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楼锦衣显性情
——互文视域下《红楼梦》的“色”“相”之辨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朱楼锦衣显性情 ——互文视域下《红楼梦》的:“色”“相”之辨 课型 整本书阅读专题汇报课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段 高一 版本章节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梳理《红楼梦》里描写色彩的词汇,像“蜜合色”“秋香色”,分析它们在不同语境里的含义,丰富词汇储备,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学会用精准语言阐述色彩描写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让学生观看《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服饰色彩变化图,分析色彩与人物心境、身份变化发展关联,培养逻辑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红楼梦》原著和相关绘画里色彩搭配,像潇湘馆的翠竹与窗纱色彩组合,体会色彩营造意境、传达情感作用,增强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红楼梦》色彩描写背后传统礼仪、民俗文化,理解文化多元性,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 起点能力:学生在初中时已经进行了《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等中外小说的整本书阅读。到了高一必修两本书又学习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变形记》《祝福》《促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5 篇古今中外的小说。高一学生已经能够抓住小说线索梳理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以及结合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但缺乏将其置于更广泛文化语境中分析的能力。 《红楼梦》故事宏大,内容丰富,人物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既满足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探究欲,也能在阅读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在对中国古诗词学习中,高一学生也对诗词中的“冷暖色调”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表现形式(如戏曲服饰色彩、传统建筑彩绘)有一定兴趣,将兴趣转化为探究《红楼梦》色彩互文现象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到色彩是理解文学作品深层内涵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维度,这是可以尝试的。 学习风格: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对未来充满期待,不满足于课堂听讲,更愿意主动、积极探索未知领域。这种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更能够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与此同时,高中生也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善于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学习策略。此外,高中生还擅长在团队中合作学习,他们乐于与同伴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这种合作精神不仅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红楼梦》故事宏大,内容丰富,人物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既满足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探究欲,也能在阅读中体现学生的个性。 数字素养:高中学生大部分在初中及课外课程中,学习了图片美化、摄影、视频剪辑等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孩子们家里都有一种以上的电子设备,平时用来学习、社交、娱乐。但是他们的研究能力还停留在网上查找资料的层面,缺乏探究的兴趣和方法,问题意识不强。
教学准备: 1.智慧平板、手机 2.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送学习资源 3.希沃白板推送课堂小组评分量表 4.deepseek、豆包、优颜、抖音 5.研学案、PPT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AI应用)
任务1:课前准备——回归原著 1.学生根据关键词“服饰”“建筑”跳读《红楼梦》原著并划出相关的语段,或借助Ai等辅助搜索《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描写语段,并抄写在《读书笔记》上,圈画出色彩的词语,根据不同人物,归纳人物服饰色彩的特点。 2.同学们在智慧平台观看“林黛玉的服饰造型变化”“李纨的服饰特点”“古代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等视频(参照知识链接),思考:人物服饰色彩与人物、情感的关系,探究不同服饰色彩的文化内涵; 3.根据上面收集的资料和学习的内容,完成手抄报。 1.带领学生回归原著,一起有目的地圈点勾画阅读; 2.借用学生喜欢的AI方式,深入阅读,探究文本外的延伸知识。 1.教师课前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UMU平台推送《红楼梦》相关人物的服饰描写语段,课前引导学生利用豆包、百度搜索功能进行快速定位阅读。 2.“deepseek”“豆包”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以回答各种问题并提供精准回答,能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度。 3.发放研学案,制作表格;制作PPT; 4.借助剪映剪辑视频,利用智慧平台推送资源; 5.利用希沃白板智能分组,引导学生分组做好手抄报。
任务2:课堂展示——创设情境 创设《红楼梦》服饰云博览会。请以小组为单位,派出讲解员分享自己所在小组对人物服饰的分析。其他小组可以质疑或提问。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AI 的手段,展示自己的阅读分析成果。 利用希沃、手机进行投屏;
任务3:课堂拓展——深入探究 请选两个人物对比思考:不同的服饰色彩与人物的身份、命运有何关系? 深入探究色彩的互文性。 1.利用希沃白板进行投屏; 2.短视频、PPT。
任务4:课堂小结——小组相互评价 教师PPT出示评分量表,学生根据评分标准为其他小组评分。 利用评价性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教师点评并借助希沃白板上传小组评分表,能迅速反馈小组评分,方便学生直观把握小组展示情况。
任务5:课外作业 1.根据第一课时服饰色彩互文性的学习思路,请尝试分析《红楼梦》的建筑色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的关系。 2.高考链接:思考文段的色彩互文隐喻。 从服饰到建筑,迁移性作业,不但可以巩固文本互文性理论,更能很好地链接高考答题。 微课展示: 借助剪映剪辑视频,利用智慧平台推送资源。
