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课程:高中语文
教材: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
章节: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和品味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经典名句,把握豪放词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衬托等手法,提升语言的积累与建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理解词中怀古伤今、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培养联想、想象及逻辑分析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词作“气象磅礴,格调雄浑”的豪放风格之美,鉴赏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艺术手法,提升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苏轼在逆境中自我宽慰、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景与下片怀古抒情的结构关系。
掌握词中周瑜形象的塑造及其与作者自我抒怀的对比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在“人生如梦”感慨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与旷达胸怀。
理解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常说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在特定时势下大放异彩。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就造就了周瑜这样的英雄。今天,让我们跟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去领略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感受词人对英雄的追慕与自身感慨。
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极高造诣,尤以词的革新贡献最为突出。苏轼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之一,打破了五代以来词专写柔情艳语的传统,拓展了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成为可以抒情言志的重要文体。其代表作有《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他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始终保持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也深深融入他的文学创作之中。
过渡语:了解了苏轼这位才华横溢又命运多舛的文坛巨匠,我们更能理解他为何能在逆境中写下如此气势磅礴又情感深沉的作品。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诞生的历史情境。
【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诬陷讥讽朝政,险些丧命,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官,实则受监视,行动受限。这是他人生中最困顿、最失意的时期之一。在黄州期间,他多次游览城外的赤鼻矶(当地人称为“赤壁”),虽非三国时期周瑜破曹的真正赤壁战场,但他借景抒怀,触景生情,联想到当年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对比自己年近半百却功业无成,感慨万千,遂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学文化常识:
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周瑜:字公瑾,东吴名将,年轻有为,精通音律,善于用兵,是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也是“儒将”的典型代表。
小乔:东汉末年美女,嫁与周瑜,其姊大乔嫁与孙策。杜牧《赤壁》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明此战若失败,二乔将被掳至魏宫,侧面烘托战争之重大。
乌台诗案:北宋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狱事件,因御史台别称“乌台”,苏轼因诗文被指讥讽新政而被捕入狱,后贬黄州,成为其人生转折点。
过渡语:正是在这仕途失意、理想受挫的背景下,苏轼登临赤壁,面对滚滚江水,思绪穿越千年,将历史风云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要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还需了解它所属的文体特点。
【文体知识】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属于豪放词的代表作。“词”起源于隋唐,兴盛于宋代,原为配合音乐演唱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词有固定的词牌名(如“念奴娇”),规定了字数、句式、平仄和押韵格式。“念奴娇”为双调一百字,前后段各四仄韵,气势恢宏,适合抒发壮烈情怀。
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风格。婉约词语言柔美,情感细腻,多写离愁别绪;而豪放词则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题材广泛,可咏史、言志、抒怀。苏轼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之一,他“以诗为词”,把诗歌的表现手法引入词中,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本词即体现了豪放词的典型特征:视野宏大、情感奔放、语言刚健、用典自然。
过渡语:掌握了词这一文体的基本知识,我们再来看这首词的题目——它不仅点明地点与内容,更蕴含着深层的情感线索。
【文题解读】
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由两部分组成:前为词牌名“念奴娇”,后为题目“赤壁怀古”。“念奴娇”源自唐代歌女念奴之名,音调高亢激越,适宜表达豪迈之情;“赤壁怀古”则是内容提示,表明这是一首登临赤壁、追思古人、感怀历史的怀古词。
“怀古”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题材,通常通过凭吊古迹、追忆历史人物或事件,抒发对兴亡变迁的感慨,或寄托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本题明确指向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聚焦于周瑜这一英雄形象,实则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题目简洁有力,既交代了写作场景,又暗示了全词的情感基调——敬仰英雄,慨叹人生。
