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结束前注意保密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报告文学,既是具有浓厚新闻性的真实的“报告”,又必须是充分形象化的生动的文学。正如《包身工》成功实践的那样,它不仅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时又必须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一幅幅血淋淋的图景,以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读者关心的是事实和真相。作者应该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和爱憎,但是必须将其寓于事实之中。作者不能把他的哭泣或欢笑照直地倾吐出来,而是要渗透在、凝结在那使人哭泣或欢笑的形象里。即令读者在字面上看不见他的哭泣或欢笑,但形象本身使读者不能不哭泣,不能不欢笑。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力量。
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却又不同于新闻报道。作为文学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外,还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报告文学同样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从《包身工》可以看出,夏衍并不因为报告文学强调新闻性而在写作手法上显得拘谨。他能放开手笔,灵活地运用具体形象的描写、精辟有力的议论、细腻感人的抒情等表达方式,借助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包身工的生活,使人读来,既感到真实可信,又牵动神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国的报告文学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此后其数量逐渐增多,不过多数作品显得较为幼稚:新闻的成分多,文学的意味少;直观的报道多,睿智的探究少。直到《包身工》发表后,才让报告文学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包身工》在题材与主题方面都有新的开拓,艺术水平也达到当时报告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标志着报告文学这一新兴文体在我国已发展到成熟的程度。周立波当时曾热情赞扬道:“夏衍的《包身工》是今年关于产业工人的一篇材料丰富、情真意挚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刚刚萌芽、工人文学非常缺乏的现在,它有双重的巨大的意义。”作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第一块基石,《包身工》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陈坚《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
材料二:
崛起的中国正在以更自信、更积极、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中国文学承担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在中国文学家族中,报告文学是记录时代、书写时代、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开拓者何建明认为,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但如果是真人真事,唯报告文学最优先,因为它的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要素,决定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特魅力。
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中国社会,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件,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提供窗口。比如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2017年创作的作品《时代大决战》中所写贵州省毕节市精准扶贫的故事,就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大事。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话题,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讲述比政府公报更有温度,更容易让外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摆脱贫困的真诚。
报告文学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在深入现场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在文章中记录时代的真实样貌。比如,1900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以美国水手的身份深入伦敦贫民窟,在那里生活了三个多月,做了大量的详细调查,最后写成了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深渊里的人们》;美国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实地考察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根据考察所得材料完成了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作品影响至今;中国作家夏衍曾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于1935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朝鲜战争期间魏巍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三个月,最后写出了报告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何建明在创作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前,也都会深入一线采访,获取最直接的一手资料,然后生动地讲述这些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阅读其报告文学作品是了解真实中国的极佳途径。
创作报告文学时,作者不仅要表现题材本身的独特,还应追根溯源,对丰富的材料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挖掘现象背后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提炼出高于日常生活、能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思想。何建明曾指出,能站在民族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高度认识问题,分析事物,看待现实,报告文学作品就会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本质,更容易被时代所接受,也就更有文学的价值。他的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就体现了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导向性意义的思考。
