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明朝至清朝前期第11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明朝至清朝前期第11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16:07:12

文档简介

第11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
《中外历史纲要》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
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考情归纳 知识点 考 题
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与疆域奠定 2023·辽宁卷·T5  2023·湖南卷·T5  2023·重庆卷·T6
必备知识 助学教材——主干梳理 自主排查 温故知新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 明朝对外交往和内陆边疆
1.对外交往
(1)郑和下西洋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概况 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________沿岸
影响 积极 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2)沿海形势
“倭患”与抗倭 表现 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
将领 ________和俞大猷等
结果 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欧洲殖民者 的侵略 背景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表现 16世纪中期,________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2.内陆边疆
北方 防御 重新修筑了长城,防御鞑靼、瓦剌南下
和平 1571年,________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西藏 册封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机构 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东北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知识点二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清朝疆域的奠定
1.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1)明朝
①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________。
②边疆管理
北方 修筑长城,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________”。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东北、西北和西南 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卫所和土司官员由________世袭任职,统领部属
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________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2)清朝
①管理机构:设立_____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②民族管理
联姻 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________的控制
军事斗争 平定漠西蒙古________叛乱,________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册封 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____________、驻藏办事大臣等
“改土归流”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________进行管理
2.清朝疆域的奠定
(1)版图的开拓和巩固
东南(台湾) 1662年,________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黑龙江流域) 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西北(新疆) 平定漠西蒙古________(噶尔丹)的叛乱;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南(西藏)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2)边疆统治的特点
专职机构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灵活政策 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3)版图与区划
①清朝中期的疆域
②地方制度: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________、________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全民皆兵、管控分离,涉及明帝国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学习情境——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思考:《明史》记载,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可见明朝朝贡贸易坚持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试答:
                                    
                                    
视野拓展—— 突出综合性
图解历史——明朝的内外政策
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
1.盟旗制度:盟旗制度是清朝为了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
2.理藩院:清代设立的管理边疆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的职责是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蒙古、维吾尔、藏族事务。理藩院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1.学习情境——清朝前中期的边疆治理
清朝前中期,根据边疆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了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试答:
                                    
                                    
2.生活情境——清代民族政策
清康熙、乾隆年间,陆续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了12座大型寺庙……融合了汉、藏、蒙古、维吾尔等族的建筑风格……清乾隆皇帝称赞那些寺庙时,写下了“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诗句。
思考: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试答:
                                    
                                    
3.社会情境——改土归流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思考:为什么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试答:
                                    
                                    
视野拓展—— 突出综合性
1.图示解史——明朝的内陆边疆
2.知识延伸——清朝疆域的奠定
关键能力 拓展教材——主题探究 分层突破 精准特训提升综合性
探究主题 拓疆守域——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对外关系
明清政府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逐渐形成对边疆各民族的直接管理,取代了以往对边疆地区的羁縻政策。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促进了多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1 史料实证——明朝的海禁”与开禁
材料一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二 隆庆年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
试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开禁的影响。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中国古代的海关管理机构
关津 (1)关津是西周到唐宋时期在水陆交通要道上设立的检查机构,除了承担军事防卫任务外,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有了征税、缉私等职权; (2)关津管理制度经过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时期就已完备
市舶 (1)唐至明代,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政府开始在东南沿海港口设立市舶管理机构——市舶使(司); (2)关津与市舶并存,但关津主要负责内陆进出境检查,市舶则管理海上贸易
榷关 (1)明清时期,政府在运河、长江水道设关征税,称为榷关; (2)榷关在清朝前期分属户部和工部管辖,因为以货币为计税单位,所以属户部的榷关又被称为“钞关”
