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取材于费孝通的著作)
材料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一个“熟人社会”的概念。在熟人社会中,“积久了的经验”是维系生存的基本法则,人与人乃至人与物之间都相互熟悉,这种熟悉也是人们的一种生活规律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熟人社会流动性小,相对封闭,费孝通说,“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在熟人社会中,人很难有隐私,什么都可以成为看的材料和谈资。人们之间因为熟,所以无话不说,飞短流长,不惮挖苦讽刺,因为缺少新闻,所以任何一点新与异都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娱乐。且这些快活的人不以为恶,因为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授受荣辱恩怨都不可能一笔一笔算清,你来我往,总体均衡,“从来如此”未必对,但却人人如此。
舆论是人们对特定话题所反映的多数意见之集合,是一种社会评价和社会心理的集中体现。熟人社会的社会关系具有长久性和非选择性,人人都在看与被看中,社交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长久预期的特点,“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社会性质,面子是头等大事,因而舆论的监督力量尤其明显。然而监督虽有客观效果,却无主观用意,与热热闹闹的舆论形成反差的是,人们对被议论者的态度是淡漠的,所谓关心不过是表象。感情淡漠是熟人社会保护精力的手段,是稳定呆滞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在生于斯长于斯的熟人社会中,人们摸索出矛盾却融合的处世之道。熟人社会遵循的是小范围内约定俗成的人情规则,人情规则很大的特点就是通融,排斥具有固定性的律令,对是非曲直进行判断的标准根据现实利益做可滑动的通融。在熟人社会中,人们遵从他们内心深处认同的人情规则,但这种遵从未必是有意识的,而是千百年来无意识的沉淀,人人都在意会中遵循着不言而喻的人情规则。
“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是费孝通社会学研究的一大发现,它内涵丰富,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研究。
(取材于冯明涛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如果远赴他乡,离开其所生长的乡土社会,他将进入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B.在因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礼俗社会中,一个人所接触的人不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
C.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们也拥有一定的自由,但它不同于法律所保障的那种自由。
D.在西洋商人眼中,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中国人身上有许多守信的神话故事。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熟人社会中,因为飞短流长,所以人人都缺乏安全感。
B.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往来是算不清楚的。
C.熟人社会中的舆论监督意在稳定那种呆滞的社会关系。
D.熟人社会中,人们的处世之道是融合各种各样的矛盾。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提到了“熟悉”这一概念。根据两则材料,下列有关“熟悉”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熟悉是一种亲密的感觉,它发生在彼此的接触中。
B.熟悉这种感觉需要通过不断地制造小摩擦来陶炼。
C.熟悉存在于社会上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
D.在熟人社会中,熟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选项中所提到的人,他们之间最有可能生活在熟人社会中的一项是( )
