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4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7 11:0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读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地球公转速度为P时( )
A.此时为夏至日
B.此时为冬至日
C.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D.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2.由图可知,地球公转( )
A.线速度稳定不变
B.速度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
C.与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相同
D.角速度逐渐增大
3.从地转偏向力考虑,理想状态下,下列示意图中(空心箭头表示水流初始运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水流实际运动方向),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水流流向的是( )
A.
B.
C.
D.
下图为全球经纬线展开示意图,图中AS虚线代表晨昏线,D点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D点也是GF的中点,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6日和7日两个不同的日期。读图,完成问题。
4.此时F点的地方时为( )
A.7日21时
B.6日9时
C.6日21时
D.7日9时
5.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S线为晨线
B.BC所在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C.赤道上西半球的白昼长于黑夜
D.赤道上东西半球的白昼长度之比为23∶13
6.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
A.23小时56分 B.24小时 C.24小时56分 D.24小时零4分
7.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大于广州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广州
D.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我国某陆地一年中依次有m,n,p,q四个不连续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如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n日,地球最可能位于图中(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9.若某日该地日出地方时6:05,则该日关于其地心对称点的日落地方时为( )
A.17:55
B.18:00
C.18:05
D.18:10
10.为了引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行动,倡议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20:30~21:30熄灯一小时。
若将此行动在一年中再增加一次,仍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建议行动日期应选在( )
A.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B.7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D.12月的第四个星期六
地球绕太阳公转会在地球上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如图为“地球上四个不同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四个地点按纬度由南到北的顺序排列为( )
A.甲、丁、乙、丙
B.乙、丁、丙、甲
C.丙、乙、丁、甲
D.丁、乙、丙、甲
12.9月17日,乙地日出( )
A.东北
B.正东
C.东南
D.正南
13.夏至日,丁地日落的地方时大约在( )
A.15:00
B.17:00
C.19:00
D.21:00
14.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于首都多哈当地时间11月20日18时在海湾球场举行。下表为由北京经中国香港中转到多哈的国际航班信息。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出发城市 前半程起飞与降落时间 后半程起飞与降落时间 到达城市
北京(40°N,116°E) 11月19日12:00(北京时间)起飞,11月19日16:20(北京时间)降落中国香港国际机场 11月19日18:50(北京时间)由中国香港国际机场起飞,11月19日23:10(当地时间)降落 多哈(25°N,51°E)
除去转机时间外,两程航班飞行总时间接近( )
A.12小时 B.14小时 C.16小时 D.18小时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火箭点火发射时,远在巴西利亚(45°W)的李先生要看直播应在当地时间( )
A.4月24日9时59分
B.4月25日3时59分
C.4月25日9时59分
D.4月26日9时59分
16.发射卫星与地球自转线速度密切相关,仅考虑纬度因素,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
A.拜科努尔(46°N)
B.肯尼迪(28°N)
C.酒泉(40°N)
D.文昌(19°25′N)
圆形地球同步轨道又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在这样的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将始终位于赤道某地的上空,相对于地球表面是静止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我国发射地球赤道同步轨道卫星时,运载火箭起飞后的飞行方向通常是( )
A.向西南飞行
B.向东南飞行
C.向东北飞行
D.向西北飞行
18.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
A.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B.运行轨道面垂直于地球赤道平面
C.运行轨道面与地轴夹角为66°34
D.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即23时56分4秒
