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哈姆莱特》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哈姆莱特》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21:0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导入
01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莱特
02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03
《哈姆莱特》是戏剧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俄)别林斯基
作者简介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士比亚(1564-1616)
代表作品
莎士比亚代表性作品:
悲 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历 史 剧 《亨利四世》《理查三世》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
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
(1)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
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写《哈姆莱特》的时候,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时,宫廷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深深感到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他通过这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切的同情。这部杰出的悲剧直到今天仍然感动着、鼓舞着世人。
相关链接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01
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水平的就是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
02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故事简介
故事情节
家庭变故,鬼魂来诉
装疯复仇,以戏取证
误杀人父,出使英国
中途逃回,情人溺死
计杀王子,众人身死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第一幕:老国王鬼魂显现,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哈姆莱特悲痛欲绝,装疯度日,新国王克劳狄斯开始怀疑,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劳狄斯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刺杀”戏证实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洛涅斯。
第四幕:克劳狄斯为除后患,逼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哈姆莱特死里逃生,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悲痛欲绝,落水而死;王后爱子心切,饮毒酒而亡;国王被哈姆莱特灌毒酒而亡;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双方中毒而亡。
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
乔特鲁德
奥菲利娅
波洛涅斯
雷欧提斯
老哈姆莱特
兄弟
谋杀
前夫妻
背叛
夫妻
乱伦
叔侄
复仇
母子
羞愧
君臣
指使
恋人
溺死
父女
兄妹
溺爱
逼迫
监视
误杀
父子
仇人
第一部分:国王与侍臣、王后的对白。——君臣密谋探查虚实
第二部分: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 ——王子心灵独白
第三部分: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情人痛苦对话
第四部分: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 ——奸王设计迫害
《哈姆莱特》剧情内容介绍与梳理
本幕简介
任务一:本幕存在许多戏剧冲突,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1.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的冲突
2.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
3.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
主要冲突
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
如从表面看来,奥菲利娅和哈姆莱特之间的冲突是有关恋人感情的,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本文通过冲突也塑造了人物形象,特别是对本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
任务二: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诵读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
从中展现了哈姆莱特怎样的个性
造成他这种性格的原因是什么?
表现了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一个是生死问题;
一个是思想和行动的关系 ;
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懦弱”“迟疑”“忧郁”“孤独”的性格
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
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
造成他这种性格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客观上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集团及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
二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哈姆莱特在探索社会出路时往往转为寻找摆脱个人精神痛苦的途径,重重的顾虑使他变得犹豫不定。这导致了姆莱特性格上的忧郁(“忧郁王子”),行动上的延宕(“延宕王子”)。
主观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任务三:试探究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源
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
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
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
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
任务四:合作探究
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拓展讨论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不同的读者对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有着不同的理解。请结合课文以及《哈姆莱特》全剧,谈谈你眼中的哈姆莱特。
天别
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主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