2 分析说明——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
材料一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经过康乾盛世,清代前期的有效管辖范围除18行省(兼有台湾)外,还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六盟、喀尔喀蒙古各部、唐努乌梁海、新疆和西藏,是一个幅员广阔、疆界明确的统一多民族帝国。这些地区无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均各具特色,这就决定了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清朝突出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使“因俗而治”方针在清代,特别是在清代前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焦利《经略边疆:清代治边之法的得失》
【材料导读】 (1)材料一反映明朝初年,继承了汉唐“守在四夷”、元朝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在北方,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卫所的形式派军队驻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实行土卫双轨制。
(2)材料二反映清代根据各地不同的特点采取“因俗而治”的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知识迁移】 清代是一个幅员广阔、疆界明确的统一多民族帝国,各地不同的特点决定了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清代“因俗而治”的治理措施,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边疆的稳定,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
【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明朝边疆管理的举措及其意义。
试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代“因俗而治”方针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治理中的具体体现。
试答:
                                    
                                    
【史论拓展】 明清时期加强对地方和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
(1)强化地方权力分割:加强对地方权力的分割,使其各有其主,相互制约,是明清地方治理的指导思想。明初改行中书省为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了行中书省的权力,三者相互牵制,互不统属。
(2)完善地方长官管理:进一步完善地方长官的任期年限和各种回避制度。明朝规定地方官任满三年必须离开。在回避制度上,形成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回避和科举回避等多种回避制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
(3)边疆管理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制度创新。如明代的土司制度,清朝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台湾设府等。
(4)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大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力度。清朝平定三藩叛乱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3 探究论证——典型的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
材料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郑和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按照明代营造尺折算,宝船的长度就有136米,宽约56米,排水量超过8000吨。郑和船队不止规模庞大,随行人员数目也非常巨大,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各有专职,分工细致而明确。船队人员的所有开支无一例外全由大明王朝官方独家承担,而郑和船队在海上的航行动辄数月,仅物资消耗一项的数目就可想而知。直接牵涉的家庭成员在几十万以上,供应物资的东南沿海民众在几百万人以上。郑和下西洋是大明帝国整合全部东方民族千年航海贸易历史创造的最后奇迹,是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帝国试图以政治力量干预和塑造海洋贸易体系的一次尝试。这是古代中国大航海时代一个绚丽的高潮,之后便戛然而止,开始了近500年的闭关自守。
——摘编自陈杰《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
【材料导读】 材料主要从三个方面论及郑和下西洋:目的、水平(规模)、效果(国力)。
【知识迁移】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同时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探究】
根据材料,围绕“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提炼出一个合适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答:
                                    
                                    
【史论深化】 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发展趋势 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官方对外交往相对开放,最典型地体现在郑和下西洋上。明朝初期对私人出海贸易管理极为严厉;明中后期,沿海形势稳定后,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新旧交替 明朝统治时期,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和平外交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与西方殖民者的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政治优先 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体现了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
优势明显 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核心素养 活用教材——命题研析 教考衔接 高效培优强化创新性
深研高考 —— 真题示例演练
【示例】 (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命题立意] 以明代永乐年间赐予朝鲜和日本书籍的相关史实构建学习情境。通过对明成祖赐予朝鲜、日本书籍等外交现象的辨析,培养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怀。
[逻辑思维] 
[答案]     
【演练1】 命题点:明代史料记载中的民族关系
(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5)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期间的生活情形,若研究这一问题,从史料来源看,首先应信重的是(  )
A 《明英宗实录》 明朝官方编纂的全面记载英宗朝政治活动的史书
B 《北征事迹》 英宗在瓦剌的近侍应朝廷纂修英宗实录之需撰成
C 《明史》 清朝官方据《明实录》《起居注》等文献编纂而成
D 《明史纪事本末》 清朝学者编纂的记载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史书
【演练2】 命题点:明代的卫所军队
(2024·福建高考,5)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源于(  )
A.倭寇问题严重 B.户籍制度缺乏弹性
C.卫所管理混乱 D.沿海经济发展不均
【演练3】 命题点:清朝初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023·辽宁卷,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教考衔接 —— 教材情境迁移
教材情境1 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创设情境
《纲要·上》P78: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选必1》P65:明朝……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1.明朝西藏政教势力代表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西藏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西藏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西藏的通道。据此分析,“贡回市茶”有利于(  )
A.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B.实现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C.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
D.全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团结
教材情境2 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
《纲要·上》P78: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由中央政府选派流官取代土官,直接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这一举措(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解决了边疆治理隐患
