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检测卷(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复习检测卷(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10:3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期中复习测试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二)(含答案解析)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经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历经岁月洗礼仍能闪耀思想光芒,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从先秦诸子的典籍到唐宋诗词的华章,从明清小说的传奇到近现代文学的经典,每一部经典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文化精神,蕴含着民族的价值追求。
经典阅读是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经典,我们能触摸古人的思想脉络,理解民族的精神底色。比如,《论语》中 “仁” 的思想、“礼” 的规范,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也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大学之道》提出的 “三纲领”“八条目”,构建了古代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为现代人涵养品格、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借鉴。
然而,当下经典阅读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人们大量时间,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难以让人们深入经典的思想内核;另一方面,部分人对经典存在误解,认为经典是过时的 “老古董”,与当下生活脱节。实际上,经典的价值在于其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经典中蕴含的人性思考、道德智慧、处世哲学,始终能为人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
推动经典阅读,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应将经典阅读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讲解、专题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社会层面可举办经典诵读、读书分享等活动,让经典走进大众生活;个人则需培养专注阅读的习惯,静下心来与经典对话,在阅读中汲取成长力量。唯有如此,才能让经典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滋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经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部经典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的价值追求。
B. 《论语》中的 “仁”“礼” 思想和《大学之道》的 “三纲领”“八条目”,对当代仍有重要意义。
C. 碎片化阅读和对经典的误解,是当下经典阅读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导致经典被完全遗忘。
D. 推动经典阅读需要学校、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让经典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开篇提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 的观点,为下文论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奠定基础。
B. 文章第二段通过列举《论语》《大学之道》的例子,论证了经典阅读能传承文化基因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从 “挑战” 和 “澄清误解” 两方面展开,采用对比论证,突出经典的时代价值。
D. 文章结尾从学校、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形成递进关系,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能完全解决当代社会的所有现实问题。
B. 只要将经典阅读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就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经典的思想内核。
C. 经典的普遍性价值使其能够超越时代,始终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和现实借鉴。
D. 碎片化阅读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无法与经典阅读的深度价值相抗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引发社会关注。据一项针对全国 10 所高中的调查显示,85% 的学生认为经典阅读 “重要”,但仅有 30% 的学生能做到 “每周阅读经典超过 3 小时”。在阅读内容上,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情节性强的经典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对《论语》《老子》等思想性较强的典籍阅读较少;在阅读方式上,60% 的学生通过 “电子阅读” 接触经典,纸质阅读占比不足 40%。
调查还发现,影响中学生经典阅读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学业压力大,每天课后作业时间超过 3 小时,挤占阅读时间;二是缺乏专业引导,学生难以把握经典的思想内涵,阅读时容易 “浅读”;三是经典与生活的连接不足,学生认为经典内容 “晦涩难懂”,难以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
