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力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专练
【知识点1】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1、(2023天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年累月奋斗在地质勘探的一线,练就了快速、准确丈量的本领.他跨出每一步的步幅几乎是相同的,其步幅合理的是( )
A.85m B.85 dm C.85 cm D.85 mm
2、我国自主研发的“手撕钢”薄如蝉翼,其厚度大约是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的五分之一,则一张“手撕钢”的厚度最接近于( )
A. 2dm
B. 2cm
C. 2mm
D. 0.02mm
3、荔枝是一种岭南佳果。小明拿起一个荔枝,它的尺寸大小约为( )
A.0.1 cm B.3 cm C.0.3 m D.1 m
4、(2023吉林省卷)关于课桌的描述,最符合实际的是( )
A.质量约为2t
B.体积约为8m
C.高度约为75 cm
D.密度约为1.0×10 kg/m
5、以下说法中与事实最为符合的是( )
A.一个鸡蛋大约900g
B.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40℃
C.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人体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1min
6、随着健康生活的逐渐流行,健身热潮正逐渐兴起。在这一背景下,筋膜枪作为热门的理疗工具和放松装置,已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根据图信息,请你估测该筋膜枪手柄的长度约为( )
A.5mm
B.5cm
C.15mm
D.15cm
7、如图所示是清代宝川局遗址出土的乾隆通宝钱币,它是研究清代铸币工艺流程难得的实物范例。根据图片信息,请你估测一枚钱币的直径为( )
A.1.5mm
B.1.5cm
C.1.5dm
D.1.5m
8、小明对于身边物理量的大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两个鸡蛋的重力约为10N
B.50m短跑测试的平均成绩约为15s
C.体育考试所用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D.教室里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0.02A
9、教室的课桌的高度最接近于( )
A.870cm
B.87dm
C.0.87m
D.87m
10、(2023福建)如图是某衬衫吊牌的部分信息,号型“170/92 A”表示适穿人群的特征参数及体型.“A”表示适用于一般体型,“170”表示身高 170 cm,“92”表示 ( )
A.胸围92cm
B.肩膀宽 92 cm
C.上臂周长92cm
D.脖子周长92cm
11、小明同学是一名体育爱好者,他最近从网上购买了一对冰墩墩、雪容融吉祥物的毛绒玩具,请你估测,冰墩墩玩具的高度约为200_____具的质量约200_____,雪容融玩具受到的重力约为2_____(均填适当的单位符号)。
12、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
(1)课桌的高7.0______;
(2)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______;
(3)活动铅笔芯直径是0.07______;
(4)中学生的身高为16.5______;
(5)1节课的时间是0.7______.
【知识点2】长度的测量
1、.(2023怀化)下列测量工具的使用错误的是( )
A.甲图:用刻度尺测木块长度
B.乙图: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
C.丙图: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并读数
D.丁图: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2、(2023眉山)由于工具使用不正确,导致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的是( )
A.在中考体育“立定跳远”测试中,工作人员未将皮尺拉直
B.在测量温度的实验中,小明将温度计放入待测热水中立即读数
C.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小华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
D.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小红误将接入小量程的电压表按照大量程读数
3、刻度尺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测量工具,它用来测量( )
A. 时间
B. 温度
C. 长度
D. 质量
4、下列关于所学实验器材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管状工件的管壁厚为 0.5cm
B.如图乙,停表读数为 187.5s
C.如图丙,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刻度线要紧靠玻璃杯侧壁
D.如图丁,图中温度计读数为 49℃
5、为给课桌裁剪一块合适的课桌垫,小明用卷尺对课桌长度进行了三次测量,记录的数据分别为66.8cm、67.0cm、67.5cm。则课桌长度的测量结果应为( )
A. 66.8cm
B. 67.0cm
C. 67.1cm
D. 67.5cm
6、(2023达州)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如图是某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长度的情景,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7、如图1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cm。如图2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s。如图3所示,电能表的示数为____,在某段时间内。转盘转过1800圈,则此段时问内用了____度电。
8、如图甲,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刻度尺正确,测得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图乙停表显示的时间是______。
9、(1)图(1)中被测物体甲的长度是_______c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s;
(2)丹麦物理学家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有联系的人,图(2)所示是他做的实验。图甲和图乙对照说明_______;
(3)在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3)所示,分析图像后可知:
