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10: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2. 学习并掌握驳论文的基本特点,理解鲁迅是如何通过驳斥对方论据来驳倒敌论点的。
3. 体会鲁迅杂文犀利的语言风格,初步理解“自信力”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梳理文章结构,理解驳论方法。
· 难点: 区分“他信力”与“自信力”,理解“中国的脊梁”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展示材料: PPT展示近年来网络上的一些现象,如“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等言论,或展示一些“躺平”、“摆烂”的网络热词。
2. 提出问题: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些言论和现象时,是否也曾有过一丝疑虑:今天的我们,是否也面临着“自信力”的危机?其实,关于“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的争论,早在近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写于1934年的著名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鲁迅先生是如何回应这个尖锐问题的。
3. 板书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1. 背景链接: 发放或PPT展示本文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国内舆论界弥漫着悲观论调,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
2. 任务驱动:
· 任务一: 默读全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重点词语:玄虚、渺茫、诬蔑、前仆后继、自欺欺人)
· 任务二: 思考并回答:
· 对方的论点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对方的论据是什么?(“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 鲁迅先生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吗?如果不是,他是从哪个环节入手进行反驳的?
3. 教师巡视指导, 收集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三、合作学习(15分钟)
1. 小组讨论(4人一组):
· 核心问题: 鲁迅先生是如何一步步驳倒对方论证的?请梳理出文章的逻辑层次。
2. 讨论提示:
· 文章第1-2段在做什么?(树立靶子:揭示对方论点和论据)
· 第3-5段是如何分析的?(直接反驳:指出对方论据只能证明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 第6-8段在做什么?(正面立论: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热情讴歌“中国的脊梁”)
· 第9段的作用是什么?(总结结论:提醒大家要透过表面看本质)
3.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并板书文章结构:
· (1-2)树靶子: 敌论点 + 敌论据
· (3-5)直接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 (6-8)正面立: 我们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 → “中国的脊梁”
· (9) 作结论: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四、精析拓展(5分钟)
1. 概念辨析:
· 提问: 什么是“他信力”?什么是“自信力”?鲁迅先生区分这两个概念有何深意?
· 明确: “他信力”是将希望寄托于外界(如“国联”),是软弱、依赖的表现;“自信力”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力量的确信。鲁迅通过这一巧妙的词语置换,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论敌的荒谬,指出他们混淆概念,其悲观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2. 初步感知“脊梁”:
· 提问: 鲁迅先生在第7段提到了“中国的脊梁”,他指的是哪些人?你能从历史或现实中举出例子吗?
· 引导: 学生自由回答(如古代的屈原、岳飞、文天祥;近代的林则徐、孙中山等)。为第二课时深入分析做铺垫。
五、训练检测(5分钟)
1. 课堂练习:
·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下面的填空:
本文是一篇________(文体),作者先树靶子,指出对方的论点是“________”,论据是三个“一味”求神拜佛的事实。接着,作者通过巧妙析词,指出对方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的是“”,发展着“”,从而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过程。
2. 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尤其是6-8段。
· 思考:鲁迅先生心中的“中国的脊梁”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在今天,我们如何理解并传承这种“脊梁”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中国的脊梁”的深刻内涵,学习本文正面立论的方法。
2. 品味鲁迅杂文犀利、幽默、富于战斗性的语言特色。
3. 联系现实,感悟民族自信力的当代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分析“中国的脊梁”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 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回顾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如何驳斥敌论,他指出中国人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那么,真正的自信力在哪里?鲁迅先生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2. 播放视频/图片: 播放一段展现中国古今仁人志士、英雄模范(如科学家、抗疫医护人员、边防战士、奥运健儿等)风采的短片。
3. 引入新课: 这些在不同时代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人们,正是鲁迅先生所赞颂的“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寻这“脊梁”的精神世界。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1. 任务驱动:
· 任务一: 精读课文第6-8段,勾画出描写“中国的脊梁”的关键语句。
· 任务二: 思考并回答:
· “中国的脊梁”指的是哪几类人?他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精神品质?
· 作者在赞美“脊梁”的同时,用了“状元宰相”、“地底下”这样的词语,有何深意?
三、合作学习(15分钟)
1. 小组研讨:
· 核心问题一: “中国的脊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为他们绘制一幅“精神画像”。
· 核心问题二: 本文语言极具特色,请找出你认为最犀利、最幽默或最有力量的句子,进行赏析。
2. 讨论与分享:
· 关于“脊梁”:
· 埋头苦干的人(如毕昇、李时珍等广大劳动人民和科技工作者)
· 拼命硬干的人(如陈胜、吴广等反抗暴政的起义者,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
· 为民请命的人(如海瑞、包拯等清官)
· 舍身求法的人(如玄奘、鉴真等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生命者)
· 共同品质: 不屈不挠、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奋斗。
· 关于语言:
· 犀利: “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倒是一条新生路。”——逻辑严密,直刺要害。
· 幽默讽刺: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讽刺“自欺”的荒谬与危害。
· 比喻象征: “脊梁”、“脂粉”、“筋骨和脊梁”、“地底下”等,使说理形象生动,意蕴深远。
四、精析拓展(10分钟)
1. 深化理解“地底下”:
· 提问: 文章最后说“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里的“地底下”指什么?“状元宰相”又指什么?
· 明确: 这是鲁迅常用的象征手法。“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他们掌控着主流话语权。“地底下”则指处于被压迫地位,却默默支撑着社会和历史的广大中国人民。鲁迅启示读者,要看透反动舆论的欺骗性,到人民中间去发现中国的希望和力量。
2. 联系现实,树立自信:
· 讨论: 在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中国的脊梁”?新时代的“脊梁”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 引导: 从科技自主创新、脱贫攻坚、文化传承、保家卫国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脊梁”精神从未过时,它就体现在每一个坚守岗位、努力奋斗的普通人身上。从而将文本学习与立德树人、文化自信的培养紧密结合。
五、训练检测(5分钟)
1. 课堂练笔:
· 请以“我眼中的新时代脊梁”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一个你敬佩的人,或一种你认同的精神,并简要阐述理由。
2. 总结升华:
· 教师总结: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精彩的驳论文,更是一曲献给中国脊梁的赞歌,一剂振奋民族精神的良药。它告诉我们,自信力从未消失,它深植于每一个为国为民、埋头苦干的中国人心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挺起胸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脊梁”!
3. 布置作业:
· 必做: 完成课后练习,整理本课的驳论思路图和语言赏析笔记。
· 选做: 搜集一位当代中国“脊梁”人物的事迹,并写下你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