作业设计 1. 根据第一课时服饰色彩互文性的学习思路,请尝试分析《红楼梦》的建筑色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的关系。 主要建筑原著的描述色彩特点分析与人物身份、性格命运的关系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稻香村秋爽斋
2. 请思考下列文段的色彩隐喻: 文段一:鲁迅在《祝福》中是这样对祥林嫂进行描写的: 初到鲁镇:“二十六七岁,脸色有些青黄,头上扎着白头绳。” 再到鲁镇: “这次祥林嫂的头上依旧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只是精神很差,脸上没有血色,眼角还带着泪。” 沦为乞丐:“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文段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 文段三:大观园潇湘馆: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文段四:远远望去,布达拉宫宛如一座矗立在红山之巅的巍峨丰碑,雄浑壮丽,气势磅礴。红白两色的建筑主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沿着蜿蜒的石阶向上,宫墙厚实古朴,每一块砖石都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进入其中,回廊曲折幽深,经幡随风轻扬,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吟诵古老的经文。殿宇内,金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佛像庄严肃穆,精美的壁画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描绘着一个个动人的传说与故事。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 本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育既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着力点,也应成为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即保持教学评价理念与核心素养导向之间的一致性。在《朱楼锦衣显性情——互文视域下《红楼梦》的“色”“相”之辨》这一项目的教学后,小结为以下几点: 1.项目开展可行性评价 在展开此项目之前,教师以随机的作业调查了解学生对互文性理论和《红楼梦》整本书的认知程度。在调查中发现上,学生对互文性理论仅仅停留在诗歌鉴赏中的互文修辞手法的应用上。在老师的组织下,绝大部分同学已经阅读完成《红楼梦》的前面四十回,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也几乎全部看完。同时,我还作了关于中国古建筑和服饰色彩的一些调查,很多学生表示喜欢红楼的服饰、建筑,但未作深入了解其中的特殊隐喻涵义。此外,我还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具备至少一样的智能工具。在获得有效数据后,将其作为项目开展阅读,以此确定整本书阅读的可行性。 2.项目开展成果汇报评价 随着阅读活动的推进,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收获愈发丰富,此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举办云博览会,邀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项目做好手抄报,进行讲解分享。在分享阅读过程中,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够引起教师的注意,从而能够将“预期目标”与现阶段“已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从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特别是借助课堂评价量表,很好地保障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3.项目增值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增强思维逻辑分析和审美判断的能力。项目活动后,增加微课《再探〈红楼梦〉雕梁画栋里的人物》和迁移作业,能激发学生审视、反思自己的阅读收获,审视、反思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激发学生再读、细读文本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信息技术的兴趣。在这一系列评价活动中,我充分利用评价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助力,让学生在集体可视的评价活动中,切实提升阅读素养和探究能力。
教学反思: 在课堂《衣袂间的隐喻:〈红楼梦〉服饰色彩与人物的互文性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我积极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小组探究、技术赋能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色彩的世界。 首先,在创设情境方面,我通过播放关于《红楼梦》人物的各种服饰造型图片,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纷纷表示想要试一试这些服饰,哪怕云cosplay一下也好。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学作品的距离,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小组阅读准备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根据项目内容,设置关键词,借助deepseek、豆包等问答功能进行快速定位阅读,借助智慧平台,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拓宽了阅读面,还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思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使用这些技术工具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在小组讲解员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根据项目学案指引,绘制出了各具特色的手抄报,并进行了精彩的讲解。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合作过程中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 最后,在评价环节,我利用希沃平台的投屏功能,迅速反馈了小组评分,方便学生直观把握小组准备和讲解的情况。这种评价方式既客观又公正,能够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他们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另在课后作业《再探〈红楼梦〉雕梁画栋里的人物》中,我以微课的形式,录制视频,共享在智慧平台,并发送到班级群,以供大家学习。同学们反映,学了上一课时,再来完成学案的任务,就容易许多了。所以在第三课时的作业训练中,学生能结合色彩的文化内涵来分析课本所学的文本,分析经典建筑色彩的特殊隐喻。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提高了高考的阅读和解题能力。 总的来说,本次项目式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之路,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