写好报告文学,还要用文学的方式生动地讲述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比如,作者直接出现在场景里,或者直接参与到故事中。再如贴着人物写,贴着故事写,叙述灵动,描写细腻,情感充沛,使作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何建明创作《山神》时,在作品序章中详细叙述了他跟着作品中的主人公黄大发走水渠时惊心动魄的经历,情景交融的叙述使文章像一篇散文。这一作品就充分体现了何建明所说报告文学“通过真实之美,摄读者之魂,撼他人之魄”的艺术美感。
报告文学最早兴起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之后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大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虽然不是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发源地,但是,现如今报告文学的兴盛不在别处,而在中国。中国报告文学的兴盛,也是世界报告文学的兴盛;同时,还是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兴盛的体现。
(摘编自佘飞《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简论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本质上来说,报告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它又不同于小说等文学形式,它要像新闻一样如实反映现实。
B.创作报告文学需要展开想象,这一点看似与其真实性的特点相悖,但实则是提升报告文学艺术感染力的需要。
C.报告文学因为具有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特点,所以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首选艺术形式。
D.报告文学起源于法国,直到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我国报告文学迎来了兴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不仅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也是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B.在创作《包身工》前,夏衍曾深入东洋纱厂进行采访调查,这与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一致。
C.作为新时代报告文学的开拓者,何建明自觉将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D.要了解、认识真实的中国,我们可以选择阅读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如《时代大决战》《浦东史诗》《山神》等。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夏衍和何建明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是中国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创作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的作品都 ① ,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他们的作品都 如同 ,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在创作前都 ③ ,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体现了哪些报告文学创作理念。(6分)
云南出版集团总编辑田大余表示,云南出版集团认真做好主题出版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就是一部重要的主题出版物,作者李延国不顾80高龄和交通劳顿,与王秀丽一道多次深入丽江华坪一线,对张桂梅老师以及她的学生、同事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采访,获得大量一手材料,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感知主人公的崇高情怀,在此基础上精心构思,全方位、多角度地把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佩、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二月(节选)
柔石
六年前,萧涧秋和陶慕侃一起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可是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走各路了。在这六年之中,萧涧秋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大部分的疆土。但终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所以答应陶慕侃的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的故乡,可是他从小就死了父母,孑然一身,只跟着一位堂姊生活。不料,堂姊在他临毕业的一年也死去了。他在人间更加孤独,没别的朋友。陶慕侃倒还是和以前一样记着他,时常与他通通信,而且也佩服他的学问,所以趁着学校的扩充,再三要求他到芙蓉镇来帮忙。
他喜欢孩子,所以应了下来。况且他将学校观察一番之后,更觉得满意。这座学校的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新造的,半西式的;布置,光线,都像一座学校。陶慕侃为他选定的房间靠近小花园,当时他打开窗,就望见梅花还在落瓣。他觉得自己愿意在这住两三年,也可能更久。他在房内走了两圈,似乎他的过去,没有一事使他挂念,他要在这里新生了,从此新生了。
因为一星期的旅路劳苦,他就上了床想睡下去。可是,他的性情使他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所以,这时,他三小时前在船上所见的一幕,一个悲惨的故事,在他脑内复现了。
从海市到芙蓉镇,三个小时,他坐在统舱的栏杆边,眺望两岸的衰草。他对面,是一位青年妇人,身穿着青布夹衣,满脸愁戚的。她虽大方而温良,可是从她的两眼内,可以瞧出极烈的悲哀,如夏午骤雨一般。她的膝前倚着一位约七岁的女孩,眼秀颊红,小嘴如樱桃,非常可爱。正掂着手里的橘子玩,好似橘子的红色可以使她心醉。妇人怀里还抱着一个约两岁的小孩。一位老人,就向坐在她旁边的一位老妇问:
“李先生到底怎么哩?”
那位老妇凄惨地答:
“真的打死了!”
“真的打死了吗 ”老人惊骇地重复问。
“可怜真的打死了!什么惠州一役打死的。听说惠州城,铜墙铁壁那样坚固,里面又排着阵图,李先生这边的兵,打了半个月也打不进去。李先生愤怒起来,可怜的孩子,真不懂事!他自讨令箭,要一个人去冲锋。说他那时,一手提着机关枪,腰里佩着一把钢刀,藏着一颗炸弹,背上又背着一支短枪,真像古代的猛将!说起来吓死人!就趁半夜漆黑的时候,他去偷营。谁知城墙还没有爬上去,那边就是一炮,接着就是雨点似的排枪。李先生立刻就从半城墙上跌下来,死了!”老妇人擦一擦眼泪,继续说,“惠州倒是打下来了。城内的敌兵,见这边有这样忠勇的人,吓破了胆,都逃散了。不过李先生终究给打死了!”她语气和缓一些,说:“我们这次到上海去,也白跑了一趟。李先生的行李衣服都没有了,抚恤金一时也领不到。他们说上海还是一个姓孙的管的,他和守惠州的人一边的,都是李先生这边的敌人。所以我们也没处去多说,跑了两三处秘密的、不像衙门的地方。他们告诉我,抚恤金是有的,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我们白住在上海也费钱,只得回家。”稍停一息,又说:“可怜她们母子,不知怎样过活!家里一块田没有,屋后一方菜园也在前年卖掉,给李先生做了盘缠。两年来,他也没有寄回家一个钱。现在竟连性命都送掉了!李先生是个有志的人,人又非常好。他去当兵,是骗了他的妻去的,对她是说到广东考武官。谁知刚刚有些升上去,竟给一炮打死了!李先生的身体,他的朋友看见,打的和蜂窝一样,千穿百孔,血肉模糊,哪里还有鼻子眼睛,说起来怕死人!”两旁的人都听得摇头叹息!
