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提供者: 单位: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篇展现古代外交智慧与国家间政治博弈的经典文章。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左传》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学特色,烛之武的形象分析以及他对国家危机处理的策略等知识点。学生将通过这篇文章,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现象,并学习如何从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寻找解决方案。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同时,通过对烛之武形象的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智者的爱国情怀与卓越的外交艺术。此外,通过对秦晋郑三国间复杂关系的理解,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国际关系的认知。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本背景,分析秦晋围郑及撤军的原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与分析烛之武的说辞,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体会其语言艺术与智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与爱国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景模拟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烛之武说辞的逻辑结构与语言艺术,掌握其 “攻心为上” 的论辩策略,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类似的沟通技巧。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秦晋围郑的深层原因,理解国家利益与外交策略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 (3)通过烛之武的形象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其顾全大局、临危受命的爱国精神,并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责任与担当。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虽然《左传》是一本历史著作,但它在文学上的造诣也不容小觑。它 “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之一。 它的文学特色体现在:文学性的剪裁和故事情节化;生动的人物刻画,让人物有立体感;细节描写丰富且传神;外交辞令精妙绝伦,理富文美。那么,在本文中又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呢?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知讲解 (1)背景介绍 老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烛之武退秦师》发生的背景。请翻开教材中的补充资料部分,阅读并了解秦晋围郑的原因。(生:阅读相关资料) 秦立晋君:公元前 651 年,晋献公去世后,国内局势动荡不安。里克杀死了夷齐和卓子,并试图迎接公子重耳回国执政,但遭到了拒绝。随后,他又派人迎回了夷吾。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利,夷吾通过吕省和郤芮的建议,以割让河东之地作为交换条件,最终得到秦国的支持,被立为国君。 惠公背约:公元前 650 年,晋惠公即位不久便违背了之前的承诺,不愿割地给秦国。他派遣大臣丕郑前往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自许诺为借口推脱责任。 重耳过郑:公元前 637 年,重耳离开齐国,途径曹、宋两国之后到达郑国。尽管叔瞻劝说郑文公应以礼待之,但他认为诸侯亡国者途经此地者众多,不必特别优待任何人。 郑楚结盟: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取得了胜利,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当时,郑国地理位置不利,无险可守,加之之前与重耳有过不睦,因此转向楚国寻求支持。然而,当楚国战败后,郑国再次向晋国示好,但由于其立场摇摆不定,使得两国之间仍旧存在隔阂。 (2)理解秦晋围郑的原因 老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描述秦晋两国为什么选择攻击郑国的文字。(学生朗读相关段落并回答问题) 句段分析: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表现出不敬,并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3)秦晋联盟的关系及其原因 老师:既然主要冒犯方是郑国,那为什么秦国也参与了这次行动呢?谁愿意分享下自己的看法?(学生思考片刻后发言) 句段分析: 理由一: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且君尝为晋君赐也,许君焦、瑕”、“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理由二:出于各自扩张领土的目的。对于晋国而言,发动战争有了合理化的名义;而对于秦国来说,则希望借助这一机会增强自身的势力范围。二者虽暂时联手,但实际上都各怀心思,这也预示着将来可能会出现分歧。 (4)郑国面临的危急形势 老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郑国正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呢?请大声朗读出关键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积极寻找证据并诵读) 句段分析: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国危矣。” “夜缒而出。” “兵临城下。” 深入解析 老师:从文本中可以看出,敌军已经近在咫尺,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这种紧迫感不仅渲染了紧张气氛,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支军队表面上看似团结一致,但实际上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盘算。这恰恰给了主人公施展策略的空间。(学生围绕此点展开讨论) (5)烛之武的形象塑造 老师:请大家再次通读全文,尝试概括作者是如何构建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可以关注他的言行举止或者他人对他评价等方面的细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小组内交流) 句段分析: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通过佚之狐的话间接展现了烛之武的能力。)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直接展示了其谦虚谨慎的性格特征。)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进一步凸显了这位老人勇敢面对艰难任务的精神面貌。) 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过程 第一步:承认当前局面 —— 秦晋联军包围下的郑国几乎无法自救,由此引出对方可能存在的疑虑或质疑点。 第二步:提出反对意见 —— 指出攻占郑国会损害自己而有利于他国,从而动摇秦王的决心。 第三步:转而提出有利方案 —— 如果放过郑国,则可以让其充当东方道路上的接待站,这对秦国没有任何害处。 第四步:举例说明过去的经验教训 —— 提醒秦王注意历史上某些行为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第五步:最后给出具体建议 —— 强调需要慎重考虑未来的可能性。 通过对这场对话的逐层剖析可以看出,烛之武巧妙利用了 “利” 字作为核心论点,并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逻辑推理,成功改变了秦王的态度。 总结要点 个人品质: ① 具备牺牲精神与大局观。 ② 勇敢承担重任,无畏挑战。 ③ 擅长沟通交流,机敏应对复杂情况。 次要角色作用: 郑伯 —— 尊重人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佚之狐 —— 识才之士,能够慧眼识英雄。 秦伯 —— 重视实际利益得失,灵活调整外交政策。 人物塑造方法 利用环境影响 依赖其他人物衬托 采用个性化言辞 引入具体动作描绘 三、合作探究 (1)晋文公撤军背后的考量 老师:晋文公决定撤军的理由是什么?你怎么看待这些理由?它们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学生就此话题开展辩论) 分析点: 不仁:指背叛帮助自己上位的朋友,显然违背了道德准则。 不智:意味着失去一个强大的伙伴将不利于长远发展。 不勇:暗示使用非正规手段取得短期利益不是明智之举。 (2)启示与反思 老师:结合当今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请谈谈你从此次事件中学到了什么经验教训?(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潜在启发: 注重倾听与尊重他人感受,学会换位思考。 乐于接受批评与建议,不断完善自身。 保持宽容开放的心态,积极面对失败并从中汲取教训。 四、课堂练习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检测大家是否掌握了今天所学的内容。 练习题: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错误的?(A) A. 佚之狐说 “师必退” 的话只是为了表现他对烛之武的信任和支持,并不能体现烛之武的实际才能。 B. 文章通过对烛之武语言风格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其非凡的口才能力,还刻画了一个具有深思熟虑性格特点的历史人物形象。
课后作业
(1)分析并总结烛之武说服秦伯的五步论辩艺术,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其如何层层深入分析利弊,并说明这对我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启示。 (2)针对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不仁”“不知”“不武”,结合现代国际关系理念,撰写一篇短评,评价晋文公的行为是否体现了 “礼” 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