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A.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掌握实际行政权力
B.内阁成员由科举考试选拔产生,无需皇帝任命
一、单选题(每题 2分,共 30 题,共计 60 分) C.内阁的票拟权能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1.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曾颁布“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法令,废除井田制下的土地国有,允
D.内阁制度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同时,秦国还制定了户籍制度,将百姓按什伍编制,加强对人口的控制与管理。这
5.汉初,在地方治理中,郡县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需严格执行朝廷法令,赋税收入上缴中
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央;而诸侯王“掌治其国”,可自行任命官吏、征收赋税,甚至拥有军队,其封地“跨州兼郡,
A.确立了封建土地国有制度 B.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连城数十”。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先后起兵反叛。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 )
C.导致秦国社会矛盾激化 D.推动秦国实现思想统一
A.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凸显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2.宋初统治者在地方上设计出“虚三级”的体制,即路、州、县。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地方割据势力逐渐消亡
分管军队、财政、刑狱、经济事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
6.唐朝政事堂会食时,三省长官常以共餐为机,对议事分歧再作协商。史载“争议未决者,至
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会食时从容商榷,多能协和”。此制将政务协调与日常交往结合,可见其( )
A.提高行政效率 B.保障国家收入 C.抑制武将势力 D.防范地方割据
A.提升了官僚群体的品秩待遇 B.构建了君臣议政的全新范式
3.西周时期,宗法制度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统治秩序。据《礼记·大传》记载:“别子为祖,
C.顺应了三省分权协作的机制 D.确保了行政决策的绝对公平
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这里的 “百世不迁之宗” 通常指的是诸
7.《元史·地理志》载:“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
侯国内以国君为核心的大宗,而 “五世则迁之宗” 多为小宗。在这一制度下,某诸侯国大夫的嫡长子在
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
家族中地位特殊,其传承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相关规范。下列关于该制度下权力继承与家族关系的表述,
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行省制的创立( )
正确的是( )
A.强化了对西域的统治 B.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A.小宗绝对服从大宗,二者不存在任何权力交叉
C.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D.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大夫的嫡长子可直接继承诸侯之位,不受等级限制
8.公元前 4世纪,雅典陪审法庭受理一起案件:外邦人阿里斯提德因被指控“亵渎神明”遭起
C.“五世则迁之宗” 经过五代后便不再与大宗有宗法联系
诉。庭审中,原告借助煽动性演说误导陪审员,尽管阿里斯提德据理力争,但他最终仍被多数
D.宗法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血缘亲疏确定权力分配与继承秩序
陪审员判罪。之后,部分陪审员发现判决有误,提议重审该案,却因“陪审法庭裁决终局”的惯
4.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重要表现。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加强
例被驳回。由此可知,雅典( )
了皇权。但随着政务日益繁杂,皇帝难以独自处理所有事务,于是设立了内阁。内阁最初只是皇帝的顾
A.外邦人的权利不受法律保护 B.民主决策程序遭到破坏
问机构,后来逐渐拥有了票拟权,即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然而,内阁的权力始终受到皇权
C.陪审制度存在司法理性缺失 D.司法审判为演说所操控
的制约,其成员的任免和职权大小都由皇帝决定。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第 1页 共 10页 ◎ 第 2页 共 10页
{#{QQABKQKAogiIAIBAAQhCQQHgCkMYkBCAACgOwEAYsAIBgQNABAA=}#}
9.1233年,英国国王亨利三世与伯爵理查德·马歇尔发生了争端。国王指责伯爵侵犯了王室领地,而伯 1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探索并建立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政权形式,为人民政权的发展积
爵则宣称自己不是侵犯者,是国王违约在先,首先侵犯了他的土地,根据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原则,效忠 累了宝贵经验。下列历史时期与政权建设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关系自动解除,伯爵不再有效忠国王的义务。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上述材料中国王和伯爵两者关系的是 A.大革命时期——在农村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
A.以血缘为纽带的双向依附关系 B.土地革命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
B.地位完全平等的经济利益关系 C.全面抗战时期——政权组成实行“三三制”,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C.基于宗教誓约的绝对效忠关系 D.解放战争时期——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确立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D.权利义务明确的特定契约关系 13.宪法大纲规定,“一切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军阀、官僚、地
10.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当统治者违背人民意愿、侵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时,人民有权推 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
翻其统治。他支持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认为这场革命是人民以合法方式收回权力、恢复被破坏的社 自由的权利的。”上述规定( )