材料二:
为改善中学生经典阅读现状,某中学开展了 “经典浸润成长” 项目。该项目从三方面推进: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在语文课堂中增加 “经典专题课”,如 “《论语》中的处世智慧”“《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之美”,由专业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经典;二是搭建实践平台,组织 “经典情景剧表演”“诗词朗诵大赛” 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经典魅力;三是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向家长推荐经典阅读书目,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阅读心得。
项目实施一年后,该校学生经典阅读时间明显增加,每周阅读超过 3 小时的学生占比从 28% 提升至 55%;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深度也显著提高,在语文考试中涉及经典理解的题目得分率提升了 15%。80% 的学生表示,通过项目活动,感受到了经典与生活的联系,不再觉得经典 “晦涩难懂”。
材料三:
电子阅读为经典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电子阅读的便捷性让更多学生能够接触经典,如通过 “学习强国” 平台、经典阅读 APP 等,学生可随时获取经典文本和解读资源;另一方面,电子阅读的 “碎片化” 特性容易让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深入思考经典内涵。此外,部分电子阅读平台的经典解读存在 “娱乐化” 倾向,过度简化经典思想,甚至曲解经典原意,误导学生理解。
因此,在利用电子阅读推广经典时,需加强引导:一是筛选优质电子阅读平台,推荐权威的经典解读资源;二是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电子阅读时做好笔记、梳理思路;三是通过课堂讨论、线上分享等方式,帮助学生纠正对经典的错误理解。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显示,多数中学生认可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但实际阅读时间不足,且阅读内容和方式存在不均衡现象。
B. 某中学的 “经典浸润成长” 项目通过课程、实践、家校联动三方面措施,有效改善了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
C. 电子阅读虽能便捷传播经典,但因 “碎片化” 和 “娱乐化” 问题,对学生深入理解经典存在负面影响。
D. 三则材料均围绕中学生经典阅读展开,材料一提出问题,材料二、三分别从学校和电子阅读角度提供解决思路。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学生经典阅读的因素及对应的解决措施。(4 分)
6.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学生经典阅读。(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节选自《墨子 兼爱》)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 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 焉能治之 / 不知乱之所自起 / 则不能治
B.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 必知乱之所自起 / 焉能治之 / 不知乱之所自起 / 则不能治
C.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 必知乱之 / 所自起焉能治之 / 不知乱之 / 所自起则不能治
D.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 也必知乱之 / 所自起焉能治之 / 不知乱之 / 所自起则不能治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圣人”,这里指儒家和墨家共同推崇的理想君主,能以天下为己任,治理好国家。
B. “孝”,指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是古代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与 “慈”(父母对子女的慈爱)相对。
C. “家”,在古代指卿大夫的封地,与 “国”(诸侯的封地)相对,“国家” 一词即由此演变而来。
D.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墨子及其弟子编撰,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等。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开篇以医生治病作比,说明治理天下必须先弄清 “乱” 的根源,否则就无法治理好天下。
B. 墨子认为,天下乱象的根源是 “不相爱”,无论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间,还是盗贼、大夫、诸侯之间,乱象皆由此起。
C. 若天下人 “兼相爱”,则君臣父子能孝慈,盗贼不会出现,大夫、诸侯不会相互攻伐,天下就能实现治理。
D. 文章层层递进,从分析乱象根源到提出解决办法,逻辑严密,体现了墨家学说务实、关注现实的特点。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5 分)
(2)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1-12 题。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描绘了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雪山被遮蔽的壮阔而苍凉的景象,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B. 次句 “孤城遥望玉门关”,“孤城” 点明边塞城堡的孤独,“遥望” 表现将士对故乡的思念,暗含思乡之情。
C. 第三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黄沙” 写出边塞环境的恶劣,“百战” 突出战争的频繁,“穿金甲” 表现将士历经磨难。
