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检测题(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复习检测题(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10:3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复习检测卷2025—2026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①爱:喜爱 ②易:替换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①乍:刚刚 ②入:掉进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①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②端:萌芽,发端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①始:开始 ②达:到达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民之从事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跨者不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自伐者无功
A、此五霸之伐也 B.十年春,齐师伐我
C、坎坎伐檀兮 D、平(屈原)伐其功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A.夫子固抽于用大矣 B.不贵难得之货
C.吴王使之将 D.其坚不能自举也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车之用 剖之以为瓢
B.我世世为洴澼絖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始于足下 常于几成而败之
D.自见者不明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6.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则所用之异也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汇总。原有七十一篇,现仅存五十三篇。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墨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另一部分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和科学方面的论著。
B《礼记》是秦汉以来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相传为西汉戴圣编
C“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四书”。
D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六部经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他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 。《枯枝败叶》只能看成是《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的力不从心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是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建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望其项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 的诺贝尔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我愿意把它解释成是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善心,对世人做了一次满怀恻隐的安抚。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 ),我承认,对他任何的 ,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8.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 )
A. 相提并论 名垂青史 口诛笔伐 B. 等量齐观 名垂青史 吹毛求疵
C. 相提并论 声名显赫 吹毛求疵 D. 等量齐观 声名显赫 口诛笔伐
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B. 《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C. 《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D. 《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建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1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事实恰好相反,我这样数落他,我让人误解有不敬之意
B. 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误解让我有不敬之意
C. 会让人误解,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有不敬之意
D. 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
二、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面未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
(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
材料二:
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
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
(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可死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追求。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加练习的道理。
C.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 排句, 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
D. 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
1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的很多思想在当代仍能给人们深刻启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B. “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 故被置于《论语》卷首。
C. 《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
D. 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
13. 下列选项的句子,内容或形式都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巧言令色,鲜矣仁。 B.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14. 两则材料都提到《论语》开篇《学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15. 《论语》是如何表现文学性的?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色诱惑