这时,那位青年寡妇,止不住流出泪来。老妇人说到末段的时候,她更低头看着小孩的脸,似乎小孩的白嫩的脸包含着未来的隐光,可以安慰一些她内心的酸痛和绝望。女孩仍是一味玩着橘子。一时她仰头向她的母亲问,
“妈妈, 家里就到了喔 ”
“就到了。”
妇人轻轻而冷淡地答。女孩又问,
“到了家就可吃橘子了喔 ”
“此刻吃好了。”
女孩听到,简直跳起来。随即剥了橘子的皮,将红色的橘皮在手心上抛了数下,藏在她母亲的怀里。又将橘子分一半给她弟弟和母亲,一边自己吃起来,又抬头向她母亲问,
“家里就到了喔 ”
“是呀, 就到了。”
妇人不耐烦地。女孩又叫,
“家里真好呀!家里还有娃娃呢!”
这样,萧涧秋就离开栏杆,向船头默默地走去。
船到埠,他先望见妇人,一手抱着小孩,一手牵着少女。那位述故事的老妇人提着衣包走在前面。她们慢慢地向一条小径走去。
这样想了一回,他从床上起来。似乎精神有些不安定,失落了物件在船上一样。站在窗前向窗外望了一望,天已经刮起风,小雨点也在干燥的空气中落下几滴。于是他又打开箱子,将几部他所喜欢的旧书都拿出来,整齐地放在书架之上。又抽出一本古诗来,读了几首,要排遣方才的回忆似的。
(有删改)
【注】《二月》最初发表于1929年,中国尚处在剧烈动荡期。1926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重创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而上海作为多方外国势力的盘踞地和各种思想潮流的交汇地,形势更为复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涧秋决定留在芙蓉镇,既因为他厌倦了漂泊,好友发出了邀约,又因为他自己也喜欢孩子和这里的环境。
B.老妇的叙述中夹杂着“说起来吓死人”“怕死人”这类字眼,反映普通民众的冷漠无情和作者对他们的辛辣讽刺。
C.在对女儿的询问时,青年寡妇表现出“冷淡”和“不耐烦”,是因为老妇人的话勾起了她的丧夫之痛,内心苦痛迷茫。
D.李先生及其家人的悲惨遭遇,让人在感佩革命义士的无畏精神的同时,也体会到动荡年代人们的心酸无奈。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简笔交代了萧涧秋的身世经历,保持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也在开篇为小说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B.文中的血色和橘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深化了故事的悲剧感,同时也暗示着在绝望中仍有生命的韧性和希望的存在。
C.年龄稍大的女孩尚不谙世事,单身母亲养育儿女的艰难可想而知,加重故事的悲剧色彩。
D.文中多处环境描写,或清新恬静,或阴郁压抑,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无常。
8.学界普遍认为萧涧秋身上有作者的影子,正如鲁迅先生评价柔石“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请结合文本分析萧涧秋的形象如何印证了这一评价。(4分)
9.嵌套式叙事结构,是通过不同时间线或不同视角的叠加,使一个主体故事包含一个或多个次级故事。请简要分析本文嵌套式结构的表现方式及艺术效果。(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楚人鲛革①犀兕②以为甲,坚如金石,宛③钜铁釶,惨如蜂虿④,轻利僄遬,卒如飘风,然而兵殆於垂沙,唐蔑死,庄跷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辨,沟池不拑,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明内者,无它故焉,明道而分钧之,时使而诚爱之,下之和上也如影向,有不由令者然後诛之以刑。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邮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流,无它故焉,由其道故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议兵》)
材料二:
鲁两生责叔孙通兴礼乐于死者未葬、伤者未起之时,非也。将以为休息生养而后兴礼乐焉,则抑管子“衣食足而后礼义兴”之邪说也。晏子曰:“唯礼可以已乱。”然则立国之始,所以顺民之气而劝之休养者,非礼乐何以哉?譬之树然,生养休息者,枝叶之荣也;有序而和者,根本之润也。今使种树者曰待枝叶之荣而后培其本根,岂有能荣枝叶之一日哉?故武王克殷驾甫脱而息贯革之射修禋祀之典成象武之乐。受命已未,制作未备,而周公成其德,不曰我姑且休息之而以待百年也。子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务本教也。两生者,非圣人之徒与?何其与孔子之言相剌谬也!于是而两生之所谓礼乐者可知矣,谓其文也,非其实也。故两生者,非不知权也,不知本也。
