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10:3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一)知识储备与基础能力。学生已接触过现代诗歌,但对浪漫主义诗歌了解有限。对该流派强调的主观情感抒发、奇特想象等核心特质缺乏深入理解。能够独立梳理诗歌的表层意象,如诗中的 “地球”“太平洋”“北冰洋” 等具体事物,也能初步感知诗歌传递出的激昂、豪迈的情感基调,但难以准确把握意象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无法清晰分析诗歌中情感与意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对诗歌所展现的时代精神的理解也较为浅显。
(二)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
1.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对诗歌中具体、生动的意象更容易产生共鸣,能够通过直观的形象感受诗歌的情感,但对于抽象的情感内涵、时代精神等内容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具体的分析才能准确理解。
2. 渴望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学生不满足于对诗歌表层意思的理解,希望能够深入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思想以及时代背景,了解诗歌背后诗人的创作意图,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需要实用的鉴赏方法指导。他们迫切需要教师传授实用的鉴赏技巧,如意象分析方法、情感把握技巧等,帮助他们构建现代诗歌鉴赏的知识体系。期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他们期望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诗歌朗诵、仿写等,通过多感官参与和互动交流,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三)学习难点与潜在问题
1. 意象的象征意义解读。诗中 “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 等意象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 “五四” 时期蓬勃发展的时代力量和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激情。学生由于缺乏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对浪漫主义诗歌意象运用特点的把握,难以准确解读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容易将其简单理解为自然景物的描写。
2. 诗歌情感的准确把握。诗歌情感豪迈奔放,充满了对新时代的赞美和对力量的歌颂,但这种情感并非单一的激昂,还蕴含着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未来的殷切期望。学生在把握诗歌情感时,容易只看到表面的激昂情绪,而忽略情感背后深层次的内涵,导致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不够全面、准确。
3. 浪漫主义风格的理解与区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具有想象奇特、情感强烈、语言奔放等风格特点。学生此前对浪漫主义诗歌的接触较少,难以准确理解这些风格特点,也无法清晰区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其他诗歌风格的差异,在分析诗歌风格时容易出现概念混淆、判断错误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熟读诗句,学会使用拟人、夸张、象征、想象等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句子创造,进而进行诗歌创作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能够在抓住意象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意象背后所蕴含象征的情感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通过意象分析法、了解创作背景等方法鉴赏诗歌;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点和风格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感,学习诗人关心时代未来,敢于打破旧秩序、旧时代,创造新时代、新世界的革命豪情。
三、教学重点
表现手法、诗歌创作、理解意象、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创作、理解意象、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师:大家好,你们知道“力”的甲骨文写法吗?
生:不知道
师:(板书展示)“力”字的甲骨文是一个男人的手臂,上端突出的一部分就是男人的肱二头肌,下面的三叉就是男人的五根手指,整体表象意就是一个手臂粗壮,十分有力的男人。那你们能不能说说你们对“力”的理解。
生1:……
生2:……
师:很好。(课件展示)力有很多种。总的来说,力有看得到摸得着的显性的力,也有看不到摸不着的隐性的力。因此我们绝不能束缚我们的思维,将对力的理解简单化。我们应该展开想象,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去理解力。那大家想想,“力”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作用?
生1:……
生2:……
师:很好。(课件展示)力可以破坏,力也可以创造。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郭沫若是如何理解力的,来欣赏他将什么情感附注于力上。
师:播放诗文朗读音频。
师: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
师:现在请大家自己大声朗读。
师:谁能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生1:……
生2:……
师:很好。能够将这里的“立”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力”联系起来。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想要分析一个事物,可以采用对比法,通过对比,就可以非常清晰准确地把握理解。请大家看下面的几个句子:他立在墙角;他立在阴暗的墙角;他立在阴暗的墙角瑟瑟发抖;他立在阴暗的墙角瑟瑟发抖,手足无措。请大家将这几个句子与题目中的句子和《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的句子进行比较。你们会体会出什么?
