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课题:《刘胡兰》
内容分析: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内涵,建立对革命先烈崇高气节与忠诚品质的深切认同与敬仰,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语言运用:准确认读并理解“收买、威胁、牺牲、挺起胸膛”等关键词语;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读好人物对话,感受语言的坚定力量;能借助关键词讲述故事。 思维能力:能通过对比(敌人手段与刘胡兰反应)、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对“刘胡兰为什么不怕死”进行合理推断,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刘胡兰在生死考验面前所展现出的人格美、精神美与崇高美,并能通过朗读、写心里话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 教学难点:体会刘胡兰内心的坚定与无畏,初步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精神内涵。
课时目标 认识生字;初步理解“收买、威胁”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故事时间轴”了解刘胡兰被捕、牺牲的故事脉络。 通过年龄对比和背景介绍,初步感受刘胡兰的勇敢,激发敬佩之情。
大单元情境联动:各位红色故事宣讲员们,这是我们“故事研习营”最沉重的一站。今天,我们将化身“英雄事迹探访团”,去认识一位年仅15岁的女英雄——刘胡兰,探寻她小小身躯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第一课时:走进云周西村,初识少年英雄 核心任务:创设探访情境,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故事背景,初步感受刘胡兰的坚定与勇敢。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 探访启程:认识我们的同龄人
课堂活动:“英雄的年龄” 教师导入情境:出示刘胡兰画像,背景音乐庄严肃穆小宣讲员们,照片里的这位大姐姐就是刘胡兰。她本应和我们一样,在校园里学习,在阳光下奔跑。可是,她却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勇牺牲了。她牺牲时,只有15岁,她比我们大几岁呢?毛主席给刘胡兰写挽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2.了解故事人物。教师播放视频,了解刘胡兰的生平事迹。 学生以“同龄人”身份引发强烈共情与探究欲,为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通过视频了解英雄短暂又伟大的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年龄对比,瞬间拉近学生与英雄的心理距离,用“我们的同龄人”这一概念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探究欲望。
第二节:探访准备:破译英雄密码
1.教师播放范读引领:学生聆听范读,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教师请4名学生诵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刘胡兰为什么会被敌人杀害? 3.隐蔽侦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情报密码”(自己不懂的词语) 密码破译:通过图片理解“收买、威胁、牺牲”“叛徒”等词的沉重含义。 聆听范读,了解故事的时间、地点、事件。 圈画生字、图片认词
第三节:探访报告:梳理事件脉络
教师布置任务:请探访员们自读课文,帮我们理清事件发生的顺序。 课堂活动: 合作梳理: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排序句子卡片: ( 1 )刘胡兰被捕了。 ( 2 )敌人想收买和威胁她,她都不屈服。 ( 3 )敌人把她杀害了。 ( 4 )毛主席为她题词。 汇报交流:请小组代表汇报排序结果,形成故事时间轴。 梳理课文内容: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因为她坚决不肯说出村里谁是共产党员,被敌人在云周西村的庙门口广场上杀害。 小组合作、排序句子卡片、汇报展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协作学习,将文本信息转化为直观的“时间轴”,主动建构故事框架,培养逻辑思维与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排序的动手活动,帮助学生清晰把握故事脉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节:生字指导
生字游戏:读准字音。“刘、兰、烈”的声母都是l,可归类记忆。 “似”是翘舌音,“岁”是平舌音。“荣”是后鼻音。 识记字形。 读生字,并且组词。想一想要用什么 方法来识记这些词语。 ①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刘、似、烈、岁”等字。 ②“由、于、”的字形较为陌生,可以创编顺口溜帮助记忆。” 3.出示生字卡,请同学们观察生字结构。 观察生字的书写特点,交流。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书写“反、村、由、于、员。” 学生描一写二,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并想象这是在自己扁担上写名字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对于书写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笔画、笔顺的指导。 观察与倾听: 观察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的范字,认真听教师讲解字形结构、关键笔画、笔顺及书写要点 实践练习: 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