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
【知识点3】时间的测量
1、
(1)如图所示,甲图中停表示数为________s;乙图中体温计示数为________℃;丙图中电能表示数为________kW h;
(2)小红用图丁所示装置“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小车从斜面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在A、B、C处均有电子显示时间(数字表示“时:分:秒”),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在不同路段的路程。小车通过AB段路程是________m,AC段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分析图中数据发现,小车全程做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
2、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如图乙所示的秒表读数为_______s。
3、如图所示的时间为______s;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原理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示数是______℃;图中的小东读数将会比真实值偏______。
4、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或“B”)刻度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图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s;图中电压表的示数是______V。
5、如图所示的是初中阶段常见的测量工具。图甲中,所测铅笔长度是______cm;图乙中,停表的示数是______s;天平平衡时,放在天平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所测物体的质量为______g。
【知识点4】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 cm C.2.35 cm D.2.4 cm
2、如图中测量物体长度的做法错误的是( )
A.测物体的长
B.测铜丝直径
C.测硬币直径
D.测球直径
3、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不出来,这时可将许多相同的纸叠起来,使之有足够的厚度,用刻度尺测出总长度除以张数,就可间接测出一张纸的厚度了,在下列长度的测量中,与这一方法相同是( )
A.测一曲线的长度
B.测细铜丝的直径
C.测圆锥的高
D.测一枚硬币的直径
4、甲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cm;乙图汽车速度仪表上所示的速度为
km/h。
5、图A中,物体的长度是 ;图B中,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6、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选填“A”或“B”),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cm。
7、如图甲所示,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平面镜里对面的电子钟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实际的时间为 。
8、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cm,秒表读数为 s。
9、碑漏
钟楼和鼓楼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宛如城市的守护神,默默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它们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每当钟声响起,便昭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如今,钟鼓楼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在鼓楼的二楼有一件展品,因其外观形同石碑而被称为“碑漏”(图甲所示),这是一件古老的计时器。据《元史·齐履谦传》中的记载:“都城刻漏,旧以木为之,其形如碑,故曰‘碑漏’,内设曲筒,铸铜为丸,自碑首转行而下,鸣铙以为节。”
碑漏是木制的长方体,高2.2m,宽1.4m。内部安置13根铜管,自上而下按“之”字形排列。碑体上端设有投球孔,通向碑内第一根铜管,管内可储存多个铜球(图乙所示)。铜球受机关控制在指定时刻依次落入下方铜管,经12根铜管曲折下滚,在最后坠落时敲击铜铙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报时,同时触动机关使下一个铜球出发。两球之间相隔24s,一天就需要滚动铜球3600个。
碑漏又称为锟弹刻漏,其精准的计时原理和独特的历史价值,不仅为古代科技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也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历时1h,需要滚动 个铜球。
(2)若一根铜管的长度为1.5m,则铜球在一根铜管中滚动时的平均速度为 m/s。
(3)我国古代有四大种类的计时工具,请你再写出一个我国古代的计时仪器: 。
(4)若使小球在一根铜管中滚动的时间更长一些,请你写出一个具体方法: 。
10、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决战沙海,给荒漠系“围脖”
2024年11月28日,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成功完成“锁边合拢”。这项宏伟的工程历时40多年,中国几代治沙人克服各种困难接续奋斗,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周边,用一块块草方格(如图甲所示)给“死亡之海”系上绿色“围脖”,围住了面积3.376×105km2(约为北京市总面积的20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条阻沙防护带绵延3046km(如图乙所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它是我们新时代的“万里长城”。
塔克拉玛干沙漠全年有1/3是风沙日,白天最高气温可达60℃以上,昼夜温差常超过40℃。那里年均降水量不足100mm,而年均水分蒸发量可达2500~3400mm(年均蒸发量是指在一年内水分蒸发的量,通常用蒸发掉的水层厚度的毫米数表示)。那里很多地方地势险峻,有些巨大的沙丘高达300m以上,无数沙丘连绵不断。中国治沙人发扬现代“愚公移山”精神,在茫茫大漠之上,用智慧和汗水织出一条超级“围脖”。这意味着中国最大沙漠的边缘成功被人类控制,沙漠变绿洲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此项工程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点赞!