D.阻隔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
教材情境3 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纲要·上》P73史料阅读:明朝后期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将荷兰称为“红毛夷”,并且记载当时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
3.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这说明当时(  )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
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
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
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
教材情境4 活用教材课后问题创设情境
《纲要·上》P80问题探究: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但都以失败告终。阅读上述材料,了解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
4.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于英美战争,英国兵船竟在中国海面任意拘捕美国商船,引起中英之间的纠纷,英国乘机提出许多要求,如反对清朝地方官行用文书称外国“蛮夷”等。清朝地方官答复:“‘蛮夷’二字,系外国统称。并无轻侮之意……岂可推敲字句?”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获得兵船自由航行权
B.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C.清朝中央权力呈下移倾向
D.传统的夷夏观念依然存在
提示:完成课时作业11
第11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
必备知识 助学教材
知识点一 明朝对外交往和内陆边疆
1.(1)红海 (2)戚继光 葡萄牙
2.鞑靼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提示:厚往薄来。
知识点二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清朝疆域的奠定
1.(1)四夷馆 九边 各族酋长 羁縻 (2)理藩院 漠南蒙古 准噶尔部 土尔扈特部 西宁办事大臣 流官
2.(1)郑成功 准噶尔部 (3)巡抚 总督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1.提示:国家更重视边疆治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国家对边疆控制加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政策有传承和创新。
2.提示:清朝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这一做法有助于避免矛盾,维持和平。
3.提示: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性;为了强化清政府对西南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关键能力 拓展教材
探究主题 拓疆守域——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对外关系
1.[提示] (1)原因:倭寇基本被平定;海禁影响沿海百姓生计。
(2)影响:开禁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改善沿海百姓的生计,促成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2.[提示] (1)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诸子镇守北方;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土卫双轨制。意义:巩固了边疆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表现:东北,设黑龙江、吉林和盛京三个将军辖区;西北(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西南(西藏地区),先是册封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随后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提示] 示例
论题: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维系封建专制统治。
认识:《明史·郑和传》里记述明成祖朱棣令郑和率船队出海,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还有就是要向海外炫耀武力,展示中国的富强。以武力相威慑,使海外诸国臣服于中华。郑和下西洋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基本达到明成祖的目标。郑和所到之处,外邦无不慑于中国强大的实力,接受赏赐,并派使臣来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及非洲东海岸诸国的联系。其既宣扬了国威,又满足了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总之,郑和下西洋虽耗费一定国力,却树立了中国在海外的权威,维系了明朝的统治。
核心素养 活用教材
深研高考 —— 真题示例演练
【示例】 答案:D
【演练1】 解析:根据题干“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期间的生活情形,若研究这一问题,从史料来源看,首先应信重的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英宗实录》是明朝官方编纂的全面记载英宗朝政治活动的史书,权威性较强,且比较客观全面,史料价值最高,A项正确;《北征事迹》是英宗在瓦剌的近侍应朝廷纂修英宗实录之需撰成,可能受到明朝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B项;《明史》是清朝官方据《明实录》《起居注》等文献编纂而成,可能受到清朝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明史纪事本末》是清朝学者编纂的记载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史书,是清朝的作品,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不是“首先应信重”的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A
【演练2】 解析:图表中沿海地区卫所兵额严重不足,表明传统军事制度卫所制度渐趋瓦解。卫所军士都属于军户,继承元朝户籍制度强调职业世袭、兵农合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保障军户利益的军屯制度的崩坏,军士在沉重赋役负担压力下,大量逃亡,故选B项;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确实存在,但题干中的信息是关于整个沿海地区的军户情况,而不仅仅是受倭寇侵扰严重的地区。此外,倭寇问题虽然可能导致部分军户的损失,但不足以解释整个沿海地区军户人数普遍低于定额的现象,排除A项;题干中的信息是在描述一个实际存在的人数差异,而不是管理上的问题。此外,管理混乱通常会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或混乱,而不是一个持续且稳定的比例失衡,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浙江是材料中各省发展水平最高的,但比例最高的却是山东,排除D项。
答案:B
【演练3】 解析: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不得……混行填写”可知,乾隆皇帝强调民族平等,这一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一统,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促进民族平等,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A项错误;乾隆皇帝强调民族平等,调整民族关系,最终是为了维护国家一统,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用词问题,而不是文书体例的规范问题,D项错误。
答案:B
教考衔接 —— 教材情境迁移
1.解析: “贡回市茶”有较高的利润,内地物资通过贡道大量输往西藏也推动了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故选C项;“贡回市茶”进行的是传统的茶叶贸易,对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没有直接影响,排除A项;“贡回市茶”不能实现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中央对西藏的政策,不能体现对全国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清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由中央政府选派流官取代土官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
答案:B
3.解析:根据材料“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可知,中国模仿荷兰制造了火炮,虽未得其精奥,但认为已足以筑起防御的长城了,表明当时人们忧患意识较淡薄,故选D项。
答案:D
4.解析:根据材料“蛮夷……岂可推敲字句”可知,清朝地方官认为“蛮夷”是对外国的统称,并无轻侮之意,清朝也没有改变称谓,这反映出当时传统的夷夏观念依然存在,故选D项;根据材料“英国……纠纷”可知,英国兵船并未取得兵船自由航行权,而列强通过《天津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内河航运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清朝地方官对“蛮夷”的理解,并没有论述其他方面国人对外面世界的认知,不能说明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得不出清朝中央权力呈下移倾向的结论,排除C项。