戴玉祥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豫南。
当时我在地主家打短工。正是收麦插秧季节,天上下着火,我光着脊背,手攥镰刀,在割麦子。
一位年轻后生走过来,走到我跟前,喊我声"大叔",我才发现他。后生穿着天蓝色的褂子和裤子,都褪了色,但很干净;后生长得也干净,皮肤白白的,像是学堂里的学生或先生。见我在喘气,汗水由脸上往下流,在肚皮处形成几条黑沟沟,后生嘴巴张了张,像是还想说什么,没说。后生接过我手中的镰刀,弯下腰,沙沙割起来。
真是大让我意外,我真真没有想到,后生干活竟然会这么利索。我喘息会儿而后接回后生的镰刀。后生看着我,同时指指河那边两条泛白的小土路,有些顾虑地问我说∶"大叔,去西北方向走哪一条啊 "我说∶"啥子地方嘛 "后生想了想,还是说∶"就是去西北方向的那一条啊 "我知道后生对我不放心,这年月,汉奸特务到处都是,后生的顾虑可以理解,我手指着河那边的小土路,说∶"那一条通往延安,那一条通往汉中。"后生深深鞠了一躬,疾步走开。河边,后生和衣扑进水里,像一条撒欢的鱼,很快上了对岸,跳上那条通往延安的小土路,雀跃着跑开去。
我再割麦子时,脑子里就晃着后生的影子。
小河就在麦田边,清清的河水,上面荡漾着阵阵涟漪。我真想扑进去,赶走肚皮上的黑沟沟,可我不敢,我怕那个脸上搁着刀疤的"狗腿子"。偷眼四望,热浪扑脸,大地像烤熟了一般,"狗腿子"的影儿也没有。我丢下镰刀,向河边走去。
这会儿,我看见一位姑娘喊着"大叔"向我跑过来。我心里乐颠颠的,钉住了。姑娘上穿红色短褂,下着荷花裙,发黑如墨,肤嫩似脂,齿白唇红,脸绽桃花,分明大户人家"千金"。姑娘站到我面前,口吐兰香,玉手指指河那边两条泛白的小土路,说∶"大叔,去西北方向走哪一条啊 "我说∶"啥子地方嘛 ""
姑娘想了想,还是说∶"就是去西北方向的那一条啊 "我乐了,心想今天这是怎么了,刚刚过去的那个后生也是这么问的呀,我笑而不答。姑娘倒好,头一扭,转身奔河边就走。这下,我急眼了,猛跑几步,拦住姑娘,手指着河那边的小土路,说∶"那一条通往延安,那一条通往汉中。"姑娘冲我吐吐舌头,跑开了。在河水里,姑娘宛然一条美人鱼。我看得目瞪口呆。更让我目瞪口呆的,是我看见姑娘上岸后,竟然也跳上了那条通往延安的小土路。
姑娘的倩影牵着我的目光,直到望断,才发现自己其实在河水里泡得有些时候了,我慌慌上了岸,回到蒸笼般的麦田里。
沙沙沙,看着倒下的麦子,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做长工打短工,到头来,还不是没有立锥之地 这样寻思着,忽听有说笑声漫过来。我抬起头,见是一群青年男女,像是走了很远的路程,风尘仆仆的,但彼此还在说笑着,谈论着。
他们来到田边,站在那儿,齐声喊∶"大叔,去西北方向走哪一条啊 "他们的手,同时指向河那边两条泛白的小土路。我说∶"啥子地方嘛 "他们没有回答,但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仿佛鬼子岗楼上的探照灯在黑夜划亮了一般,在我身上晃着,半晌,有人说话∶"大叔,我们是去延安。请问去延安走哪一条呀 "我有些感激涕零,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
其实,延安我是听说一些的,前不久,县政府抓住两个年轻人,说是去延安的。去延安就要抓吗,后来才知道,延安是打鬼子的。我扔下镰刀,跑到他们面前,冲他们抱抱拳,而后手指着河那边的小土路,说∶"那一条通往延安,那一条通往汉中。"他们围过来,祝福我,与我握手,那一刻,我被幸福包裹着。
他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河水里扑棱了一会儿,后来就跳上了那条泛白的小土路,还唱∶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这年秋末,我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儿子要去抓药,我清楚自己没救了,阻止儿子。儿子跪在我床边,哭说∶"爹,那儿子一定给你买一副好棺木。"我说∶"给爹织个草席裹尸就行了,省那钱,去买些木头,在小河上架座桥吧!"儿子不解,问我∶"爹,架那桥干吗 "我说∶"天冷了,有年轻人还要过河呢!"
(选自《201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版)
1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后生""长得也干净,皮肤白白的",,但"干活竟然会这么利索",充分显现了进步青年保有劳动者本色。
B."我"送走"后生"以后,也想跳入河中洗洗,但又因怕"狗腿子"而不敢的心理,表现出劳动者对压迫的恐惧。
C.面对三批青年的问路,"我"三次反问"啥子地方嘛",后两次带有调笑、作弄意味,希望他们能说出是去延安。
D.文末"有年轻人还要过河呢"这句话,显示出"我"受到进步青年革命行动的影响,做出了支持和向往的姿态。
1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篇首点明抗战爆发后这一故事发生的时间点,意在强化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巨大吸引力,自然引出青年们的投奔之事。
B.小说细致描绘了"后生"和"姑娘"的穿着打扮,既点明了他们的身份和阶层特征,又从侧面揭示了革命熔炉吸引力之大。
C.有人直接问去延安的路,而"我"依然同时指明两条路。小说通过"我"的答非所问暗示出这些青年的革命警惕性还不高。
D.类似《延安颂》歌曲的唱响,强有力地渲染了进步青年的革命激情,在照应标题的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8.小说对三批人过河时的情形分别作出简约、形象而又精细的描写,请结合作品分析其用意。(4分)
19.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一般来说,讲述者的身份与经历会影响其讲述时的遣词琢句和语言风格。有人认为,文中的"我"虽然是一个"做长工打短工"的农民,却并非目不识丁,对此应怎样理解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①。”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此何难之有?特上不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②,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③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④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
【注】①“虽然”句谓:这样(兼爱)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②牂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③胁息:屏气。④碎:通“萃”,军队行列。
20.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B.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C.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D.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与“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两句中的“要”字含义不同。
B.“苟君说之”与“客得之,以说吴王”(《庄子·五石之瓠》)两句中的“说”字含义不同。
C.“若火之始然”与“非不呺然大也”(《庄子·五石之瓠》)两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D.“非恶其声而然也”与“物或恶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恶”字含义相同。
2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人之有是四端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人而不仁,如礼何
D.教驯其臣 其“恕”乎
23.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在阐明“四心”“四端”时,运用大量排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B.乙文借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接着用晋文公等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甲文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丰富,思路清晰,说服力强,而乙文则以举例论证为主。