(1)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的沙丘高达300m,这大约相当于 层楼的高度。
(2)若某款无人机飞行的平均速度为40km/h,用这款无人机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超级“围脖”飞行一周进行拍摄,所需时间约为 h。(结果请保留整数)
(3)据你推测:北京市的年均水分蒸发量 2500mm(选填“大于”或“小于”)。请你简要说明推测的理由: 。
【知识点5】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1、新冠病毒COVD-19的直径约100nm,日常生活中防护装备最主要的是口罩,口罩之所以能够防病毒,过滤作用的主要材料是极细密且带静电的熔喷无纺布,细密的结构能阻拦5~2000微米左右的飞沫,病毒会因为静电效应而被吸附在上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直径约10-7m
B.病毒直径约10-6m
C.病毒直径约10-5m
D.病毒直径约10-4m
2、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7.2m=7.2×100=720cm
B.7.2m=7.2m×100=720cm
C.7.2m=7.2×100cm=720cm
D.7.2m=7.2m×100cm=720cm
3、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6.3km=6.3km×1000m=6300m
B.6.3km=6.3×1000m=6300m
C.6.3km=6.3km×1000=6300m
D.6.3km=6.3×1000=6300m
4、在横线上填合适的单位符号或完成单位换算:
(1)北京至上海的铁路线长为1486____;
(2)0.45m=____mm=____nm
5、燃放烟花爆竹时会闻到浓烈的火药味,这是因为分子在 ,不仅如此,燃放烟花爆竹还会增加PM2.5等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 (选填“毫米”或“微米”)的颗粒物。为了控制PM2.5,某校科技小组研制的PM2.5净化器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空气,A处的颗粒物也被吸入净化器,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B时带上负电,被带有正电荷的活性炭棉芯层C牢牢吸引,这是利用 的原理,最终达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6、关于测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四个测量数据中,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分米的是_______;
A.0.00158千米
B.5.0米
C.7.26分米
D.32毫米
(2)某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本书厚度为8.90厘米,这本书共有178页,则每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cm;合_______m;
(3)如图所示,圆柱体的直径为_______cm,合_______ nm。
7、请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7.2mm=____m=____km;
(2)25dm=____μm=____nm;
(3)270s=____min。
【知识点6】误差
1、下列关于长度的测量说法正确的是( )
A.读数时视线未与刻度尺垂直,这是错误,可以避免
B.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大
C.在选择测量工具时,量程越大越好
D.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cm,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mm
2、关于误差,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真实值是不知道的
B.无论用什么精密的测量仪器,都不可能没有误差
C.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减小误差
D.误差是难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3、小明利用分度值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6cm,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5cm
B.2.357cm
C.2.36cm
D.2.4cm
4、以下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C.测量误差可能与测量者有关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5、生活中经常要测量,测量的结果会产生误差,误差会影响测量精度。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厘米,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毫米
C.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大
D.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避免误差
6、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选择的测量工具足够精确,可以减小误差
7、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发生的错误叫做误差
B.测量中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实验中只要使用精准的仪器就不会产生误差
8、如图所示,下列对基本测量仪器的操作和使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待测物体,且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B.图-2,测量铅笔长度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能减小误差
C.图-3,读数视线错误,按此方法读数所测液体的体积偏小
D.图-4,测量液体质量的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不影响测量结果
9、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0”刻度线量起
B.不论测量什么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最小刻度越小越好
C.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应尽可能避免产生实验误差
D.读数的时候,视线必须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
10、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发生了错误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C.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D.使用精密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11、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某同学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四次的测量结果为13.41cm、13.42cm、13.52cm、13.44cm,他的测量结果应为 cm。
12、在练习长度测量的实践活动中,王瑞同学想尽可能精确测量自己的脚长,于是他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他的脚长为 cm;他还进行了多次测量,目的是为了 。2026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力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专练(参考答案)
【知识点1】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1、(2023天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年累月奋斗在地质勘探的一线,练就了快速、准确丈量的本领.他跨出每一步的步幅几乎是相同的,其步幅合理的是( )
A.85m B.85 dm C.85 cm D.85 mm
【答案】C
2、我国自主研发的“手撕钢”薄如蝉翼,其厚度大约是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的五分之一,则一张“手撕钢”的厚度最接近于( )
A. 2dm
B. 2cm
C. 2mm
D. 0.02mm
【答案】D
【解析】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约为0.1mm,“手撕钢”厚度只有纸张的五分之一,则“手撕钢”厚度约为0.02mm,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3、荔枝是一种岭南佳果。小明拿起一个荔枝,它的尺寸大小约为( )
