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精妙的细节描写(如称呼、眼神、笑容),理解其对于揭示人物心理的巨大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绘制人物心理变化图,梳理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心理流动轨迹,培养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探讨“复活”主题的多重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小说中人性挣扎的悲剧美与道德觉醒的崇高美,鉴赏托尔斯泰现实主义艺术的魅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剖析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会面过程中复杂、矛盾、动态变化的心理世界。
难点:理解“复活”的深层含义及“托尔斯泰主义”的复杂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相遇的囚牢——探微知著,初识“复活”之艰
一、 导入新课(5分钟)
1.提问:“复活”一词通常指什么?(死而复生)那么,精神的“复活”意味着什么?(从堕落、麻木、绝望中重新觉醒)
2.引入:今天,我们走进托尔斯泰的《复活》,看看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和妓女玛丝洛娃,这两个精神上“已死”的人,如何开始他们艰难的“复活”之路。
二、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0分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情节层次。
2.师生共同明确:
开端(1-21段):隔栏相见(聂赫留朵夫前来探望,玛丝洛娃认出他)
发展(22-43段):长凳问旧(聂赫留朵夫请求饶恕,玛丝洛娃回避过去)
高潮(44-58段):卢布插曲(玛丝洛娃索要钱财,聂赫留朵夫内心动摇)
结局(59-78段):结束会面(聂赫留朵夫战胜动摇,决心唤醒玛丝洛娃)
三、 任务一:绘制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地形图”(20分钟)
1.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细读课文,聚焦聂赫留朵夫的语言、动作、神态,完成以下学习单,勾勒其心理变化曲线。
文本段落 关键细节 心理状态分析 阶段概括
段4 不知用“您”还是“你”,最终用“您” 紧张、犹豫、试图保持距离 犹豫试探
段12 眼泪夺眶,喉咙哽住 自我感动,良心受到巨大冲击 情感决堤
段17-18 高声说话如背书,感到害臊 矛盾、羞愧、完成赎罪仪式 矛盾挣扎
段34, 40, 47 用“您”平静对话 情绪稍平复,尝试理性沟通 理性沟通
段59-62 “魔鬼”的声音出现 利己主义回潮,动摇怀疑 动摇反复
段63-78 称呼“卡秋莎”,决心全部坦白 坚定信念,“为己”转向“为她” 坚定升华
2. 深度讨论:
聂赫留朵夫的眼泪究竟主要是为谁而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从小说的情节来看,他的眼泪不仅仅是为了卡秋莎·玛丝洛娃,更是为了他自己内心的愧疚和悔恨。这反映了他初期赎罪动机的一个显著特点,即自我中心性。他的忏悔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自身的心理负担,而非完全出于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关爱。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理解小说中提到的“魔鬼”的声音?这个“魔鬼”的声音实际上代表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深处的自私和欲望。它在聂赫留朵夫的“复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内心的挣扎和对抗,使得他的“复活”过程充满了反复和辩证。每一次“魔鬼”声音的出现,都是对他道德觉醒的一次考验,也是他逐步走向真正赎罪的一个必经阶段。
四、 本课小结与作业(5分钟)
小结: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始于一场充满私心、犹豫和反复的忏悔。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灵在善与恶、崇高与卑劣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揭示了他内心的复杂性,也展示了人性中光明与黑暗的交织。通过这一系列的内心挣扎,聂赫留朵夫最终才得以实现真正的精神“复活”。希望大家课后能够进一步思考这一主题,并完成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
作业:
1.仿照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图,分析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重点关注她的“笑”和“眼神”)。
2.思考:“铁栅栏”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复活的辩证法——象征、对比与主题升华
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回顾上节课绘制的聂赫留朵夫心理变化图。
提问:玛丝洛娃是如何应对聂赫留朵夫的忏悔的?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波澜?
二、 任务二:解码玛丝洛娃的“面具”与内心(15分钟)
1.小组展示:各小组分享对玛丝洛娃“笑”和“眼神”的分析。
2.教师引导归纳:
文本段落 细节(笑容/眼神) 心理状态解读
段2 对“有钱人”嫣然一笑 职业性面具:麻木、讨好
段9-16 认出后笑容消失,变得阴沉 伤痛显露:痛苦、怨恨、防御
段27 斜睨的眼睛特别有神 自尊微光:审视、仍有生命力
段43, 53 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笑 扭曲生存:厌恶、习惯性讨好、利用
段65 鄙夷不屑地笑,要钱 报复与沉沦:嘲讽、贪婪
段76 讨男人喜欢的笑 彻底麻木:自我认同丧失
3.讨论:玛丝洛娃的这些反应,说明她处于怎样的精神状态?她对聂赫留朵夫的忏悔相信吗?
三、 任务三:探究环境与象征——“铁栅栏”的深意(10分钟) 1.问题链引导:
铁栅栏究竟隔开了哪两种人?是贵族与囚犯之间的鲜明对比,还是自由与束缚之间的深刻对立?(贵族/囚犯,自由/束缚)
铁栅栏仅仅是一道物理上的屏障吗?它是否还象征着更深层次的意义?(阶级的鸿沟、道德的隔阂、心灵的禁锢)
聂赫留朵夫“抓住铁栅栏”这一动作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这是否象征着他试图冲破种种隔阂的努力,以及在这种努力中所感受到的无力感?(试图冲破隔阂的努力与无力感)
2.总结:监狱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限制,更是沙皇俄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铁栅栏不仅仅是冰冷坚硬的金属,更是人物内心深处与外部社会之间重重阻隔的象征。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个体的无奈,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现实。
四、 任务四:辩论与升华——“复活”主题的多重奏(15分钟)
辩论主题:《复活》的标题,究竟主要指的是谁的复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展开讨论,我们将学生分为三组进行微型辩论:
A组(聂赫留朵夫派):这一组的学生坚定地认为,《复活》的核心主题是贵族阶级的道德“复活”。他们认为,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的代表,通过自我反省和救赎,最终实现了道德上的觉醒和重生,这一过程是小说的核心所在。
B组(玛丝洛娃派):与A组观点不同,B组的学生认为,《复活》的核心是被压迫者的人性“复活”。他们认为,玛丝洛娃作为社会底层的代表,经历了种种苦难后,逐渐找回了人性的光辉,这一转变才是小说真正想要传达的主题。
C组(综合派):这一组的学生则持综合观点,他们认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复活”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复活”。无论是贵族还是底层人民,都需要通过自我审视和努力,实现精神上的重生。
在学生们的激烈辩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提升:
1. “复活”这一主题实际上是一个复调主题。它既包含了聂赫留朵夫“自上而下”的救赎过程,也涵盖了玛丝洛娃“自下而上”的觉醒历程。这两种“复活”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深刻内涵。
2. 通过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引出“托尔斯泰主义”。结合课文结尾部分(向上帝呼救)的描写,简要介绍“道德的自我完善”、“宽恕”等思想。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这些思想的价值与局限,理解托尔斯泰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3. 最后,对主题进行升华:“复活”的真谛不仅仅在于个体的道德觉醒,更在于永不放弃对自我人格的审视与完善,在于对善良和正义的执着追求。这一主题不仅适用于小说中的人物,也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五、 拓展延伸与作业(5分钟)
拓展:对比阅读《复活》与《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救赎之路,或观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思考不同作品中“救赎”主题的异同。
作业(二选一):
1.分析性写作:以“从‘您’到‘卡秋莎’——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复活之路”为题,写一篇短文。
2.创造性写作:以玛丝洛娃的口吻,写一篇她在这次会面后的内心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