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届高三模拟预测一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选择题共48分)
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2.如图是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的一幅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为()
A.与民休息、尊崇儒术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3.下表所示为唐诗中关于天津桥的描写。这些诗歌可以印证唐朝()
内容 出处
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骆宾王(约640一约684) 《咏美人在天津桥》
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 李白(701-762) 《古风·天津三月时》
虏马崩腾忽一狂,翠华无日到东方。天津西望肠真断,满眼秋波出苑墙。 李商隐(约813-约858) 《天津西望》
A.市民文化成为主流 B.社会风气崇尚刚毅
C.国势的强盛与衰落 D.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4.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5 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
1572 福建漳平 9932 6747 3185 2189 7743
1582 浙江开化 22456 12648 9808 3457 18999
1585 广东顺德 34580 16628 17952 5304 29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609 23669 24940 7657 40952
据表1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6.清末,有时人记载,北京“人力车避轿车,轿车避马车。车夫气炮,亦因车为大小,丝毫不紊,想由名分所在,理宜儘遵”。这反映出当时()
A.北京的交通运输实现了近代化 B.市民的时间观念不断增强
C.近代交通拓展了人们空间意识 D.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的特征
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时代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8.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
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9.下表所示为长征路上红军创作的诗歌《渔家傲·抢夺娄山关》。该诗歌()
A.体现了艺术表达和史料价值的统一性
B.折射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艰难创立
C.记录了军民协同作战 珍贵历史瞬间
D.歌颂了中央红军捍卫根据地的壮举
10.1952 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由此可知 ()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西安 沈阳
比值 59.5% 70% 65.5% 70% 59.9%
A.公私合营企业已占据较大份额 B.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
C.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 D.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
1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一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一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
12.1985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体现了()
A.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D.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
13.中古时期,一部取材于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史实的文学作品写道:“我的宝剑啊,你何其不幸!虽则我要死了,但仍旧不舍你!靠了你,我踏过多少山野,靠了你,我赢得了多少战争,靠了你,我征服了无数土地,由白发的查理统治到今朝。”这一表述旨在()
A.揭示战争真相 B.抒发乡土情怀 C.传播神话故事 D.歌颂骑士英雄
14.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曾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
A.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注重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
C.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D.描绘了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
15.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16.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国家干预的减少 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民权运动的高涨 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
第11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期罗马人使用阴历(按月球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计算的历法),每月29或30天,每两年插入一个闰月,闰年377天,其中最后12天举行祭祀。闰月的添加由罗马神官们自行决定。公元前45年1月1日,罗马独裁官儒略·凯撒按阳历(按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计算的历法)发布新历,史称“儒略历”,每年实际时间比公转周期长11分14秒。至1582年,误差已累积10天,教会发行的日历与各地实测的时间不一,严重影响宗教及商贸活动。愤怒的罗马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宣布改历,规定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跳过10天。并修改了置闰法则,使每年平均为365.2425日,与公转周期十分接近,可以保证到公元5000年前后误差不超过1天。格列历成为国际通用的历法,又被称为“公历”,沿用至今。