A.0.1 cm B.3 cm C.0.3 m D.1 m
【答案】B
【解析】由生活常识可知,一般荔枝的直径约为3~5 cm,即它的尺寸大小约为3~5 cm,B正确。
4、(2023吉林省卷)关于课桌的描述,最符合实际的是( )
A.质量约为2t
B.体积约为8m
C.高度约为75 cm
D.密度约为1.0×10 kg/m
【答案】C
5、以下说法中与事实最为符合的是( )
A.一个鸡蛋大约900g
B.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40℃
C.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人体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1min
【答案】C
【解析】一个鸡蛋大约50g,故A不符合题意;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故B不符合题意;
教室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约为80cm,故C符合题意;
人体脉搏1min正常跳动的次数为75次,10次的时间约为10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随着健康生活的逐渐流行,健身热潮正逐渐兴起。在这一背景下,筋膜枪作为热门的理疗工具和放松装置,已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根据图信息,请你估测该筋膜枪手柄的长度约为( )
A.5mm
B.5cm
C.15mm
D.15cm
【答案】D
【解析】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由图可知,筋膜枪的手柄长度约为手掌宽度的1.5倍,所以手柄的长度约为15cm,故D正确。
7、如图所示是清代宝川局遗址出土的乾隆通宝钱币,它是研究清代铸币工艺流程难得的实物范例。根据图片信息,请你估测一枚钱币的直径为( )
A.1.5mm
B.1.5cm
C.1.5dm
D.1.5m
【答案】B
【解析】成年人手指的宽度约为1.5cm,一枚钱币的直径与手指的宽度相当,故B正确,ACD不正确。
8、小明对于身边物理量的大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两个鸡蛋的重力约为10N
B.50m短跑测试的平均成绩约为15s
C.体育考试所用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D.教室里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0.02A
【答案】C
【解析】两个鸡蛋的重力约为1N,故A不符合题意;
中学生50m短跑测试的平均成绩约为8s,故B不符合题意;
体育考试所用铅球的质量约为4kg,故C符合题意;
教室里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0.2A,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教室的课桌的高度最接近于( )
A.870cm
B.87dm
C.0.87m
D.87m
【答案】C
【解析】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87cm=8.7dm=0.87m,故ABD错误,C正确;
10、(2023福建)如图是某衬衫吊牌的部分信息,号型“170/92 A”表示适穿人群的特征参数及体型.“A”表示适用于一般体型,“170”表示身高 170 cm,“92”表示 ( )
A.胸围92cm
B.肩膀宽 92 cm
C.上臂周长92cm
D.脖子周长92cm
【答案】A
11、小明同学是一名体育爱好者,他最近从网上购买了一对冰墩墩、雪容融吉祥物的毛绒玩具,请你估测,冰墩墩玩具的高度约为200_____具的质量约200_____,雪容融玩具受到的重力约为2_____(均填适当的单位符号)。
【答案】mm g N
【解析】由生活经验得:冰墩墩玩具的高度约为200mm,雪容融玩具的质量约200g,雪容融玩具受到的重力约为2N。
12、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
(1)课桌的高7.0______;
(2)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______;
(3)活动铅笔芯直径是0.07______;
(4)中学生的身高为16.5______;
(5)1节课的时间是0.7______.
【答案】(1)dm (2)μm (3)cm (4)dm (5)h
【解析】(1)课桌的高60至70cm之间,70cm=7.0dm。
(2)一本物理课本的厚度约7.5mm=7500μm,约100张纸,则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μm。
(3)活动铅笔芯直径约1mm=0.1cm,接近0.07cm。
(4)中学生的身高为1.65m=16.5dm。
(5)1节课的时间是45min,即0.75h,约0.7h。
【知识点2】长度的测量
1、.(2023怀化)下列测量工具的使用错误的是( )
A.甲图:用刻度尺测木块长度
B.乙图: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
C.丙图: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并读数
D.丁图: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答案】A
2、(2023眉山)由于工具使用不正确,导致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的是( )
A.在中考体育“立定跳远”测试中,工作人员未将皮尺拉直
B.在测量温度的实验中,小明将温度计放入待测热水中立即读数
C.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小华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
D.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小红误将接入小量程的电压表按照大量程读数
【答案】B
3、刻度尺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测量工具,它用来测量( )
A. 时间
B. 温度
C. 长度
D. 质量
【答案】C
【解析】时间测量工具是秒表,故A不符合题意;
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故B不符合题意;
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故C符合题意;
质量的测量工具是托盘天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关于所学实验器材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管状工件的管壁厚为 0.5cm
B.如图乙,停表读数为 187.5s
C.如图丙,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刻度线要紧靠玻璃杯侧壁
D.如图丁,图中温度计读数为 49℃
【答案】B
【解析】由图得,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管壁的外壁在0.60cm位置,内壁在1.10cm位置,则管状工件的管壁厚为
故A错误;
由图得,小表盘的分度值为0.5min,指针指在3~4之间偏向3位置,读作3min;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读作7.5s,则停表读数为
故B正确;
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刻度线紧靠玻璃杯侧壁,会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故C错误;
由图丁得,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在0℃以下,示数为-31℃,故D错误。
故选B。
5、为给课桌裁剪一块合适的课桌垫,小明用卷尺对课桌长度进行了三次测量,记录的数据分别为66.8cm、67.0cm、67.5cm。则课桌长度的测量结果应为( )
A. 66.8cm
B. 67.0cm
C. 67.1cm
D. 67.5cm
【答案】C
【解析】根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可知,课桌长度的测量结果应为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6、(2023达州)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如图是某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长度的情景,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答案】1 3.50
7、如图1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cm。如图2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s。如图3所示,电能表的示数为____,在某段时间内。转盘转过1800圈,则此段时问内用了____度电。
【答案】2.50 32 201.9 0.5