过渡语:题目已为我们打开通往词境的大门,现在让我们通过诵读,走进那波澜壮阔的画面,感受文字背后的节奏与情感。
【课文诵读】
本词气势磅礴,情感跌宕,适合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层朗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初读感知:播放名家朗诵音频或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重音与语调变化,初步感受词的节奏美与气势美。重点把握“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樯橹灰飞烟灭”等句的铿锵有力。
细读品味:
上片写景,语速稍缓,语气开阔雄浑,突出“江山如画”的壮美;
“遥想公瑾当年”转入回忆,语气转为钦佩赞叹,读出周瑜的英气与从容;
“故国神游”以下转入自我抒怀,语调低沉,带有苍凉之感,“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应读出无奈与释然交织的情绪。
分角色朗读尝试(可选):
一组读写景部分(上片),展现自然之壮;
一组读咏史部分(下片前六句),表现英雄之姿;
一人独诵结尾三句,体现词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
学生互评:
组织同桌之间相互朗读并评价,从“是否读出情感层次”“是否有节奏感”“重点词语是否强调”三个方面进行打分与建议。例如:“你在‘灰飞烟灭’处加重语气,很有画面感,但如果‘早生华发’再慢一点,会更显沧桑。”
教师总结:
朗读不仅是声音的呈现,更是情感的传递。这首词由景入情,由古及今,我们在朗读中要把握住“豪”与“悲”的双重基调——既要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要有“人生如梦”的深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过渡语:在反复诵读中,我们已初步感受到词中的画面与情感。接下来,让我们逐句疏通文意,深入理解每一句话背后的意义与美感。
【疏通文意】
长江滚滚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洗尽了千古以来那些杰出人物的踪迹。旧时的营垒西边,人们说那里就是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插云霄,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江岸,卷起千万堆雪白的浪花。江山像一幅壮丽的画卷,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正值青春年少,刚刚娶了小乔为妻,英姿勃发,气概非凡。他头戴纶巾,手摇羽扇,从容镇定,在谈笑之间,就让敌军的战船化作灰烬,随风消散。我神游于昔日的战场,想必该笑我太过多情善感吧,竟早早地生出了斑白的头发。人生短暂如同一场梦境,还是举起酒杯,将酒洒向江心的明月,聊作祭奠吧。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学习任务一:江山如画与英雄如梦——景物描写如何引出历史追思]
问题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一句在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以滚滚东去的长江起笔,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奔流不息的江水图景。“浪淘尽”三字将自然景象与历史进程巧妙融合,仿佛江水冲刷的不只是泥沙,更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千古风流人物”。它不仅营造出宏大的时空背景——时间上贯通古今,空间上横跨万里,也为全词奠定了苍茫、雄浑的情感基调。更重要的是,这一句是整首词的总纲,由眼前的江景自然引发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实现了从“写景”到“怀古”的过渡,为后文聚焦周瑜埋下伏笔。
问题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作者在用词上有何精妙之处?
明确:这三句集中刻画赤壁险峻壮烈的自然景观:陡峭的山石直插云霄(“穿空”),汹涌的波涛猛烈撞击江岸(“惊”“拍”),激起的浪花如白雪般翻滚(“卷起千堆雪”)。作者用词极具表现力:“穿”字写出山石的锐利与动态感;“惊”字赋予浪涛以情绪色彩,仿佛大自然也为当年战事震撼;“拍”字强化了力量与声响;“雪”是视觉上的比喻,“千堆”则是夸张手法,突出浪花之多、气势之盛。这些词语共同构建了一个有声有色、充满张力的画面,既真实再现了赤壁的地貌特征,又暗喻了当年战争的激烈与壮阔,为下文追忆周瑜的英雄业绩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烘托。
[研读学习任务二:遥想公瑾当年——周瑜形象的塑造与情感反衬]
问题1:词中“遥想公瑾当年”以下六句是如何塑造周瑜形象的?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其人物特点。
明确:这几句通过细节描写和典型场景,成功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从容自信的青年英雄形象。“小乔初嫁了”从侧面烘托周瑜年少得志、婚姻美满,生活与事业双得意;“雄姿英发”直接赞美其英武勃发的精神风貌;“羽扇纶巾”描绘其儒将装扮,突出他不是靠蛮力取胜,而是以智慧统军,镇定自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通过极富戏剧性的对比——谈笑之轻松与战争之惨烈——凸显周瑜指挥若定、举重若轻的军事才能。整个形象集美貌、才华、功业、风度于一身,成为理想化英雄的典范,寄托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深切向往。
问题2:作者为何要如此浓墨重彩地描写周瑜?这种描写与词人自身形成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者极力美化和神化周瑜,实则是为了与自身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照。周瑜年轻有为、功成名就、家庭幸福,而苏轼此时已被贬黄州,官职低微,年近半百却功业无成,两鬓早白。这种强烈的反差构成了典型的“反衬”手法:越是赞美周瑜的“雄姿英发”,就越凸显词人自己的“早生华发”;越是渲染周瑜的从容破敌,就越反衬出自己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苦闷。因此,对周瑜的追忆不仅是历史缅怀,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对照,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产生的自我审视与情感震荡。
[研读学习任务三:多情应笑我——人生感慨的转折与精神超越]
问题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多情”二字有何深意?
