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10:2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茫茫”“鬓如霜”“幽梦”“短松冈”等关键词,掌握古汉语中“死”的讳称文化。
分析矛盾句式(如“不思量,自难忘”)与白描手法(如“小轩窗,正梳妆”)的表达效果。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梦前—梦中—梦后”的叙事逻辑,探究虚实交织的结构艺术。
批判性思考“纵使相逢应不识”的深层原因(仕途坎坷、生死隔阂)。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明月夜,短松冈”的以景结情手法,体会空寂凄清的意境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讳称文化,探讨中国传统“慎终追远”的生命观。
联系王安石变法背景,理解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与悼亡情感的多层次表达。
难点:引导学生从个人哀思升华至对生命意义与文化韧性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约5分钟)
1. 设问激趣,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活动:投影展示苏轼的豪放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教师提问:“通过这些词句,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引导学生回答:豪放、旷达、乐观、洒脱)
教师转折:“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这位伟大的词人内心也有极其深挚柔软的一面。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他的一首悼亡词,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柔情。”
2. 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板书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简要解析题目:“江城子”是词牌名,“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记梦”点明了写作缘由。这是一首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作的词。
(二)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约5分钟)
1. 梳理关键信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快速阅读PPT中“感情生活”和“创作背景”部分,提取关键信息。
学生活动:概括并回答。
妻子王弗:16岁嫁与苏轼,27岁病逝。是苏轼的“得力助手和知己”。
创作时间:王弗去世十年后(1075年),苏轼近40岁,任密州知州。
创作缘起: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仕途坎坷。在正月二十日夜梦见亡妻,写下了这首词。
2. 教师强调背景意义:
教师总结:十年的时空阻隔,仕途的失意坎坷,与对亡妻的深沉思念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首词感人至深的基础。
(三)初读感知,疏通文意(约8分钟)
1. 学生朗读,读准字音与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注意生僻字(如“卯”)和节奏。
教师播放配乐朗诵音频或范读,引导学生感受凄婉哀伤的基调。
2. 疏通词句,理解大意:
教师活动:利用PPT中的“译文”部分,以提问或讲解的方式,逐句疏通词意。
重点词句点拨:
“茫茫”:形容生死隔绝,音讯渺茫,内心迷茫痛苦。
“千里孤坟”:王弗葬于四川眉山,与苏轼所在的山东密州相隔千里。
“尘满面,鬓如霜”:白描手法,写自己容颜苍老、仕途劳顿的形象。
“小轩窗”:小屋的窗子。
“短松冈”:栽种着矮松树的山冈,指王弗的墓地。
3. 梳理结构,把握线索:
教师提问:“词题为‘记梦’,请找出词中哪些句子是写‘梦前’、‘梦中’和‘梦醒’的?”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并板书核心线索:
梦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现实思念)
梦中(下阕前半):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梦境相逢)
梦醒(下阕后半):料得年年肠断处……短松冈。(现实悲凉)
(四)精读品析,探究手法(约20分钟)
Ⅰ赏析“梦前”之思(上阕)
1. 首句品味:
提问:“‘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十年’和‘两茫茫’有何深意?”
引导明确:“十年”强调时间之久,思念之长;“两茫茫”既写自己的感受,也推想妻子的感受,将无知作有知写,更显情深,奠定了全词哀伤基调。
2. 矛盾与递进:
提问:“‘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为什么?”
引导明确:不矛盾。“不思量”是理智上的克制,因为想起太痛苦;“自难忘”是情感上的自然流露,根本无法控制。这种矛盾更真实深刻地表现了刻骨铭心的思念。
3. 情境与形象:
提问:“‘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包含了哪几层‘凄凉’?”
引导明确:①思念亡妻之痛;②仕途坎坷之苦;③孤独寂寞之悲。
提问:“‘尘满面,鬓如霜’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引导明确: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个因仕途失意、生活颠沛而容颜衰老、饱经风霜的词人形象。为下文的“应不识”作铺垫。
Ⅱ赏析“梦中”之聚(下阕)
1. 入梦之“忽”:
提问:“‘夜来幽梦忽还乡’的‘忽’字妙在何处?”
引导明确:①符合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②与上阕漫长的“十年”“千里”形成对比,凸显梦的珍贵与惊喜;③背后是长久思念的积压。
2. 细节描写:
提问:“梦中重逢的场景,词人选取了哪个细节?(“小轩窗,正梳妆”)有何作用?”
引导明确:选取妻子生前最平常的生活片段,以乐景写哀情,往昔的温馨幸福更反衬出今日的永诀之痛。
3. 情感高潮:
提问:“为什么相逢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引导明确: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极度的悲痛与复杂的情感已无法用语言表达,唯有泪水能倾泻。这是情感的高潮,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极致表现。
Ⅲ赏析“梦醒”之悲(结尾)
1. 手法探究一:对写法(主客移位)
提问:“‘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谁在‘肠断’?”
引导明确:表面是写亡妻在明月之夜因思念自己而柔肠寸断,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因思念亡妻而肝肠寸断。这是对写法,通过想象对方的情感来深化自己的情感,使表达更婉转、更深刻。
2. 手法探究二:以景结情
提问:结尾三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引导明确:以景结情。将无尽的哀思融入“明月夜,短松冈”的凄清画面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韵悠长。
Ⅳ总结全词艺术特色
提问:整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引导明确:虚实结合。上阕主要写实(现实中的思念),下阕写虚(梦境与想象),虚实相生,将现实的感受与梦境、回忆、想象交织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沉痛的悼亡之情。
(五) 课堂总结与拓展(约5分钟)
1. 内容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这首词以“记梦”为线索,通过虚实结合、白描、对写、以景结情等手法,抒发了苏轼对亡妻王弗沉痛深挚的悼念之情,展现了其豪放之外深情柔婉的一面。
2. 文化勾连:
简要提及悼亡诗的传统(潘岳、元稹等),指出苏轼的贡献在于首创用词来写悼亡,拓展了词的题材境界。
四、板书设计
江城子·记梦
苏轼
一、梦前:生死两茫 → 凄凉难话 → 尘鬓如霜(实)
二、梦中:幽梦还乡 → 轩窗梳妆 → 无言泪千行(虚)
三、梦后:明月松冈 → 肠断年年(虚实交融)
核心手法:虚实结合、白描、对写法、以景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