答案:D(共102张PPT)
第11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
知识点一 明朝对外交往和内陆边疆
1.对外交往
(1)郑和下西洋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概况 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________沿岸
影响 积极 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红海
(2)沿海形势
“倭患”与抗倭 表现 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
将领 ________和俞大猷等
结果 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戚继光
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背景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表现 16世纪中期,________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葡萄牙
2.内陆边疆
北方 防御 重新修筑了长城,防御鞑靼、瓦剌南下
和平 1571年,________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西藏 册封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机构 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东北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鞑靼
知识点二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清朝疆域的奠定
1.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1)明朝
①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________。
四夷馆
②边疆管理
北方 修筑长城,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________”。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东北、西北和西南 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卫所和土司官员由________世袭任职,统领部属
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________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九边
各族酋长
羁縻
(2)清朝
①管理机构:设立_____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②民族管理
联姻 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________的控制
军事斗争 平定漠西蒙古________叛乱,__________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册封 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____________、驻藏办事大臣等
“改土归流”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________进行管理
理藩院
漠南蒙古
准噶尔部
土尔扈特部
西宁办事大臣
流官
2.清朝疆域的奠定
(1)版图的开拓和巩固
东南(台湾) 1662年,________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黑龙江流域) 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西北(新疆) 平定漠西蒙古__________(噶尔丹)的叛乱;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南(西藏)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郑成功
准噶尔部
(2)边疆统治的特点
专职机构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灵活政策 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3)版图与区划
①清朝中期的疆域
②地方制度: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________、________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巡抚
总督
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全民皆兵、管控分离,涉及明帝国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学习情境——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思考:《明史》记载,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可见明朝朝贡贸易坚持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提示:厚往薄来。
视野拓展—— 突出综合性
图解历史——明朝的内外政策
概念阐释—— 突出基础性
1.盟旗制度:盟旗制度是清朝为了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
2.理藩院:清代设立的管理边疆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的职责是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蒙古、维吾尔、藏族事务。理藩院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
教考衔接—— 突出创新性
1.学习情境——清朝前中期的边疆治理
清朝前中期,根据边疆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了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提示:国家更重视边疆治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国家对边疆控制加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政策有传承和创新。
2.生活情境——清代民族政策
清康熙、乾隆年间,陆续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了12座大型寺庙……融合了汉、藏、蒙古、维吾尔等族的建筑风格……清乾隆皇帝称赞那些寺庙时,写下了“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诗句。
思考: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提示:清朝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这一做法有助于避免矛盾,维持和平。
3.社会情境——改土归流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思考:为什么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提示: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性;为了强化清政府对西南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视野拓展—— 突出综合性
1.图示解史——明朝的内陆边疆
2.知识延伸——清朝疆域的奠定
探究主题 拓疆守域——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对外关系
明清政府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逐渐形成对边疆各民族的直接管理,取代了以往对边疆地区的羁縻政策。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促进了多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01史料实证——明朝的海禁与开禁
 材料一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二 隆庆年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
提示:原因:倭寇基本被平定;海禁影响沿海百姓生计。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开禁的影响。
提示:影响:开禁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改善沿海百姓的生计,促成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中国古代的海关管理机构
关津 (1)关津是西周到唐宋时期在水陆交通要道上设立的检查机构,除了承担军事防卫任务外,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有了征税、缉私等职权;
(2)关津管理制度经过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时期就已完备
市舶 (1)唐至明代,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政府开始在东南沿海港口设立市舶管理机构——市舶使(司);
(2)关津与市舶并存,但关津主要负责内陆进出境检查,市舶则管理海上贸易
榷关 (1)明清时期,政府在运河、长江水道设关征税,称为榷关;
(2)榷关在清朝前期分属户部和工部管辖,因为以货币为计税单位,所以属户部的榷关又被称为“钞关”
02分析说明——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