D.甲文中孟子说的“不忍人之心”是种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仁爱,与乙文中墨子提倡的“兼爱”本质不相同。
24.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②马周:《旧唐书·马周传》载,马周早年穷困不得志,初游长安,路过新丰,住于旅店中,受到店主的冷遇。
2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开篇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寥寥数语,奠定了全诗感伤不平的基调。
B. “主父”两句,诗人引古自喻与对面落墨同时运用,“困不归”中寓无限辛酸之情,“门前柳”中含久羁异乡之苦。
C. “吾闻”和“空将”四句为主人致酒之词,借古人马周有才华也“无人识”,最终冒犯皇帝的故事来开导客人。
D. 本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匠心独运,如“天荒地老”“雄鸡一声”等,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积极作用。
26. 这是一篇劝酒歌,李白也写过一篇劝酒歌——《将进酒》,在歌中诗人都寄寓了自己的情感。请结合两首诗各自的最后两句分析其情感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2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用“ ”来解答,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作者不再抱有幻想、逃于酒乡的诗句 , 。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中复习检测卷2025—2026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A.①爱:吝惜,舍不得。B.①乍:突然。D.②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2【答案】B【解析】A项中“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
C项中“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
D项中“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3【答案】D
【解析】例句和D项中的“伐”都是动词,夸耀;A项中的“伐”是名词,功劳,功业;B项中的“伐”是动词,讨伐,攻打;C项中的“伐”是动词,砍伐。
4【答案】C
【解析】例句和C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A项中的“大”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的东西;B项中的“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D项中的“坚”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固程度。
5【答案】 C
【解析】C项中的“于”是介词,在,从;A项中的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它;B项中第一个“为”是动词,从事;第二个是动词,认为;D项中的第一个“者”是代词,指“……的人”;第二个放在主语之后,表示判断。
6.【答案】D
【解析】D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7. 【答案】B错。不是“秦汉以来”,应是“秦汉以前”。
8【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句)。等量齐观:把不同的事物一律同等看待。前者侧重放在一起讨论,后者侧重同等看待。用在否定句中,前者差别更大,语境为“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只能看成是《百年孤独》的泥坯”,指两部作品相差悬殊,此处应选用“相提并论”。
第二空,声名显赫:形容名声盛大。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根据语境,相应空缺处修饰“诺贝尔奖作家”,强调的是名声很大,应选用“声名显赫”。
第三空,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进行揭露、批判和声讨。吹毛求疵: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语境没有涉及语言文字的批判,应选用“吹毛求疵”。
故选C。
9.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杂糅,任选一个表述即可;
二是“建造一个……英雄”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塑造一个……英雄”。
三是“以抗暴为初衷”“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之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顺承关系,应将“从而”改为“却”。只有A项修改正确。故选A。
10. 【答案】 D【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本题,“事实恰好相反”是针对“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所以应置于最后,这样才与下文“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契合。这样就排除ABC三项。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答案】11. D 12. A 13B
. ①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的文学意味。②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15 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借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②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运用对句说明了“质”与“文”的关系,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任意一点得2分)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错,与原文“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的说法不符。“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论语》的内容大多叙述平凡人和常见事,而选项的主语是儒家作品。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故被置于《论语》卷首”错,强加因果,原文信息是“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可见“学而时习之”三句置于卷首,是因为这三句是气脉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所以被弟子置于卷首。
C.“转而正色道歉”错,原文“……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没有体现“道歉”的意思。
D.“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错,原文信息是“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可见选项表述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详细的神态描写”错,原文说的是“《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强调的重点是孔子注重文学性。