(摘编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鲛革:鲨鱼皮。②兕:雌犀牛。③宛:楚国地名。④虿:蝎子一类的毒虫。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武王克殷A驾甫B脱C而息D贯革之射E修湮祀F之典G成象武H之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殆,危亡,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不相同。
B.爱,爱护,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意思相同。
C.已,停止,与《论语·泰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中的“已”意思相同。
D.所以,用来……的,与《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中的“所以”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纣王残害忠良,滥施酷刑,令朝中臣下惶恐不安,其暴政终令民众离心,待到强敌压境,虽有严令亦无法役使其民。
B.古代施行礼义之道的君主,即便兵器仅有戈矛弓矢,城防亦不修治,也能使国家安然太平,使民众拥护君主。
C.鲁两生认为应该先让百姓休养生息,然后才能开始兴礼作乐,王夫之认为鲁两生的观点大概是受了管的影响。
D.王夫之认为,鲁两生之所以与孔子之言相悖,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懂得礼乐的根本精神,却未能根据时局灵活变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邮其上,知罪之在己也。
(2)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
14.荀子和王夫之都提到了“礼”。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二者在以“礼”治国的认识上有哪些相似之处。(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①。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筠笼:竹篮。②门下省:唐代官署,杜甫曾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事件,以质朴的语言交代起因,“也自红”暗含他乡见故物的复杂心绪。
B.颔联通过“细写愁破”的动作细节,写出诗人对樱桃的珍惜;以“万颗匀圆”的视觉描写和“讶许同”的心理感受,赞叹樱桃的美好。
C.尾联直抒胸臆。“任转蓬”则直指当前漂泊流离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归隐的强烈渴望。
D.全诗构思精巧,以西蜀村民送朱樱的小事见深意,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16.诗的颈联“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如何丰富全诗的情感内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会课上,吴老师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话,告诫学生不要沉湎于手机游戏,而应专心学习。
(2)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 , ”的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清代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 , ”两句描绘了冬日泰山日出之前晨曦初现、光芒四射的壮美景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传说因为北极之地 ① ,这里的人一开口说话,话语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将这冰雪慢慢地煮来听。这是个极度浪漫的传说,想是多情的南方人编出来的。
可是,我们假设说话结冰雪是真有其事,也是颇有困难,试想:( A )?因为人的言谈是有情绪的,煮得太慢或太快都不能 ② 地表达说话的情绪。如果我生在北极,可能要为煮的问题烦恼半天。与性急的人交谈,回家要用大火煮;与性温的人交谈,回家要用文火。倘若与人吵架呢?回家一定要生个烈火,才能听闻当时哔哔剥剥的火爆声。遇到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话就好办了,把结成的冰雪随意弃置就可以了。爱听的话则可以煮一半留一半,他日细细品味,住在北极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但是幸福也不常驻,有时天气太冷,( B ),只好拿着冰雪用手慢慢让它融化,边融边听。遇到性急的人恐怕要爆跳如雷,将冰雪往墙上摔,摔得力小时听不见,摔得用力则声振屋瓦,造成噪声。我向往北极说话的浪漫世界,那是个宁静祥和的世界,然而,( C ),有时我会希望大家说出来的话都结成冰雪,回家如何处理是自家的事,谁也管不着,或许能减少噪声对人的影响。特别是人多要开些无聊的会议时,可以把那块糟杂的大雪球扔在自家前的阴沟里,让它永远见不到天日。