A.《智取生辰纲》中,晁盖、吴用等七人与杨志等人。
B.《三顾茅庐》中,刘备等三人与诸葛亮、童子等人。
C.《桃花源记》中,渔人所见到的桃花源中的那些人。
D.《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与大观园中的众人。
5.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并作出了相应的阐释;材料二中,作者对熟人社会作了一定的分析。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熟人社会的特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温暖的青稞
①青稞是雪山的老邻居,是羌寨里不折不扣的羌人。
②在雪山上,青稞生长了一大片,俨然成了绿的强势群体。天池,草地,陡峭地,牦牛圈后,层林前,温暖的绿色随处可见。它长势喜人,旁若无人,恣意张扬,绵延不绝。它几乎圈净了雪山的平洼之地,玉米土豆也奈何不了。这种青稞独大的局面,在雪山上蔚为壮观。
③行走在青稞地,遇见的不仅是滔滔绿浪,还有清脆的鸟鸣鸡叫,欢快的牛奔兔跃。牦牛蹲在青稞地的栅栏之外,穿越了一个冬季的煎熬,迫不及待地窜进栅栏,啃食这些绿光,沐浴着这绿光中的温暖。一只野鸡跳上了老树,惊看着牦牛掠夺青稞。青稞实在太鲜美,就连野鸡也抑制不住心动,叼上几片叶去铺垫镂空的草巢,来温暖自己的居住空间。野兔也常来青稞地,它独爱香甜的青稞。
④青稞长一寸,雪山也长一寸。遍布雪山的青稞,像岷江上的一群候鸟,争先恐后地扑棱着翅膀,在温暖的阳光里自由自在地飞翔;像草地上的格桑花,力争上游地绽开温暖的笑容,灿烂多姿地盛开。青稞从雪山的山口慢悠悠地进入,来到一个浅浅的口腔似的小盆地。它那散开的尖尖的叶,像雪山的石砾,参差不平。青稞的芽尖,像小锥子,尖锐地捅破了蓝色的天穹。它的宣言不可抗拒,它的锋利不可阻碍。青稞迸发出顽强向上的力量,像煮沸的酥油茶散发出阵阵牦牛奶的清香。
⑤看到青稞茁壮成长,羌人的心被温暖了。一个羌人抑制不住心中的欣喜,在青稞旁扎下一顶帐篷。晨曦时,看青稞下岷江的水浩浩淼淼,看雪山的头忽隐忽现。黄昏时,看一朵雪莲花在夕光中沐冰迎风,看一地的青稞在野鹿的偷窃中苍翠绵延。月下时,看野牦牛的头颅抵撞坚固的栅栏,一下两下,最后栅栏散了倒了。从羌寨传出的吆喝和灯火,让野牦牛慌张逃窜。羌人驱赶野牦牛,是无奈之举。羌人没有猎杀野牦牛,大概是那暖化了的心已经理解并谅解了野牦牛。我喜欢万物和谐的样子,我喜欢羌人与世无争的样子。在青稞地里,泥土与阳光的亲近,是生命与灵魂的亲近;我与青稞的亲近,也是生命与灵魂的亲近。
⑥其实,看青稞,最好是秋天。七八月的青稞已经熟了,沉甸甸的,满身温暖的黄色。它们拂动带刺的长须,顶着太阳的光芒,洇染了金灿灿的土地。云也是黄色的,璀璨夺目。树也是黄色的,色彩缤纷。若一阵风吹来,它就会让水泛起黄色的涟漪。若一群山雀飞来,它的羽毛也是黄的,它们穿行作画,把雪山的烟波描画得金黄、空旷、雅致。青稞像一只矫健的老鹰,在雪山上盘旋。它那敏捷的眼光、金色的羽毛、黄铜般的爪子,被定格在一幅格调高远的山水画中。它们深入雪山腹地,与牦牛、羊、野菊、红枫、青松一起铺开,将雪山点缀得更缤纷、更婉约。
⑦随着青稞不断壮硕,低头,甚至匍匐于雪山地面,羌人就光着脚丫子,挥着月牙般的镰刀来了。此时的青稞隽永得像一首诗!青稞在古诗里曾频频现身,被很多迁客骚人歌咏赞美。但明朝何孟春却在《洮岷道中》说:“几处青稞熟,深忧白雨伤。”此诗句意境凄美,农人收青稞的喜悦及深深的忧伤跃然于纸上。是呀,羌人伫立青稞边上,在水汽氤氲的雪山上,面对变化无常的天气,他们的心在隐隐疼痛。因为在雪山上,尤其在川西阿坝,很难如愿碰到收青稞的晴空。于是他们披上蓑衣,挥起镰刀,刀起青稞倒,一捆捆地绑,一担担地挑,肩扛手提,忙得不可开交。
⑧青稞是一种温暖的植物,它温暖着羌人的生活。入仓的青稞可以碾成面,也可酿成酒。羌人在石板屋前的火塘上架一锅炒熟的青稞面,吃上一碗面足以温暖屋外的寒风。如果再温上一壶青稞酒,再烤熟一块牦牛肉,用一把弯刀削一片牦牛肉嚼入口中,一壶青稞酒便顺势而下,青稞的香甜弥漫全身的每一个毛孔。羌人居家少不了青稞,上雪山放牧更少不了青稞酒。羌人的马背上总有一只羊皮酒囊,丝线缝合,内抹精油,外涂油漆,滴水不漏。羌人上马时,灌一囊青稞酒,雪山放牧时喝上一口,面颊红润如涂了胭脂。
⑨羌人与青稞生生相息。庆祝青稞丰收之时,全羌寨的人都来了。月光流泻于碉楼之下,也洒在了层林之中。羌人们着装鲜艳,每一面羌绣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羌人们围着熊熊篝火,手牵着手,跳起锅庄舞。那欢快的步子,那嘹亮的歌声,一直穿越白皑皑的雪山。篝火肆无忌惮地燃烧着,照红了石板屋,也照亮了羌人轻快的心情。篝火上的架子上,一只肥硕的全羊在翻转,在烧烤,被撒上了辣椒面、川椒粉等。一只铁壶吐着热气,散发出青稞酒浓郁的芬芳。月上树梢,他们跳锅庄舞倦了,羌歌调子也被冰雪凝结上了,才一字坐开,剔开羊肉,喝一盏青稞酒。
