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戊戌变法
1.说出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知道公车上书的影响。
2.列举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开始、失败标志,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
3.归纳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说出维新变法的进步性,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
4.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春, 《马关条约》 的签订。?
(2)目的:救亡图存,挽救国家危亡。
(3)经过: 康有为 和 梁启超 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 光绪帝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4)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小贴士】通过公车上书史实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2.宣传维新变法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 万国公报 》(后更名为《中外纪闻》),成立了维新派政治团体 强学会 。 ?
3.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 年6月11日-9月21日。?
【小贴士】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2)领导人: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 等。?
(3)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影响
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任用 维新人士 ?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 工矿企业 ?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
开办 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军事
训练 新式军队 ?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4.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 戊戌政变 ”,囚禁了光绪帝,变法失败。?
5.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模拟场景——百日维新。安排学生预习并分小组表演历史剧《戊戌变法》——众人(知识分子、保守官僚、农民)看变法法令的场景。通过不同阶层的人们反映,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维新变法运动的结局。
背景:1898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
地点:在戊戌六君子即将被杀的菜市口,记者进行临时采访。
被采访人:监斩官刚毅(顽固派)、谭嗣同、围观农民甲。
采访记录:
记者:请问大人(刚毅),光绪帝颁布的法令中,哪一点引起了你的反对?
刚毅: 裁撤冗官、传播新思想、训练新式军队等 。(回答一点即可)?
记者:请问谭壮士(谭嗣同),您为了变法而流血牺牲,您认为法令中的哪一点有利于救治人们僵化的思想?
谭嗣同: 开放言论、培养新人才、创办报刊等 。(回答一点即可)?
记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您为什么不逃走呢?
谭嗣同: 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 。?
记者:农民兄弟,你对这次变法有何见解?
农民甲:我没啥看法,不太关心这个问题。(农民一脸漠然)
记者总结:(提示:通过对比三个不同阶层人物的反映,对这次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也可以对“变法道路”进行深入思考,或者是体验维新人士的爱国热情。回答一点即可)
例如: 任何政治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不行的 。?
【探究问题二】在评价戊戌变法历史地位的问题上,有人认为:资产阶级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和戊戌变法的政策大都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戊戌变法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赞成前一种说法的理由: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废除了新法,戊戌变法失败了;②维新变法倡导变法的理论仍然是借助儒学,说明他们的思想深处有深刻的封建烙印;③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④维新派反对社会革命,变法内容未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
赞成后一种说法的理由:①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②维新派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这是爱国的、进步的;③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④维新派提出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倡导西学,要求废除科举制,改革教育制度,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见《导学测评》P8
课件12张PPT。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7课 戊戌变法列举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开始、失败标志,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 1.2.说出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知道公车上书的影响。 归纳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说出维新变法的进步性,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 3.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4.1.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春, 的签订。?
(2)目的:救亡图存,挽救国家危亡。
(3)经过: 和 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4)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宣传维新变法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 》(后更名为《中外纪闻》),成立了维新派政治团体
。 百日维新
(1)时间: 年6月11日-9月21日。?
【小贴士】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2)领导人: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 等。 2.3.万国公报强学会1898谭嗣同(3)内容 维新人士工矿企业新式学堂新式军队5.1.4.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 ”
,囚禁了光绪帝,变法失败。 戊戌政变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 。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2.模拟场景——百日维新。安排学生预习并分小组表演历史剧《戊戌变法》——众人(知识分子、保守官僚、农民)看变法法令的场景。通过不同阶层的人们反映,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维新变法运动的结局。 背景:1898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
地点:在戊戌六君子即将被杀的菜市口,记者进行临时采访。
被采访人:监斩官刚毅(顽固派)、谭嗣同、围观农民甲采访记录:
记者:请问大人(刚毅),光绪帝颁布的法令中,哪一点引起了你的反对?
刚毅: 。(回答一点即可)?
记者:请问谭壮士(谭嗣同),您为了变法而流血牺牲,您认为法令中的哪一点有利于救治人们僵化的思想?