会契约的举动,且认为其符合自然法原则。由此可知,洛克认为“光荣革命”( ) A.推动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创立 B.保证了解放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A.彻底否定君主制存在价值 B.践行了社会契约理论 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D.体现了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质
C.激化了议会与王权的矛盾 D.破坏了英国政治传统 14.近年来,各级政府普遍建立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国务院要求各部门定期举行
11.2024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州长格雷格·阿博特限制非法移民入境的举措得到了同属共和党的 25名州 政策吹风会,解读民生政策;多地在社区设置“民情议事厅”,邀请居民代表参与公共事务讨论。
长公开支持,佐治亚州共和党众议员甚至发文呼吁,“红州”与“蓝州”进行“国家离婚”(如图)。《华盛顿邮 这些举措( )
报》称这场争端引发了有关“美国内战”的流言。这表明美国( ) A.创新了基层群众自治形式 B.完善了行政监督体系
C.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D.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
15.1940年 6月 13日的国民党一文代电中称:“‘新民主主义论’一文,违背国策,应予查禁;……
于此抗战形势更于我有利之时,提出此种荒谬之名词,其必发动党内及同情该党之报章杂志作
普遍之宣传亦为意料中事”,“凡遇有宣传此类名词之文字,应一律予以检扣或删削补送外”。
这则材料( )
A.证实了国民党政府扼杀新闻自由
①两党制影响政治生态的稳定 ②民主制度的公信力遭受冲击 B.反映了战时中国各党派矛盾激化
③传统分权制衡机制已被打破 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难以调和 C.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影响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D.说明了国共两党争夺抗战领导权
第 3页 共 10页 ◎ 第 4页 共 10页
{#{QQABKQKAogiIAIBAAQhCQQHgCkMYkBCAACgOwEAYsAIBgQNABAA=}#}
16.1898年《国闻报》载:康有为奏请设立制度局,“凡制度新政皆由其议定”;《戊戌变法档案史料》显 21.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家世”“德行”“才能”为评定标准,但实际操作中,中正官多由士
示:礼部尚书许应骙上折反对,称“制度局侵六部之权”。这些现象反映维新变法期间( ) 族担任,评定往往偏重门第,寒门子弟难以晋升。为此,朝廷曾下诏“拔寒素”,要求中正官荐
A.改革派与守旧派矛盾激化 B.君主立宪体制初步确立 举“门寒身素,志行清正”者,但因士族势力盘根错节,这一举措收效甚微。到东晋,九品中正
C.制度局实际掌握行政大权 D.中央机构实现高效运转 制几乎完全被士族掌控,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一过程反映出( )
17.《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向秦孝公进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 A.选官制度调整难以突破阶级局限 B.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商鞅的这一言论( ) C.九品中正制始终阻碍社会阶层流动 D.寒门与士族的矛盾逐渐消除
A.强调遵循古代礼制的重要性 B.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22.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
C.为变法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D.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好评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
18.鸦片战争后,外国在华势力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引起了国人的仿效舆论,在此压力下,清廷着手 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
施行卫生新政。1905年设立巡警部卫生科,1908年设立的外城官医院开创了官办平民医院的先河。这些 A.察举制度的实施 B.军功爵制的建立
举措( ) C.世卿世禄制度的推行 D.社会环境的宽松
A.源于民族民主革命的高涨 B.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23.《宋史》列传中的一千多位北宋人物,源出于唐代大族的只有十姓三十二人。南宋欧阳守
C.兼顾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 D.标志着医疗卫生体系形成 道《巽斋文集》说:“古之士由农出,农之气习淳良,后之士杂出于工商异类矣,又降而下有
19.鸦片战争前,地方督抚衙门大都设有与京师六部相对应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至光绪末 出于吏胥游末矣。”这表明宋代( )
年,仅山东巡抚衙门就设有筹款房、海防房、洋务房、电报房、学堂科等 44个房科。这种在传统体制外 A.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B.经济发展打破士农工商界限
大量设置新办事机构的现象,反映出( )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制度变革助推士人地位提升
A.预备立宪后地方督抚的权力不断加强 B.西方列强对华殖民侵略程度日益加深 24.读西汉各地察举人数和唐代各地进士人数分布示意图。产生二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C.在晚清变局中基层治理体制渐进创新 D.内外变局下地方行政职能的扩展细化
20.《魏书·高祖纪》载,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营宫室,依汉魏之制”,将都城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
其中宫城位于北部正中,皇城环绕宫城,外郭城分布民居与市集,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考古发现,北魏
洛阳城的太庙(祭祀祖先)、太社(祭祀土地神)分别位于中轴线两侧,与《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
的都城规制完全一致。北魏洛阳城的布局意在( )
A.加速鲜卑族的农业化进程 B.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基础
C.彰显对华夏传统的认同 D.打破南北政权的文化隔阂 A.庶族地主实力上升 B.南方经济发展
C.南北中卷制度推行 D.门第观念淡化
第 5页 共 10页 ◎ 第 6页 共 10页
{#{QQABKQKAogiIAIBAAQhCQQHgCkMYkBCAACgOwEAYsAIBgQNABAA=}#}
25.西汉初年,地方官员权力颇重,贪腐现象较多。汉武帝元封五年,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 29.1906—1910年,清廷举办五次留学毕业生铨选考试,约 1200人通过考核,其中留日学生
个监察区,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刺史出巡所部时,朝廷颁给印绶,郡国要派遣官吏迎接。刺史的设 占 85%以上。通过者多被授予翰林、主事等传统官衔,却主要分派到邮传部、农工商部等新政
置( ) 机构任职。这一现象反映了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 )
A.保障了吏治清明 B.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A.完全照搬日本的选官制度 B.标志近代文官制度正式确立
C.削弱了三公权力 D.强化了对地方的监督 C.体现传统官制与新政需求的交融 D.彻底解决了新政人才短缺问题