⑩剔刀在月色中发寒,切片。温暖的青稞酒却在羌人的血液里流淌,从嘴边,到肠胃,到脚跟。一口羊肉,一口青稞酒,十分豪迈,非常温暖,把雪山感动了,把雪山震撼了。
(取材于刘群华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羌寨里不折不扣的羌人 不折不扣:没有折扣,完全、十足、地道
B.它几乎圈净了雪山的平洼之地 圈净:圈舍经过清理、打扫之后干净整洁
C.洇染了金灿灿的土地 洇染:(黄色)自由地散布开
D.忙得不可开交 不可开交:形容不能停住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青稞是雪山的老邻居”,将青稞人格化,写出了它与雪山生生相依的紧密关系。
B.第③段中写野兔“独爱香甜的青稞”,是在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青稞,突出了青稞的香甜。
C.第⑤段写一个羌人在晨曦时、黄昏时、月下时的活动,表现了他看到青稞茁壮成长时的欣喜。
D.第⑦段中引用诗句“几处青稞熟,深忧白雨伤”,道出了羌人在青稞收获季节对天气的担忧。
8.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青稞有哪些特点。
9.文章的题目是“温暖的青稞”,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青稞的“温暖”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1】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
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取材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释:【1】亚夫:周亚夫,西汉文帝、景帝时著名的军事家。下文中提到的太尉也是周亚夫。
10.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自劳军 劳:慰劳
B.军中闻将军令 闻:听从
C.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派遣
D.吴方攻梁 方:正在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于太尉帐下
B.请以军礼见 越人斩吴王头以告
C.天子为动 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D.称善者久之 顷之,复定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中不得驱驰
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
B.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拱手行礼说
C.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
太尉领兵逃跑到昌邑的东北
D.数欲挑战,终不出
(吴兵)多次想要挑起战斗,(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应战)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帝劳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细柳军军纪严明。
B.文帝对周亚夫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真将军”。
C.周亚夫坚决不救梁,是在做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
D.军中扰乱,周亚夫“终卧不起”,因为他怕受到伤害。
14.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周亚夫这一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
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不亦……乎”这个句式中包含着怎样的语气?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孔子是一个怎样的师者?
