acb,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答案: D
解析: 河流搬运过程中颗粒碰撞磨损,磨圆度较高,A错误;河流堆积物一般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有较好的分选性,B错误;该单一分流砂坝是在水体较浅、地形较平缓的沉积区形成的,以细砂、粉砂为主,颗粒较细,C错误;分流砂坝因间歇性洪水沉积,常形成块状层理,D正确。故选D。
21.答案: B
解析: 河流输沙量(物质来源)直接影响砂体规模和分布范围,是单一分流砂坝形成的物质基础,①正确;植被类型主要影响水土保持能力,但对砂体分布和砂坝形成无直接控制作用,②错误;湖平面升降或岸线进退会改变沉积区位置,促使砂坝侧向迁移或垂向叠置,③正确;气温变化对泥沙堆积的影响较小,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发育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罗布泊干涸,湖底地面出现裂隙③;盛行风(东北风)沿裂隙侵蚀偏软岩层,风蚀沟槽形成①;进一步侵蚀沟槽,槽间出现圆丘状地貌②;随着风蚀作用增强,圆丘状地貌进一步被侵蚀,形成典型雅丹地貌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答案: B
解析: 雅丹地貌通常是指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表现为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并且沟槽、垄脊走向与当地的盛行风向一致,读图可知,罗布泊地区长条形土墩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延伸;雅丹单体受风力侵蚀形成,迎风坡遭受风力侵蚀,坡度陡,背风坡缓,即雅丹单体最高点靠近迎风侧;图中显示雅丹单体最高点靠近东北侧,说明该区域主要盛行东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良渚玉琮是变质岩,结合图示信息可推断,由沉积物指向的为沉积岩(甲);丙和丁之间为双向转换可以推测其为岩浆和岩浆岩,其中丁所有箭头均可指向,故推测丁为岩浆,丙为岩浆岩;乙则为最后一类岩石变质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答案: A
解析: 结合上题可知,甲为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岩石,A正确;②为沉积岩指向岩浆的地质作用,故其为重熔再生,B错误;③由岩浆指向岩浆岩,故其为冷却凝固,C错误;④由变质岩指向沉积物,故其为风化侵蚀作用,D错误;故选A。
26.答案: A
解析:
27.答案: D
解析:
28.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亚速尔群岛位于大西洋中脊附近,距大陆较远,且岛屿地形崎岖、高差大,可推测为火山岛。夏威夷群岛也为火山岛,是由于海底火山喷发,露出海面形成,故B正确;南沙群岛属于珊瑚岛,面积小,地势低平,故A错误;马来群岛和阿留申群岛都是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大陆板块隆起抬升形成,岛屿面积大,为大陆岛,故C、D错误。故选B。
29.答案: D
解析: 据图文信息可知,亚速尔群岛位于大西洋中脊东侧,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可知,大西洋中脊为生长边界,岩浆不断喷发形成海岭或火山,并推动板块向两侧移动,距中脊越远,形成时间越早,岩石年龄越老。由图可知,大西洋中脊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可知位于中脊东侧的亚速尔群岛在缓慢向东南方向移动,自西北向东南,岛屿形成时间越来越早,选项四个岛屿中圣米格尔岛最靠东南,故推测其形成最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答案: B
解析: 根据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以推导出亚速尔群岛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故冬季体验沙滩日光浴的概率较低,A错误;由于亚速尔群岛属于火山岛,地热资源丰富,温泉较多,且地热稳定,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故B正确;亚速尔群岛纬度较高,且为火山岩,没有珊瑚和溶洞,故C、D错误。故选B。
31.答案: A
解析: 弯曲河道往往在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虚线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随着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搬运、流水沉积、地壳下陷都不是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原因,排除B、C、D。所以选A。
32.答案: B
解析: 河流裁弯取直后,河水直接由取直后的河道流走,水流速度加快,减少其在弯道处滯留的时间,有利于洪水快速排泄,从而减弱洪水灾害,B正确;河流自然截弯取直,会增大河流流速,A错误;缩短航运距离,C错误;减少河道淤积,D错误。所以选B。
33.答案: B
解析: 火山岩的抗侵蚀能力属于外力作用中岩石本身的性质,与内力作用无关,无法解释形态保存完整的内力原因,排除A;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核心表现之一,若火山形成后地壳仍活跃(如地震、板块挤压),会直接破坏火山锥的形态,而地壳运动趋于稳定,意味着没有强烈的内力作用对火山锥进行破坏,这是火山群形态保存完整的关键内力原因,B正确;物理风化、风力侵蚀均属于外力作用,与题目“内力作用角度”的要求不符,排除C;形成时间晚或多次喷发主要影响火山的规模与形态特征(如火山锥高度),但并非“形态保存完整”的关键内力因素,若地壳运动活跃,即使形成时间晚,火山锥也可能被破坏,因此排除D。故选B。
34.答案: A
解析: 根据地层叠置原理(先沉积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狼窝山剖面中黄土层位于火山喷发物下方,说明黄土沉积发生在火山活动之前,这是判断地层先后顺序的基本规律,A正确;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当地成土母质原本包括黄土,火山喷发物覆盖在黄土层之上,只是增加了火山喷发物这一新的成土母质类型,并未改变黄土作为成土母质的属性,B错误;火山活动仅在喷发瞬间可能对局部风力搬运有短暂干扰,但未抑制风成黄土的长期沉积,图中未显示火山后黄土沉积停止,且风成黄土的沉积主要受区域风力条件控制,与火山活动无直接抑制关系,C错误;火山喷发规模取决于地下岩浆的能量、通道通畅度等内部因素,与黄土层厚度无直接关联,黄土层只是先于火山喷发的沉积地层,无法决定火山喷发的规模,D错误。故选A。