斯时斯地,煮雪恐怕要变成一种学问,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可以研究雪的大小、成色等,专门帮人煮雪为生,即使要煮得和说话时一样,确实不易。年轻的恋人则可以借别人的“情雪”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如果失恋,等不到冰雪尽融的时候,就放一把火把雪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文中第三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假设说话真能结成冰雪,请根据文段内容,思考以下情境应该用怎样的火煮鸳鸯的话,并说明原因。(3分)
鸳鸯喜之不尽,拉了他嫂子,到贾母跟前跪下,一行哭,一行说,把邢夫人怎么来说,园子里他嫂子又如何说,今儿他哥哥又如何说,“因为不依,方才大老爷(贾赦)越性说我恋着宝玉,不然要等着往外聘,我到天上,这一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终久要报仇。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红楼梦》)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地不会骗人,你留多少汗,它就还你多少粮。人若负了土地,天灾人祸都是报应。
只要向下扎根,就有向上生长的力量。你流过的泪,正在土里开成地下水,回头会滋养一整片花海。
——《缱绻与决绝》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3分)报告文学因为具有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特点,所以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首选艺术形式”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开拓者何建明认为,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但如果是真人真事,唯报告文学最优先,因为它的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要素,决定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特魅力”可知,优先选用报告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前提条件是所要讲述的中国故事、精彩的人生经历是真人真事,而讲述中国故事、精彩的人生经历是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是非要优先选择报告文学。
2.A(3分)“是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错误,根据材料一“《包身工》在题材与主题方面都有新的开拓,艺术水平也达到当时报告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没有说不可逾越,无中生有。
3.①注重真实性 ②注重文学性 ③深入现场考察(每处1分,共3分)
4.首先提出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报告文学具有独特的优势;(1分)然后结合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分条论述如何用报告文学来讲好中国故事;(2分)最后简要回顾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总结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态势。(1分)