(2)有学者认为“人不知而不愠”中的“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可以从做人、为师、从政等不同角度的理解中为其添加宾语。请从上述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为其添加一个宾语,并翻译全句。
(3)一般认为,这则文字所谈及的三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学”而言的,它们从内在逻辑上体现了学的三个阶段。请参照下列第二阶段内容解说示例,答出第一、第三阶段的相关内容。
第二阶段内容解说示例:进阶阶段,即在学上有了一定成就而赢得远方朋友前来,大家共同学习探讨而感到快乐的阶段。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时运(并序)(四首选二)
陶渊明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1】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注释:【1】景:同“影”。
16.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的“迈迈”两句中,“迈迈”形容时间步步推进,“穆穆”形容春色温和美好。
B.其一中的“袭我”两句,写诗人穿上自己春天的应季服装出游东郊,满怀兴奋之情。
C.其二中的“邈邈”两句,写诗人遥望邈远无涯、宽广无边的远景,伴随着欣喜之情。
D.其二中“挥兹一觞”的“挥”是指把酒杯随意扔在地上,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
17.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中的“有风”两句,写出了“风”与“苗”之间那种和谐相生的美好景致。
B.其二中的“平泽”是虚写的内容,是诗人通过想象而创造的意象,它并不存在。
C.这两首诗与《诗经》的语言形式相似,采用节奏简洁的四言体,情调平和闲静。
D.两诗中的“迈迈”“洋洋”等叠词,声调悠长,使诗歌形成了一种和缓的节奏。
18.作者在诗序中所说的“欣慨交心”,意为欣喜与悲慨交会于心。请根据两首诗歌的内容,概括诗人“欣”的原因。
四、名篇名句默写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曹操《短歌行》一诗开篇即唱叹道:人生中的美妙时光能有多少呢?接着,诗人又以“ , ”两句进一步慨叹人生的短暂。
(2)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之境况,以及晚年衰颓、因病戒酒之状况的诗句是:“ , 。”
(3)白居易《夜筝》一诗中的“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两句,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所表达的意思相近。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视觉、听觉角度,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景象的词句是:“ , ,卷起千堆雪。”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语言基础运用。
①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②中,是建筑形制。③中国古代都城的营建,从布局到建造再到选址都讲究“中”。④中,是价值精神。⑤北京中轴线不仅为中华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提供了特殊的物质见证,其中蕴藏的“天人合一”理念,也体现出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和思考。⑥北京中轴线展示着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为中国人的宇宙观、哲学观做着注解,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③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
B.第③句中的画线部分没有语病。
C.第⑤句中的关联词“不仅……也”使用恰当。
D.第⑥句中的“历久弥新”可改为“久闻大名”。
(2)请在不改变句意的前提下改写第⑥句中的画线部分,使之与前句形成一个句式一致、语意连贯的整体。将改写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六、作文
21.微写作。
 近年来,“盖章游”热潮兴起,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出游的新选择。游客们手持特色印章本穿梭于博物馆、景区、图书馆、文创店等空间,寻找盖章点,乐此不疲。对“盖章游”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
22.学校将组织“奥运冠军进校园”活动,拟邀请一位奥运冠军与学生面对面,讲述体育之美,传递榜样力量。请你写一封信向一位奥运冠军发出邀请。要求:意图明确,语言简洁、得体。不超过150字。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
23.微写作。
谁是你青春的摆渡人?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你的父母,还是在讲台上为你传道解惑的师长?是孤寂时聆听你心声的挚友,还是那些未曾谋面却使你深深地感动的人?
