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21:0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代中期由元稹、白居易等人所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从音乐上来说,是徒有乐府之名。
新乐府运动
写文章要为现在发生的天下大事而写的,
诗歌应该为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写的。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772—846),字 ,号
,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
主义诗人。他积极倡导 ,主张“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
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的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叙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1.结合注解、把握关键词句,翻译序言。
2.序言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具有什么作用?
研读序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贬官降职
曾经
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
托身,这里是嫁的意思
商人
畅快
忧郁的样子
漂泊流落
宁静安适的样子
被贬谪
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连词,表原因或理由
总共
命名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名作状,在晚上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状后
叫(手下人)摆酒。
酒:名作动,摆酒
状后
(京官)外调。
代词,这
自读诗前小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整体感知
1.交代了时间(被贬第二年的秋天),地点(湓浦口),人物(作者、客人、琵琶女),故事的经过(送客闻琵琶、聆听琵琶曲、听诉身世苦)。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本长安娼女,少小欢乐;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3.点明写作动机:同病相怜伤迁谪。
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体系构建】
1.交代作诗的缘由
2.表明写诗的背景和心境
3.概述诗中的主要事件
4.概述诗中的故事
5.表述心绪和题旨
6.交代写作时间、地点,等等
诗前小序的作用
古代官职调动词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词:
1.任:担当,担任。
2.授:授官,任命。
3.除:任命,授职。
4.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1.擢:提升官职 超擢(破格提拔)
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2.升:提升
3.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右迁:升官。超迁:越级破格提升。
7.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8.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9.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1.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
2.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3.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4.改:改任官职。
四、关于降低官职的有:
1.谪:贬官,降职并外放到偏远地区。
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3.左迁:降低官职,特指贬官在外
左除、左转、左降、左授、左宦
4.放:驱逐;流放
5.窜:放逐,贬官。
6.黜:“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2.概括每段内容,尝试用七言诗句概括。
学习活动二
1.结合课下注释,梳理大意。
【师生互动】
诗歌划分
朗诵诗歌,划分诗歌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第五部分:
浔阳江边闻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江中听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营造了萧瑟冷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悲惨的感情基调。
互文
轻声
迟疑

低沉抑郁的乐声
深长的情思
随手
重新掌灯
调弦校音
内容上:侧面烘托琵琶声的吸引力。
结构上:承上启下
丰富的情感和不凡的演奏技巧。
江边
微风吹动的声音
借代,音乐
顶真
互文,也叫互辞 ,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话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
【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上船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翻译: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木兰辞》)
翻译: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翻译:“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开始
拟声词,形容声音的沉重舒长
拟声词,形容声音的轻细急促
比喻乐声清脆圆润
流畅
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滞塞难通
像泉水一样又冷又涩不能畅流
内心深藏的忧愁和怨恨
突然
“拢捻抹挑”弹琵琶的四种指法
婉转的鸟声
形容遇塞不畅的流水声
溅射
急速冲出
悄然,静悄悄
说话的声音
通“划”
形象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
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答:急切、欣喜。
2、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体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
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序曲
第一阶段
第二
阶段
第三
阶段
曲终
总写
情随声出
低沉抑郁
沉重舒长
轻细急促
错落有致
婉转流畅
低沉抑郁
清脆圆润
曲终收拨
激越雄壮
缓诉悲情
急切愉快
幽愁暗恨
高亢激越
戛然而止
思考:本段写了音乐各阶段什么特点?
琵琶女演奏
白居易对琵琶声的描写可谓绝唱,请鉴赏此段描写音乐的技巧。
一、比喻:以声写声,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二、运用拟声词、叠词:增加了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音乐的悦耳动听。
三、通感:以形写声,强化表现力。
四、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渲染了音乐的强大感染力。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①点明当时的环境氛围,以环境的静,表现人们的沉浸之深,侧面表现乐曲美妙,技艺高超。
②“江心秋月白”以秋月的皎洁,烘托了音乐给人的美妙感受。
③以景结情。环境描写带给人丰富的联想想象,开拓了诗境,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整理
显出端庄的脸色
佩服
成妆,画好妆
打节拍
京城富家豪族子弟
再、又
平常、随随便便
默默深思的样子
争给,争送
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

