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10:3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选自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明确青春使命,更好的体悟人生,积极的把握未来。本文是毛泽东于1945年在长沙所作,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抒发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理想与抱负,充满了无尽的豪情与凌云壮志。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本词的相关背景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诗词,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学会运用分析意象来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2. 学习伟人毛泽东的革命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本节课我们追随伟人毛泽东,品读他的诗词《沁园春·长沙》,领略战火纷飞年代里一代青年的青春的风采,思考青春的价值!
二、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1.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它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相传至今。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 雪》等。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后被外族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由此而得名。
3.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三、诵读鉴赏
1.一读:读准字音
⑴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⑵生齐读,熟悉内容。
2.二读:读对节奏
听名家朗读,读准节奏,初步体悟诗歌情感。
3.三读:把握情感
问:这首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四、“青春正激扬”诗词鉴赏
1、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你给每幅画面拟名。(最好用诗中的词语)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2、赏析“独立寒秋图”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1)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点明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尽遐想……
(3)在这幅图中可以看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孤独、自信、乐观、激愤、孤傲、傲视群雄、愤慨、清高、从容......
(4)提问:“独立”有什么值得揣摩的吗?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独立”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毅沉稳的形象,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作者独立寒秋,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描摹了一种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
3、赏析“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竞自由”)
(2)一个“看”字领起,写了哪些典型景物?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分析它们的特点,把握蕴含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请找找本诗中的意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诗人是通过怎样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明确: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这是“近观”。“鹰击长空”怎样看?写“仰视”,“鱼翔浅底”怎样看?“俯瞰”。山、林、江、舸、鹰、鱼是点,万类是面,点面结合。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翔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4)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
①万山红遍: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
②层林尽染:层——写出了林之密;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
③漫江碧透: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
④百舸争流:百——形容船只之多;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⑤鹰击长空:“击”改成“飞”可以吗?“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
⑦鱼翔浅底: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
问:“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5)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成百的船只在江上行驶,谁也不碍着谁;鹰飞的那么高,鱼游得那么深,谁又能干扰者谁呢?反映的是空间的无比开阔。
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 (色彩斑澜,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刘禹锡)、“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6)背景链接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也迅猛发展,势如破竹。毛泽东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秋天,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毛泽东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7)面对如此景象,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反映了诗人什么情感?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8)此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谁主沉浮”的“怅问”?
正因为他看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各自拥有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与自由意志,可是,寥廓宇宙中的苍茫大地呢?那生存于其间的人类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 ”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表明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齐读上阕
4、赏析“峥嵘岁月图”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
1911—191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阅、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明确: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3)诗人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他们的精神风貌如何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赏析“中流击水图”
问:下阙结尾有何妙处?若把这三句改为“担大任,主宰沉浮,惟我战友!”会有怎样的效果?
(1)最后三句以问句作结,含蓄而又形象地对“谁主沉浮”作出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应当是像当年同学们那样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的革命青年。
(2)虚实相映,激发想象,以游泳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若将其改为:”担大任,主宰沉浮,惟我战友!”意思虽醒豁,但太直露,诗味不足。
补充资料: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中的“中流击楫”化来的。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逖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中流击楫”常被用来表示破釜沉舟恢复故国的决心。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小结: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齐读下阕
五、主题归纳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社会的豪情壮志。
六、看青年英雄(播放视频)
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七、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并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