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联考卷(二)
历史试卷
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中国”一词在西周时期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及其周围地区。到战国后期,“中国”的范围向南扩展已到达长江中下游,往北已接近阴山、燕山,西面延仲到陇山、四川盆地的西缘。这种变化反映了
A.华夏认同助推了统一趋势 B.经济发展加剧了兼并战争
C.百家争鸣传播了儒家思想 D.各国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
2.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会稽(今浙江绍兴)立石刻,强调秦朝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禁止有子的寡妇改嫁;严惩妻子擅自逃离丈夫的行为;有妇之夫生活淫乱者,杀之无罪。据此可知,秦始皇此举意在
A.强化社会伦理 B.宣扬三纲五常
C.突显皇权至尊 D.维护女性权利
3.北魏孝文帝注重通过“乡饮酒礼”的仪式让长者贤者来教化乡里。太和十一年(487年)孝文帝下诏曰:“孟冬十月,民闲岁隙,宜于此时导以德义。可下诸州,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反映了北魏时期
A.儒学成为鲜卑贵族的共识 B.三长制强化地方基层治理
C.重农和尊儒思想得到推崇 D.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交融
4.为了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制度相适应,唐朝的法律包含了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条文。如《唐律疏议)中“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条文。这反映了唐朝
A.儒家思想渗透法律体系的完成 B.“华夷之辨”观念的彻底消亡
C.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了有效治理 D.多元一体政治制度的实效性
5.北宋时期,纸币交子仅限四川流通。至南宋孝宗时期,开始由户部发行纸币会子。此后,南宋朝廷设广行堆垛本钱(即纸币发行的准备基金),并用金银回收发行过多的会子,限制增印。南宋政府此举
A.推动了华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保持了纸币币值的稳定与流通
C.有助于促进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D.加速了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6.图1是一位晚清乡村知识分子在某年的日记。由日记内容可知,当时
正月二十二日〔3月12日) (听用)上谕:光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内阁奉上谕,京师自(去年)五月以来,草匪倡乱。开峰友邦,现经美助、李鸿章与各国使臣在京议和〔略〕饮此。 六月初七日〔7月22日] 朝延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 十一月十七日〔12月27日] 《申报》:皇太后、立上自西安启窭回京,每到一处,除一切供给外,一日索宫门费二千四百金地方官借此大差,物索民间扇骨,饱其宦食。河南各官,莫不发财,百姓国苦,怨声我道。
图1
A.农民起义激化基层社会矛盾 B.作者认可反清革命主张
C.清政府陷人土崩瓦解的境地 D.民族危机加重百姓负担
7.1923年,北京大学进行了一项民意测验,其中一题为“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为什么?”测验结果显示,有59%的人认为俄国是中国之友,只有13%的人认为美国是中国之友。理由如图2所示。这反映了当时
图2
A.新三民主义已成为国人共识 B.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深入人心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全球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8.1938年8月,中共云南省特委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云南地方队部”(简称“民先”),统一组织领导云南青年的抗日救亡活动。民先云南地方队部组织队员深入农村办农民夜校,向农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通过开办培训班培养干部,吸收了一批积极分子入党。据此可知,这些举措
A.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完善 B.促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C.将民族斗争与自身发展相结合 D.积极推动根据地抗战局势发展
9.表1数据表明,当时中国
表1 1950-1952年财政支出情况
年份 时政支出总计 /亿元 经济建设费 /亿元 基本建设拨款 /亿元 国防费用 /亿元
1950 68.10 17.36 12.50 28.01
1951 122.50 35.11 27.03 52.64
1952 176.00 73.23 46.68 57.84
合计 366.60 125.70 86.21 138.49
A.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B.巩固国家安全十分迫切
C.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D.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10.1979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欢迎大家都来讨论农业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并专门开辟“怎样加快农业发展?”专栏,欢迎读者发表意见、进行探讨并视情况予以选登。此举意在
A.力求集思广益,发展乡镇企业
B.集中群众意见,推进国企改革
C.促进思想解放,交流改革经验
D.引发群众共鸣,带动乡村振兴
11.某学者在论文中集中论述了埃及的“动用庞大数量劳工建造金字塔”“国王是神的继承者”“埃及是治水社会”“国王的敕令就是法律”“国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等内容。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表达当时的古埃及
A.已形成了专制主义统一王国
B.继承了西亚地区君主专制制度
C.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基础
