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17:35:29

文档简介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理论交流互鉴的事实足以证明,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优势文明,平等包容的文明观是正确认识文明多样性的关键;文明之间也不是孤立地在发展,对话互鉴的文明观是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历史规律的前提。这是我们倡导的文明观,也是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底座。中国学术界长期受到西方中心论文明观的压制,即使由部分西方学者所倡导的多元文明观也仍旧处在西方中心论的覆盖之下,并非真正的“多元”。因此,凸显中西文化的多向交流与联系,彰显平等包容、对话互鉴的文明理念,中国学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权,应当用具体的事实说话,用切实的理据发声,彰显中国视角,从而重建文明观。
文明观的重建,需要重写文明史及各学科史,这就需要对中国各学科体系的话语体系进行发掘和重建。从中国文艺理论学科的角度看,首先就需要对古代文艺理论范畴、体系、资料进行搜集和梳理。不断深化体系研究,绝非朝夕之功,需要诸多学人的共同努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科研项目的推动和锻炼,我们还应继续重视中国古代文化元典的阅读。只有深入地、系统性地阅读以至背诵这些堪为文化之根本的经典,我们才能真正触摸、明晰传统思维的模式和语境,厘清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脉,进而逐渐澄清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话语体系。同样要明确,构建话语体系并不仅是知识性的材料分析与排列,元典阅读也不仅能提高学术素养及储备,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这些过程中,重拾、保存、继承及发扬中华民族独有的信念和精神。在这些内在信念和精神的激励下,我们还要秉持平等包容、对话互鉴的文明观。从( )的视角,搭建中西文艺理论交流的关联网络,就中西文艺理论的思想特征进行跨文明的比较对话,并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回归、厘清、建设我们自身的传统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我们也要在构造自身话语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中西双向阐释。在就相似的诗学问题进行平行阐释的同时,兼顾以西释中、以中释西,最终达到范畴交错、杂语共生的对话状态。我们还要书写文艺理论互鉴史。在揭示文明之间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历史事实及客观规律的同时,关注思想文化借鉴的来龙去脉。
伴随着上述种种措施的推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将在国际格局中消减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误解及偏见,重塑西方存在缺陷的多元文明观念,并从多元文明的角度语文 第1页(共8页)
真正展现中国文艺理论的深刻意义,推动中西文艺理论的双向借鉴,彰显异质文明互鉴互融、协调统和的合异之美。
(摘编自曹顺庆《中西视域下的文艺理论交流互鉴》)
材料二:
自近现代与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中心论影响,中国传统话语体系失语、破碎及对象化,丧失了言说的机制和环境。其结果,在当代文艺实践中出现“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以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审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中国文艺在世界上走不远、传不开、唱不响”等论调。彻底纠正这种偏见,离不开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
实现这一任务,要加强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体认,重续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的根脉,生发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可以说,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话语权,就有了与其他文明交流对话的平等地位。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优秀遗产是中华文明在文艺知识理论层面的反映,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理论范式、知识体系、问题领域、研究方法和话语系统,是我们构建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的基础。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要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的魂脉。从目前情况看,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研究阐释还有很大空间,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接地气、不解决问题的现象。而目前最重要、最根本、最紧迫的工作,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把工作要求转化为学术追求。