5.①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中国社会,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件。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就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问题、贫困问题等。②报告文学作者要在深入现场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资料,记录时代真实样貌。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的作者李延国、王秀丽深入云南丽江华坪一线进行采访,获得大量一手材料。③报告文学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的作者精心构思,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张桂梅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的形象。(每点2分,共6分)
6.B(3分)“反映普通民众的冷漠无情和作者对他们的辛辣讽刺”错,老妇语言反映了普通百姓对残酷战争的恐惧心理。
7.D(3分)“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无常” 错, 环境描写暗示了主人公萧涧秋的心境变化。
8.①萧涧秋表面上看起来孤冷、忧郁:萧涧秋的人生经历使他不热衷于交游,几乎没有朋友,旅途中并不攀谈,可见其孤冷;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的事情,可见其忧郁。这些使他看起来很有些悲观的气息。②实际上萧涧秋仁爱、有同理心:他爱孩子,对新生活充满希望;在听闻他人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会产生难以排遣的牵挂,对社会现实有回应,可见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孤冷,内心是温暖善良的。(每点2分,共4分)
9.①本文的主体故事是萧涧秋受邀来到浙江芙蓉镇任教。通过萧涧秋回忆的方式,引出老妇人的讲述,叙述了李先生在战争中牺牲和遇难前两三年中的一些事情以及家属讨要抚恤金而不得的遭遇。再通过老妇人回忆的方式,追述了李先生。②这种结构避免了小说叙事单一(平铺直叙),使情节自然转承而富于变化,增加了叙述视角,内容真实而丰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主题。(每点3分,共6分)
10.AEG(3分)
11.B(3分)A材料中 “兵殆于垂沙” 的 “殆” 意为 “危亡、失败”;《六国论》中 “殆尽” 的 “殆” 意为 “几乎”,二者不同。B材料中 “时使而诚爱之” 的 “爱” 意为 “爱护”;《过秦论》中 “不爱珍器重宝” 的 “爱” 意为 “吝惜”,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二者不同C材料中 “唯礼可以已乱” 的 “已” 与《论语》中 “死而后已” 的 “已” 均为 “停止”,二者相同。D材料中 “所以顺民之气” 的 “所以” 意为 “用来…… 的(方法)”;《鸿门宴》中 “所以遣将守关者” 的 “所以” 意为 “…… 的原因”,二者不同。
12.D(3分)王夫之在文中明确指出 “两生者,非不知权也,不知本也”,即鲁两生并非 “懂得礼乐的根本精神却未能变通”,而是 “不懂得礼乐的根本(只知形式),而非不懂变通”。
13.(1)所以惩治一人天下人就顺服,犯罪的人也不会怨恨他的君主,知道罪过在于自己。(4分)
(2)如果礼乐制度不能兴盛,那么刑罚的执行就会不得当,百姓(做事)就会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才好。(4分)
14.①都将“礼”视为治国的根本原则。②都认为“礼”的本质在于其精神内涵,而非外在形式。③都以实现社会安定与民心归附为“礼”的最终目标。④都认同“礼”是实现良性法治(优化刑罚)的基础。(每点1分,答出四点给5分)
15.C(3分)“诗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归隐的强烈渴望”错误。尾联“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中,“金盘玉箸”代指昔日宫廷的荣宠,“无消息”暗指过往的地位与荣耀已消失;“转蓬”以随风漂泊的蓬草比喻自己当前流离失所的处境,“任转蓬”体现的是漂泊的无奈与辛酸,而非“对现实的厌弃和对归隐的强烈渴望”。
16.①对比:引动昔盛今衰之慨。此联由眼前“野人赠樱”的平凡事件,瞬间切换到昔日“赐沾门下省”“擎出大明宫”的辉煌记忆。宫樱代表着皇恩浩荡、仕途荣光与京华安定生活,与眼前蜀地漂泊、仅得野人馈赠的境况形成巨大落差,自然引发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国家由盛转衰的深沉感慨。②象征:深化漂泊身世之悲。回忆中的场景是诗人政治理想得以践行的象征。今昔境遇的强烈对比,使“此日尝新任转蓬”的漂泊感更显沉重和无奈。颈联的回忆是理解诗人“转蓬”之叹的关键背景,凸显了其流落异乡、身世飘零的巨大悲凉。③细节:蕴含忠君恋阙之思。“赐沾”“擎出”的细节描写,饱含着对昔日蒙受君恩的珍视。回忆本身即流露出诗人对朝廷、对长安的深切眷恋。