 材料一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经过康乾盛世,清代前期的有效管辖范围除18行省(兼有台湾)外,还包括有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六盟、喀尔喀蒙古各部、唐努乌梁海、新疆和西藏,是一个幅员广阔、疆界明确的统一多民族帝国。这些地区无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均各具特色,这就决定了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清朝突出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使“因俗而治”方针在清代,特别是在清代前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焦利《经略边疆:清代治边之法的得失》
【材料导读】 (1)材料一反映明朝初年,继承了汉唐“守在四夷”、元朝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在北方,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卫所的形式派驻军队驻守;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实行土卫双轨制。
(2)材料二反映清代根据各地不同的特点采取“因俗而治”的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知识迁移】 清代是一个幅员广阔、疆界明确的统一多民族帝国,各地不同的特点决定了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清代“因俗而治”的治理措施,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边疆的稳定,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
【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明朝边疆管理的举措及其意义。
提示: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诸子镇守北方;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土卫双轨制。意义:巩固了边疆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代“因俗而治”方针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治理中的具体体现。
提示:表现:东北,设黑龙江、吉林和盛京三个将军辖区;西北(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西南(西藏地区),先是册封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随后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史论拓展】 明清时期加强对地方和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
(1)强化地方权力分割:加强对地方权力的分割,使其各有其主,相互制约,是明清地方治理的指导思想。明初改行中书省为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了行中书省的权力,三者相互牵制,互不统属。
(2)完善地方长官管理:进一步完善地方长官的任期年限和各种回避制度。明朝规定地方官任满三年必须离开。在回避制度上,形成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回避和科举回避等多种回避制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
(3)边疆管理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制度创新。如明代的土司制度、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清朝在台湾设府等。
(4)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大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力度。清朝平定三藩叛乱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03探究论证——典型的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
 材料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郑和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按照明代营造尺折算,宝船的长度就有136米,宽约56米,排水量超过8000吨。
郑和船队不止规模庞大,随行人员数目也非常巨大,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各有专职,分工细致而明确。船队人员的所有开支无一例外全由大明王朝官方独家承担,而郑和船队在海上的航行动辄数月,仅物资消耗一项的数目就可想而知。直接牵涉的家庭成员在几十万以上,供应物资的东南沿海民众在几百万人以上。郑和下西洋是大明帝国整合全部东方民族千年航海贸易历史创造的最后奇迹,是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帝国试图以政治力量干预和塑造海洋贸易体系的一次尝试。这是古代中国大航海时代一个绚丽的高潮,之后便戛然而止,开始了近500年的闭关自守。
——摘编自陈杰《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
【材料导读】 材料主要从三个方面论及郑和下西洋:目的、水平(规模)、效果(国力)。
【知识迁移】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同时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探究】
根据材料,围绕“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提炼出一个合适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提示: 示例
论题: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维系封建专制统治。
认识:《明史·郑和传》里记述明成祖朱棣令郑和率船队出海,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还有就是要向海外炫耀武力,展示中国的富强。以武力相威慑,使海外诸国臣服于中华。郑和下西洋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基本达到明成祖的目标。郑和所到之处,外邦无不慑于中国强大的实力,接受赏赐,并派使臣来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及非洲东海岸诸国的联系。其既宣扬了国威,又满足了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总之,郑和下西洋虽耗费一定国力,却树立了中国在海外的权威,维系了明朝的统治。
【史论深化】 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发展趋势 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官方对外交往相对开放,最典型地体现在郑和下西洋上。明朝初期对私人出海贸易管理极为严厉;明中后期,沿海形势稳定后,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新旧交替 明朝统治时期,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和平外交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与西方殖民者的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政治优先 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
优势明显 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示例】 (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答案:D
[命题立意] 以明代永乐年间赐予朝鲜和日本书籍的相关史实构建学习情境。通过对明成祖赐予朝鲜、日本书籍等外交现象的辨析,培养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怀。
[逻辑思维] 
【演练1】 命题点:明代史料记载中的民族关系
(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5)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期间的生活情形,若研究这一问题,从史料来源看,首先应信重的是(  )
A 《明英宗实录》 明朝官方编纂的全面记载英宗朝政治活动的史书
B 《北征事迹》 英宗在瓦剌的近侍应朝廷纂修英宗实录之需撰成
C 《明史》 清朝官方据《明实录》《起居注》等文献编纂而成
D 《明史纪事本末》 清朝学者编纂的记载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史书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期间的生活情形,若研究这一问题,从史料来源看,首先应信重的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英宗实录》是明朝官方编纂的全面记载英宗朝政治活动的史书,权威性较强,且比较客观全面,史料价值最高,A项正确;《北征事迹》是英宗在瓦剌的近侍应朝廷纂修英宗实录之需撰成,可能受到明朝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B项;《明史》是清朝官方据《明实录》《起居注》等文献编纂而成,可能受到清朝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明史纪事本末》是清朝学者编纂的记载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史书,是清朝的作品,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不是“首先应信重”的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演练2】 命题点:明代的卫所军队
(2024·福建高考,5)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源于(  )
A.倭寇问题严重
B.户籍制度缺乏弹性
C.卫所管理混乱
D.沿海经济发展不均
答案:B