D. 末句 “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破”“终不还” 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誓死保卫边疆、不战胜敌人绝不归乡的坚定决心。
12. 这首诗如何通过意象塑造将士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面对他人品行,孔子倡导辩证自省的态度。《论语》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见到贤德之人就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之人就反省自身是否有类似问题。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 两句,描绘了江天一色、月光皎洁的美妙景象,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
(3)李白《将进酒》中,“ , ” 两句,以豪迈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看法,同时暗含自信与旷达。
三、小说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他看见一条大金枪鱼正向他游来。…… 金枪鱼靠着船边游,老人在它的光晕里清清楚楚地看见它的眼睛。…… 他想,这鱼比我捕到的那条马林鱼要小些,也许要重不少。他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轻轻摸着钓索,感受着金枪鱼的拉力,然后又用这只手把钓索的张力稍稍调整了一下。他觉得这鱼很有力气,不过它现在很平稳。
老人盯着那条金枪鱼,它的尾巴在水里摆动着,泛起一道道银光。他想,我得让它多游一会儿,消耗它的力气。他慢慢地把钓索往回收,每收一点,就停顿一下,让金枪鱼有时间去适应新的拉力。他知道,金枪鱼是很聪明的鱼,一旦感觉到危险,就会拼命挣扎。
过了一会儿,金枪鱼开始挣扎起来,钓索被拉得紧紧的,老人的手都感觉到了震动。他想,来了,就是现在。他用尽全力,把钓索往怀里拉,同时把船桨往水里插,让船稳住。金枪鱼在水里翻来覆去,激起巨大的水花,老人的衣服都被打湿了。他咬紧牙关,手臂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像铁块一样。
终于,金枪鱼的力气渐渐耗尽了,老人把它拉到了船边。他用左手抓住金枪鱼的鳃,右手拿起鱼叉,猛地刺了下去。金枪鱼抽搐了一下,就不动了。老人把它拖上船,放在船板上。他看着这条金枪鱼,心里很高兴,他想,这下好了,我有足够的食物了,我可以继续和那条马林鱼搏斗了。
他休息了一会儿,喝了一点水,然后又拿起钓索,继续盯着海面。他知道,那条马林鱼还在水下,它还没有放弃。他想,我也不会放弃的,我一定要把它捕上来。
(节选自海明威《老人与海(节选)》,有删改)
14. 下列对小说片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片段开头对金枪鱼 “眼睛”“尾巴” 的描写,既展现了金枪鱼的鲜活形象,也为下文老人捕捉金枪鱼做了铺垫。
B. “老人的手都感觉到了震动”“手臂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像铁块一样”,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捕鱼过程的艰难。
C. 老人捕捉金枪鱼时 “每收一点,就停顿一下”,体现了他经验丰富、沉着冷静,与后文搏斗时的 “尽全力” 形成对比。
D. 片段结尾 “我也不会放弃的,我一定要把它捕上来”,直接点明老人的决心,为小说 “硬汉精神” 的主题做了铺垫。
15. 请简要分析老人捕捉金枪鱼的过程中,体现了他哪些性格特点。(6 分)
16. 海明威的 “冰山理论” 强调 “省略”,即小说表面只展现 “冰山一角”,深层含义需读者挖掘。请结合片段,谈谈你对这一理论的理解。(6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经典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它们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即时性的娱乐,对经典作品的阅读逐渐变得________。不少人认为经典作品 “过时了”“太难懂了”,甚至将其束之高阁,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其实,经典作品并非________,它们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比如,《论语》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处世原则,《老子》中 “道法自然” 的生态智慧,至今仍能为人们提供启示。阅读经典作品,就像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能帮助我们________视野、提升境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我。
推动经典作品的传播,需要创新方式方法。近年来,“经典 + 短视频”“经典 + 情景剧” 等形式深受欢迎,这些方式将经典与现代科技、大众文化结合,让经典作品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同时,也需要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静下心来深度阅读,________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真正感受经典的魅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边缘化 曲高和寡 开拓 挖掘 B. 小众化 高不可攀 拓展 探究
C. 边缘化 高不可攀 拓展 挖掘 D. 小众化 曲高和寡 开拓 探究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它们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
B. 它们蕴含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
C. 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
D. 其中蕴含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他是一个 “热心肠” 的人,总是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