【解析】图1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4.00cm对齐,右侧与6.50cm刻度对齐,则物体的长度为
图2中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偏向1,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2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s,秒表的读数为
由图3可知,电能表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电能表的示数为201.9。
由可知每消耗的电能,电能表转3600转,电能表转盘转过1800转,则电路消耗的电能
8、如图甲,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刻度尺正确,测得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图乙停表显示的时间是______。
【答案】A 1.70 289
【解析】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物体紧贴,所以是错误的,因此A刻度尺正确。
如图甲所示,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1cm开始,右端与2.7cm对齐,估读为2.70cm,木块的长度为
L=2.70cm-1.00cm=1.70cm
如图乙所示:1 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 min,即分度值为0.5 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 min;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即分度值为0.1s,由于小表盘超过了0.5 min所以示数为49s;即秒表的读数为
t=4min +49s=289s
9、(1)图(1)中被测物体甲的长度是_______c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s;
(2)丹麦物理学家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有联系的人,图(2)所示是他做的实验。图甲和图乙对照说明_______;
(3)在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3)所示,分析图像后可知:
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
【答案】(1)2.00 247.5 (2)奥斯特 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3)不变 等于
【解析】(1)如图(1)中甲所示,所用刻度尺一个大格是1cm,一个大格里面有10个小格,所以分度值是1mm,物体起始位置对应10.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是12.00cm,该被测物体的长度为末端对应刻度值减起始端对应刻度值,即
L=12.00cm﹣10.00cm=2.00cm
秒表的分钟指针指在大于4min的位置,偏向于4min的位置,该秒表大盘的分度值是0.1s;秒针指在7.5s,所以秒表的读数为4min7.5s,即
4×60s+7.5s=247.5s
(2)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由图(2)知,比较图甲和图乙,通电状态下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
(3)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故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
【知识点3】时间的测量
1、
(1)如图所示,甲图中停表示数为________s;乙图中体温计示数为________℃;丙图中电能表示数为________kW h;
(2)小红用图丁所示装置“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小车从斜面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在A、B、C处均有电子显示时间(数字表示“时:分:秒”),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在不同路段的路程。小车通过AB段路程是________m,AC段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分析图中数据发现,小车全程做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
【答案】(1)337.5 36.7 5637.8 (2) 0.400 0.16 加速
【解析】(1)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
由图乙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示数为36.7℃。
由图丙可知,电能表的示数:5637.8kW h。
(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需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可知
,,,,,
则AC段平均速度
2、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如图乙所示的秒表读数为_______s。
【答案】1mm 3.50cm 92
【解析】由图甲可知,刻度尺1cm有10个小格,则每一小格为
0.1cm=1mm
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6.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9.5cm刻度线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9.50cm﹣6.00cm=3.50cm
由图乙可知,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偏向2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大盘指针在32s处,因此停表读数为
1min32s=92s
3、如图所示的时间为______s;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原理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示数是______℃;图中的小东读数将会比真实值偏______。
【答案】92 热胀冷缩 39.7 小
【解析】如图所示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分针示数为1min=60s;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2s,因此秒表读数为
60s+32s=92s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对应的读数为39.7℃。
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俯视会造成测量值偏大,仰视会造成测量值偏小。图中的小东读数时是仰视,仰视会造成测量值偏小。
4、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或“B”)刻度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图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s;图中电压表的示数是______V。
【答案】A 2.58(2.55-2.58均可) 100.3 2.4
【解析】放置刻度尺时要将刻度尺的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紧贴,由图可知放置正确的是A。
刻度尺读数时,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可知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物体的长度是2.58cm。
由图中秒表可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大盘秒针读数为30~6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0.3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0.3s,即秒表的读数为
1min40.3s=60s+40.3s=100.3s
由图知,该表为电压表,使用的量程为0~3V,分度值为0.1V,则其示数为2.4V。
5、如图所示的是初中阶段常见的测量工具。图甲中,所测铅笔长度是______cm;图乙中,停表的示数是______s;天平平衡时,放在天平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所测物体的质量为______g。
【答案】
【解析】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铅笔的左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右端与5.80cm刻度线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
