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芣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19:0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芣苢》教学设计
一、核心目标
语言建构:精准认读“芣苢(fúyǐ)、掇(duō)、捋(luō)、袺(jié)、襭(xié)”等生字词,掌握诗歌“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思维提升:通过分析劳动动作词,梳理采芣苢的完整过程,理解古代农耕劳动的协作逻辑与高效特点。
审美鉴赏:感受诗歌中质朴明快的语言风格,体会古代劳动者在集体劳动中的愉悦心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文化理解:结合单元“劳动光荣”主题,关联现代劳动,认同“勤劳协作”的劳动精神跨越时代的共通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核心劳动动作词,理解“重章叠句”手法对展现劳动场景、传递劳动情绪的作用。
2.教学难点:从简短质朴的诗句中,深度挖掘古代集体劳动的精神内涵,并与现代劳动精神建立有效关联,避免解读流于表面。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趣味猜词,走近古代劳动(5分钟)
1.教师展示3组“劳动动作示意图”(分别对应“用手摘小东西”“用手顺着捋取”“用衣襟兜东西”),邀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动作名称,引出本节课核心——“劳动动作与劳动场景”。
2.过渡衔接:“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动作,在2000多年前的《诗经》里,被古人用简洁的文字记录了下来。今天,我们就通过《芣苢》,走进古代女子采芣苢的劳动现场。”同时板书课题,标注“芣苢(fúyǐ,即车前草,古代可入药、作野菜)”的读音与含义。
(二)初读感知:读准节奏,梳理劳动脉络(10分钟)
1.分层朗读,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强调诗歌节奏(二二节拍,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突出“掇、捋、袺、襭”等动作词的重音,引导学生感受韵律美。
学生练读:先自由朗读2遍,纠正字音与节奏;再全班齐读1遍,确保全员读准、读顺。
2.梳理动作,还原场景:
任务驱动:“请同学们圈出诗中描写‘采芣苢’的动作词,按顺序排列,说说古代女子是怎样采芣苢的?”
师生共析:明确核心动作词“采→有→掇→捋→袺→襭”,梳理劳动流程:先泛采(采、有)→再精取(掇:摘单个;捋:顺枝捋)→最后收纳(袺:用衣襟兜住;襭:把衣襟系在腰间兜,方便装更多),用流程图板书呈现,直观还原劳动过程。
(三)深读探究:聚焦手法,解读劳动情绪与精神(15分钟)
1.探究“重章叠句”,体会劳动情绪:
提问引导:“大家发现了吗?诗歌三章内容几乎一致,只换了6个动作词,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组研讨(3分钟):鼓励学生结合朗读感受与劳动流程分析,教师巡视点拨。
总结升华:明确“重章叠句”的核心作用——一是贴合集体劳动的场景,类似“劳动号子”,能让劳动者动作协调、提高效率;二是重复的句式叠加变化的动作词,既凸显劳动的连贯性,又传递出劳动者从“开始采”到“采满归”的愉悦、满足,语言质朴却情绪饱满。
2.深挖精神内涵,关联单元主题:
议题设置:“2000多年前的采芣苢劳动,和我们今天的班级值日、食堂阿姨备餐、农民伯伯种地,有什么共通的地方?”
自由发言(5分钟):学生结合单元所学的袁隆平、张秉贵等劳动者案例,分享观点。
教师总结:不管是古代集体采芣苢,还是现代各类劳动,核心共通点都是“勤劳付出”与“协作配合”——采芣苢需多人分工配合、按流程高效采摘,现代劳动也需各司其职、互相协助,这正是“劳动光荣”主题的跨越时代的体现。
(四)拓展迁移:创意表达,深化劳动认知(10分钟)
1.创意仿写:结合本节课所学,让学生以“班级值日”为主题,模仿《芣苢》“重章叠句”的手法,写1-2节短诗,要求包含3个以上值日动作词(如“扫、拖、擦、摆”)。
示例参考:“扫扫/教室,薄言/扫之。扫扫/教室,薄言/拖之。扫扫/教室,薄言/擦之。”
学生动笔(5分钟),邀请2-3名学生展示仿写成果,教师点评时聚焦“动作词准确性”“重章叠句的运用”“劳动情绪的传递”。
2.小结过渡:“从《芣苢》的采芣苢,到我们仿写的班级值日,劳动场景在变,但劳动的热情、协作的精神从未改变。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另一首宋代劳动诗,感受不同时代的劳动之美。”
(五)课后作业
1.必做:熟练背诵《芣苢》,并将课堂仿写的“值日短诗”修改完善,配上简单的劳动场景画(如扫地、擦黑板),张贴在班级“劳动文化角”。
2.选做:采访家中长辈,了解1种他们小时候参与过的传统劳动(如纳鞋底、种蔬菜),记录关键劳动动作,下次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
《芣苢》——古代劳动的诗意记录
1.基础认知:芣苢(fúyǐ):车前草(可入药、作野菜)
2.劳动流程(动作词梳理):
泛采(采、有)→精取(掇、捋)→收纳(袺、襭)
3.核心手法:重章叠句——协调节奏、传递愉悦
4.精神关联:古代集体劳动(勤劳协作)→现代劳动(劳动光荣,精神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