-摘编自爱德华·吉本《罗马古代历法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汉武帝时期众多天文学家编订的《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以适应农时。元代郭守敬根据多年的天文观测与演算制定的《授时历》,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并且被朝鲜、越南、缅甸等国使用。中国古代历法,担负着“记日望月、敬授民时”的重任,使中国人较早地掌握了昼夜、月相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确立了科学的时间计量方法,孕育了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共生、待万物诚信守时的伟大品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采用公历,以国际时区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为中国统一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张培瑜《中国历法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与罗马历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法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时间确立的政治意义。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之中......在发展进化过程中,一种新因素的介入,不仅会使原有物质的数量有所增加,而且会导致一场全面变革,导致一次新的组合,从而使原有实体发生变化......村庄后来发生的飞跃,就是这种情况。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材料二:下图为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古希腊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
材料三:中世纪,这样一个由70-170个城市组成的没有严格定义的组织自豪地宣称自己为“自由汉萨城市”。他们成功地击退过海盗,为自己的商船争取到了税收豁免权;他们坚决支持垄断同业公会和贸易,有力应对了潜在的竞争。诺夫哥罗德等城市都特别划出一片区域供汉萨同盟的商人使用,商人们在其中可受到保护,不被骚扰。同时,他们还享有司法公正的权利。
-摘编自【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伟大的城市:70座闪耀世界文明史的光辉之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起源的角度,分析“新因素”的内涵以及“全面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城市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汉萨同盟”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统治依赖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组织和制定规则。以权利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人事管理、法律、外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则是国家关注的重点。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根据上述材料,从中国古代史“横向”或“纵向”发展,就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具体内容,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主题明确,阐释简洁,逻辑清楚,格式规范。)
2026届江西省上犹中学南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B
4.A
5.C
6.B
7.D
8.A
9.A
10.A
11.C
12.D
13.D
14.B
15.C
二、非选择题
16.(1)特点:由政府主导;以军屯为主要形式;具有持续性;移民规模逐渐扩大。(任答两点即可,4 分)
原因:应对边疆少数民族侵扰的现实需求;敦煌地区自然条件艰苦,民间自发移民意愿低;巩固对西域等边疆地区战争胜利的成果;开发边疆地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任答三点即可,6 分)
(2)不同之处:移民主体更为多元,包含军人、官员及家属、普通民众等;移民方式更加多样,除政府组织外,还有和亲、文人出塞、僧人求法等形式;在驻军管理西域的同时,更注重推动军屯与民屯共同发展,促进西域长期建设。(任答两点即可,4 分)
17.(1)商人形象:品德高尚,遵循礼法规范;重视家族事务,积极参与宗祠修建与宗族祭祀;乐善好施,主动资助贫困家庭解决婚丧难题、参与社会公益;认同商人职业价值,摒弃对商业的传统偏见。(任答三点即可,6 分)
撰写者意图:弘扬儒家传统价值观,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塑造商人正面社会形象,提升商人阶层的社会地位;增强家族凝聚力,巩固宗族内部秩序。(任答两点即可,4 分)
(2)社会文化特点: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商业活动逐渐获得社会认同;儒家伦理价值观深度渗透商业文化,影响商人行为模式;家族观念与宗族建设得到强化,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纽带。(任答两点即可,4 分)
18.(1)特点:由国家主导调控;兼顾公私利益,提出 “公私两利” 原则;城乡金融兼顾发展,既关注城市工商业,也重视农村金融业务;机构建设与业务拓展同步推进,在农村布局大量机构、配备人员,同时开展存款、贷款、保险等多项业务。(4 分)
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基础薄弱,亟需稳定经济秩序;农村土地改革逐步推进,农村经济恢复,产生金融服务需求;国家致力于整顿金融市场,加强对资金市场的管控,巩固金融主权。(4 分)
(2)意义:有利于稳定全国金融秩序,控制物价波动,为经济恢复创造良好环境;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银行掌控大部分资金,为新生人民政权提供经济支撑,推动国民经济快速恢复;积累了金融管理经验,为后续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7 分)
19.示例:中国生育保障政策的千年演变:从临时救济到制度保障
中国生育保障政策历经数千年发展,实现了从临时性物质救济向系统化、法治化保障的深刻转型,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治理逻辑与民生关怀。
唐宋时期,生育保障以 “应急救济” 为核心。唐代多次下诏赐予胎养谷,为生育家庭提供基础物资支持;南宋进一步细化,推行胎养助产令,对贫困家庭发放黄金补助,免除孕妇丈夫杂色差役,还提供义仓米与县丞月食钱,后期更多次修订政策、提高补助标准。此类政策紧扣农业社会 “维持人口稳定以保障赋税与劳役” 的需求,虽覆盖范围有限,但已体现政府对生育问题的初步关注。
明清时期延续物质帮扶模式,且更注重 “因地制宜”。明代对多胎家庭直接赏赐钱、米;清代不仅提供米、布等常规补助,还针对蒙古地区游牧经济特点,将物资折换为牲畜,适配当地生活需求。不过,这一时期的政策仍属临时性举措,未形成稳定的制度框架,保障力度与覆盖范围受限于王朝财政与治理能力。
民国时期,生育保障迎来 “近代转型”。1929-1936 年,政策首次聚焦职业女性权益,明确规定女工产假与工资待遇,要求工厂设置托婴处所、哺乳室及托儿所。这一变化与近代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 随着女性进入工厂成为劳动力,保障其生育权益成为维护生产秩序、提升劳动力质量的必然需求,也为现代生育保障制度奠定了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生育保障步入 “系统化发展” 阶段。建国初期,通过建立妇幼保健体系、改造旧产婆、推行新法接生、免费为儿童接种疫苗,从公共卫生层面降低孕产妇与儿童死亡率;计划经济时期,依托单位制为企业职工与机关人员提供生育补助,保障范围与稳定性显著提升;改革开放后,各地探索社会化生育保险,1994 年劳动部颁布办法,以法规形式明确企业缴费责任与女职工待遇,标志制度走向法治化;21 世纪以来,生育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且与人口政策联动调整,形成涵盖医疗、津贴、托育的普惠型保障体系,真正实现 “从保障个体生育到关注人口长期发展” 的跨越。
纵观千年历程,中国生育保障政策的演变,既是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 从古代 “被动应急” 到现代 “主动规划”,也是民生关怀持续深化的见证 —— 从单纯物质支持到兼顾健康、权益与发展。这一进程始终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最终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生育保障制度,为人口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