解析:图表中沿海地区卫所兵额严重不足,表明传统军事制度卫所制度渐趋瓦解。卫所军士都属于军户,继承元朝户籍制度强调职业世袭、兵农合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保障军户利益的军屯制度的崩坏,军士在沉重赋役负担压力下,大量逃亡,故选B项;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确实存在,但题干中的信息是关于整个沿海地区的军户情况,而不仅仅是受倭寇侵扰严重的地区。此外,倭寇问题虽然可能导致部分军户的损失,但不足以解释整个沿海地区军户人数普遍低于定额的现象,排除A项;
题干中的信息是在描述一个实际存在的人数差异,而不是管理上的问题。此外,管理混乱通常会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或混乱,而不是一个持续且稳定的比例失衡,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浙江是材料中各省发展水平最高的,但比例最高的却是山东,排除D项。
【演练3】 命题点:清朝初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023·辽宁卷,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不得……混行填写”可知,乾隆皇帝强调民族平等,这一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一统,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促进民族平等,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A项错误;乾隆皇帝强调民族平等,调整民族关系,最终是为了维护国家一统,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用词问题,而不是文书体例的规范问题,D项错误。
教考衔接—— 教材情境迁移
教材情境1 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创设情境
《纲要·上》P78: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选必1》P65:明朝……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1.明朝西藏政教势力代表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西藏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西藏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西藏的通道。据此分析,“贡回市茶”有利于(  )
A.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B.实现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C.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
D.全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团结
答案:C
解析: “贡回市茶”有较高的利润,内地物资通过贡道大量输往西藏也推动了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故选C项;“贡回市茶”进行的是传统的茶叶贸易,对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没有直接影响,排除A项;“贡回市茶”不能实现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中央对西藏的政策,不能体现对全国的影响,排除D项。
教材情境2 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
《纲要·上》P78: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由中央政府选派流官取代土著首领,直接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这一举措(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解决了边疆治理隐患
D.阻隔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
答案:B
解析:清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由中央政府选派流官取代土官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
教材情境3 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纲要·上》P73史料阅读:明朝后期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将荷兰称为“红毛夷”,并且记载当时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
3.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这说明当时(  )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
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
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
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可知,中国模仿荷兰制造了火炮,虽未得其精奥,但认为已足以筑起防御的长城了,表明当时人们忧患意识较淡薄,故选D项。
教材情境4 活用教材课后问题创设情境
《纲要·上》P80问题探究: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但都以失败告终。阅读上述材料,了解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
4.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于英美战争,英国兵船竟在中国海面任意拘捕美国商船,引起中英之间的纠纷,英国乘机提出许多要求,如反对清朝地方官行用文书称外国“蛮夷”等。清朝地方官答复:“‘蛮夷’二字,系外国统称。并无轻侮之意……岂可推敲字句?”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获得兵船自由航行权
B.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C.清朝中央权力呈下移倾向
D.传统的夷夏观念依然存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蛮夷……岂可推敲字句”可知,清朝地方官认为“蛮夷”是对外国的统称,并无轻侮之意,清朝也没有改变称谓,这反映出当时传统的夷夏观念依然存在,故选D项;根据材料“英国……纠纷”可知,英国兵船并未取得兵船自由航行权,而列强通过《天津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内河航运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清朝地方官对“蛮夷”的理解,并没有论述其他方面国人对外面世界的认知,不能说明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得不出清朝中央权力呈下移倾向的结论,排除C项。
1.(2025·云南模拟)明初,在西南地区沿袭土司制度,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朝廷只是“稍与约束”,后来规定“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指皇宫)受职”。新规定意在(  )
A.消灭割据 B.制约藩镇
C.笼络土官 D.彰显集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的土司由最初的稍加约束到必须“赴阙受职”,这种变化就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于西南地区土司的管辖,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选D项;明代土司仍然是世袭,土司在当地仍然有较大势力,并不能消灭割据,排除A项;藩镇割据发生在唐末五代时期,明代西南地区的土司不属于藩镇,排除B项;新规定是为了加强对土司的管辖,限制土官的权力,排除C项。
2.(2025·江苏盐城调研)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是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制度,实行军事化的管理体制,由陕西行都司统辖。在其东部,则大力扶持藏传佛教,稳定当地藏族部众,积极利用这一地区忠于明朝的“土达”,让其拥兵管束。明朝此举旨在(  )
A.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
B.促进农耕游牧文明交融
C.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
D.控制西藏地区宗教事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是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制度,实行军事化的管理体制,由陕西行都司统辖……稳定当地藏族部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在西北边疆地区采取了卫所制度,通过扶持当地人等措施来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明朝在我国西北地区推行的管理措施,没有明确具体的对外交往情况,故“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文明交融,但材料仅涉及明朝在西北边疆的管理措施,没有明确当地文明交融的具体内容,故“促进农耕游牧文明交融”是措施实施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通过稳定藏族部众管理边疆的措施,没有明确具体的宗教事务情况,排除D项。
3.(2025·东北三省四市高三模拟)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馈赠而返”。这反映了 (  )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
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
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
答案:A