请以“我的青春摆渡人”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
24.完成作文。
著名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所谓“我在”,可以是“我在场”,我在看,在听,在感受;所谓“我在”,也可以是“有我在”,我在坚守,在担当,在尽责;所谓“我在”,还可以是“我仍在”,历经磨难、渡尽劫波,人还在,心还在,爱还在,志还在……
请以“我在”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
25.完成作文。
曹植在《求自试表》中写道:“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其意思是:希望以尘雾一样微小的力量,来为山海补益;以荧火和蜡烛一样微弱的光芒,来给日月增辉。
请以“微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
1.D 2.B 3.A 4.C 5.①人们生于斯、死于斯(终老于此)。
②周围人生而与俱。
③人们有在规矩(或:礼俗)约束下的从心所欲的自由。
④人们讲规矩,守信用。
⑤社会相对封闭,人很难有隐私。
⑥舆论监督力量明显,人们感情淡漠。
⑦无意识地遵循可通融的人情规则,排斥具有固定性的律令。
6.B 7.B 8.①青稞生于雪山,不择条件,随处可见。
②它鲜美,香甜,受鸟兽喜爱。
③它生命力强,有一种顽强向上的力量。
④成熟的青稞,满身黄色,最是好看。
⑤它是一种温暖的植物。 9.①青稞的绿温暖着雪山。
②青稞的绿光、叶片温暖着牦牛、野鸡等动物。
③茁壮成长的青稞温暖了羌人的心。
④成熟的青稞以其温暖的黄色温暖着雪山的景物和环境。
⑤青稞以其碾成的面、酿成的酒,温暖着羌人的物质生活。
⑥青稞带给羌人丰收的喜悦,温暖着羌人的文化生活。
⑦青稞以其酿成的酒温暖了羌人的全身。
10.C 11.D 12.C 13.D 14.①生性耿直,不畏权势。即使是皇上来慰劳军队,也要按周亚夫的要求遵守军营的规定。(或:即使皇上让他带兵救梁,但出于对军情、战事的全盘考虑,他也坚持不去。)
②注重军纪,带兵有方。皇上到他的军营来慰劳军队,他和他的士兵能够做到按照军纪要求对待。
③审时度势,轻重分明。在救梁和破吴问题上,孰轻孰重他分析得很清楚,坚持自己认定的策略。
④长于研判,智谋过人。他对吴军佯攻东南、实击西北做出了精准的判断,提出并成功实施了断吴兵粮道的战术。
参考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于是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扎在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扎在棘门;任命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扎在细柳,以防备匈奴。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霸上和棘门军队的时候,直接骑马进入,受到下属骑兵的迎接。到了细柳军,士兵和官吏披甲持兵,弯弓搭箭,严阵以待。天子的先导到达,不得进去。先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久,皇上到了,仍不得进去。于是皇上派使者持符节传令将军:“我要进去慰劳军队。”周亚夫于是传令打开营门。营门的士兵对随行的车骑说:“将军规定,军中不得疾驰。”在这种情况下天子只好放慢马缰缓缓前行。到达营地,将军周亚夫持兵拱手行礼说:“身披铠甲的士兵不行拜礼,请允许我按军礼来见。”天子因此感动,改变了神色,俯下身子向车。派人谢罪说:“皇帝敬重劳苦的将军。”完成礼节后离去。
刚出营门,群臣都感到惊讶。文帝说:“唉,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过去在霸上、棘门的军队,仿佛如同儿戏,他们的将领可以偷袭并俘虏。而对于周亚夫,怎么能冒犯呢!”称赞他很久。
……
太尉已经在荥阳集合兵力,吴军正在攻打梁地,梁国情势紧急,请求救援。太尉领兵向东北撤至昌邑,坚守阵地。梁国每日派使者请求太尉,太尉根据自己的判断,不愿前往。