这种眷恋与尾联“金盘玉箸无消息”的失落感相呼应,表明诗人的漂泊之悲不仅源于个人境遇,更与对君国命运的牵挂紧密相连,深化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④反衬:隐含野人真情之可贵:在辉煌往昔的映照下,颈联也间接反衬出当下“野人相赠”情谊的纯粹与温暖。虽然境遇天壤之别,但野人的淳朴心意成为诗人在漂泊中难得的慰藉,使全诗在深沉感慨中仍有一丝人情的暖意。(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17.(每空1分,共6分)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18.①天寒地冻/冰天雪地 ②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每处1分,共2分)
19.A要怎么煮这些冰雪呢 B火生不起来 C我们这个世界充斥着噪声(每处2分,共6分)
20.“爆”改为“暴”;“振”改为“震”;“糟”改为“嘈”(每处1分,共3分)
21.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可以研究雪的大小、成色等,专门以帮人煮雪为生,因为要煮得和说话时一样,确实不易。(4分)
22. 应该用烈火煮。因为鸳鸯所说的这番话表现了她誓死不从的刚烈和决绝,情绪十分激烈。(3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礼,是治理国家的最原则,是使国家强的根本,是威盛天下的途径,是建功名的纲要。天诸侯遵循它,就能得到天下;不遵循它,就会毁掉社稷。所以只有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不以取得胜利,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不以坚不可破,严厉的法令和繁多的刑罚不以威吓,遵循礼义之道就通,不遵循礼义之道就失败。楚国鲨、犀兕制成铠甲,坚硬得像样,宛地的钢铁制成的,厉害得如同像毒蝎样,兵动轻快敏捷,迅速得像旋样,然兵败垂沙,唐蔑战死,庄蹻起兵反叛,楚国就四分五裂了,这难道是没有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吗?是因为他来统治的办法并不是礼义之道的缘故啊!楚国以汝、颍作为天险,以江、汉作为护城河,邓林作为屏障,城作为围墙,然秦国的军队到鄢、郢就被攻陷了,就像摇落枯树叶样。这难道是因为没有坚固的要塞和险阻吗?这是因为他来统治的办法并不是礼义之道啊!商纣王将剖腹挖,囚禁了箕,制造了炮烙的酷刑,杀随便,下惊跳,不知是否能保住性命,然周军到政令就不能在下执了,也不能役使他的了。这难道是政令不严、刑罚不繁多吗?是因为他来统治的办法并不是礼义之道的缘故啊!古时候的兵器,只有戈、矛、弓、箭罢了,然不等使就使敌国屈服了;城郭不修理,护城河不挖掘,要塞不设,机谋权变不施展,然国家安然太平不畏惧外敌且常巩固,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实了礼义之道等级名分来协调,按时使真诚地爱护他们,和君主如影随形、如响随声,有不遵从命令的然后刑罚来惩治。所以惩治天下就顺服,犯罪的也不会怨恨他的君主,知道罪过在于。所以刑罚简省威强,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遵循了礼义之道的缘故。古时候帝尧治理天下,只杀了个、惩治了两个天下就得到了治理。古书上说,“威势勇猛却不使用,刑罚设置而不施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材料二:
鲁国的两个儒指责叔孙通在死者尚未安葬、伤者尚未痊愈的情况下就开始制定礼乐制度,这是没有道理的。认为应该先让百姓休养息,然后才能开始兴礼作乐的观点,概也是受了管“后礼义兴”之类歪理邪说的影响。晏说:“只有礼才能停动乱。”既然如此,那么在国之初,来顺从众意愿并励他们休养息的,除了礼乐还能依靠什么呢?譬如树,休养息,可以使其枝繁叶茂,但要其得有序和谐,则需要树根被滋润。现在要(求)种树的说“等到树枝繁叶茂以后再培育其树根”,难道能够有在天之内就使树枝繁叶茂吗?所以周武王在成功灭商之后,刚解下就下令停军中贯穿甲的射礼,施祭天的礼仪,制定象武等乐。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天命,很快就去世了,他所制定的礼仪制度还不完备,于是周公继承他的遗志并最终完成了它,周并没有说让我暂且休息下,等百姓休养息百年以后再兴礼作乐。孔说:“如果礼乐制度不能兴盛,那么刑罚的执就会不得当,百姓(做事)就会措,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是在告诫统治者必须注重从根本上教育百姓。那两个儒,难道不是圣孔的徒吗?为什么他们的观点与孔的话如此相悖呢?由此这两个儒所谓的礼乐就可想知了,他们指的是礼乐的外壳,不是礼乐的实质。所以说这两个鲁国的儒不是不懂得顺应时势的权变,是不懂得礼乐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