解析:题干提到了和议、封贡、互市、赐以经像、讲解经义、馈赠等,由此可以看出蒙汉之间的交流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方式,所以说交流方式多元,故选A项;佛教只是题干中提到的多种交流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提到其纽带作用,排除B项;城市中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是在宋代,且与蒙汉之间的交流无关,排除C项;明朝时,瓦剌经常威胁边境安全,所以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2025·山东师大附中月考)对下表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政府重视对异族的管理 B.荷兰在亚洲扩张被遏制
C.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D.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答案:D
解析:材料对于澎湖地区的管理和收复反映了国家在维护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即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增强,故选D项;澎湖很早就纳入中国管辖范围,不是异族,排除A;“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是荷兰在中国的扩张被遏制,但无法说明荷兰在亚洲的扩张被遏制,排除B;材料未涉及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
5.(2025·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明初在边地设置总兵镇守制度,由武将负责军务。永乐八年(1410年),皇帝令“内官带象牙圆牌,临阵看视”,有立功将士,则“即与牙牌收执,径赴大营奏知,给与勘合,以凭升赏”;此后,渐成制度,“内官在边者……非总兵所能治”。这一措施旨在(  )
A.解决北方的军事威胁 B.打击世族权贵势力
C.平息文官集团的不满 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设置总兵镇守边地,后加设内官“临阵看视”,且内官由最初的行使监察职能过渡为行使行政职能,因此,内官代表的是皇帝对边疆事务的直接管理,故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故选D项;内官去往边地的目的是监察总兵,而不是解决北方的军事威胁,另外,北方主要指的是漠北,材料中的“边地”的范围更广,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打击的是总兵的权力,而不是世族权贵势力,排除B项;设内官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另外,内官是宦官,故此措施不是为了平息文官集团的不满,排除C项。
6.(2025·湖南益阳高三模拟)据下表可知 (  )
亚非地区来中国朝贡的国家数量变化
A.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影响深远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整个非洲地区的交往
C.明朝国际影响力一度得以扩大
D.明朝通过航海扩大了手工产品的国际市场
时间/年 1415 1419 1421 1423
国家数量/个 8 17 16 16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1405—1433年)亚非地区来中国朝贡的国家数量由8个增加到17个左右,说明郑和下西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多国的交流,宣扬了国威,故选C项;“影响深远”不符合史实,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1433年后未能持续,排除A项;“整个非洲地区”不符合史实,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未到达南非、西非、北非,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国际市场的开拓,排除D项。
7.(2025·云南大理、丽江、怒江模拟)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 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拓展海洋的政治愿望
C.冲击传统对外贸易政策
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可知,明朝政府仍然固守传统的宗藩体制,对周边国家宣扬国威,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而不是“拓展海洋”,并且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多缺乏“海洋意识”,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的仍是朝贡贸易的范畴,没有冲击传统对外贸易政策,排除C项;明清时期世界的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积极殖民扩张,明政府固守传统的宗藩体制观念,这与时代发展潮流是背道而驰的,排除D项。
8.(2025·湖北宜荆荆高三模拟)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为解决京城内鳏寡孤独的生计问题,多尔衮指令礼部将这些丧失生计的人及街上的乞丐“一一察出,给与钱粮恩养”,并废除明朝苛政,给予汉人谋生出路。顺治二年(1645年),又下令宣称“满汉官民,俱为一家”,继承皇太极所制定的满汉诉讼“毋致异同”的政策。这些措施(  )
A.确保了民族交往日益密切
B.确保了社会救济体系的完善
C.有助于化解国内阶级矛盾
D.有利于推进满汉交融的进程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对汉族民众推行安抚政策,目的在于稳固自身的统治,客观上促进了满族与汉族的交融,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密切的民族交往得以确保,故A项错误;由材料看不出社会救济体系的完善,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与阶级矛盾无关,故C项错误。
9.(2025·安徽名校联考)清代,滇南的开化、普洱等地因两湖、川、黔移民的深入得到普遍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滇越之间的贸易往来。雍正八年,为了方便滇越贸易,在开化府派驻同知治理,“凡遇商贩出关,一律给予司颁印结,并印烙腰牌,回日将牌照呈缴,照例收税”。由此可知(  )
A.中央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B.边疆开发促进了云南的贸易发展
C.清朝实现了对云南的直接管辖
D.政府管理推动了朝贡贸易的壮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滇南的开化、普洱等地因两湖、川、黔移民的深入得到普遍发展……为了方便滇越贸易,在开化府派驻同知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移民的深入及政府的政策,滇南地区得到普遍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滇越之间的贸易往来,故选B项;清朝实行改土归流,但改土归流是针对地方流官威胁中央统治的政治措施而非经济措施,排除A项;清朝通过改土归流、派遣官员军队等方式加强了对于云南地区的管理,且材料“照例收税”是加强对云南管辖的表现而非结果,排除C项;据材料“商贩出关”“照例收税”可知,这是民间贸易而非中国同周边附属国之间的朝贡贸易,排除D项。
10.(2025·重庆高三联考)清代前期,官府对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采取限制和利用相结合的不同的管理体制。内属蒙古的札萨克盟拥有兵权,而外藩蒙古的札萨克盟则没有兵权。这可以说明,清朝前期对蒙政策(  )
A.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B.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C.以权力的掣肘为根本
D.保证了民族的和睦共处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内属蒙古的札萨克盟拥有兵权,而外藩蒙古的札萨克盟则没有兵权”可知,清朝前期对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采取了分化和制约的策略,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故选B项;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在社会习俗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国家的治理策略却并不一致,排除A项;清政府采取分化和制约的策略主要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根本出发点,排除C项;清政府对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的政策短期内有利于维护蒙古地区统治秩序的稳定,从长期来看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排除D项。
11.(2025·安徽皖优联盟高三模拟)自努尔哈赤开始,清朝历代皇帝制定了对蒙古的《蒙古律例》、对回部的《回疆则例》、对西藏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对南方的“苗疆”推行了《永除贵州古州等处苗赋令》《苗汉杂居章程》等。这体现了清廷(  )
A.超越前代的视野和气魄
B.民族治理过程中以法治为中心
C.内廷机构的外延化特点
D.民族治理的因地制宜和法制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清朝历代皇帝制定了对蒙古的《蒙古律例》、对回部的《回疆则例》”可知,清廷针对不同民族地区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律,体现了民族治理的法制化和因地制宜,故选D项;材料仅是清代的史实,没有涉及前代,没有比较不能说明超越前代,排除A项;据所学,中国古代社会以“人治”为主,排除B项;据所学,内廷机构的外延化主要体现在汉代的中朝制度,而材料主旨是边疆民族治理,与内廷无关,排除C项。