35.答案: D
解析: 人类开垦多选择地形平坦区域,主要是对土壤表层进行翻动,而冲沟是自然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二者关联极小,A错误;岩浆喷出主要影响火山锥的形态(如火山口大小、火山锥高度),冲沟是外力(流水)侵蚀的结果,与岩浆喷出位置无直接关联,B错误;材料及景观图中未显示狼窝山坡脚不同位置的植被覆盖有明显差异,即使存在植被差异,其对冲沟分布的影响也远小于水流汇集的作用,C错误;山坡沟渠是水流汇集的通道,水流沿沟渠流动时,流量和流速增大,侵蚀作用增强,易逐步形成冲沟,狼窝山坡脚的冲沟多沿沟渠分布,二者关联密切,D正确。故选D。
36.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断裂错位的岩层形成于断层之前,故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A错;③处为变质作用,④处为岩浆活动,两者的内力作用不同,B错;⑤处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C错;根据图中断层两侧同一岩层的位置关系,可判断出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37.答案: A
解析: 图中a地质构造是背斜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A正确;b处的岩石是喷出岩,多气孔,B错误;c处是断层构造,岩层不稳固,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d处为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38.答案: (1)高度:约为2950米(2900~2980米)。
理由:湖相沉积物堆积高度约在2950米左右。
(2)河谷两侧地势高峻陡峭,落差大,高山冰川分布广泛,冰碛物滑落(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时滚落的岩体)阻塞狭窄河道,导致上游河道水位上升,水体流动减缓,形成堰塞湖。
(3)水位上升,水面扩大,水体蒸发量增多;上游河流流速减缓,下渗量增多;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径流量增多。
解析: (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中湖相沉积物形成于古堰塞湖时期,其高度大约位于2900~2980米,因此湖面高度约为2950米。绘图如下:
(2)结合所学知识,古堰塞湖是由于堰塞体堵塞河道形成,该地区河谷两侧地势高峻陡峭,落差大,地表破碎、冰川发育,高山冰川分布广泛,是滑坡、堰塞事件频发地区,由于大量冰碛物滑落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时滚落的岩体阻塞狭窄河道,影响河道水流动,导致上游河道水位上升,水体流动减缓,形成堰塞湖。
(3)结合所学知识,堰塞湖形成后,上游来水不断汇集,导致该地区堰塞体以上区域水位上升,水面扩大,裸露的水域面积增大,则水体蒸发量增多;同时堰塞体阻碍水体流动,使得上游河流流速减缓,下渗量增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径流量增多。
39.答案:
(1)“中国南方喀斯特”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石灰岩分布区,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尤为集中。
(2)地表景观:溶沟,地表水对岩石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峰林,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
地下景观:钙华,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滩、钙华湖、钙华瀑布等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由碳酸盐沉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石笋,由碳酸盐沉积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解析:
40.答案:
(1)成山角:地处半岛最东端,位置偏僻,三面临海,一面靠山,常年风大雾多。成山角直插入海,临海山体壁如削,崖下海涛翻腾,水流湍急,常年经受大风、大浪和风暴潮的冲击,海域最大浪高达7米以上,成为中国研究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能源等的宝贵科研基地。成山角还具有我国少有的典型沙嘴,奇特的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地貌以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高度重视的柳夼红层等自然遗迹,具有很高的地质、地貌和海洋气候变迁的科研价值。
好望角:是一条细长的岩石岬角,像一把利剑直插入海底。在好望角的一侧,矗立着一个灯塔,颇具历史,这个白色灯塔不仅是一个方向坐标,同时在它的告示牌上还清楚地写着世界上十个著名城市与灯塔的距离。在好望角凭栏而望,可以看见远方的海天一色,也可以看见脚下的浪花飞溅,可谓气象万千。好望角作为非洲的一个标志,是每一个非洲旅游爱好者必到的地方。俗话说,到南非不到开普敦,等于没来过南非;到开普敦不到好望角,等于没到开普敦。游客前去好望角大多是冲着“非洲最南端”“两大洋交汇处”的名号而来,可是这却恰好是人们所犯的一个美丽误会。非洲的最南端事实上是距她147千米的厄加勒斯角,而两大洋的实际交汇处也在这两大海域中间地带上,而非就在好望角。但是这也不能成为人们遗憾的所在,因为好望角除了这些虚名外,它还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这里分布着许许多多的低矮的灌木丛和一堆堆盛开的鲜艳花朵,羚羊、斑马、鸬鹚、黑鹰等稀有动物及飞禽都在这里幸福的生活着。
(2)在波浪的不断侵蚀下,岬角海岸通常会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3)甲为非洲;乙为亚洲;丙为南美洲。
解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