当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构建,要扎根于文艺多样的创作实践,在现实的土壤中进行创新实践。只有当我们真正契合、切近文艺多样的创作实践时,撇开完全抽象的“理想语言”时,我们才算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应该强化问题意识和实践路径,从文艺的创新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在成功回答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中,构建具有强大阐释力、说服力、引领力的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构建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绝不意味着忽视和排斥国外的文艺理论资源和成果,而应将其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维。我们应对可能出现的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大保持足够的警觉,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主动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努力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评论话语。
(摘编自徐粤春《构建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理论交流互鉴的事实说明,平等包容、对话互鉴的文明观是构建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基础和承载。
B.目前,受多元文明影响,中国文艺理论的深刻意义并未真正展现,中西文艺理论的交流互鉴尚未真正到来。
C.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把工作要求转化为学术追求,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一种体现。
D.构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既要体现自主性,也要借鉴国外的文艺理论资源和成果,而不是文化的自负与自大。语文 第2页(共8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部分西方学者倡导多元文明观,是我们摆脱西方中心论影响的契机和助推力。
B.充分发挥主动权,将促使我们重塑文明观,消减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误解和偏见。
C.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话语体系对象化、丧失言说机制与西方中心论影响有关。
D.以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审美,中国文艺评论自然会被去思想化、去中国化。
3.根据材料二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文艺评论话语的生命力,最终要 ① 。它既要从《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中提炼叙事范式,又要观照当下影视、网络文学等新兴文艺形态,在古今贯通中建立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特色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文艺作品的价值评判与意义阐释,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不仅能 ② ,更能激发全社会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认同,让文艺成为 ③ 、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
4.根据上下文,材料一第二段括号处是从哪个角度引出后文的?请写出来并阐述理由。(4分)
5.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批判了盲目排外导致文明停滞的错误,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种错误观点的认识。(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金谷银山(节选)
关仁山
电视专题片《白羊峪之路》,由欧阳老师制作完成了。欧阳老师写的解说词,也是欧阳老师解说的。送电视台前,范少山把自家电视摆在院子里,招呼乡亲们来看,乡亲们边看边流泪,都说拍得好。
《白羊峪之路》在金安电视台播了,火了。应观众的强烈要求,播放了三遍。观众给电视台打电话,网上留言,都说金安还有一个白羊峪,白羊峪还有一群为心中梦想奋斗的人。他们感谢电视台,终于播出了这么正能量的作品。压了好多场肛肠肛瘘广告,医院都找上门来了,钱台长正为这事儿烦恼呢,哪顾得上能量正不正的事儿?没想到,县里开大会,县委毕书记点名表扬了电视台,说《白羊峪之路》拍得好!播得好!反响好!①毕书记连用了三个“好”。毕书记说:“电视台的作风转变非常好!过去,肛肠肛瘘的广告多,专门在观众吃饭的时候播,让人家怎么吃饭?这些天,那些广告不见了!换成了《白羊峪之路》,换成了观众访谈。路子走对了。电视台就是要弘扬我们金安人民的奋斗精神!”毕书记一表扬,人们都向钱台长投来了敬佩的眼光,②这 钱台长心里头受用,心想,我进常委,当宣传部长有门儿了。马上跟进,设了“走进白羊峪”栏目,全方位宣传。
再说费大贵,他在布谷镇家里看的《白羊峪之路》。看了两遍,电视上没他的影儿,解说词没他的字儿。这咋回事儿啊?费大贵气得把茶杯摔了!说:“俺是书记,咋没镜头呢!”这一说,鹦鹉记住了,立马说:“费书记,没镜头;费书记,没镜头······”费书记给余来锁打电话,训了一通:“余来锁,俺费大贵还是不是白羊峪的书记?白羊峪还是不是在俺的领导下?你们拍的那个片子,为啥对俺只字不提?你们眼里还有俺这个书记吗?”
