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10:05:16

文档简介

南阳地区2025年秋季高一年级10月阶段考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5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河北邯郸武安市磁山遗址(约公元前5400一公元前5100年)出土的石器中,有不少用于耕作
的磨制石铲。考古发现,这些石铲边缘经过精心打磨,且有明显的使用磨损痕迹,同时遗址中
还有成组的陶器与大量炭化粟。这反映出磁山遗址时期的远古居民
A.仍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
B.已使用工具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C.尚未掌握陶器的制作技术
D.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
2.《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夏朝法律中有“昏、墨、贼,杀”的规定(即犯“昏”“墨”“贼”三种罪行
的人,均处死刑):而《尚书·甘誓》则记录了夏启在甘之战前顾布的军法,要求各级贵族“用
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并对违抗政令者强调“刑之无放”。据此可知,夏朝
A.法律体系已十分完备
B.赏罚标准完全制度化
C,贵族享有司法豁免权
D,以刑罚维护统治秩序
3.西周灭商后,对原来殷商时期的井田制度进行了完善,由原来一人授田七十亩,增加到一百
亩。只要愿意耕种,不分周国百姓,还是被迁到洛邑的股商遗民,一视同仁,都可以分到土地。
西周完善井田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巩固周朝国家改权
C,维护殷商遗民利益
D防止土地兼并出现
4.表1所示为春秋时期部分人物活动的记载。这些记载所体现的共同历史趋势是
表1
人物
记载
周游列国时宣称“炎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入价》
孔子
强调华夏与夷狄的区别,主张时竟我“修文德以来之”《论语·李氏》
以“尊王壤夷”为浪号,秩合中原诸侯国抵脚北方孜族、南方楚国等婷力的发扰,吸
齐板公
的部分加所的夷秋部落参与会置
楚庄王时期,楚国曾被中原诸侯视为“蛮爽”,后逐新采用中原礼制,楚庄王曾向周
笼庄王
大夫"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左传·宜公三年》
A.夷狄势力逐渐消亡
B.西周礼乐制渐趋发展
C.分封制度走向崩渍
D.华夏文化圈不断扩展
【高一历史第1页(共4页)】南阳地区2025年秋季高一年级10月阶段考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
1.B【解析】材料表明,磁山遗址中出土了用于耕作的磨制石铲(有使用痕迹),还发现炭化粟
(农作物遗存),这表明磁山遗址时期远古居民已使用工具进行农业生产,故选B项:材料核心
是磨制石铲,“以打制石器为主”与材料矛盾,故排除A项:遗址中发现成组陶器,说明磁山遗
址时期的远古居民已掌握制陶技术,故排除C项:采集和狩猎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生活特
征,炭化菜与耕作工具证明当时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故排除D项。
2.D【解析】材料表明,夏朝法律规定犯“昏、墨、贼”罪者处死刑,军法中也明确对遵令者赏、违
令者“刑之无放”,可见夏朝通过刑罚规范行为、震慑反抗,以维护统治秩序,故选D项:材料
仅提及部分法律与军法内容,不能说明“法律体系十分完备”,故排除A项:赏罚标准“完全制
度化”,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军法对“各级贵族”有惩戒规定,说明贵族无司法豁免权,
故排除C项。
3.B【解析】材料表明,西周完善井田制,增加授田亩数且不分周人与股商遗民,一视同仁分配
土地。此举可稳定生产、安抚遗民以缓和矛盾,根本目的是巩固国家政权,故选B项:A项是
措施带来的直接作用,并非主要目的,故排除A项;维护股商遗民利益是手段,最终为巩固统
治,故排除C项;西周井田制下土地归周王所有,不存在土地兼并问题,故排除D项。
4.D【解析】材料表明,孔子强调华夏与夷狄的区别并主张以文德吸纳夷狄,齐桓公“尊王镶
夷”并吸纳归附夷狄会盟,楚庄王时楚国抛弃“蛮夷”身份,采用中原礼制,均体现华夏文化向
夷狄扩散,华夏文化圈不断扩展,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夷狄与华夏交融,未提及“夷狄势力
逐渐消亡”,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西周礼乐制度被破坏,故排除B项:楚庄王“问鼎”体现
分封制动摇,但非三者共同趋势,枚排除C项。
5.C【解析】材料表明,《考工记》中手工业分多个大类,木工、治铜业、漆器作坊等之中又有精
细分工,体现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已较为细密,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战国手工业技术与世
界的对比,“领先世界”无依据,故排除A项:材料仅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分工,未体现其占据
“主导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营手工业及“竞争压力”,故排除D项。
6.D【解析】材料表明,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数”“平籴法”,重农且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
价。这些措施契合小农经济对稳定生产与收益的需求,客观上迎合其发展,故选D项:材料
未涉及军功爵世袭制,故排除A项:变法未改变土地制度形态,故排除B项:战国时期封建君
主专制尚未确立,故排除C项。
7.A【解析】材料表明,老子认为美与恶,善与不善等对立概念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符合对
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核心,故选A项:材料论述的是对立概念的关系,未涉及“无为而治”的政
治主张,故排除B项:“顺应自然”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与材料中对立概念的辩证关系无关,故
排除C项:民本思想关注民众利益,材料未体现相关内容,故排除D项。
8.A【解析】材料表明,秦朝推行户籍制度,登记百姓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