谭嗣同: 。(回答一点即可)?
记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您为什么不逃走呢?
谭嗣同: 。?
记者:农民兄弟,你对这次变法有何见解?
农民甲:我没啥看法,不太关心这个问题。(农民一脸漠然)
记者总结:(提示:通过对比三个不同阶层人物的反映,对这次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也可以对“变法道路”进行深入思考,或者是体验维新人士的爱国热情。回答一点即可)赞成前一种说法的理由: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废除了新法,戊戌变法失败了;②维新变法倡导变法的理论仍然是借助儒学,说明他们的思想深处有深刻的封建烙印;③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④维新派反对社会革命,变法内容未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 在评价戊戌变法历史地位的问题上,有人认为:资产阶级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和戊戌变法的政策大都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戊戌变法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赞成后一种说法的理由:①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②维新派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这是爱国的、进步的;③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④维新派提出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倡导西学,要求废除科举制,改革教育制度,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戊戌变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实业救国高潮的出现???
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
“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
A.1888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8年
3.下列有关公车上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的背景是德国强占了胶州湾
B.公车上书未引起皇帝的重视
C.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D.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4.戊戌变法的目的是(??? )
A.维护清朝的统治
B.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
C.救亡图存
D.改变中国的现状
5.强学会的机关报是(??? )
A.《中外纪闻》
B.《万国公报》
C.《国闻报》
D.《大公报》
6.戊戌变法历时(??? )
A.100天
B.101天
C.102天
D.103天
7.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袁世凯
8.表示不做“亡国之君”的皇帝是(??? )
A.道光帝
B.嘉庆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9.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10.戊戌变法时清朝在位的皇帝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同治帝
11.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
A.公车上书
B.成立强学会
C.创办《万国公报》
D.成立保国会
12.维新派代表的是(??? )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13.下列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康有为、梁启超正在北京参加会试
B.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C.这次上书,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D.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
二、列举题 :
1.列举戊戌六君子。
2.列举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三、简答题:
简要叙述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请回答:
(1)文中“瓜分豆剖”、“揭竿斩木”各指什么?
(2)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何人之口?
(2)材料中的“贼”指谁?
(3)此人为什么会发出“无力回天”的感叹?
(4)上述材料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
一、1.B? 2.C? 3.C? 4.C? 5.A? 6.D? 7.C? 8.D? 9.A
10.C? 11.B 12.C 13.D
二、1.谭嗣同? 杨锐? 刘光第? 林旭? 杨深秀? 康广仁
2.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三、(1)相同点:①代表人物都是清朝官僚。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③都主张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④都要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不同点:①阶级属性不同:洋务派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维新派属于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②政治主张不同:洋务派反对任何政治改革;而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③依靠对象不同:洋务派依靠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④根本目的不同:洋务派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维新派是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⑤方式和道路不同:洋务派依靠封建政治权力和政府的职能开展洋务运动;维新派则发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四、1.(1)“瓜分豆剖”指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揭竿斩木”指国内人民的反抗日益强烈,阶级矛盾尖锐。
(2)请求变法,挽救危机;起到了作用;因为光绪帝深受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1898年进行了戊戌变法。
2.(1)谭嗣同。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3)因为维新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出现了戊戌政变,大肆搜捕维新派,变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无力反抗,所以无力回天。
(4)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来自( )
A.康有为的上书 B.曾国藩的奏折
C.林则徐的文稿 D.陈独秀的文章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右图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该出版机构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4.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建立
C.《万国公报》的创办 D.《定国是诏》的颁布
5.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6.“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
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国民革命运动
7.为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 )
A.《万国公报》 B.《民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8.下列有关戊戍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 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
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非选择题
9.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怎样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材料三 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中国……渴望付出双倍的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俄文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3)据材料三指出, “这一个世纪” 中反映中国“努力”的重大事件有哪些?“获取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促使中国革命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一、AABAB CAB
二、9.(1)鸦片战争
含义: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评价:列强侵华打开了中国大门;引起了中国人思想解放,中国人开始了抗争与探索。
(3)事件: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变化:促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