L=5.80cm
由图乙可知,停表小表盘的分度值为0.5min,所以小表盘的读数为
5.0min=300s
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因为小表盘的指针没有超过半刻度,所以大表盘的读数按小于30s读数,即大表盘读数为7.5s,故停表的读数为
300s+7.5s=307.5s
由图丙可知,游码标尺的分度值为,则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为;砝码的质量为
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之和,即所测物体的质量为
【知识点4】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 cm C.2.35 cm D.2.4 cm
【答案】A
【解析】四次测量的数据中2.63cm的准确值为2.6cm,其他数据的精确值为2.3cm,差别太大,所以数据2.63cm是错误的,应舍去;则测量结果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2、如图中测量物体长度的做法错误的是( )
A.测物体的长
B.测铜丝直径
C.测硬币直径
D.测球直径
【答案】D
【解析】A、测量物体长度时,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故A正确;
B、用累积法测铜丝直径,能够减小误差,故B正确;
C、利用三角尺测量硬币的直径,两个三角尺与刻度尺的刻线对齐,两刻度差就是硬币的直径,故C正确;
D、球的下端没有对齐0刻线,故D错误。
3、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不出来,这时可将许多相同的纸叠起来,使之有足够的厚度,用刻度尺测出总长度除以张数,就可间接测出一张纸的厚度了,在下列长度的测量中,与这一方法相同是( )
A.测一曲线的长度
B.测细铜丝的直径
C.测圆锥的高
D.测一枚硬币的直径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测量纸张的厚度,用的是叠加法,而测量一曲线的长度是化曲为直的方法,故A不符合题意;测细铜丝的直径,采用叠加法,因为一根细铜丝的直径较小,直接测量误差较大需要同时测量几根细铜丝,这样测量的误差才较小,故B符合题意;测圆锥的高度,需要用直尺和三角尺组合测量的方法,故C不符合题意;测一枚硬币的直径,需要用直尺和三角尺组合的测量方法,故D不符合题意。
4、甲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cm;乙图汽车速度仪表上所示的速度为
km/h。
【答案】1.60;80
【解析】图甲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7.60cm对齐,故木块的长度为L=7.60cm﹣6.00cm=1.60cm。
图乙中,汽车时速表的分度值为10km/h,则示数为80km/h。
5、图A中,物体的长度是 ;图B中,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2.63cm 22.5m/s
【解析】由图A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在3.6cm和3.7cm之间,估读为3.63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63cm﹣1.00cm=2.63cm;
s=450m,t=20s,
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22.5m/s。
6、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选填“A”或“B”),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cm。
【答案】B;1.30
【解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A错误、B正确;
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1.3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1.30cm。
7、如图甲所示,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平面镜里对面的电子钟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实际的时间为 。
【答案】2.90;10:51
【解析】(1)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4.90cm刻度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4.90cm﹣2.00cm=2.90cm;
(2)如图电子钟示数是从镜子中看到的,对称轴为竖直方向的直线,2的对称数字是5,镜子中数字的顺序与实际数字顺序相反,所以这时的时刻应是10:51。
8、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cm,秒表读数为 s。
【答案】2.40;276.5。
【解析】(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4.4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4.40cm﹣2.00cm=2.40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6.5s处,即秒表的读数为4min36.5s=276.5s。
9、碑漏
钟楼和鼓楼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宛如城市的守护神,默默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它们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每当钟声响起,便昭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如今,钟鼓楼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在鼓楼的二楼有一件展品,因其外观形同石碑而被称为“碑漏”(图甲所示),这是一件古老的计时器。据《元史·齐履谦传》中的记载:“都城刻漏,旧以木为之,其形如碑,故曰‘碑漏’,内设曲筒,铸铜为丸,自碑首转行而下,鸣铙以为节。”
碑漏是木制的长方体,高2.2m,宽1.4m。内部安置13根铜管,自上而下按“之”字形排列。碑体上端设有投球孔,通向碑内第一根铜管,管内可储存多个铜球(图乙所示)。铜球受机关控制在指定时刻依次落入下方铜管,经12根铜管曲折下滚,在最后坠落时敲击铜铙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报时,同时触动机关使下一个铜球出发。两球之间相隔24s,一天就需要滚动铜球3600个。
碑漏又称为锟弹刻漏,其精准的计时原理和独特的历史价值,不仅为古代科技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也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历时1h,需要滚动 个铜球。
(2)若一根铜管的长度为1.5m,则铜球在一根铜管中滚动时的平均速度为 m/s。
(3)我国古代有四大种类的计时工具,请你再写出一个我国古代的计时仪器: 。
(4)若使小球在一根铜管中滚动的时间更长一些,请你写出一个具体方法: 。
【答案】(1)150
(2)0.75
(3)日晷
(4)减小铜管倾斜的角度
【解析】(1)由材料中信息得,两球之间相隔24s,一天就需要滚动铜球3600个,则历时1h,需要滚动的铜球的个数为
(2)依题意得,每个钢球经过一根钢管的时间为
铜球在一根铜管中滚动时的平均速度为
(3)我国古代的计时仪器有日晷(或圭表、漏壶、香钟、水运浑天仪等)
(4)若使小球在一根铜管中滚动的时间更长一些,可以减小铜管倾斜的角度。
10、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决战沙海,给荒漠系“围脖”
2024年11月28日,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成功完成“锁边合拢”。这项宏伟的工程历时40多年,中国几代治沙人克服各种困难接续奋斗,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周边,用一块块草方格(如图甲所示)给“死亡之海”系上绿色“围脖”,围住了面积3.376×105km2(约为北京市总面积的20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条阻沙防护带绵延3046km(如图乙所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它是我们新时代的“万里长城”。
塔克拉玛干沙漠全年有1/3是风沙日,白天最高气温可达60℃以上,昼夜温差常超过40℃。那里年均降水量不足100mm,而年均水分蒸发量可达2500~3400mm(年均蒸发量是指在一年内水分蒸发的量,通常用蒸发掉的水层厚度的毫米数表示)。那里很多地方地势险峻,有些巨大的沙丘高达300m以上,无数沙丘连绵不断。中国治沙人发扬现代“愚公移山”精神,在茫茫大漠之上,用智慧和汗水织出一条超级“围脖”。这意味着中国最大沙漠的边缘成功被人类控制,沙漠变绿洲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此项工程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点赞!