梁国上书给汉景帝,景帝派使者下令救梁。太尉没有遵从诏令,坚守不出,同时派轻骑兵董弓高侯等人切断吴楚军队的粮道。吴军缺粮挨饿,多次想要挑战,始终不出来应战。夜间,军中发生混乱,互相攻击,甚至到达太尉的帐下。太尉始终卧而不动。不久,军中恢复安定。吴军后来进攻营墙的东南角,太尉命令加强西北防备。不久他们的精兵果然向西北进攻,未能侵入。吴军饥饿,只得撤退。太尉派出精锐部队追击,大败敌军。吴王濞丢弃军队,与数千勇士逃到江南丹徒。汉军乘胜追击,全部俘虏敌军,迫使他们投降,悬赏千金捉拿吴王。一个月后,越人斩下吴王的头来告知。双方交战防守共计三个月,最终吴楚攻破平定。于是各将领都认为太尉的计策正确。
15.(1)该句式中包含着委婉的反问语气。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孔子是一个不生硬地说教(或: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同时又能巧妙地把核心(或:重要、关键)问题讲清楚(或:又能让人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的师者。
(2)示例一添加的宾语是:我。翻译:别人不了解(或:理解)我,但我也不会生气(或:有怨气)。
示例二添加的宾语是:我讲解的内容(或:我的学说)。翻译:别人不理解我所讲解的内容(或:不了解我的学说),但我也不会生气(或:有怨气)。
示例三添加的宾语是:我的政见(或:我的政治主张、我从政的能力)。翻译:别人不理解我的政见(或:不理解我的政治主张、不了解我的从政能力),但我也不会生气(或:有怨气)。
(3)第一阶段:初学阶段,即个人学了又按时(或:时常)温习(或:习练)(有所获或沉浸于其中)而感到内心喜悦的阶段。第三阶段:高阶阶段,即因学而成就了高贵的品德,达到了“君子”境界的阶段。
16.D 17.B 18.①感于时序自在地运转,又逢和美的季节,诗人油然而生欣喜之情。
②余雾洗青山、云气罩四方、南风拂新苗的和谐美景令诗人欣喜。
③自由自在地洗涤(“漱”“濯”)、放飞心情地远望(“瞩”),使诗人产生了一种融于(或:沉浸于、使精神栖息于)自然的欣喜。
④诗人在独游中感悟到“就本心而论,人也是很容易得到满足的”这一道理,故而欣喜。
19.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20.(1)C
(2)注解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哲学观
21.我认为“盖章游”是一种有趣且富有意义的出游方式。它能增添游玩乐趣,为游客留下独特的纪念。同时,印章文化承载着历史与艺术,让游客在盖章过程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不过,可能存在盖章点分散、部分印章质量不高等问题。希望能优化盖章体验,让更多人享受这一独特的出游方式。
22.尊敬的潘展乐先生:
您好!
我校将组织“奥运冠军进校园”活动,特邀您给我们讲讲体育之美。巴黎奥运会上,发令枪一响,您犹如离弦之箭跃入泳池,流畅有力的划水,您如一条飞鱼破浪而行。最后夺冠!欢呼声响彻整个泳馆。同学们热切盼望您莅临我校做精彩演讲。活动定于X月X日在我校大礼堂举行,期待您的到来。
此致
敬礼!
XX学校
X年X月X日
23.示例:
我的青春摆渡人
我的青春摆渡人——父母。他们以无声的付出和深沉的爱,为我筑起坚实的桥梁,渡我过青春的激流。在风雨中,他们是我温暖的避风港;在迷茫时,他们是我坚定的指南针。父母的关爱如细水长流,滋润着我成长的每寸土地,让我在青春的旅途中,始终怀抱信心与勇气。感激你们,我亲爱的摆渡人,为我点亮了青春的每一个角落。
24.例文:
我在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是啊。“我在”,在生活中,在社会中,在历史中,在宇宙乾坤中。“我在”,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种信念希望。
“我在”,是“我在场”,在看,在听,在感受。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每个人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体脱离了整体会形单影只,整体没有了个体也会显得残缺不全。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尚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而作为群居社会的人类,如果闭目塞听,只管“躲进小楼成一统”,拒绝主动参与体验人类的悲欢离合,那只能让自己落得众叛亲离。还要知道,你、我、我们就代表着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
