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10:3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基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自京师乘风雪
(2)越长城之限
(3)循东谷入
(4)崖限当道者
(5)苍山负雪
(6)明烛天南
(7)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余始循以入
C. 其阴,济水东流 / 其级七千有余
D.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2)崖限当道者
(3)明烛天南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3)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余始循以入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等。“乾隆三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法。
C. 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泛指城市。
D. 干支纪年法是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二、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元旦假期,小刚跟随家人去登泰山,一路上大雾弥漫,路滑难行,石阶几乎无法攀登,这让他想到了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生动地描绘泰山之巅的雪后美景,抒发内心对胜景的赞叹:“________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4)姚鼐《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作歌》有“海隅云光一线动”之句,与《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是相同的景象。
(5)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登顶泰山后看到的红日跃出海面的壮美之景。
(6)《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日观峰西面诸峰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好像在鞠躬,显得矮小。
(7)《登泰山记》中,登顶泰山远望夕阳下的景色,无限风韵尽在“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句中。
(8)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记录了登泰山的经过,他起初顺着中谷进山,“________________”,翻过中岭,“________________”,就到了泰山之巅。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鹜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②”云。
余初与朱子颖约来灵岩,值子颖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颖:子颖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政和:宋徽宗的年号之一。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句子中相应位置的字母圈出来。
寺后A凿岩B为C龛D以居佛像E度F其高G当岩H之十九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乾隆,年号,是一种纪年的方式。如贞观是唐太宗年号,康熙是清圣祖年号。
B. 城墉,即城墙,古代建筑在城市四周作防守用的墙。
C. 砌,意思是台阶,与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的“砌”意思不同。
D. 缘,沿着,顺着,与《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泰安出发来游灵岩。灵岩是座巨大的石山,周围像用石头叠起来的城墙,只有南边缺了口,灵岩寺就在南边的柏树林中。
B. 作者最初与朱子颖约好来游览灵岩,恰好朱子颖有公事,他就派泰安人聂剑光陪作者一起,朱子颖最终也没有来灵岩游玩。
C. 灵岩寺左右有很多竖立的石头,石头上面有很多古人的刻字。这些石头有的被嵌入壁中,有的被用来砌了台阶,作者看到石阶上有“政和”的字样。
D. 作者在文章最后明确指出此次游灵岩有个遗憾,即更加幽邃的琨瑞山没有来得及游览。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2)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13.有人评价说:“本篇是《登泰山记》的姐妹篇。前文写泰山,着力突出其景色的壮丽;此文写灵岩,则侧重渲染其境界的幽清。两者互为比照,相映成趣。”请联系第1段,说说灵岩的“幽清”体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游天台山日记
癸丑之三月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①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②盆中物也。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③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④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⑤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渡溪涧,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⑥隐身地。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於菟(wū tú):老虎。②阊门:苏州的一个城门,这里指代苏州。③潦(lǎo):路上的积水。④烨烨:火焰旺盛的样子,这里指阳光灿烂。⑤寺:国清寺。⑥寒山、拾得:唐朝两位名僧。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循岩A右行B从石隘C仰登D岩坳E有两石F对耸G下分H上连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绝旅人”与“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B. “以朗霁为缘”与“缘溪行”(《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字含义不同。
C. “循路登绝顶”与“循以入”(《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循”字含义不同。
D. “旁无余地”与“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两句中的“余”字含义不同。