(1)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的沙丘高达300m,这大约相当于 层楼的高度。
(2)若某款无人机飞行的平均速度为40km/h,用这款无人机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超级“围脖”飞行一周进行拍摄,所需时间约为 h。(结果请保留整数)
(3)据你推测:北京市的年均水分蒸发量 2500mm(选填“大于”或“小于”)。请你简要说明推测的理由: 。
【答案】(1)100
(2)76
(3) 小于 见解析
【解析】(1)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m,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的沙丘高达300m,这大约相当于100层楼的高度。
(2)由题意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超级“围脖”即阻沙防护带绵延3046km,因此飞行一周进行拍摄,所需时间为
(3)由文中题意可知,塔克拉玛干沙漠全年有1/3是风沙日,白天最高气温可达60℃以上,温度越高,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越快,水蒸发的越快,北京市全年刮风的天数比塔克拉玛干沙漠少,白天最高气温比塔克拉玛干沙漠低,因此北京市的年均水分蒸发量一定小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因此小于2500mm。
【知识点5】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1、新冠病毒COVD-19的直径约100nm,日常生活中防护装备最主要的是口罩,口罩之所以能够防病毒,过滤作用的主要材料是极细密且带静电的熔喷无纺布,细密的结构能阻拦5~2000微米左右的飞沫,病毒会因为静电效应而被吸附在上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直径约10-7m
B.病毒直径约10-6m
C.病毒直径约10-5m
D.病毒直径约10-4m
【答案】A
【解析】新冠病毒COVD-19的直径约100nm=100×10-9m=1×10-7m故选A。
2、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7.2m=7.2×100=720cm
B.7.2m=7.2m×100=720cm
C.7.2m=7.2×100cm=720cm
D.7.2m=7.2m×100cm=720cm
【答案】C
【解析】7.2m选项A错误; 7.2m,过程中7.2后不应有单位m,100后应有单位cm,选项B错误;7.2m选项正确;7.2m=7.2m选项错误.故选C.
3、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6.3km=6.3km×1000m=6300m
B.6.3km=6.3×1000m=6300m
C.6.3km=6.3km×1000=6300m
D.6.3km=6.3×1000=6300m
【答案】B
【解析】换算过程应该是6.3×1000m,
故选B。
4、在横线上填合适的单位符号或完成单位换算:
(1)北京至上海的铁路线长为1486____;
(2)0.45m=____mm=____nm
【答案】(1)km (2)450 4.5×108
【解析】(1)北京至上海的铁路线长在1000km以上,故填km符合实际;(2)因为1m=1000mm,所以0.45m=0.45×1000mm=450mm;因为1m=109 nm,所以0.45m=0.45×109 nm=4.5×108 nm;
5、燃放烟花爆竹时会闻到浓烈的火药味,这是因为分子在 ,不仅如此,燃放烟花爆竹还会增加PM2.5等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 (选填“毫米”或“微米”)的颗粒物。为了控制PM2.5,某校科技小组研制的PM2.5净化器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空气,A处的颗粒物也被吸入净化器,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B时带上负电,被带有正电荷的活性炭棉芯层C牢牢吸引,这是利用 的原理,最终达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答案】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微米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析】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会使人们闻到浓烈的火药味。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当颗粒物通过光洁金属网B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带有正电荷的活性炭棉芯层C牢牢吸引,这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6、关于测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四个测量数据中,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分米的是_______;
A.0.00158千米
B.5.0米
C.7.26分米
D.32毫米
(2)某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本书厚度为8.90厘米,这本书共有178页,则每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cm;合_______m;
(3)如图所示,圆柱体的直径为_______cm,合_______ nm。
【答案】(1)A (2)0.10 1.0×10-3 (3)2.50 2.50×107
【解析】(1)由0.00158km = 15.8dm可知,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dm,故A符合题意;
由5.0m可知,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故B不符合题意;
由7.26dm = 72.6cm可知,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cm,故C不符合题意;
由32mm = 3. 2cm可知,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cm,故D不符合题意;
(2)书本纸张的张数为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3)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柱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4.50cm对齐,所以圆柱体的直径为
7、请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7.2mm=____m=____km;
(2)25dm=____μm=____nm;
(3)270s=____min。
【答案】(1)7.2×10-3 7.2×10-6 (2)2.5×106 2.5×109 (3)4.5
【解析】(1)因为1mm=10-3m;1m=10-3km,故
(2)因为1dm=105μm;1μm=103nm,故
(3)因为,故
【知识点6】误差
1、下列关于长度的测量说法正确的是( )
A.读数时视线未与刻度尺垂直,这是错误,可以避免
B.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大
C.在选择测量工具时,量程越大越好
D.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cm,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mm
【答案】A
【解析】错误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读数粗心大意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未与刻度尺垂直,这是错误,可以避免,故A正确;
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刻度间隔变大,测量结果偏小,故B错误;
在选择测量工具时,量程合适就好,不是越大越好,故C错误;
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cm,测量时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故D错误。
故选A。
2、关于误差,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真实值是不知道的
B.无论用什么精密的测量仪器,都不可能没有误差
C.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减小误差
D.误差是难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答案】D
【解析】只要是测量,无论用什么精密的测量仪器,都不可能没有误差,所以真实值是不知道的,故A、B正确
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都可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C正确,D错误。
3、小明利用分度值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6cm,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5cm