12.(2025·吉林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缔结《尼布楚条约》后,清朝和沙俄基本上是按照两国之间的条约或者章程以对等的方式进行的。除了重大的杀人、劫掠案件之外,两国互相移送对方罪犯给对方边境官员进行惩处。在涉及司法问题上,显示了尊重对方法律的对等精神。材料表明该学者认为《尼布楚条约》(  )
A.完善了清朝的刑事法律体制
B.终结了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
C.带有一定的近代国际法精神
D.解决了中俄的东段边界纠纷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尼布楚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俄两国的对等原则,蕴含了一定程度的近代国际法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与清朝的刑法体制无关,排除A项;“终结了”过于绝对,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3.(2025·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下表为现代学者经考证后编制的表格。
明末清初私人海外贸易利润总额和利润率
航线 年均商船数 平均利润率 年均贸易总额/两 利润额/两
日本 40.7 250% 217万 155万
东南亚、西亚 91 150% 1430万 787万
合计 131.7 — 1647万 942万
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海上丝路的鼎盛
B.海禁政策的影响
C.殖民扩张的后果
D.朝贡贸易的弊端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平定倭患后,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所以在明末清初,日本、东南亚、西亚到中国的年均商船数多,获利丰厚,反映了海禁政策的放松利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海上丝路的鼎盛”的标志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排除A项;“殖民扩张的后果”不合题意,殖民扩张者是欧洲殖民者,排除C项;“朝贡贸易”偷换概念,与材料只提及了私人贸易相悖,排除D项。
14.(2025·江西上饶二模)1723年爆发罗布藏丹津叛乱后,清廷国家权力开始借平叛之威“下沉”到(青海)河湟乡村地区。“凡切近河、洮、岷州内地番人与百姓杂处者,但就其原管番目委充乡约里长;其不产五谷,无可耕种者,就其原有番目给予土千百户职衔,颁发号纸,令其管束”。据此可知,清朝对河湟边疆地区的治理(  )
A.拓展了疆域版图
B.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开发
C.完善了宗教体系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国家权力……‘下沉’”“乡约里长”可知,清代河湟乡村治理打破了原来权力的世袭和固化,王朝的权力可以深入乡村,体现了国家权力对河湟边疆地区由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的飞跃,对加强国家认同和社会整合有积极意义,从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D项;据材料“爆发罗布藏丹津叛乱后”可知,河湟边疆地区原本已归属清王朝,平叛和治理的目的是巩固统一而非拓展疆域,排除A项;据材料“国家权力……‘下沉’……河湟乡村地区”可知,材料主要体现对河湟边疆地区的政治管辖,促进了当地经济开发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对河湟地区的治理未涉及宗教势力的参与,完善了宗教体系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5.(2025·贵州贵阳二模)康熙按政治需要重新诠释孔孟程朱之道,以汉制汉,不妨碍他恪守祖制;他对待蒙古族、藏族边疆诸族,重视喇嘛教作用;在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不改变当地民族的信仰。其做法的历史影响在于(  )
A.继承了政教合一的传统
B.承认国家的多元信仰
C.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发展
D.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康熙从实际情况出发,重新诠释儒家思想的同时又恪守祖训,而且根据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实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这些措施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权并不是政教合一,A项史实错误,排除;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材料信息“诠释孔孟程朱之道”“恪守祖训”表明并未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排除D项。
16.(2025·河北名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安抚向位之初议,归一处于永顺,归四处于酉阳,岂无故而为此。因此议出而永顺始有反唇。何以一立盟书称各照古界管业而遂贴然无譁(哗)乎?此四处之古界者若以归酉而帖然,则永顺何以反唇?若以归永而帖然,则酉阳岂甘尽弃。总之,土司田地,其本来得于何处,惟土司各自知之,必不尽吐于汉官也。若必以汉法绳之,则反激而多事。故明剖之不服,而模稜(棱)于古界二字,反为心服。非真模稜已也。古界二字汉官视为模稜,而在土司之自为根柢,则不啻若苍素。但仍其古界之无言,即以夷治夷之道也。
以不分明之地而各称古界,是即夷人之所谓分明者耳。夷人以自私自利为恒情,但于自私自利之中而各有均得,则私而反以为公,此所以终为夷俗,而终不可以汉法绳之者也。此古界之言,向位所以解两家之结者,岂非必夷官乃能调夷俗者乎?
——摘编自《处理永顺酉阳土司争地仇杀案残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制度,并概括其特点。(6分)
答案:制度:土司制度。(2分)特点:尊重传统;因俗而治。(两点4分)
(2)根据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明清政府管理民族事务的措施,并进行评价。(8分)
答案:示例:措施:都司制度(明)。(2分)评价: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增强经济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三点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土司田地”可知,是土司制度。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古界二字汉官视为模稜,而在土司之自为根柢,则不啻若苍素”可知,明朝管理者认可传统“古界”在解决土司矛盾的意义,体现出尊重传统的特点;据材料“夷人以自私自利为恒情,……而终不可以汉法绳之者也”可知,明朝统治者注重因俗而治。第(2)问第一小问措施,据所学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奴儿干都司等知识,可以补充为都司制度。第二小问评价,据所学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可知,都司制度在政治方面能够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在经济方面,能够增强经济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17.(2025·福建泉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清朝入关后,为从俗从宜之计,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甘肃部分民族聚居地区仍置土司管理。但多年来,土司不法之事渐多。雍正皇帝总结土司制度的弊端:“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于是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取消世袭土司,设置府厅州县,派遣流官,增添镇营,改革赋役制度,兴办学校等项。雍正一朝,共革除土司220家。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治理西南地区举措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答案:变化:从因俗而治(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4分)从土司制到流官制。(答“改土归流”给2分)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必答点);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速了主流价值的广泛传播,促进文化认同;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开发,增强了清朝的边防能力;促进了内地和边疆一体化的进程。(8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分开作答给2分;促进民族交融;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经验借鉴,也可给分,但本问不超过8分)
解析: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清朝入关后,为从俗从宜之计……置土司管理……派遣流官”得出,从因俗而治到改土归流,从土司制到流官制。 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取消世袭土司,设置府厅州县”得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据材料“增添镇营,改革赋役制度,兴办学校等项”得出,增强了清朝的边防能力,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开发,这有利于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文化融合,加速了主流价值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文化认同;结合所学促进了内地和边疆一体化的进程;促进民族交融;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