某观测小组在当地以星空观测为主题,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在准备的星空图上标识了不同季节太阳的位置(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小组开展星空观测时,为取得好的效果,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天气
②纬度
③经度
④高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观测发现,某夜晚23:54天琴座位于天顶附近,则第2天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刻是( )
A.23:50
B.23:54
C.23:56
D.23:58
21.图所示太阳视运动方向和周期是( )
①自东向西
②自西向东
③1恒星年
④1回归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叠层石发育于滨海区域,它是以蓝细菌为主的原核生物通过生长和代谢活动黏结沉积矿物颗粒而形成的生物沉积构造。由于蓝细菌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因此叠层石沉积结构蕴含了“日——地—月”关系的相关信息。根据对北京周口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10亿年前)叠层石沉积结构的研究,可知那时黄赤交角为29.9±0.7°,一天时长为17.0±0.7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相较于现今,中元古代晚期的地球( )
A.温带区域范围更大
B.极夜极昼区的范围更大
C.自转的角速度更慢
D.太阳直射区域范围更小
23.与周口店纬度相同的区域,在中元古代晚期较现今( )
A.冬至日的白昼更长
B.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更大
C.潮汐变化周期更短
D.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更小
江心洲(江河中的岛屿)是由心滩不断增大而形成,一般是洲头冲刷,洲尾沉积。下图为著名的橘子洲,它位于湘江长沙段,这里基本上是平直河道,图中东侧为主航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图示江心洲面积最大的时候应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5.如果仅仅考虑地转偏向力,该段河流流向及江心洲面积可能增长的方位是( )
A.向南,西部
B.向北,南部
C.向南,东部
D.向北,北部
月球在巡天过程中会有背景行星(或恒星)被它遮挡住,这一现象叫作“月掩星”。2024年发生了多次“月掩土星”,我国境内可见两次,分别在7月25日和10月15日上演。下图为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2024年我国境内前后两次上演“月掩土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分别位于图中的( )
A.乙段和甲段
B.甲段和乙段
C.乙段和丙段
D.丙段和丁段
27.2024年我国境内前后两次“月掩土星”发生期间,地球公转速度( )
A.先变慢再变快
B.先变快再变慢
C.越来越慢
D.越来越快
彩虹是阳光射入空气中的小水滴后经色散和反射而成的一种光学现象。只要空气中有一定数量的水滴,而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在较暗的背景下便可能观察到彩虹。元旦节北京时间14:00左右,小明在武汉(30°N,114°E)江滩边欣赏喷泉时有幸看到喷泉上形成了彩虹。小明想提前与纽约(49°N,75°W)的朋友约好后,第二天将此彩虹美景直播分享给他。下图示意武汉江滩喷泉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小明当时是站在M处看到的彩虹,彩虹最可能被清晰看到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9.下列北京时间中,最适宜小明为他在纽约的朋友直播分享喷泉彩虹的是( )
A.6:00
B.10:00
C.14:00
D.18:00
30.如果小明7月初故地重游,并希望看到大致相同的彩虹出现在与元旦节大致相同的位置,那么小明观看时间和站立地点应( )
A.白天任何时刻都可,地点变换
B.时间比原时刻推迟,地点不变
C.保持原时刻不变化,地点不变
D.时间需提前至早上,地点变换
北斗七星辨识度极高,常被古人用来测算时节。图示意使用星晷定时:通过晷盘中央孔看向北极星,旋转指针直到与北斗七星中的天枢、天璇两星延长线重合,此时指针在晷盘上所指刻度即为当地时间。我国古代文献《鹖冠子》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则是通过每天固定时间观察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来判定季节。完成下面小题。
31.使用星晷定时,3小时后再次测算,指针将会较之前位置( )
A.顺时针旋转45°
B.顺时针旋转90°
C.逆时针旋转45°
D.逆时针旋转90°
32.每天夜晚固定时间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与季节变迁相关,主要是因为( )
A.地球自转速度的年变化
B.太阳日和恒星日不同步
C.地球公转速度的年变化
D.回归年和恒星年不同步
二、材料分析题
33.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黄赤交角的变化(图左),回归线在地表每年移动14.7米,这使得我国最早的北回归线标志碑(位于台湾省嘉义市,建于1908年,图右)目前并不位于北回归线上。
(1)据图概括黄赤交角的变化特征并指出目前的变化趋势。
(2)在地图上用虚线绘制现在北回归线的位置。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左图为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右图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1)读左图,说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并算出丁地地方时和该日丁地的昼长时间。
(2)读右图,“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气温升高,土壤解冻,适合瓜类和豆类作物的播种。请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此时节前后气温回升的原因。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拦门沙是河口区口门附近泥沙堆积体的总称。常形成于干支流交汇处或水库支流河口附近,它包括河口心滩、水下浅滩、河口沙坝及水下沙坝等微地貌形态。