余来锁说:“费书记,片子里反映的金谷子、开隧道、运电池板这些个事儿,哪一样你也没参加呀?没留下资料,再说了,欧阳老师你都没见过。这事儿不是宣传哪个人,是宣传白羊峪,想引起区领导的注意,把咱们的道路修通。你应该理解呀!”费大贵没话了,气得在院子里绕了一圈儿。回到屋,鹦鹉说话了:“费书记,没镜头;费书记,没镜头······”
费大贵的高血压犯了,赶紧吞了两片药。
鹦鹉还在念叨:“费书记,没镜头;费书记,没镜头······”
范少山和余来锁靠着银杏树,想心事。两棵银杏树,一人一棵。事情也不顺,修路的事儿,没影了。下雨了,淅淅沥沥。范少山看着雨,不由得朗诵起来:“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暮色正向郭县车站和车站旁边同铁路垂直相对的小街合拢乘。在两分钟里头,列车把一些下车的旅客,倒在被雨淋着的小站上,就只管自己顶着雨毫不迟疑地向西冲去了。”③这是啥?《创业史》第一部第五章梁生宝买稻种的开头。而今,他已经背得滚瓜烂熟,融化在血液里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但是,也许是过分的兴奋,也许是异乡的情调,这个远离家乡的庄稼人,睡不着觉······”范少山一字不落地背完了整个章节,他也不知道,这个时候,为啥要背诵这篇文字,也许是因为下雨了,也许是想起了这几年的困难,他的心里头住着的那个梁生宝一直没有离开。余来锁是文化人,也是读过《创业史》的,也稀罕“梁生宝买稻种”这段,他接道:“票房的玻璃门窗外头,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朗诵到最后,范少山流下了眼泪,滚烫滚烫的。【范少山朗诵《创业史》段落而落泪,让我看到了他在困境中坚守奋斗精神、以梁生宝自勉的内心世界;这一落泪场景,很感人,是啊,奋斗不易啊,坚守更难能可贵啊!】
沉寂了几天,白羊峪忽地热闹了。县委毕书记来了,带着四大班子登上了白羊峪。毕书记一来,各局局长也来了,布谷镇葛书记来了,费大贵能不来吗?他得陪着,介绍情况。领导们先参观,后现场办公。在金谷子地、不打药的苹果园走了一遭,又看了村食堂,向田新仓①询问了情况。田新仓激动,跟毕书记说起来没个完,费大贵只得打断了他。接下来,就到了隧道,现场办公了。毕书记说:“看到了吧,这条隧道,是白羊峪人在寒冷的冬天,一锤一钎凿出来的。这是他们艰苦奋斗的象征。我们党和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不能看着他们一代一代人凿下去而坐视不管。④我们都是从“鬼难登'爬上来的人,上了山,谁不是腿打战,一身汗啊?这条路,白羊峪祖祖辈辈在走,一直走到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党和政府是有责任和担当的,还能让他们再走那条路吗?”现场敲定了,工程由县交通局承办,财政局拨付支农资金,托底。抓紧组织施工。你说这宣传,多大力量?要多大;,就有多大。这个在半个月前,还是白羊峪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
费大贵这回陪着县领导视察,看电视有了镜头,乐了:“白羊峪的费书记,有镜头了。”可鹦鹉改不了口了:“费书记,没镜头;费书记,没镜头·····.”
(有删改)
【注】①田新仓:村食堂的厨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视专题片《白羊峪之路》接地气,传播正能量,深受白羊峪群众欢迎;该片的反复播放,最终达到了宣传目的。语文 第4页(共8页)
B.费大贵不但不反思自己脱离群众、不务实做事的问题,反而还摆出书记的架子,在电话中把余来锁训斥了一通。
C.下雨的环境恰好与范少山郁闷的心情吻合;他流下滚烫的眼泪,是现实中的雨和《创业史》中的雨交织在一起使然。
D.毕书记深入乡村体察民情,现场办公,宣扬党的宗旨,当场制定具体措施,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产党干部的品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毕书记的三个好评,侧面表现了《白羊峪之路》质量好,群众工作热情高。
B.句子②通过心理描写,直接展示了钱台长喜欢上级领导表扬自己的激动心情。
C.句子③运用设问的手法,突出了“梁生宝买稻种”在《创业史》中所处的地位。
D.句子④从“鬼难登”“腿打战,一身汗”的语言描写看,毕书记是注重调查的干部。
8.小说多次写鹦鹉说“费书记,没镜头;费书记,没镜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课堂上,老师朗读了范少山和余来锁动情朗诵《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稻种”的内容,并对这一情节相关内容做了点评,方括号中的文字是老师的评点。请你参照这种方式,就“费大贵对镜头的反应”这个情节,找出一处有所触动的语句,并给出简单的点评。(6分)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王①问太公②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节选自《太公六韬》)
材料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三: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征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③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语文 第5页(共8页)
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然天元④、齐主若为优劣?”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懦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节选自《贞观政要·辩兴亡》)
【注】①文王:即周文王姬昌。②太公:即姜太公姜尚。③齐主:北齐后主高纬。④天元:北周宣帝宇文赟,自称天元皇帝。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君赋敛A不已B百姓C既弊D其君E亦亡F齐主G即H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指改变、变化,与《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的“迁”含义相同。
B.趋,指追求,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趋”含义不同。
C.察,指观察、了解,与成语“明察秋毫”“察言观色”中的“察”含义相同。