D.已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
12.14世纪的欧洲音乐的发展与其“日益取得慷慨的赞助这一事实分不开的”。“音乐的中心是富庶的市镇······新艺术的音乐家们所谐写的情歌、民谣和别的歌曲表现了丰富的世俗艺术”。由此可知,当时的欧洲音乐的发展
A.彰显了理性主义的力量 B.昭示了城市文化的勃兴
C.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D.得益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13.“随着在贸易航线、货币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变革,一个新兴的商业阶级或者资产阶级产生了。每个阶级,不论是封建主阶级或者资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反对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相继爆发。”材料意涵与以下(共产党宣言》节选匹配的是
A.“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B.“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C.“我们要消灭私有制,你们就惊慌起来”
D.“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4.图3所示为1832年英国议会一次听证会上的证言。据材料所述,可以佐证当时的英国
图3
A.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B.手工工场工人生存境遇恶化
C.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 D.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的缺失
15.图4为苏联没页家库克雷尼克宽绘制的作品,图中人物麦克同瑟为战后盟国驻日本占领军最高长官。由此可知,战后初期英国对日政策的战略意图是
A.扶植日本以建立东亚战略优势 B.支持战后日本重建和经济发展
C.维护日益分化的资本主义阵营 D.推行民主改革消除法西斯残余
16.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两任总统里根和乔治·布什推行减少对产业部门管制、合理化改造公司体系、引领启动的计算机革命以及上下调整利率持续对经济加以干顶等政策。美国政府这一系列政策旨在
A.缓解通胀与经济停滞的影响 B.对抗苏联的政治军事威胁
C.维持美元固定汇率制的稳定 D.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由国家组织科举考试,将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唐代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至明代,科举形成包括生员、举人、进士等多层级的功名体系,与初投官职范围对应,显著提升了选官公平度。科举考试内容以信学为主,成为整合社会价值、维系传统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制与古代国家治理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社会变革,传统“恩踢官职制”和“政党分脏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腐败丛生。1853年,《诺斯科特-层维康报告》提出定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1870年,祖密院法令确立文官常任制,规定多数重要职位通过考试择化录用。英国文官分为政务官与事务官,事务官不受政党更迭影响,专注执行政策,保障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这一制度被视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典范,其“政治中立”“功绩晋升”等原则对现代国家治理具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铭(英国文官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选拔机制上的不同之处。(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借口入優台清,中国海碰出现了重大危机,史称“牡丹杜市件”。1874年底,清欢府与日本龄约后,日本撒兵。以下为部分相关原始文旅的基理:
材料一 军机大臣宙寄:
长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景理各国事务大臣前江西迅抚沈(菜植)······
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奉:
上谕······(闻)日本购买轮船载军装粮饷,法国及日本兵船均已抵厦(门)。日本兵共八营俱在台湾东海旁起岸······(牡丹社)久隶中国版图,与台湾唇齿相依,各国观觎已久,日本距尤近难保不意围侵占。······亟应迅筹办法使放族无隙可来,沈葆桢着拔为饮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景理各国事务大臣,以重事权。所有福建镇道等官均归节制,江苏、广东沿海各口轮船准其调遣,将得与日本及各国按均辩论。
-摘编自《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二十四卷)
材料二 军机大臣密寄:
饮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景理各国事务大臣前江西巡抚沈(菜桢)······
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一率:
上谕······照会各国领事,其不侯照报即举兵入境······各情形亦分次照会,令其公平曲直。并购买铁甲船水雷及各项军火器械,均照所以行。
-摘编自《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二十四卷)
材料三 请移驻巡抚折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奏为台地善后······臣等再四思维······移福建巡抚胜台······开煤、炼铁有第资民力者,有宜参用洋机者;就近察勘,可以择地而兴利,其便十有二。夫以台地向称饶沃,久为他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况年来洋务日密,偏重在于东南,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夙夜深思,为台民计、为闽省计、为沿海筹防计,有不得不出于此者。敢不据实上闻,以为刍芫之献!