古:容颜;今:色彩
旧,衰老
轻美的丝织品
古:年龄大 ;今:排行第一的人
走了以后
美好的时光
时间流逝
琵琶女自述身世苦
古义: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今义:称呼跟母亲同辈份、年纪差不多的妇女
琵琶女形象对比
当年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今年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
青春年少、年年欢笑;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饱受冷落。
琵琶女是一个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歌妓。作者通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揭示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妓们的悲惨命运。
白居易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一曲琵琶看似乐曲的起伏变化,实际上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那么,我们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的轨迹呢?
大弦嘈嘈
小弦切切
凝绝不通
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
四弦一声如裂帛
嘈嘈切切
沦落天涯的无奈
惨遭抛弃的控诉
名动京城
纸醉金迷
欢声笑语
年老色衰
无人问津
委身商贾
商人重利
独守空船
满腔悲愤
欢快——悲伤——悲愤——凄凉
高亢激越
戛然而止
急切愉悦
幽愁暗恨
余音绕梁
优美婉转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叹息
各地

离开
忽然 ,一下子
名作状,在早晨和晚上
芦苇
在这里

还是
沉沦流落
音乐
独自饮酒
听不下去
声音嘈杂刺耳
形容杜鹃啼声悲切

写作
同病相怜伤迁谪
赏析诗歌环境描写的作用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①选取了“湓江”“黄芦苦竹”“杜鹃”“猿啼”的景物/意象;
②描写了自己被贬所居之地的偏僻、荒凉,环境恶劣。
③借景抒情,用冷清愁苦的景,衬托自己被贬的苦闷失意;“杜鹃啼血猿哀鸣”则增添了自己的悲切。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①选取了“江”“花”“月”“酒”的意象
②描绘了春天花开的早上,秋天明月高悬的夜晚,如此美丽的景色,自己却只能一个人喝闷酒的画面
③借景抒情,乐景反衬哀情,面对如此美景,自己被贬荒凉偏僻之地,无人陪伴,无人理解,使自己更加的失意孤独愁苦。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创设背景;②烘托气氛;③表现人/物的特点;③传达感情(情景关系);④奠定基调(开头);⑤以景结情,含蓄隽永(结尾)。
景物描写的答题思路:
①列举主要意象。
②描绘画面(翻译)+概括意境特点(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手法)+作用
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1.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①选取了“枫叶”“荻花”“江水”“月”的意象;
②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画面;
③烘托了秋夜送别的迷茫悲伤氛围,为全诗奠定凄凉悲切的感情基调。
2.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①选取了“空船”“江水”“明月”的意象;
②描绘了人去船空,明月高悬,江水寒冷,思妇苦等的凄凉画面。
③衬托,明月之下,江水寒冷,只有自己孤单的身影,衬托了自己孤单寂寞的愁情。
合作探究: “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物 琵琶女 白居易
出身
才艺
经历
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昔日:一曲红绡不知数
如今:去来江口守空船
来自京城
才华出众
反差巨大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才华横溢的诗人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很久
退回
更加
以前
掩面

形容琴音悲切
本义:青色或黑色的单衣。引申义:①学子与书生;②低级官员(唐代管制规定,八品、九品文官服色为青,即紫蓝色)。
重闻琵琶青衫湿
1.设问,自问自答,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于诗人的悲痛中,深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照应前文“同是天涯沦落人”。
2.借代:诗人巧妙将抽象的官职与情感具象化,含蓄表达作者因宦海沉浮、琵琶女身世引发的悲怆之情,增强画面感与感染力。
3.夸张,强调泪水之多,以至于将衣衫都浸湿了,更突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伤与感慨。
①伤琵琶女:
正如诗中所写:“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
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琵琶女的同情,也是对自己所遭受不公和社会黑暗的控诉。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琵琶女
白居易
开篇置景
营造氛围
《琵琶行》
白居易
江头夜送客
月夜弹琵琶
月夜听琵琶
乐女话身世之苦
诗人述迁谪之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明线
暗线
结篇点题
抒发感情
引出
引出
双线结构
主题小结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殊,在这月白风清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批判了社会对人才的压抑及不容贤能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