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二课选文10,它是《论语》当中篇幅极长、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文章通过孔子探问学生的志向,四弟子各述其志,寥寥数语,人物的性格特点、神情态度宛在目前。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初中时也曾学过《论语十则》,对《论语》的语录体散文特点和孔子的政治主张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只是停留于表面,孔子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博大精深政治思想并未深入领会。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分角色表演,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感受孔子魅力。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及高二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以上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运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品尝发现的'乐趣,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蔡澄先生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其精髓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出现自卑厌学心理时,我会把握时机,当众点拨。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画龙点睛”、“举一反三”的办法,将学生逐步引入“自动”“自得”“发现真理”的佳境。
2、学法(1)课前认真预习;(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合作探究,共同成长。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对所学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有疑惑,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可以紧跟老师的思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能够有效提高听课效果,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情境法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音乐、动画等调动学生的视听,使其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身心愉悦的参与课堂活动。合作探究法可以使学生深入文本,大胆探索问题本质,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增强友谊,共同成长进步。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利用课前让学生读孔子名言,温故知新
(二)梳理结构
通过导学案让学生课下自己梳理课文结构,从整体上感知文本。
情景表演
让学生自行组织还原课文情景,进行表演,可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孔子和学生相处的融洽场景,有助于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分组讨论,深入文本
此环节设计如下问题:
1、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他们四人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从四人的言谈中可以看出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如何?
2、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分别侧重什么?他们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这两道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和简单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孔子对四位弟子的志向是如何评价的?孔子的志向又是什么呢?
让学生描绘曾点所说的大同世界的画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下进行)
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深入文本,分析孔子形象
孔子的智慧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本节课堂小结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主动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布置作业 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本文所学塑造人物方法写人物。
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依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而设计。
教学反思:
有人说,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讲完这节课,我进行自我反思,总觉得有些地方可以设计的更好,有些环节可以更出色。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向着完美课堂进一步努力。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应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透过分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哪一组同学表演得最为恰切,最贴合文章要表现的思想。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在阐述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和意识,加进了超多肢体语言,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这种简单愉悦的教学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问题的合作探究只能以完成导学案的形式,在课堂上校验结果,显得有些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