B. 我们要警惕网络上的 “正能量”,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C. 李白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描绘了壮丽的瀑布景象。
D. 这里的 “打工人” 一词,已成为年轻人自嘲又自愈的流行语。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20.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以 “经典阅读” 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语意连贯。(5 分)
示例:阅读经典,能让我们感受古人的智慧,如聆听孔子 “仁者爱人” 的教诲,领悟老子 “无为而治” 的哲思。
21.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6 分)
经典作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永恒的价值。通过阅读经典,人们能汲取精神营养,提升文化素养。然而,当下经典阅读面临碎片化阅读冲击、缺乏专业引导等问题。为此,需创新传播方式,引导深度阅读,以推动经典阅读发展。
五、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高二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经典作品:《论语》中的处世智慧、《老人与海》中的硬汉精神、《春江花月夜》中的意境之美……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滋养了我们的心灵,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力量。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历和感悟,以 “在经典中汲取成长力量” 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二期中复习测试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1. C(解析:“导致经典被完全遗忘” 错误,原文第三段仅说 “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人们大量时间”“部分人对经典存在误解”,并未提及 “经典被完全遗忘”,程度过重。)
2. B(解析:A 项,文章开篇观点是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经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非仅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C 项,第三段未采用 “对比论证”,而是先提出挑战,再澄清误解;D 项,结尾三个层面是并列关系,并非 “递进关系”,且未强调 “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3. C(解析:A 项,“完全解决当代社会的所有现实问题” 错误,原文第三段说 “为人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并非 “完全解决所有问题”;B 项,“只要…… 就……” 表述绝对,原文第四段说 “学校应将经典阅读纳入课程体系”,但还需其他措施;D 项,“无法与经典阅读的深度价值相抗衡” 错误,原文未否定电子阅读的价值,只是强调需引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4. C(解析:“因‘碎片化’和‘娱乐化’问题,对学生深入理解经典存在负面影响” 错误,材料三说 “电子阅读的‘碎片化’特性容易让学生注意力分散”“部分电子阅读平台的经典解读存在‘娱乐化’倾向”,并非所有电子阅读都有这些问题,范围扩大。)
5. (1)影响因素:①学业压力大,阅读时间不足;②缺乏专业引导,阅读 “浅读”;③经典与生活连接不足,学生觉得 “晦涩难懂”。(2 分,每点 1 分,答出两点即可)
(2)解决措施:①优化课程设置,增加 “经典专题课”,提供专业引导;②搭建实践平台,开展特色活动,加强经典与生活的连接;③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鼓励亲子共读,增加阅读时间。(2 分,每点 1 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从材料一提取 “影响因素”,从材料二 “经典浸润成长” 项目的措施中提取对应 “解决措施”,注意一一对应。)
6. ①学校层面:将经典阅读纳入课程体系,开设专题课,开展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引导;②家庭层面:建立家校联动,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③社会层面:创新经典传播方式(如 “经典 + 短视频”),筛选优质资源,避免 “娱乐化” 解读;④个人层面:合理安排时间,培养深度阅读习惯,主动挖掘经典与生活的联系。(5 分,每点 1 分,答出四点得 5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7. B(解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为判断句,“也” 表判断,其后断开,排除 A、D;“乱之所自起” 为 “知” 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 C。)
8. A(解析:“儒家和墨家共同推崇的理想君主” 错误,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文中 “圣人” 是墨家推崇的能推行 “兼爱”、治理天下的君主,并非儒家与墨家共同推崇。)
9. A(解析:“以医生治病作比,说明治理天下必须先弄清‘乱’的根源” 正确,但 “否则就无法治理好天下” 是对原文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的准确概括,无错误;B、C、D 项均正确。)
10. (1)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所以损害父亲来使自己获利;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所以损害兄长来使自己获利。(“自爱”,宾语前置,爱自己;“亏”,损害;“自利”,使自己获利,每点 1 分,句意 2 分)