26.英国《文官制度法》规定:英国高级文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才能,必须具备大学毕业文凭,其候选 30.山西举子刘大鹏在 1905年 9月的日记中写道:“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日来凡出
人多以牛津、剑桥大学毕业生为选择标准。1952年调查资料显示,67%的高级文官曾就学于公学或文法 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
中学。这些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社会上层的子弟。这反映出英国( ) 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作者认为科举制的废除会( )
A.社会精英重视公共服务 B.民主政治逐渐寡头化 A.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B.使得士人阶层矢去参政的机会
C.文官选拔阶层色彩明显 D.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 C.扩大清朝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D.削弱清廷对士人阶层的凝聚力
27.如表为近代普鲁士选官制度的演变。由此可知,普鲁士选官制度( ) 二、材料题(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1723年 实行见习生制度,选拔无经验、出身好与实用知识人才,重点选拔贵族
材料一: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
1770年 引入考试制度,设“国家最高考试委员会”,大学学历为必要条件和资格 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
1795 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年 《普鲁士法》明确公职资历和考试要求,大学学历成为晋级职位门槛
农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
1845年 《高级行政职务任职法》完善考试制度,面向所有高级文职官员
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
A.门第出身影响深远 B.借鉴中国科举制度 杀敌。
C.实践导向贯穿始终 D.逐步强化法律保障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28.近年来,我国公务员招录中,除传统笔试、面试外,新增“专业能力测试”环节,重点考查报考者在 材料二:鲜卑拓跋部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从家长奴隶制游牧部落,发展过渡到封建
经济、法律、科技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要求新录用公务员必须有至少 1年的基层 制定居从事农业或放牧的编户民,实行了一系列的封建化改革。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使得许多
锻炼经历,并定期参加“业务能力提升研修班”,学习现代管理、应急处理等技能。这说明当今我国( ) 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成为均田户,加速了他们向封建化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作用。此外,租庸
A.公务员招录的门槛不断降低 B.着力提升公务员队伍的专业素养 调制和三长制等也起到了强制流散农民定居,强化了基层地方管理,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作
C.基层公务员的选拔渠道单一 D.公务员晋升完全依赖学历与资历 用。值得注意的是,北魏时期的登闻鼓制度就是在继承儒家“仁爱”思想的前提下,发展了平
民直诉制度,尽管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鲜卑统治集团更好地控制地方的官吏,但客观上
第 7页 共 10页 ◎ 第 8页 共 10页
{#{QQABKQKAogiIAIBAAQhCQQHgCkMYkBCAACgOwEAYsAIBgQNABAA=}#}
为平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开拓了更新的、更直接的途径,促进了儒学理念对鲜卑族的思想文化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的影响。 材料一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制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
——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等 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6分) 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
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
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10分)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进入 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
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18世纪末 19世纪初,英国斯坦顿父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子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 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
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
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 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社会事务,以提高工作效率。
程缓慢。直到 1870 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6分)
材料二 周恩来 1937 年 7 月 4 日起草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中国共产党郑重宣言: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即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实行民主政治,
并取消原有的苏区建制,接受国民党的改编。……1940 年 3 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
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
三制”原则。坚持民主建政的共产党人本着开明、民主、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积极努力地将党外人
士团结到一起,为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救亡献计献策。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建立民主制度艰难曲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6分)
第 9页 共 10页 ◎ 第 10页 共 10页
{#{QQABKQKAogiIAIBAAQhCQQHgCkMYkBCAACgOwEAYsAIBgQNABAA=}#}
{#{QQABKQKAogiIAIBAAQhCQQHgCkMYkBCAACgOwEAYsAIBgQNABAA=}#}
答案第 1页,共 1页
{#{QQABKQKAogiIAIBAAQhCQQHgCkMYkBCAACgOwEAYsAIBgQ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