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18:4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的第3课,上承“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下启“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是理解中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转型的关键节点。 核心内容包括:秦的统一过程、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秦的暴政与速亡。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的储备:学生对秦始皇、长城、焚书坑儒等人物和事件有初步的、碎片化的了解,大多来自影视作品或通俗读物。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1)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其运作机制(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及其与西周分封制的本质区别。 (2)对秦统一措施的系统性、开创性及其深远历史影响缺乏整体认知。 (3)难以辩证地评价秦始皇及秦朝,容易陷入“千古一帝”或“暴君”的单一化评价。 (4)能力短板: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秦统一与速亡的必然性;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学习目标确定: 通过本课活动,旨在培养学生: 1. 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地主阶级)角度理解统一的原因;客观评价秦始皇及其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2. 时空观念:在时空框架下把握统一的过程和疆域的四至。 3. 史料实证:阅读与分析文字、地图、文物等多类型史料,提取信息,实证秦的统一措施。 4. 历史解释:多角度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意义;辩证看待中央集权制度。 5 家国情怀: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艰难与伟大,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统一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内涵和影响; 秦末暴政对国家的恶劣影响
学习评价设计 通过本课学习,检测学生是否能够: 1. 准确识记秦朝统一的关键史实和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 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核心概念。 3.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秦统一与速亡的必然性。 4. 基于史料,对秦始皇、秦朝政策等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5. 认识秦朝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评价维度评价内容评价方式 素养指向课堂参与在“制度设计”、“措施梳理”、“秦亡原因”等环节的参与度、提问与回答质量教师观察记录、小组合作贡献度评价。历史解释、时空观念课前/课后作业“秦朝巩固统一措施”表格与疆域图的完成度与准确性。 教师批改、等级评价。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1 教师创设情境:“假设你是一个战国末期的商人,要从齐国临淄贩运货物到秦国咸阳。一路上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在主活动一中,教师主要观察记录,对学生活动进行必要指导和协助,及时进行活动评价和知识总结。 学生活动1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答案:各国货币不同、文字不同、度量衡不同、关卡收费、道路标准不一、甚至有战争风险等)。 【主活动一:图说天下——秦灭六国的战略博弈】(约10分钟) 1.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地图研学。 2. 活动材料:战国中后期和末期(如长平之战后)的历史形势图。 3. 活动内容: 1). 将学生分为4-6人小组,每组发放地图。 2). 任务一:在地图上标出秦国的位置,并分析其地理优势(如:关中平原、崤函之固)。 3). 任务二:结合教材,梳理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并在地图上用箭头标出大致路线。 4.) 任务三:思考并讨论:“远交近攻”策略妙在何处?为什么秦能完成统一?(从商鞅变法后的国力、策略、民心等方面思考)整体活动设计意图:从“人”的视角切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分裂割据带来的不便,自然引出“统一”的历史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主活动一设计意图:培养时空观念,将抽象的文字叙述转化为直观的地图语言,理解秦统一的军事与地理因素。环节二:教师活动2 在主活动二中,教师主要观察记录,对学生活动进行必要指导和协助,及时进行活动评价和知识总结。 学生活动2 【主活动二:朝堂议事——如何治理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约15分钟) 1. 活动形式:角色扮演,小组辩论。 2. 活动情境:假设学生是秦始皇和他的智囊团(李斯、王绾等),正在商议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新帝国。 3. 活动内容: 1) 议题一: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 将学生分为“分封派”和“郡县派”。 · 给予简单史料(如教材中王绾和李斯的争论摘要),双方各自陈述理由。 · 最后由“秦始皇”裁决,并说明原因。教师总结郡县制对中央集权的意义。 2) 议题二:如何让帝国高效运转? ·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或关键词:圆形方孔半两钱、小篆字帖、诏版(统一度量衡的青铜器)、秦直道示意图。 · 小组讨论:每项措施分别解决了什么现实问题?它们共同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加强控制、巩固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意图说明 主活动二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和问题探究,让学生“代入”历史情境,深刻理解秦朝制度创新的背景、内容和目的,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环节三:教的活动3 在主活动三中,教师主要观察记录,对学生活动进行必要指导和协助,及时进行活动评价和知识总结。 学的活动3 【主活动三:功过评说——我眼中的秦始皇】(约10分钟) 1. 活动形式:独立思考,书面表达,班级分享。 2. 活动材料: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简短史料。 · 正面: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司马迁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 反面:贾谊《过秦论》节选(言其暴虐);阿房宫、骊山陵墓的修建耗费。 3. 活动内容: 1).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本节课所学,独立思考。 2). 完成一个书面任务:“秦始皇的功与过”或“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______的皇帝,因为……”。 3). 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培养唯物史观,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7.板书设计: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统一原因与条件 秦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巩固统一 制度建设 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意义 三.秦的暴政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必做题:“秦朝巩固统一措施”表格与疆域图的完成度与准确性。 2.选做题:【课后延伸活动(选做):设计一份秦朝“通关文牒”】 (1)活动内容:假设你要从咸阳出发,巡游至南海郡,请设计一份你的“通关文牒”(护照+简历)。 (2)内容需体现:你的身份(官员/商人)、使用的货币、书写的文字、乘坐车辆的轨距、途经的郡县等。 (选做题作业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创造性的综合输出任务,能趣味性地检验学生对本课核心知识(统一措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多媒体、导学案制作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容量较大,需严格控制各环节时间,重点突出对“巩固统一措施”的探究。 (1) 在评价秦始皇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及时引导,避免片面化和绝对化。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供更多原始史料(如《史记》相关篇目)进行深度阅读。 (3) 通过分析学生在各评价维度的表现,精准诊断班级整体及学生个体的薄弱环节(如:是基础知识不牢,还是史料解读能力弱,或是辩证思维欠缺),为下一阶段的教学调整和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 (4) 通过多元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改进方向,从被动应试转向主动发展核心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