材料二:三峡水库建成后,常年回水区左右两岸共有55条支流入库,在各支流河口附近泥沙淤积量均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形态、大小各异的拦门沙地貌。据实地考察,泥沙淤积主要分布在口门附近10km范围内,最大淤积厚度可达20m。
材料三:表为三峡库区河口段淤积强度与支流入汇角度统计,图为支流汇入三峡水库的入汇角度示意图。
入汇岸别 淤积计算总河长(km) 入汇角度(°) 淤积总量(万m3) 淤积强度(万m3/km)
左岸 195.7 >90 8800 45.0
220.6 <90 1520 6.89
右岸 58.6 >90 2420 41.3
152.6 <90 1110 7.27
(1)根据图文信息分析拦门沙的形成过程。
(2)指出淤积强度与入汇角度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3)指出三峡库区左右两岸淤积总量的差异,并推测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据所学可知,地球的公转速度1月初最快,地球此时位于近日点附近;7月初最慢,地球此时位于远日点附近。由图中看出,当地球公转速度为P时,速度最慢,因此,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C正确,D错误;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A、B错误。故选C。
2.答案: B
解析: 由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可知,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发生变化的,并不是稳定不变的,A错误。由图中看出,P公转速度最慢,为7月份,M、N公转速度最快,为1月份;地球的公转速度从1月到7月,角速度逐渐减慢;7月至次年1月则逐渐加快,变化周期为1个回归年;说明地球的公转速度在一年中呈周期性变化规律,B正确。地球公转速度为每年的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因此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和自转速度的变化不同,C错误。地球公转角速度并不是逐渐变大,地球的公转速度在一年中从1月到7月变慢,由7月至次年1月变快的周期性变化规律,D错误。故选B。
3.答案: A
解析: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答案: C
解析: 两个日期的界线为0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AS线为晨昏线,所以D点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从图中可以看出D点与图中左侧日界线的经度间隔为45°,所以左侧日界线不可能是0时所在经线,从而判断左侧日界线为180°经线,右侧日界线(BC所在经线)为0时所在经线。F点所在经线位于BC所在经线以西,这两条经线经度相差45°,所以F点的地方时为21时。又因F点位于0时所在经线以西,其所在日期应为6日,所以F点地方时为6日21时,选C。
5.答案: D
解析: 依据“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6日和7日两个不同的日期”可知,图中BC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则AS线为昏线,G所在经线为180°即国际日期变更线;则D点所在经线为135°W;赤道上白昼的范围为45°E向东到180°,再向东到135°W,则属于东半球的白昼范围为115°,属于西半球的白昼范围65°,故赤道上西半球的白昼短于黑夜,赤道上东西半球的白昼长度之比为23∶13,D正确。
6.答案: B
解析: 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称为太阳日,其时间长度为24小时。故选B。
7.答案: C
解析: 除极点外,全球各地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因此北京和光照的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北京纬度高于广州,因此线速度小于广州。故选C。
8.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位于北半球,一年中有四个不连续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的地区应该位于0°~23°26′N,太阳高度相等的时候应该是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过程中与该地区纬线对称的两点,以及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过程中与该地区纬线对称的两点,因此m,n日应该是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并不断向北移动的时期,p,q日应该是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并不断向南移动的时期。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球位于①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且太阳直射点仍然向北移动,A正确;地球位于②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B错误;地球位于③④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C,D错误。
9.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跖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一般来说两点的纬度数相等,半球相反,经度相差180°。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刚好相反,因此某日该地地方时6:05日出,17:55日落,其对跖点应该5:55日出,18:05日落,C正确。
