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3.3我们的水钟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通过设计、制作水钟,认识到水在一定装置中匀速流动的特性可以被用来计量时间,理解水钟作为一种古代计时工具的基本科学原理。 了解除了水之外,还有其他流动的物体也可以被用于制作计时工具。 2. 科学思维 能基于任务要求(计时10分钟),运用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思考并解决“如何控制漏水速度”、“如何划分时间刻度”等关键问题,形成初步的工程设计与优化思维。 能根据测试结果(水钟计时是否准确),对作品进行反思和评估,并提出改进思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探究实践 能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材料,与小组成员协作,动手加工、组装完成一个能够近似计时10分钟的水钟模型。 能使用钟表等标准计时工具对自己的水钟进行测试,并尝试标出1-10分钟的时间刻度,在实践中体验完整的“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工程流程。 4. 态度责任 在制作与测试活动中,体验动手创造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敢于尝试的科学态度和细致严谨的操作习惯。 在小组合作中,愿意倾听同伴意见,解决遇到的问题,合作分享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水钟的制作与时间刻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控制漏水速度的均匀性。 基于测试结果对水钟进行评估与改进。
教具学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铁架台、剪刀、美工刀、塑料瓶、工字钉、直尺、胶带、记号笔、秒表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使命召唤(约5分钟) 1.视频导入(出示图片:展示未来科技感十足的培育室,一株美丽的“生命之花”在灯光下摇曳,画面出现“急需10分钟定时灌溉”的警报字样。) 2.提出任务:“各位小工程师们,情况紧急!我们现在没有精密的电子设备,但我们有最原始也最可靠的水!能否利用水的流动,制作一个简易的‘10分钟滴水警报器’,在准确的时间点提醒我们进行灌溉,守护这珍贵的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聚焦任务,明确这节课的核心要点,即制作一个能精准计时10分钟的水钟) 问题链驱动,探究设计(约10分钟) 1.提问:“如果只是让水随意地流,我们能知道精确的10分钟吗?我们缺少什么?” (预设:需要“刻度”来将水流转化为可视的时间信息。) “为了让‘警报’看得清,我们的刻度是标在接水的瓶子还是漏水的瓶子上?为什么?” (预设:标在接水瓶,水位上升更易观察,便于设置“警报线”。) 3.这样我们制作除了一个“受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是通过受水容器接收到水的多少来计时的。还有一种水钟是“泄水型”水钟,刻度标在上方泄水的瓶子上,水流速度刚开始时太快了,有点不好观察。 4.追问:“警报要准确,核心是什么?如果水流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我们的‘10分钟警报’会准时吗?哪些因素会影响水流速度?” (预设:水流均匀性。孔的大小、水位压力等因素会影响到水流的速度。) 提问:“为了稳定水流,让我们的‘警报’更可靠,你有什么巧妙的设计来保证漏水速度均匀? (预设:让供水瓶的水位保持稳定、一边漏水一边加水、在固定位置流出泄水孔,将多余的水排出去)”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钟计时原理,探究影响水流速度的因素,激发学生设计稳定水流的创意,培养科学探究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 动手实践,合作制造(约10分钟) 1.学生以“环境工程师小组”的身份,根据设计方案,合作制造“滴水警报器”。强调精密操作对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 测试评估,聚焦难点(约10分钟) 1.启动水钟和秒表,标记1-10分钟刻度,重点观察第10分钟的“警报线”位置。 2.提问:“你们的‘警报器’准时吗?刻度间隔均匀吗?这反映了水流速度存在什么问题?” 3.评估反思:“我们的装置误差有多大?分析一下,是哪个部分导致了误差?这是我们在‘未来城’任务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预设:孔的大小控制、水位稳定装置) (设计意图:本设计通过动手操作与问题反思,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水流速度不均匀问题,分析误差来源,引导思考改进方法,培养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任务奠定基础。) 展示改进,拓展延伸(约5分钟) 1.成果发布会:邀请小组展示他们的“警报器”,并分享设计亮点或遇到的“技术故障”。 2.优化方案:“如果给你第二次机会优化,你会优先改进哪个部分?如何改进?” 3.科学拓展:“在未来基地,如果水资源非常宝贵,除了水,我们还可以利用哪些可循环的、安全的流动物质来制作计时器? (预设:细沙、种子等) 4.这运用了什么相同的原理?” (预设:某些流动的物质在流出过程中流速会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本设计旨在通过成果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与反思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优化方案,拓展科学思维;启发学生探索可循环流动物质制作计时器,理解其原理,提升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3.3我的水钟 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制作→测试→评估与改进 练一练: 1. 我们在水钟的接水瓶上标注时间刻度,主要是基于以下哪种科学原理?( ) A. 水的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 在水流速度均匀时,水位高低可以代表时间长短。 C. 瓶子越大,能装的水就越多,计时就越准。 D. 只要水在流动,就可以用来计时。 2. 在制作水钟时,小组发现水流速度越来越慢,导致刻度不均匀。下列哪项是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 ) A. 接水瓶的口径太小,阻碍了水的流入。 B. 漏水瓶中的水位在下降,水的压力变小了。 C. 用来计时的秒表不够精确。 D. 小组同学在标记刻度时不够认真。 3. 我们的水钟经过测试,发现计时5分钟却花了6分钟。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最科学?( ) A. 宣布实验失败,重新做一个全新的水钟。 B. 忽略误差,只要水钟能走动就算成功。 C. 分析水流是快了还是慢了,然后调整漏水孔的大小或装置结构。 D. 修改已经画好的刻度,让它们看起来均匀。
教 学 反 思 本次教学以“守护生命之花”为情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探究欲。整个课堂以“问题链”贯穿,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与实践,思维深度得以展现。教学重难点在“测试与改进”环节得到充分突破,学生能依据实证分析误差原因,工程思维得以培养。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小组在控制水流均匀性的精细操作上遇到困难,未来可提供更差异化的材料支持,并预留更充足的改进时间,让优化迭代更深入。总体而言,这是一次有价值的科学与工程融合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