(2)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偷窃?看待别人的身体像自己的身体一样,谁会伤害别人?所以盗贼就没有了。(“视”,看待;“贼”,伤害;“亡有”,没有,每点 1 分,句意 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11. B(解析:“‘遥望’表现将士对故乡的思念,暗含思乡之情” 错误,“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 “遥望” 更多表现的是将士对边疆防线的关注和守卫边疆的责任感,并非主要表达思乡之情。)
12. ①通过 “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 等意象,描绘了壮阔苍凉的边塞环境,烘托出将士们戍边的艰辛,体现其坚毅的形象;②“黄沙” 意象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百战”“穿金甲” 表现将士历经无数战斗、饱受磨难,塑造其顽强不屈的形象;③“楼兰” 是古代西域强国,此处代指敌人,“不破楼兰终不还” 以 “楼兰” 为意象,直抒胸臆,塑造出将士们誓死报国、坚定无畏的英雄形象。(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3.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3)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每空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三、小说阅读(15 分)
14. C(解析:“与后文搏斗时的‘尽全力’形成对比” 错误,“每收一点,就停顿一下” 体现老人的沉着冷静,“尽全力” 体现老人的坚韧,二者并非 “对比”,而是从不同角度展现老人的性格。)
15. ①经验丰富:捕捉金枪鱼时 “每收一点,就停顿一下,让金枪鱼有时间去适应新的拉力”,懂得消耗鱼的力气,体现其捕鱼经验丰富;②沉着冷静:面对金枪鱼的挣扎,“用尽全力,把钓索往怀里拉,同时把船桨往水里插,让船稳住”,不慌乱,展现沉着的心态;③坚韧不拔:捕鱼过程中 “咬紧牙关,手臂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即使衣服被打湿、耗费大量体力,仍不放弃,体现其坚韧的性格。(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6. ①片段表面仅描写老人捕捉金枪鱼的过程,这是 “冰山一角”;②深层含义需读者挖掘:老人捕捉金枪鱼不仅是为了获取食物,更体现了他面对困境不放弃的 “硬汉精神”,为后文与马林鱼的长期搏斗做铺垫;③文中对老人心理活动的简笔描写(如 “我得让它多游一会儿”“我有足够的食物了”),省略了更多复杂的心理细节,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体现 “冰山理论” 的 “省略” 特点,让小说更具张力。(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9 分)
17. C(解析:第一空,“边缘化” 指逐渐脱离中心、处于不重要的位置,“小众化” 指仅被少数人接受,结合 “束之高阁”,应选 “边缘化”;第二空,“高不可攀” 指难以达到或接近,“曲高和寡” 指言论或作品高深,能理解的人少,结合 “并非…… 它们蕴含的思想观念具有普遍性”,应选 “高不可攀”;第三空,“拓展” 指扩大范围,“开拓” 指开辟新领域,“拓展视野” 为固定搭配;第四空,“挖掘” 指深入探求,“探究” 指探索研究,结合 “思想内涵”,应选 “挖掘”。)
18. C(解析:原句 “它们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 中,“它们” 指代 “经典作品”,但后文 “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 的主语是 “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用 “其中” 指代 “经典作品中”,更准确;“蕴含” 后需加 “的”,使 “思想观念、价值理念” 成为主语,排除 B、D;A 项 “它们” 指代不清晰,C 项更恰当。)
19. C(解析:文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引号表示引用,C 项引用李白诗句,引号作用相同;A 项表强调,B 项表反讽,D 项表特定称谓。)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11 分)
20. 示例:阅读经典,能让我们体悟高尚的情感,如感受《春江花月夜》“海上明月共潮生” 的壮美,品味《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的深情;阅读经典,能让我们汲取奋斗的力量,如学习《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领悟《无衣》“与子同仇” 的壮志豪情。(5 分,每句 2 分,句式相同 1 分,语意连贯,符合 “经典阅读” 话题即可)
21. 经典作品有永恒价值,能提升素养,但当下面临问题,需创新传播方式、引导深度阅读以推动其发展。(6 分,关键信息:经典作品价值、当下问题、解决措施,每点 2 分,超字数酌情扣分)
五、写作(60 分)
22. 【立意指导】
(1)从《论语》“仁”“礼” 思想出发,谈经典如何引导自己提升道德修养,学会为人处世;
(2)结合《老人与海》,谈圣地亚哥的 “硬汉精神” 如何激励自己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3)以《春江花月夜》为例,谈经典的审美价值如何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人生境界;
(4)综合多部经典,谈不同经典从不同角度为成长提供力量,如智慧、勇气、情感等。
【评分标准】
一等文(54-60 分):立意深刻,紧扣 “经典” 与 “成长力量”,结合具体阅读经历,论证充分,语言流畅,结构严谨;
二等文(48-53 分):立意明确,能结合经典作品和成长感悟,论证较充分,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三等文(42-47 分):立意基本明确,有经典作品提及和成长感悟,论证不够充分,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
四等文(36-41 分):立意不明确,经典作品与成长感悟结合不紧密,论证薄弱,语言有语病,结构不够完整;
五等文(36 分以下):偏离话题,未结合经典作品,无明确成长感悟,语言不通顺,结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