“我在”,更是“有我在”,在坚守,在担当,在尽责。“有我在”,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勇气,是身处险境关怀同伴的情义,是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大义。拨开历史烟尘:匈奴来犯,卫青、霍去病主动请缨,保卫边疆;倭寇来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以身赴死。看国家危难之时,周恩来挺身而出,发出“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呼声;燕园学子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无数仁人志士投身救国大业。新中国诞生之际,大批科学家勇担科技强国使命,前有钱学森、邓稼先、于敏,后有黄旭华、钟扬……他们无不在用行动说“有我在”。有我在,可以御疾风,可以胜骄阳,可以送清风,可以战严霜。
“我在”,还是“我还在”,渡尽劫波人还在,爱还在。当下世界,局势不平:乌克兰危机掀起地缘海啸,能源粮食深陷冲突旋涡,自然灾害拉响全球警报,国际秩序动荡不安……但好在“我还在”。人还在,就留有希望;生命还在,就仍能延续;爱还在,就能对抗悲伤。“我还在”,缘于对理想的坚定,来自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要“我还在”,就能翻越千山万壑,披荆斩棘,奔赴春天。
何其有幸!我在,你在,我们都在!我在人生的旅途中踽踽前行,你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默默奋斗,而我们都在为了梦想和未来不懈追求,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共同见证深林被辟为平地的奇迹,遇见那旷野中不懈向上的树木,见证它们的茁壮成长;也在荒芜的沙漠中携手开掘井泉,让生命的绿洲在干涸的土地上涌现。
25.例文:
微光
相较于深寂的夜空,一盏灯的光芒如此微弱,但只要它在了,就不是纯粹的黑暗。 ——题记
幼时寒假,我通常宿在乡下的奶奶家。奶奶是个地道的农民,虽说生活条件好了不少,仍放心不下她那地里的瓜果蔬菜。她睡眠浅,又是个停不下来的性子,约莫清晨五点半就去陪那些宝贝疙瘩,有时也会带上我。
天色一片漆黑,冬天的寒气裹了冷风直往脖子里钻。夜幕中稀疏地散着几点星子,灰暗朦胧,从暖和明亮的屋子里望出去,简直就是一片死寂。奶奶对所经的那条乡间土路熟悉得不能再熟,但为了怕黑的我,还是翻箱倒柜,终是翻出一盏暗黄的小灯。
“来,往奶奶这儿走。”
奶奶提着小灯走出两步,半转过微驼的脊背,用枯瘦的手背轻轻推了一把,暗黄的光影在坑洼的地面上婆娑不定。我伫在门槛上,缩了缩脖子,向边上的深黑处怯怯地左顾右看,盯了半晌,在确定没有吃人的怪物后才猛地跳下来,一头扎进奶奶怀里,满脸警觉地探望着四周,紧紧攥着她的衣角不肯松手。
“乖,走吧。”
凉风冻进骨头,寂静的夜色中像是蛰伏着诸多神秘莫测的东西。道边繁茂的枝叶狂曳着,摩擦撞出窸窣声响,恐惧于心底生根,手脚发寒,望不到尽头的黑蔓延至天际,而奶奶提着的这盏小灯,那幽幽的光亮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
湿冷的寒雾拂过面颊,深重的夜色里,这盏小灯发散出的微光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却被奶奶一双经岁月打磨过的手有力地擎着。伴着轻声柔缓的乡间小调,如丝如缕的温暖自手心传来,像是汩汩清泉水,烈烈草堆火,无边无际的虚空中,好像就看到了终点,望到了尽头。
朦胧光亮映着奶奶脸上的褶皱,我能看到她半垂着眸子,瞳孔里也映着一簇跳动着的光。小小的,却又那么热烈而盛大,冥冥中似乎就有一种力量,挟着奶奶身上的温度,一路向前。
后来我常常想,我漫漫的人生长路与那让我惊怖过的乡间土路并无两样,所需的仅是一盏小灯,茫茫微光和温情相伴。奶奶不善言辞,那牵着我的粗糙大手却伴着记忆中的点点微光,传递了一生的温度。
深入骨髓的温暖,也许不需要多得惊天动地,沿着时间慢慢走,一点一点足以汇聚成河。就像那天半小时的路途后,手里的小灯点燃了天空,于是天光大亮,黑暗变得浅淡而依稀,如同风语的轻喃。
只要一束微光在,就不是纯粹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