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通过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画面,明确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艺术手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3.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描摹诗歌画面,把握诗人情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
【导】导入揭题,明确目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山林隐士的形象一直为世人称道。也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带来一股清澈之风,于山野田园之上,享受自然的闲适美好。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陶渊明的另外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意思是回到田园中生活,诗歌描写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后闲适恬淡的生活及乐趣。“其一”: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学】问题驱动,任务导学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2.了解“田园诗”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3.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其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时官时隐,举棋不定。义熙元年(405)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不得施展,又不肯与当时的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在任八十余天就辞官归田,从此与官场决裂,终老田园。
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常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甚至后悔的念头也冒了出来。而当脱离了官场,回到家中亲自参加耕种和收获时,他感到无限欣悦。诗歌《归园田居(其一)》,真实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
学习任务二:文本研读,探究讨论
(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归。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1)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2)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诗人用“羁鸟”和“池鱼”自喻,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2.为何归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链接资料: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2)“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已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1)追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感受: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2)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返”字有重回的意思,可以看出陶渊明把田园狂野当成自己的归宿,写出了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无尘杂”“有余闲”“久”“复”等则写出了诗人此刻的自由、安逸、喜悦。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田园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学习任务三:分析手法,感受“意境美”
分析诗句的手法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明确:白描手法,简笔勾勒,一方面说明诗人生活俭朴,一方面体现出诗人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满足感。“十余亩”“八九间”,乍看就是几个约数的集合,其实这正是乡里人散淡心情的写真,充满乡居生活的独特情趣,反映出诗人的洒脱率真。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明确:近景描写,色彩之美,榆柳青绿,桃红李白,给人生机盎然之感。炼字,“荫”和“罗”,赋予榆柳桃李人的情趣,榆柳似乎有情,洒下清阴,荫蔽屋檐,为主人遮风挡雨;桃李似乎有意,含笑开放,罗列堂前,迎接主人归来。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内心轻松愉悦满足。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明确:远景描写,“暧暧”“依依”,叠词之美,给人轻松惬意之感,引导学生读一读,体会这种感受;远望朦胧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鸡鸣狗吠,以声衬静,田园生活宁静祥和。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明确:通过一组鲜明的对比,“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一方面说明诗人居住环境的洁净;一方面也写出诗人生活闲适,心灵虚静。
学习任务四:概括诗人形象
(1)诗人爱自然山川的天性。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不慕名利 宁静淡泊。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清高自律,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用本性的洁白对抗一切黑暗,用自我的纯洁拒绝所有污浊,用生存的贫寒鉴证高度的不可或缺。
(4)追求自由。如:“既自以心为形役”
(5)守拙抱朴,返璞归真,大智若愚。如“守拙归园田”。
(6)安贫乐道。安贫乐道的本质是坚守清贫,精神不为身体的欲望而牵绊、劳累,实现精神世界的极大自由。《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主题归纳: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叙述平生志趣和描写田园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练】对点训练,随堂巩固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描绘的是田园风光,其诗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答案】(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表达了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端厌恶。
C. 第二层前四句是近景,土地、草屋、榆柳、桃李……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四句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答案:A 解析:“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错,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仕宦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思】梳理反思,总结提升
1.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像他一样隐居吗?
2.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会隐居吗?
探讨:陶渊明的归隐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