10.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太阳直射点接近于赤道,全球接近昼夜等长。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太阳直射点也接近于赤道。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1.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乙地全年昼夜平分,可判断乙地位于赤道。甲地冬至日及前后出现极夜,夏至日及前后出现极昼,说明甲地位于北极圈以内地区。丙地冬至日昼长夜短,说明丙地位于南半球。丁地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无极昼极夜现象,说明丁地位于北半球且为北极圈以南的区域,故四个地点按由南到北的顺序排列,依次是丙、乙、丁、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答案: A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乙位于赤道,9月1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各地日出东北,所以乙地日出为东北方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1)及图上信息可知,丁地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夜长大约为6小时,昼长为18小时。根据昼长=(日落地方时-12:00)×2可知,18:00=(日落地方时-12:00)×2,计算可得日落地方时为21:00,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答案: B
解析: 前半程为北京时间19日12时起飞,19日16:20(北京时间)降落,历时4小时20分钟;后半程为北京时间19日18:50起飞,此时多哈(51°E)当地时间为13:50(东三区区时),降落时间为多哈当地时间23:10,历时大约9小时20分钟。综上所述,两程航班共用13小时40分钟,与14小时最接近,B正确。
15.答案: C
解析: 火箭点火发射时,北京时间为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巴西利亚(45°W)的李先生位于西三区,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相差11个区时,巴西利亚位于东八区的西边,应用北京时间减去时差,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11小时=2024年4月25日9时59分,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答案: D
解析: 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快,卫星发射的初始速度越快,利于节省燃料,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卫星发射,结合选项可知,文昌纬度最低,最有利于卫星发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答案: B
解析: 圆形地球同步轨道在赤道上空,我国卫星发射中心在赤道北方,所以运载火箭需向南调整姿态至赤道上空,因为同步转道卫星将始终位于赤道某地的上空,故运载火箭还需调整围绕地球的运动方向即自西向东绕转,所以运载火箭应该调整姿态向东南方向飞行,B正确。
18.答案: D
解析: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始终位于赤道某地的上空,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A错误;运行轨道面平行于地球赤道平面,运行轨道面与地轴夹角为90°,B、C错误;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即23时56分4秒,D正确。
19.答案: B
解析: 观测星空,首先应选择晴空或晴朗少云的夜晚,①正确;
其次观测星空还需要大气透明度高、光污染小、空旷等条件,故应选择高度较高的地点,④正确;
由材料可知,该观测小组是在当地开展星空观测活动,无需考虑经纬度,②③错误。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答案: A
解析: 某夜晚23:54天琴座位于天顶附近,等第2天再次位于天顶时,刚好过了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因此第2天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刻是23:50,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1.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太阳视运动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太阳视运动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都为圆周方向,故太阳视运动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①错误,②正确;
由图可知,图示太阳视运动是以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其周期为1恒星年,③正确,④错误。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2.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那时黄赤交角为29.9±0.7°,一天时长为17.0±0.7小时”可知,黄赤交角增大,回归线纬度升高,极圈纬度降低,温带范围(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缩小,故A错误;黄赤交角增大,极圈纬度降低(如从66.5°降至60°),极昼极夜范围扩大,故B正确;地球自转角速度与自转周期成反比,当时一天仅17小时,自转更快,角速度更大,故C错误;黄赤交角增大,太阳直射范围(回归线之间)扩大,故D错误。故本题选B。
23.答案: C
解析: 当时黄赤交角更大,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更南(30°S),北半球昼更短,故A错误;当时北回归线为30°N,周口店(40°N)与其纬度差为10°,小于现今的16.5°,故B错误;地球自转周期缩短(一天17小时),太阴日相应缩短,潮汐周期(两次高潮间隔)更短,故C正确;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北回归线纬度|,当时黄赤交角大,北回归线纬度高,北京周口店地区纬度不变,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应更大,故D错误。故本题选C。
24.答案: D
解析:
25.答案: D
解析:
26.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丁到甲中间光照图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甲到乙中间直射赤道,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乙到丙中间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丙到丁中间直射赤道,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2024年我国境内可见两次“月掩土星”,分别在7月25日和10月15日上演。7月25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位于图中的甲段,10月15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位于图中的乙段。所以A、