明确:“故国神游”写词人思绪穿越时空,沉浸于对赤壁之战的历史想象之中;“多情应笑我”表面是说周瑜若看到自己这般感慨万千,或许会笑他太过敏感多愁。这里的“多情”并非简单的感情丰富,而是指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执着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深切关注,以及因理想受挫而产生的忧思与不甘。正因“多情”,才会触景生情,才会对比英雄而自伤年华;也正因“多情”,才显得格外痛苦。这句话看似自嘲,实则饱含着理想未竟的悲凉与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焦虑,是仕途失意者内心挣扎的真实写照。
问题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转变?这种结尾方式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词人最终选择了精神上的自我调适与超越。“人生如梦”是对个体生命短暂、功名虚幻的哲理感悟,带有佛道思想的影响,表现出一种看透世事的豁达。但这种“虚无”并未导向消极颓废,而是转化为一种诗意的慰藉——“一尊还酹江月”,将酒洒向江中明月,既是祭奠古人,也是与天地对话,更是对自我情怀的安顿。这一举动把悲慨之情升华为旷达之境,完成了从“感伤”到“释然”的情感升华。结尾意境开阔、余韵悠长,使全词在豪放中见深沉,在悲慨中见超脱,展现了苏轼独特的人生智慧与精神高度。
[研读学习任务四:从赤壁风云到现实人生——历史回响中的生命哲思]
问题1:苏轼借周瑜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在今天是否仍有现实意义?我们该如何理解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时的理想坚守与心态调整?
明确:苏轼的感慨穿越千年仍能引发共鸣,正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人类永恒的生命课题。今天的青少年虽不面临贬谪之苦,但也常遭遇学业压力、职业选择、社会期待等带来的挫败感。正如苏轼在困境中既没有放弃对英雄价值的敬仰(仍赞周瑜),也没有沉溺于自怨自艾(终能酹酒江月),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成熟不是放弃理想,而是在坚持理想的同时学会与现实和解。当个人努力无法改变外部环境时,调整心态、涵养胸襟、在精神世界中寻找平衡,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如梦”不是逃避,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的温柔抵抗,是在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意义的诗意表达。这种既执着又超脱的生命智慧,正是这首词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点如下:上阕描绘赤壁壮丽之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为英雄出场渲染氛围,让我们感受到江山如画。下阕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尽显其潇洒与不凡。同时苏轼借古抒怀,感慨自身“早生华发”,但仍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收束。这首词境界宏大,情感复杂深沉。同学们,苏轼在困境中仍能保持豁达,借诗词展现非凡才情。希望大家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力量,在语文学习中勇敢探索,用诗词滋养心灵,以更自信的姿态迎接未来的学习挑战!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淘尽 英雄如画
羽扇谈笑 华发酹月
教学反思
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分析体会豪放词风,但在解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写景句时,对画面感的还原不够充分,学生难以进入情境。采用朗读与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多数学生能把握周瑜形象,但对“小乔初嫁了”衬托英雄气的作用理解不深。部分学生在理解“人生如梦”的感慨时,误认为消极,说明对苏轼贬谪背景补充不足。教学中使用了赤壁景观图辅助想象,但未有效关联文本细节。原计划通过背诵检测情感把握,实际发现学生机械记忆多于体悟。建议下次教学增加背景资料穿插,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景入情,调整评价方式,加入情境诵读评分,提升情感体验的真实性与深度。
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本单元最具代表性的宋词之一,通过描绘赤壁雄奇壮阔的自然景象,追忆周瑜儒雅从容、建功立业的英姿,抒发了对历史英雄的仰慕之情。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在“人生如梦”的感慨中寄托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旷达超脱的情怀。全词气势恢宏,语言豪放,体现了苏轼豪放词风的独特魅力。学习这首词,有助于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感,理解诗人面对历史与人生时的深沉思考,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