A.注重描写,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
B.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没有体现注重文学性;
C.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也能体现文学性;
D.直接提出语言要注重文学性。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比较材料异同的能力。
由材料一结尾三段“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可知,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的文学意味。
由材料二开头段“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可知,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15. 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借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②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运用对句说明了“质”与“文”的关系,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
现代文阅读2答案与解析
15.【答案】C
【解答】(1)C.“后两次带有调笑、作弄意味”错误。由句子“我有些感激涕零,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可知,面对一群青年男女的问路,没有调笑、作弄意味,有的只是感激和信任,
故选:C。
17.【答案】C
C.“暗示出这些青年的革命警惕性还不高”错误,由原文“我有些感激涕零,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和“他们围过来,祝福我,与我握手,那一刻,我被幸福包裹着”可知,表现了“我”对他们对“我”的信任的感激。
故选:C。
18. 【答案】第一位“后生”在水里“像一条撒欢的鱼”,第二位“姑娘”“宛然一条美人鱼”,第三批“青年男女”“像一群小鸭子在河水里扑棱”,最后都是“跳上了那条通往延安的小土路”。描写得轻快欢跃,充分展现了青年们投奔革命圣地的急迫而又坚定的追求之心,显示出“我”的内心受到了他们行动的感染,点明了标题“红色诱惑”的内涵。
19①“我”用古雅的四字文言对姑娘的外貌进行描写,又形容姑娘的说话是“口吐兰香”,手是“玉手”,影是“倩影”,感叹自己没有“立锥之地”,这都不是当时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能说得出的词句。(其它词语合理亦可)
②豫南不出产“美人鱼”,“我”用“美人鱼”形容那个姑娘,说明“我”有相应的知识。
③“我”能听懂青年们歌词中“流萤”“坦平”“围屏”等词语,说明“我”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三、古诗文答案
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很快打乱了队形,蹈火而死的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而”是连词,连接“鼓其士”和“进之”,中间不断,据此可排除CD。
“士闻鼓音”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鼓音”作“闻”的宾语,其后应断,据此可排除A。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求取,博取/同“邀”,邀请。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B.正确。同“悦”,高兴、喜欢/同“悦”,取悦。句意:假如君主喜欢。/客人得到了这个药方,来取悦吴王。
C.“含义相同”错误。同“燃”,燃烧/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这个葫芦不是不够空、不够大。
D.正确。都意为“憎恶,厌恶”。句意: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人们往往厌恶这些。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的原因/用来……。句意: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
B.相同。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人有这四种发端。/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C.不同。连词,表修转折关系/连词,表假设。句意: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人如果不讲仁德,它怎么对待礼呢?
D.不同。代词,他的/语气词,大概,表推测。句意:训练他的臣下时。/大概就是“恕”吧。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同角度”错误。乙文开篇引出士君子对“兼爱”可行性的质疑,随后墨子反驳“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阐明“兼爱”不难,核心原因是“上不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接着列举的三个事例——晋文公好士恶衣,臣下皆穿朴素衣物;楚灵王好士细腰,臣下皆节食屏气;越王勾践好士勇,臣下皆赴汤蹈火——均围绕君之所好,臣之所为展开,本质是从同一角度(君主的喜好能带动臣下行动)论证:只要君主倡导、士人行之,兼爱即可推行。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充”,扩充;“保”,安定;“事”,侍奉。
(2)“比”,等到;“期年”,一周年;“是”,这。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己伤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不足够用来侍奉父母。”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辩明兼爱的益处,辩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屏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满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其中的原因(缘故)是什么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 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国家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很快打乱了队形,蹈火而死的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答案】25. 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最终冒犯皇帝”错误。马周虽一度困厄如此,后来却时来运转,“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中“直犯”是主动自荐的意思,意思是只凭纸上几行字,直接向皇帝进言,博得了皇帝垂青,而不是冒犯皇帝。
故选C。
26. ①《致酒行》最后两句意为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表达诗人对旧我的批判,不再一蹶不振而是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
②《将进酒》中最后两句“呼儿”“与尔”,显示出李白不拘形迹的豪迈气概。“万古愁”显示出李白在狂放乐观掩盖下的对自己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
27.默写答案
1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5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