生:……
师:非常好。虽然是同一个“立”字,但是,例句中的“立”给我们生动地描绘出一个身体僵硬、内心极度恐惧的人物形象。而《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一句的“立”和题目中的“立”非常形象地为我们展现出一个高大、伟岸英气不凡的人物形象。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分析一个字词的妙处,鉴赏一个字词或者一句话,我们一定要将其放到所在的语境中进行鉴赏。那现在请大家阅读下面的一段话,从中找出一个你认为用得妙的字词进行分析。(课件展示):
“当然,水中还有山峦和河柳的投影。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树木、云朵和微风。微风是通过水波来渲染画面的,微风吹皱了河水,那些涌起的水波就顺势将河面的夕阳、云朵和树木的投影给揉碎了,使水面的色彩在瞬间剥离,有了立体感,看上去像是一幅现代派的名画。 ”
【示例分析】这段话中的“点染”“揉碎”等词运用得十分精妙,“点染”一词形象地描绘出夕阳、树木、云朵和微风为水面这幅画增添色彩和韵味的过程,“揉碎”则生动地表现了微风吹过水波荡漾,将水面上的投影打乱的动态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层次感。
师:现在请大家设想,十年后,你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诗词鉴赏家。母校领导邀请你回学校为学弟学妹们开一场讲座。讲座结束后,在互动环节,学弟学妹们向你提出了以下8个问题,需要你一一进行解答。
(课件展示)
1.学长,你好。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张力的词是哪个?
2.学长,你好。你认为诗中的“力”指的是什么?
3.学长,你好。作者认为这种“力”有什么样的效果?
4.学长,你好。作者把这种“力”比作什么事物的力?
5.学长,你好。诗中这种“力”,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营造出来的?
6.学长,你好。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7.学长,你好。诗歌中有哪些好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8.学长,你好。本诗是如何通过独特的内涵和形式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
师:那现在请大家小组为单位,分成8各组,每个组抽取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探讨结束后,老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挑选一个代表进行解答。
师:请第*组***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力
师:很好。请第*组***同学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五四”精神,革命的力量。
师:很好。请第*组***同学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毁坏、创造、努力。
师:非常好。请*组回答第四个问题。
生:绘画的力、舞蹈的力、音乐的力、诗歌的力、律吕的力。
师:非常好。请*组回答第五个问题。
生:……
师:这个问题非常有难度,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课件展示):白云轻柔,象征着积极的、进步的力量,应该具有洁白的品质。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变革力量的汇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气势。北冰洋严寒,与白云构成矛盾,矛盾中蕴含生机,象征被压抑的民众意识觉醒,象征破旧立新。太平洋,广袤无边,力量雄厚,以太平洋狂暴的自然伟力,象征不可抗拒的时代变革洪流,象征着这股力量要彻底摧毁旧世界、旧制度的决心和威力,象征着破旧立新、摧枯拉朽的创造精神, 象征着诗人(觉醒者)内心激荡澎湃、渴望改变世界的巨大情感力量和意志。洪涛象征五四运动,象征新思想,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
师:【实战演练】如果你现在身处当年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你是个拥有新思想的青年人,你想要打破旧有的思想、想要毁坏旧有的规则,你想要传播民主科学的思想,想要创建新的社会。你会怎么写?请尝试选取几个物象,写几句饱含你情感的话。
生:……
师:(课件展示)“民主的车轮定会将腐朽、恶臭的专制永远地碾压到了地狱”“旧社会不平等的音符必将在新时代和谐美妙的乐谱中消失。”
师:请*组***同学回答第六个问题。
生:与旧世界、旧秩序彻底决裂的欣喜和狂欢;对新思想、新文明的礼赞和期待;对时代的思考,对民族未来的关切。
师:很好。请*组***同学回答第七个问题。
生:想象奇特、视听结合、感叹词的重复、句式的复沓、蒙太奇手法、拟人、夸张、排比
师:非常好。请*组***同学回答第八个问题。
生:五四时代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自由、抗争;破旧立新、崇尚力量、呼唤变革
内涵特征:通过特殊意象来表达“对‘摧毁旧世界’的强烈渴望、对‘创造新世界’的激情呼唤、对‘个体解放’的极致张扬。形式特征: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用“自由、奔放”的形式,匹配“破旧立新、激情澎湃”的时代精神。通过没有固定句式、不严格押韵的“自由体”呼应“思想解放”。以“磅礴节奏”匹配“力量感”。通过长短句的交错,营造出浪涛奔涌似的急促、奔放的节奏。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郭沫若的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和“自由体”的诗歌形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昂扬向上、激情澎湃的革命青年渴望打破旧世界、旧思想、旧秩序的巨人形象,充分展示了“五四”时期破旧立新,崇尚力量,呼吁变革、爱国爱家的时代精神。
师:这是今天的作业。请大家按照要求完成。
(课件展示):
作业一
【关联阅读(必读)】阅读郭沫若的《新华颂》、艾青的《人民的狂欢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尝试比较异同点。
作业二(二选一)
【基础作业】通过搜索相关例句,谈谈你对本诗中每种艺术手法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并附上一个例句。
【拔高作业】根据你对每种艺术手法的理解,为每一个艺术手法写出一个准确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