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本词创作背景,理解“用典”手法。
2. 准确找出并分析词中五个主要典故的含义、作用及蕴含的情感。
3. 体会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受其豪放词风。
【课前预习】
1. 朗读全词至少三遍,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词意。
2. 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开禧北伐”前后的历史背景。
3. 思考:什么是“用典”?你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哪些用典的诗句?
【课堂导学】
一、 初读感知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注意节奏与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
2. 本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__”是题目,点明了________和________。
二、 核心探究:词中用典
1. 寻找典故:请找出词中引用的五个历史人物及相关诗句,填写下表。
序号 历史人物 词中原句
1
2
3
4
5
分析典故:选择其中三个典故,完成下表分析。
典故人物 作者对他的态度(用词概括) 作者引用此典故想表达什么?
例:孙权 景仰、惋惜 慨叹当今南宋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暗讽朝廷昏庸无能。
刘裕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之雄心
刘义隆 讽刺、警告 劝为政者勿草率
拓跋焘 悲哀、担忧 谏为国者勿忘耻
廉颇 自况、悲愤 望为政者用人才
3. 深入思考:
①词人引用刘义隆(“元嘉草草”)的典故,目的是什么?这与当时的现实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词人看到此景,心情如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词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辛弃疾怎样复杂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写作:以“永远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
一、 辛弃疾知人论世
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生于金国,少年起义抗金,后南归南宋。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却屡遭主和派排挤,壮志难酬。
词风:词风豪迈,与苏轼并称“苏辛”。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写作背景:本词写于1205年,辛弃疾66岁,任镇江知府。当时权臣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辛弃疾既支持北伐,又深感准备不足,认为草率出兵必然失败。他的正确意见未被采纳,反而遭贬。他登北固亭,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 典故知人论世
孙权:三国时吴国君主。曾建都京口,后迁建康。他以江东一地,抗衡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曾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先祖随晋室南迁,移居京口。刘裕在此起兵,平定内乱,取代东晋称帝。他曾两次率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刘义隆:南朝宋文帝,刘裕之子。他好大喜功,元嘉年间草率出兵北伐北魏,想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结果大败而归,北魏军队乘胜追至长江边。
拓跋焘:北魏太武帝,小字佛狸。他击败刘义隆的北伐军队后,率军追至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晚年遭人陷害,出走魏国。后赵国被秦兵所困,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使者前去探看。廉颇当使者面“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使者受仇人贿赂,回报赵王说廉颇虽老,但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一饭三遗矢”)。赵王遂不召用。
【课后拓展】
1. 背诵默写: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全词。
2. 短文写作:以“永远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 对比思考:试比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本词在情感基调与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
一、 初读感知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注意节奏与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
2. 本词的题目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点明了地点和题材。
二、 核心探究:词中用典
1. 寻找典故:请找出词中引用的五个历史人物及相关诗句,填写下表。
序号 典故人物 词中原句
1 孙权 英雄无觅…处
2 刘裕 气吞万里如虎
3 刘义隆 赢得仓皇北顾
4 拓跋焘 佛狸祠下…鼓
5 廉颇 尚能饭否?
分析典故:选择其中三个典故,完成下表分析。
典故人物 作者对他的态度(用词概括) 作者引用此典故想表达什么?
例:孙权 景仰、惋惜 慨叹当今南宋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暗讽朝廷昏庸无能。
刘裕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之雄心
刘义隆 讽刺、警告 劝为政者勿草率
拓跋焘 悲哀、担忧 谏为国者勿忘耻
廉颇 自况、悲愤 望为政者用人才
3. 深入思考:
①词人引用刘义隆(“元嘉草草”)的典故,目的是什么?这与当时的现实有何关系?
借古讽今;寓议论于叙事之中
以史为鉴,委婉劝诫(好大喜功)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出兵,否则必致败亡。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②“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词人看到此景,心情如何?为什么?
描绘佛狸祠香火鼎盛、乌鸦啄食、鼓声喧闹的景象。词人心情沉痛,因民众竟祭祀异族入侵者,忘却国耻。
③词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辛弃疾怎样复杂的心境?
一是表白决心,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
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
三是抒写忧虑,忧心朝廷对自己弃而不用,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短文写作:以“永远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他执笔惊风云,提刀烽火间,他将爱国二字用心血书就,他舍身忘我,为求得海晏河清,他是辛弃疾。稼轩纸上书,将士阵前行,辛弃疾是那段历史的拓影。他起义抗金,深入敌营直取敌首,率万兵押解张安国横渡淮水长江,让天子为之三叹息。虽时运多艰让他才华无法尽展,报国宏愿在岁月中蹉跎,他仍心有复国愿。他位卑不忘忧国,在朝直言君王天下事,在地方恤民抚百姓,把生民家国熔炼成髓,置于此生至上。岁月星河沉沉浩浩,辛弃疾满卷剑气书气缠绵意,闪耀于暗地,流照千秋。
适用于爱国、信念、责任、坚持等主题,如2019年天津卷《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他的豪迈在猎猎秋风中捕来,他的柔婉从纤纤花枝上撷得。赤心忠勇铸七分傲骨,绵渺深情增两分仙韵,凭灯火阑珊处的一瞥,成世间十分难得的稼轩。
千年回首终一叹,感念剑影刀光里的身姿,沉颂含泪泣血的辞章,历史从不乏值得感慨仰视的存在,但能让人初见惊,再看怜,三看热泪沾襟的,则难寻觅。能纵横白刃白宣间的辛弃疾,定是其中一个。
他跨马阵前杀千敌,执笔帐中书十论,满眼是家.国天下,一心只为救时运。他叹惋英雄慷慨,也怜惜将士遭遇,他恨不能才华尽展,也竭尽一生献与生养之乡,父老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