谨将全台善后情形及请移驻巡抚缘由,恭折由轮船到沪付驿六百里驰奏。伏乞立上圣鉴,训示遵行。谨奏。
-摘编自沈葆桢《请移驻巡抚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人侵台湾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当时清政府作出的应对措施。(8分)
(2)学者普遍认为,“牡丹社事件”改变了清朝统治阶层对台湾的战略态度,试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希册托朸密的“世界地图“所描给的是极其快小而不情确的部分欧亚地区。8世纪,随着以已格达为中心的庞大的欧亚大陆商围形成,“世界地图”开始在伊斯兰世界复苏。蒙古帝国时代,指南什伪到了地中海,使海上航行法得到了普及,基于地球球体学说的托粉密的“世界地图”也随之复活。
直到15世纪90年代到16世纪20年代对“海上航线”进行开拓之后,世界史的舞台才飞跃性地扩大,17世纪后,发行印刷的地围与海图,创作基于基卡托给围法济世界“连接”起来的是荷兰,“海上航战”将是测产出的康价白银边往欧别和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由于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导致美洲人口服成,关洲大陆出现了发人奴隶、欧测移民以及混血,19世纪之后涌入关利整合众国的区人奴隶和徏民,构成了人种与民族混合的现代社会绰形;18世纪加勒比海的砂德生产诞生了资本主义;大西洋兴盛的三角贸易促使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为了实现全球化的自由贸易而向全世界提供基于系统测量的展价标准化海围的英国,以及为了从广国的太平洋向亚洲进发,通过CPS、气象卫星以及天气预报使世界地图走向共享的美国,都在不同的时代都曾引领世界地图的发展潮流。
-据[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从8世纪到19世纪世界地图绘制与使用的主要变化,并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地图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以们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能为人类作参考,以增加智瑟,在于签戒的作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旦历史上安危治息之几,烛照数计,自可产生免蹈前人覆撒的智慧。秦以苛法而亡,汉兴以后,济以宽大。唐以落镇而衰,宋兴以后,集权中央,强干弱枝。失败的教训,只能从历史上获得,同时历史能使人类真正了解现在,而为其将来提出战略性的指导。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新问题丛生。世人纷纷回到历史上去,有人想寻找到解决当代问题的资料,有人存着梦想,期以找回失去的自信与人性,有人奢望得到理想,有人仅图克得慰播。大凡想对于当代的困形找答案,对于将来的发展找方向,非乞灵于历史不可。昧于历史,将陷于浑浑量番的状态。
-摘编自杜维运(史学方法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自拟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重复表述材料中相关史实不得分)
2026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
4.D
5.B
6.D
7.D
8.C
9.B
10.C
11.A
12.B
13.B
14.C
15.A
16.A
二、非选择题
17.(1)作用: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公平;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国家文化认同。(任答三点即可,共 6 分)
(2)不同之处:
考试内容:科举制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文化素养;英国文官考试涵盖专业知识与行政能力,适应工业社会需求。
政治属性:科举制服务于君主专制,官员须效忠皇权;英国文官实行 “政治中立”,事务官独立于政党更迭。
制度内涵:科举制是单一选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包含考试、考核、晋升等完整体系,与现代官僚制度结合更紧密。(任答两点即可,共 8 分)
18.(1)历史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列强侵华,中国边疆危机四伏;中体西用思想兴起,清政府警惕外来侵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兴起;洋务运动开展,中国开启国防近代化进程。(任答两点即可,共 4 分)
措施:任命钦差大臣,统一事权;整合东南沿海军事力量,强化台湾海域防御;采购先进武器装备;照会各国,寻求国际干预。(任答两点即可,共 4 分)
(2)论证:“牡丹社事件” 后,清朝统治阶层对台湾的战略态度发生明显转变,开始加强对台湾的治理和建设,以巩固海防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首先,沈葆桢提出移福建巡抚驻台,这一举措改变了以往对台湾较为松散的管辖模式,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和防务统筹,使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更为紧密(考生若回答在台湾建省、强化对台湾管辖等也可)。其次,针对台湾的发展,沈葆桢提出开煤、炼铁等举措,主张参用洋机发展实业,推动台湾经济开发,这不仅能增强台湾自身的经济实力,也为其更好地承担海防职责奠定物质基础(考生若回答兴办洋务,促进台湾经济开发也可)。再次,统治阶层深刻认识到台湾 “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 的重要战略地位,不再将其视为偏远之地,而是将其纳入全国海防体系的关键环节,重视程度显著提升(考生若回答重视台湾地理位置,关注台湾海防也可)。综上,“牡丹社事件” 确实改变了清政府对台湾的战略态度,推动了对台湾治理的深化。(共 6 分)
19.(1)变化:世界地图涵盖范围从欧亚局部区域逐步扩展到全球;绘制技术不断进步,精准度日益提高;功能从单纯的地理认知工具,逐渐发展为服务于航海贸易、殖民扩张的重要辅助手段。(任答两点即可,共 2 分)
因素:交通与贸易的发展,如欧亚大陆商圈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对世界地理探索的需求;技术的传播与创新,像指南针等航海技术的应用、绘图法的推广以及印刷术的进步,为地图绘制提供了技术支撑;早期殖民扩张的推进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发展,促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地理,推动地图不断完善。(任答两点即可,共 4 分)
