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短歌行》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22:1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
【学习目标】
1.在了解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情况下,准确把握诗意,掌握诗歌中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理解曹操 “忧” 的多重内涵,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情感。
3.体会诗歌中 “慷慨悲凉” 的艺术风格,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曹操 “忧” 的多重内涵,包括人生短暂、贤才难得和功业未就,体会其情感变化与忧患意识。
(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手法(如比喻、用典等),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其 “慷慨悲凉” 的风格。
(3)结合真实情境,探讨曹操借酒消愁的行为是积极还是消极,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自强不息精神与招纳贤才的迫切愿望。
教学过程:
【导】导入揭题,明确目标
脑筋急转弯:三国里,谁跑得最快?—— 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通常是奸诈、残忍的,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其正面和负面的特质。曹操善于用人,统一了北方,并且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独特风格。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短歌行》,来深入了解曹操的另一面。
【学】问题驱动,任务导学
1. 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的一种。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与短歌行。
区别:长歌通常节奏奔放,而短歌则更偏向于低沉吟诵,多用来抒发忧愁苦闷的情感。
2. 了解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不仅统一了中国北方,还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也是建安文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朴实无华,具有 “慷慨悲凉” 的独特风格,被称为 “建安风骨” 或 “魏晋风骨”。他的主要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
3.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然而,在赤壁之战中,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却大败而归。此时,曹操已经 53 岁,面对战乱频仍和社会现实,他忧思重重,但并未灰心丧气。为了统一天下,他决定延揽更多人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4. 听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听朗读:纠正字音,并把握朗读的情感和节奏停顿。
A.采用二二节拍。
B.声音洪亮,带有慷慨悲凉的情感。
整体感知全诗:提问:诗眼是洞察诗歌情感、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这首诗歌中感彩最浓的字眼是什么?
明确:“忧”。(“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5. 全诗从几个层面来写 “忧” 情?
分层解读:
第一层:“人生几何…… 唯有杜康”
第二层:“青青子衿…… 鼓瑟吹笙”
第三层:“明明如月…… 天下归心”
6. 重点鉴赏,整体把握全诗
朗读第一层,掌握重点字词:
当:应当
几何:多少
慷慨:形容歌声激越
何以:即 “用什么”
杜康:相传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分析第一层中的艺术手法:
A.设问
B.比喻(将 “人生短暂” 比喻为 “朝露”)
C.借代
借代: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借体。部分代整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船的一部分帆来代替船。
特征代本体:白领。用职场人士的穿着特点代指本身。
抽象代具体: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
【问】:第一层中的 “忧” 指的是什么?
明确:人生的短暂。
讨论:这种忧虑是不是消极的呢?
明确:表面上看,作者借酒浇愁,显得消极。实际上,曹操的忧思源于他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实现统一天下的渴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由于时间有限,他更迫切地希望招纳贤才,完成自己的事业。
朗读第二层,分析第二层中的艺术手法:
用典。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引自 《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是:情人的青色衣领令我思念长久。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你难道不能给我回信吗?通过引用此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深切思慕。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 小雅 鹿鸣》,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会像对待尊贵的客人一样对待你们。
引用,表达对贤才的强烈渴望。
【问】:第二层中的 “忧” 指的是什么?
明确:贤才难得。
朗读第三层,把握重点字词:
周公吐哺: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
分析第三层中的艺术手法: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以“明月”之可望而不可即,比喻贤才之难得。诗人因求贤才不得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越陌度阡”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用典。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借用《管子 形势解》之语,比喻自己能广纳人才,像山一样容纳土壤,像水一样容纳众水。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 “周公吐哺” 的典故,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表明了他为实现统一大业的决心。
【问】:第三层中的 “忧” 因何而起?
明确:功业未就。
7. 把握全诗主旨
【问】:“诗言志,歌咏怀”。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 “志”?
明确: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全诗主旨: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练】对点训练,随堂巩固
1.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 小雅 鹿鸣》“ , ”,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2.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名句是: , 。
3.曹操为成就大业,对天下贤才发出由衷的呼唤的四句诗是: , 。
4.《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 。
1.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2.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3.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4.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思】梳理反思,总结提升
(1)结合《短歌行》的诗歌内容,阐述你对曹操 “忧” 的内涵的理解,并讨论其反映出的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中的两种艺术手法如比喻、用典等手法是如何帮助诗人表达情感和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