C、D错误,B正确,故选B。
27.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7月25日至10月15日期间,地球逐渐向近日点靠近,公转速度越来越快。故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28.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彩虹要被清晰观测到的条件是空气中有小水滴,且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并在较暗的背景下。此时为元旦1月1日北京时间14点,武汉位于东八区,因此此时此地太阳方位大致位于西南方,据图中方向标可知,人站在M处应该面朝东北方(背光站立)观测即可能看到彩虹,AB错误;丙地刚好位于M的东北方,且丙后面背景为树林,树林颜色较深较暗利于观测彩虹,C正确;丁地背景为空旷明亮的天空,不利于清晰看到彩虹,D错误。故选C。
29.答案: B
解析: 由于相约时间为1月2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武汉位于东八区,太阳晚于6点日出,早于18:00日落,因此6:00和18:00都没有太阳不会出现彩虹,AD错误;北京时间14:00彩虹能够出现;但此时纽约地方时大概为凌晨1:00(武汉和纽约大致相差13小时),因此朋友已经睡觉不方便,C错误;北京时间10:00大致是纽约时间21点,比较方便看直播,B正确,故选B。
30.答案: D
解析: 彩虹要在太阳高度角较小的条件下才容易形成并被观测,A错误;要想暑假再次看到大致相同的彩虹出现在丙处,两次观察时的太阳高度角应大致相同,而观测地点应随着太阳方位的变化而变化。暑假7月初与元旦节同时刻相比,太阳高度角要大很多,因此观测时间应该比14点推迟,太阳方位大致位于偏西方,此时若想背对着太阳还在丙处发现彩虹,则人站立的地点应该变换到丙处西侧树林,B错误;若是14点不变,则太阳高度角较大,不利于形成彩虹或者形成相同的彩虹,C错误;将时间提前到早上,太阳高度角才大致与元旦节14:00类似,但此时太阳方位位于偏东方的位置,则人要观察彩虹应将站立地点变换到沿江大道上才行,D正确,故选D。
31.答案: C
解析: 北极点俯视图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在地球上观看星星的位置会呈逆时针旋转,由题意可知,星晷定时主要朝向北极星,且地球自转角速度为15度/小时,故3小时后,所以指针将会较之前位置逆时针旋转45度,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32.答案: B
解析: 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与季节变迁有关,不是因为地球自转速度的年变化,故A错误;太阳日和恒星日不同步,导致斗柄的位置相对北极星发生位移,导致斗柄的指向发生季节性变迁,故B正确;地球公转速度年变化与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季节变迁无关,故C错误;回归年和恒星年不同步不会导致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发生季节变迁,故D错误。所以选B。
33.答案:
(1)变化特征:黄赤交角的度数大约以4万年左右的周期在22-25度间摆动;变化幅度小;在不同周期中变幅也略有差异;
目前趋势:目前正接近中间值,数值变小。
(2)
解析:
(1)根据图中信息,黄赤交角的变化呈现波动式变化,大约4万年年左右的时间为周期,在22-25度间摆动,变化幅度较小;但是每个4万年之间变化幅度略有差异。根据图中信息推测目前趋势,正接近中间值,数值变小。
(2)根据材料信息“回归线在地表每年移动14.7米”可知,回归线在地表每年移动14.7米,1908年距今有115年,共移动约1.7千米,应与1908年的北回归线相差1.7千米,且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逐渐向中间值移动,向南移动。如图所示:
34.答案:
(1)坐标:(23°26′S,180°)/(180°,23°26′S)。地方时:8点;昼长:8小时。
(2)由于地球的公转,清明前后直射点不断北移,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昼长变长;地面温度回升,土壤解冻,近地面温度增加,作物可以发芽、生长。
解析:
35.答案:
(1)支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携带大量泥沙;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与支流落差减小,流速减慢;且河口处受水库的顶托作用强,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拦门沙。
(2)淤积强度与入汇角度呈正相关。入汇角度小于90°,支流流向与库区流向大致相同,顶托作用弱,淤积强度小;入汇角度大于90°,支流流向与库区流向大致相反,顶托作用强,流速慢,泥沙淤积强度大。
(3)左岸淤积总量大于右岸。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库区左岸流速更慢,淤积作用更强;左岸支流河床更宽,径流量更大,携带泥沙量更大;左岸淤积计算总河长数值更大。
解析:
(1)据材料可知,拦门沙是河口区口门附近泥沙堆积体的总称,可知拦门沙是河流沉积地貌。形成过程主要从泥沙来源和沉积作用两方面来分析。泥沙来源:支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侵蚀作用强,携带大量泥沙;沉积作用:三峡水库建成后,常年回水区左右两岸共有55条支流入库,在各支流河口附近泥沙淤积量均大幅度增加,说明三峡水库建成后,水位升高,与支流落差减小,流速减慢;且河口处受水库的顶托作用增强,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拦门沙。
(2)据材料可知,入汇角度小于90°,淤积强度小,入汇角度大于90°,淤积强度更大,即入汇角度与淤积强度呈正相关。读图可知,三峡水库流向是自西向东,入汇角度小于90°,支流汇入库区时与库区流向基本相同,顶托作用弱,淤积强度小;入汇角度大于90°,支流汇入库区时与库区流向基本相反,受到顶托作用强,流速慢,泥沙沉显著,泥沙淤积强度大。
(3)据材料可知,左岸淤积总量大于右岸淤积总量。结合材料三分析,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流速更慢,库区左岸泥沙淤积作用更强。左岸支流河床更宽,径流量更大,挟沙能力更强,汇入水库时携带泥沙量更大;淤积计算总河长左岸大于右岸,使得左岸淤积总量更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