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2026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一)
语文·答案
(1~2题,6~7题,11~12题,15题,19~20题,每小题3分)
1.C
2.D
3.①主观性(可感性)。②普通词汇的交际功能/日常语言的实用功能/日常工具性。③形式层面的诗学特质/音
乐性。(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4.①“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体现了“诗家语”的“弹性”,既点明了季节特点,又暗合当时的社会时代环境
②“中流击水”体现了“诗家语”的“弹性”,既指“同学少年”在橘子洲游泳,又象征着“同学少年”在时代的大潮
中不畏艰险、勇担重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分析“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其他句子,
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要对日常语言进行逻辑重构,使普通词汇突破交际功能,升华为承载情感与体验的灵感语言。②把握当代诗
歌音乐性的本质,不能将诗歌的音乐性等同于外在押韵,要探索语言的自然节奏,重视内在情感节奏的流动。
③合理运用弹性技巧,通过词类活用、意象叠加、语法反常等手段赋予语言多义性与开放性,丰富诗歌内涵。
④锤炼语言,诗家语要经过“至苦而无迹”的锤炼,不能简单以日常语替代诗家语,避免过度口语化。(每点
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6.D
7.B
8.①增强悬念与神秘感。北扬第一次出现是在小说开头,开头对北扬没有介绍,引发读者对人物身份以及他与李
洁、袁芬关系的好奇,设置了悬念,增强了神秘感。②深化主题。北扬没有出场是因为他已经组织武装抗日去
了,一介书生尚且投笔从戎,作品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忠诚爱国、勇于担当的赞美。③联结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
展。北扬是李洁与牵牛房的人相识的桥梁,李洁经北扬介绍来到牵牛房:而他出城抗日的行为,也引出了袁芬
等人关于参加及帮助抗日队伍的相关情节。(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答“衬托李洁和袁芬的形象”
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王琴代表着有文化、有思想的进步知识青年,对抗战能够从内心感慨转变为毅然行动。她的青春模样不是盲
目的冲动,而是将个人才能与数国事业相结合,是一种理性而宝贵的奉献精神。②小铃子代表着年纪虽小但具
有爱国情怀的年轻一代,纯粹、炽热,充满未被世俗磨灭的赤子之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
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DE(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C
12.C
13.(1)(张循宪)很是忧虑,于是向他属下的官史问道:“这个地方有没有可以一起商议事情的杰出人才呀?”(关
键词“病”、定语后置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韦抗跪在皇帝面前,提笔一挥而就,皇帝非常赞赏他文思敏捷、文辞典雅。(关键词“御前”“援”的翻译各
1分,大意2分)
14.①问题:历史学家在记求历史时没有依据史实、不去考察核实会出现错误。(3分)②启示:我们在读书时,要
持理性批判的精神,不能盲目相信书上的观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待御史张循完在担任河东采访使职务期间,遇到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无法决断,(张循宪)很是忧虑,于
是向他属下的官吏问道:“这个地方有没有可以一起商议事情的杰出人才呀?”属吏告诉他,曾任平乡附的特绝密★启用前
2025一2026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魏巍:您在《新诗的创作与鉴赏》中讨论了“诗的定义”,当年影响很大,后来有学者对该
定义中“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的相关表述提出异议,认为诗往往是回避“直白”的,“诗
出侧面”是诗的基本美学特征。
吕进:这是一个误解,这里谈的“直写”不是“直白”,而是在谈诗的审美视点。从审美视
点来说,散文的视点是外视点,是偏于绘画的视点。外视点文学具有人物化、情节化的倾向,
作家把他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在作品里还原为外部世界。因此,小说、戏剧、散文所讲的故事
不是实有之人,却是应有之人;不是实有之事,却是应有之事。《红楼梦》的贾宝玉、林黛玉虽
然只是作家的虚构人物,却使读者相信他和她的真实存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满纸荒唐
言”中去体会“一把辛酸泪”。散文家往往采用不在场的叙事策略,回避直说,他对外部世界
的审美判断淹没在他所创造的审美世界中,淹没得越深越好。相反,诗是内视点文学,是偏于
音乐的视,点。诗总是尽量去掉客观性,尽量增加主观性;诗总是尽量去掉可述性,尽量增加可
感性。诗是艺术,艺术来自生活又必定高出原生态的生活。常人是写不出诗的。只要真正进
入写诗状态,那么,在写诗的那个时刻,常人一定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一在那个状态下,他洗
掉了自己作为常人的俗气与牵挂,从个人化路径升华到诗的世界。八
魏巍:您在《论“诗家语”》中提出了“诗家语是清洗过的语言”这一概念,“诗家语”作为
您诗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其内涵显然超越了传统对“诗歌语言”的认知。能否从理论层面阐释
“诗家语”的本质,及其在诗歌本体论中的意义?
吕进:“诗家语”并非与日常语言完全割裂,而是“日常语言的非日常化”。“诗家语”并非
某种特殊的语言材料,而是诗歌独有的言说方式。其本质在于对日常语言的“非一般化”改
造一它从散文语言中“借”来词汇,通过诗的逻辑重构,使普通词汇突破交际功能,升华为承
载情感与体验的灵感语言。例如减克家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
爷/在土里埋葬。”看似简单的动词“洗澡”“流汗”“埋葬”,经过时间维度的清洗,从具象的农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