D.亡灭,为偏义复词,与《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回答周文王如何治理好天下的问题时,姜太公说,如果当权者宽容大度,能做到“信”“仁”“恩”“权”,且行事果断不疑,这样可以治理好天下。
B.晋平公询问师旷怎样做人君,师旷认为,作为人君应该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博爱而任人唯贤,还要经常检查考核官吏政绩,这是为人君的重要原则。
C.在探讨周朝和秦朝国运长短的原因时,唐太宗指出,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的方式和守护天下的方式都不相同,这是国运长短的关键原因。
D.唐太宗拿宇文赟和高纬进行比较,提出谁更低劣的问题,魏征认为,虽然这二人都是亡国之君,但高纬生性懦弱,导致国无纲纪,高纬更为低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
(2)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别说明了什么观点,请概括这两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认识。(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①
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语文 第6页(共8页)
【注】①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为杭州通判。此诗作于赴杭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实写诗人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言外有一种贤人去国的忧愤抑郁之情。
B.第二句点明时令,“枫叶芦花”为秋季典型景物,“秋兴长”一语耐人寻味。
C.颈联叙写舟行所见:寿州的白石塔已经在望,但到达那里还需绕过黄茅冈。
D.尾联想象友人久久伫立,目送自己乘坐小舟渐行渐远,消失在云烟之中。
16.本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有诗评家分析说,《涉江采芙蓉》“从对面曲揣彼意”,丈夫此时此刻“ ”,但“ ”,一时回不来啊!这种写法使诗歌情味更加悠长。
(2)养花时,浇水太勤,施肥太过,花非但养不好,还可能养不活。对这种养花的做法,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即“ ”。
(3)与图片内容相契合的古文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谐音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即有意使用语音相同、相近而语义不同的词构成双重语义,表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丝”与“思”谐音,形成一个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①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②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多年的历史,③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谐音双关的例子,④尤其是格律诗,⑤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⑥因此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对仗。此外,谐音双关在谜语、歇后语中也不乏用例。
在当代社会,谐音双关也很常见。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到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兔年的年画“大展宏“兔'(图)”;电视广告里,则有“默默无“蚊'(闻)的奉献”(蚊香广告)等有趣的说法; 。
不过,有些谐音双关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要杜绝使用,如给餐厅取名“饭醉团伙”。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易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地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使人( )。所以,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言格调高雅和信息传递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语文 第7页(共8页)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谐音双关在网络空间更是普遍,有些“谐音梗”还成为大众流行语
B.谐音双关在网络空间更是普遍,有些大众流行语就是从网络“谐音梗”来的
C.网络空间的谐音双关更是普遍,有些“谐音梗”还成为大众流行语
D.网络空间的谐音双关更是普遍,有些大众流行语就是从网络“谐音梗”来的
20.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名其妙 B.无所适从 C.大惑不解 D.一头雾水
21.剪纸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常用具体的形象表达纳福迎祥的寓意。请从下面剪纸画中任选一幅,说明其寓意,并从图画构成和谐音两方面进行简单解释。(4分)
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材料二:
2025年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以“家教伴成长润心护未来”为主题,由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主办,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腾讯客服未成年人保护营地承办,聚焦家长关切,于5月11日至16日期间推出形式精彩多样、内容丰富专业的线上活动,帮助家长担好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高科学育儿能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第8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