B.2.357cm
C.2.36cm
D.2.4cm
【答案】C
【解析】观察4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2.63cm与其余3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准确值不同,此测量数据是错误;
物体的长度L2.36cm,故C正确。
4、以下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C.测量误差可能与测量者有关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答案】C
【解析】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和消除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有:测量工具的原因、由于人在估读时造成的误差等;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采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等。故选C。
5、生活中经常要测量,测量的结果会产生误差,误差会影响测量精度。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厘米,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毫米
C.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大
D.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避免误差
【答案】B
【解析】误差是正确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偏差,不是差错,故A错误;
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厘米,说明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故B正确;
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塑料尺每个小格的长度变大,测量结果偏小,故C错误;
每个实验都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D错误。
6、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选择的测量工具足够精确,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D
【解析】A、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A错误;
B、误差不同于错误,它们在产生原因,是否能避免等方面均不同,故B错误;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
D、选择的测量工具足够精确,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
7、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发生的错误叫做误差
B.测量中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实验中只要使用精准的仪器就不会产生误差
【答案】B
【解析】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误差不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造成的,故A错误;
实验中可以通过修改实验方案、选用精密仪器等方法减小误差,误差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错误是能避免的,故B正确;
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D错误;
故选B。
8、如图所示,下列对基本测量仪器的操作和使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待测物体,且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B.图-2,测量铅笔长度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能减小误差
C.图-3,读数视线错误,按此方法读数所测液体的体积偏小
D.图-4,测量液体质量的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不影响测量结果
【答案】D
【解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待测物体,且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测量存在误差,测量铅笔长度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中读数时仰视液面,视线对准的刻度在正确刻度下方,所以读数偏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测量液体质量的过程中,只能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来使天平重新平衡,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否则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故D错误,符合题意。
9、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0”刻度线量起
B.不论测量什么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最小刻度越小越好
C.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应尽可能避免产生实验误差
D.读数的时候,视线必须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
【答案】D
【解析】当刻度尺零刻度线磨损时,不一定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开始量,故A错误;
要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不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越小越好,故B错误;
进行长度测量时,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C错误;
读数的时候,视线必须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这样读数才正确,故D正确。
10、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发生了错误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C.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D.使用精密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答案】C
【解析】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正确测量的情况下引起的差异,错误是因为不遵守操作规则等引起的,误差不是错误,故A错误;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不能避免误差,故B错误;
测量时一定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避免,故C正确;
使用精密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选C。
11、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某同学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四次的测量结果为13.41cm、13.42cm、13.52cm、13.44cm,他的测量结果应为 cm。
【答案】减小误差 13.42
【解析】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因此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四次测量数据中,13.5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数据,应该改舍弃,测量结果应为
12、在练习长度测量的实践活动中,王瑞同学想尽可能精确测量自己的脚长,于是他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他的脚长为 cm;他还进行了多次测量,目的是为了 。
【答案】23.50;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解析】由图可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他的脚长为23.50cm;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目的是为了取平均值,减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