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台山在宁海以西,从宁海到天台山脚下,经梁隍山、松门岭,传闻途中常有老虎出没。
B. 想到第二天就要登天台山,徐霞客激动得睡不着觉,一直望着满天星辰,等待天亮。
C. 天台山树木秀拔,峰峻石奇,山水相映,岭角山花烂漫,溪边花草芬芳,美不胜收。
D. 攀登天台山,有时溪深撑筏以渡,有时附壁攀岩而过,虽路途艰险,但仍为之倾心。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
(2)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
18.梁启超曾赞美徐霞客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请从文本第四段中举一例,简要分析徐霞客的科学精神。
一、文言文基础
1.实词解释答案
(1) 乘:冒着(风雪)
(2) 限:界限,这里指长城的城墙
(3) 循:顺着,沿着
(4) 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5) 负:背负,覆盖
(6) 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7) 居:停留
(8) 承:承接,托住
2.虚词辨析答案:D
解析:
A. 之:结构助词“的”(泰山之阳)/ 代词“它”(承之,代指红光),用法不同;
B. 以:介词“在”(以乾隆三十九年)/ 连词“而”,表修饰(循以入),用法不同;
C. 其:代词“它的”(其阴,代指泰山)/ 语气助词,无实义(有余),用法不同;
D. 者:均为“……的地方/情况”(东谷者,……的山谷;不当道者,……的地方),用法相同。
3.词类活用答案
(1)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 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3) 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4.古今异义/重点词解释答案
(1) 至于:古义“到了”,这里指“到了泰安”;限:界限,指长城的城墙
(2) 漫:弥漫,布满
(3) 平方:古义“方方正正”;圜:通“圆”,圆形
5.文言句式答案
(1)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为“在那(泰山)南北分界的地方,是古代的长城”
(2) 省略句:省略宾语“之”,应为“余始循(之)以入”,译为“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
(3) 定语后置句:“当道”后置修饰“崖限”,译为“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
(4)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为“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像摴蒱一样站立着的白色物体,那是山峰”
6.文化常识答案:C
解析:城墙内外之分应为“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选项中“里边的一道为‘郭’ ”表述错误。
7.句子翻译答案
(1) (从泰安到泰山)四十五里路,路上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台阶,那些台阶有七千多级。
(关键点:道:路;磴:台阶;级:台阶数量;“砌石为磴”:用石头砌成台阶)
(2) 等到(我)已经登上山顶,青黑色的山覆盖着白雪,明亮的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关键点:及:等到;既:已经;负:覆盖;烛:照亮;天南:南面的天空)
二、名篇名句默写
8.默写答案
(1) 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2)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4)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5)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6)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7)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 道皆砌石为磴;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三、文言文阅读
9.断句答案:寺后A凿岩B为C龛D以居佛像E/度F其高G/当岩H之十九(即断句位置:E后、G后)
解析:“以居佛像”表述完整(“用来供奉佛像”),需断开;“度其高”(测量它的高度)与“当岩之十九”(约占岩石高度的十分之九)为两个分句,需断开。
10.文化常识/词语辨析答案:C
解析:“砌”在文中指“石阶”,与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的“砌”(台阶、栏杆)意思相同,选项中“意思不同”表述错误。
11.内容概括答案:B
解析:文档仅提及“子颖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未说“朱子颖最终也没有来灵岩游玩”,属于无中生有。
12.句子翻译答案
(1) 南面有重重山峰遮蔽它,条条溪流环绕它。
(关键点:重嶂:重重山峰;蔽:遮蔽;络:环绕)
(2) 树林下积着积雪,初升的太阳清澈明亮,寒冷的光线晃动在寺庙的墙壁上。
(关键点:初日:初升的太阳;澄彻:清澈明亮;动:晃动)
13.“幽清”分析答案
灵岩的“幽清”体现在三处:① 环境幽僻:从岩到溪的平地皆种柏,“翳高塞深”,柏树茂密遮蔽高处、堵塞深处,营造幽静氛围;② 氛围清冷:“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积雪未消、寒光映壁,无喧嚣之感;③ 空间静谧:寺后佛像凿于高岩,“峭不可上”,人迹罕至,仅闻“甘露之泉”的清幽,无世俗热闹。
14.断句答案:循岩A右行B/从石隘C仰登D/岩坳E有两石F对耸G/下分H上连(即断句位置:B后、D后、G后)
解析:“循岩右行” “从石隘仰登”为两个连续动作,需断开;“岩坳有两石对耸”表述完整(“岩坳中有两块石头相对耸立”),与“下分上连”为分句,需断开。
15.词语辨析答案:C
解析:“循路登绝顶”的“循”(顺着、沿着)与“循以入”的“循”(顺着、沿着)意思相同,选项中“意思不同”表述错误。
16.内容概括答案:B
解析:文档中“喜不成寐”是因“闻明星满天”(知道第二天能晴天登顶),而非“想到第二天就要登天台山”,属于原因概括错误。
17.句子翻译答案
(1) 走了十五里路,道路出现岔口,马朝着西方的天台山方向(行进),天色渐渐放晴。
(关键点:歧:岔口;西向:向西;霁:放晴)
(2) 石壁上凿有孔洞(让人)通行,孔洞中仅能容纳半个脚掌,(人)紧贴身体过去,心神魂魄都为之震动。
(关键点:以行:用来通行;趾:脚掌;逼身:紧贴身体;为动:为之震动)
18.科学精神分析答案
徐霞客的科学精神体现在“实地观察与理性分析结合”:第四段中,他登天台山顶时,观察到“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并理性分析原因——“盖为高寒所勒耳”(大概是被高山的寒冷抑制了)。这一观察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岭角”与“顶上”的海拔差异(高寒程度不同),体现了他走出书斋、细致考察、从实际现象推导规律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