(2)意义:①促进了人类对地理空间的科学认知,打破了地域局限,让人类对世界范围的了解不断扩大;②推动了远洋航行和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直接开启了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③为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持,美洲白银的流通、大西洋三角贸易以及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等,都与地图绘制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④加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为近代民族融合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⑤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制图学、航海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进步;⑥为近现代全球化进程与当代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任答三点即可,共 6 分)
20.示例一:
论题:冷战史的经验与教训 —— 从对抗到合作
冷战初期,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分歧加剧,对抗态势不断升级。美国推行 “杜鲁门主义”,公开宣称要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随后实施 “马歇尔计划”,试图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苏联则针锋相对,建立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双方后续分别成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甚至在朝鲜半岛爆发局部热战,将世界推向紧张局势的边缘。这种全面对抗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巨大威胁,深刻教训让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武力威慑和阵营对立,无法从根本上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两国从前期的对抗中汲取教训,开始尝试缓和双边关系。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长期隔绝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同年,美苏签署《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对两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进行限制,标志着双方在军备控制领域迈出了合作的步伐。这些举措表明,大国之间即便存在分歧,也可以通过对话谈判、制度化协商的方式管控矛盾,避免冲突升级。
冷战的历史充分证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后世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正是因为经历了对抗带来的危机,人类才更深刻地认识到合作的价值。正如材料中所强调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冷战从对抗到有限合作的转变,为当代国际关系处理提供了宝贵借鉴,即通过平等对话、互利合作解决分歧,才是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的正确路径。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经验与教训 —— 从科举到八股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参与国家治理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与客观性。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考试科目丰富,注重对考生学识和能力的考察,为唐朝盛世的出现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一制度的成功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成果,也对周边国家的官员选拔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僵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的推行,使其弊端日益凸显。八股文有着严格的格式要求,内容局限于 “四书五经”,考生只需死记硬背儒家经典,模仿固定的文章体例,无需关注实际政务和社会问题。这种选拔方式,导致选拔出的官员大多缺乏创新思维和实际治理能力,只会空谈义理,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行政效率低下,清朝近代以来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时的应对失当,都与八股取士所导致的人才培养单一化、僵化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教训深刻表明,任何制度若固守成规、缺乏革新,终将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0 世纪初,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清政府不得不废除已运行千年的科举制度,这一举措虽未能挽救清朝的统治,但却标志着传统官员选拔制度的终结。科举制度从初期的积极作用到后期的消极影响,充分体现了历史经验与教训的重要性。它提醒后世,制度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兼顾公平性与实用性,不断创新完善,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一启示在当今的人才选拔与培养领域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