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22:2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品叠词之妙:感受并分析开头十四字叠词营造的声韵美与意境美,理解其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作用。
2. 析抒情之法:掌握词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的运用,能准确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效果。
3. 悟愁情之深:通过解读意象和背景,深入理解李清照晚年所承载的深沉的个人之愁(丧夫、漂泊)与家国之痛(亡国)。
4. 识婉约之风:通过本词的学习,初步了解李清照婉约词派情感内敛、含蓄蕴藉、音律谐婉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词中叠词的艺术效果;解读“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体会其如何共同构建“愁”的世界。
难点:理解李清照晚年“愁”的复杂内涵,即个人不幸与家国命运交织的深广忧愤。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在你的印象中,‘愁’是什么样子的?用几个词语或一幅画面来形容。”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愁”的抽象性与可表达性,自然过渡到李清照如何将“愁”具象化。)
(二) 知人论世
1. 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词派代表词人。其词以宋室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生活优裕,词风清丽、明快,多写闺阁生活与相思别愁。
后期:遭遇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词风变为沉郁凄怆,多寓怀乡念旧与孤寂悲凉之情。
2. 写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晚年作品。当时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亡国之恨);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病逝(丧夫之痛);在辗转逃亡中,她与丈夫收集的金石书画大量丢失(沦落之苦);自己重病缠身,子然一身(孀居之悲、染病之郁)。所有这些个人与时代的苦难,共同凝结成了这首《声声慢》中无法排遣的深愁。
(三) 初读感知,确立“愁”绪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
2. 提问:“你认为词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词人情感?”
3. 明确:“愁” 字是全词的词眼(一字立骨)。词末“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直接点明。
(四) 文本研读,解构“愁”之密码
核心任务引领:词人是如何来写愁的?(提示:从抒情方式、意象选择、个人遭遇入手)
环节一:手法探微——叠字的艺术
1. 聚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 提问:这十四个叠字从哪几个方面抒写心情?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 师生共同明确:
动作层面:“寻寻觅觅” – 心神无主,若有所失的怅惘动作。
环境感受:“冷冷清清” – 寻觅无果后,环境的空寂和身体的寒冷感。
心理心境:“凄凄惨惨戚戚” – 内心无法言传的悲苦、惨痛与哀伤。
作用:① 富有音韵美,朗读起来,愁肠百结;② 由外而内,层层递进地揭示出凄苦内心世界;③ 为全词定下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环节二:手法探微——抒情的密码
1. 知识卡片:明确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物抒情)。
2. 直接抒情:
提问:请在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开头十四叠字;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结尾句:“欲说还休”之势下,实为情感的总爆发和全盘托出,表明其愁非一个“愁”字所能概括,极言愁思之深重复杂。
3.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提问:围绕“愁”,词人选用了哪些意象来借景抒情?
学生找出: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分组或逐一对意象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为画面拟名(如“淡酒急风图”、“秋雁南飞图”等),并分析其如何承载愁情:
淡酒急风图:“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淡酒”:非酒淡,乃愁情太重,酒力不足以抵御,是主观感受,显处境凄凉。
“风急”:风猛且寒,既写身体之冷,更写内心之凄惶。链接杜甫、马致远诗句,明确“风”常渲染愁情。
秋雁南飞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是离愁、音信的象征。链接其《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昔日雁带来的是思念,如今雁空过,夫君已逝,音书永绝。物是人非,倍增伤感。
黄花憔悴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菊花)象征孤傲、高洁,亦喻容颜憔悴。链接其《醉花阴》“人比黄花瘦”。此处黄花凋零满地,既叹花之憔悴,更悲自身之孤独飘零、无人眷顾。
雨打梧桐图:“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链接李煜、白居易、温庭筠诗词)。
细雨是愁思(丝) 的象征。
点点滴滴”既是雨声,也是词人内心泪滴心碎之声。此景将环境的冷清与心境的孤苦融为一体,营造出冷清凄美的意境。
(五) 探究“愁”因,深化主题
1. 提问:结合创作背景,李清照的“愁”仅仅是个人之愁吗?
2. 引导学生总结“愁”的内涵:
丧夫之痛(个人)
孀居之悲(个人)
漂泊之苦(个人与时代)
亡国之恨(家国)
故国之思(家国)
3. 明确:这首词的“愁”是个人不幸与时代苦难紧密结合的产物,沉痛而深广。
(六) 课堂小结
总结全词主旨: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运用精妙的叠字和一系列饱含愁情的意象,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意境,将个人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与深沉的家国之痛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是婉约词中抒写愁情的巅峰之作。
(七) 作业布置
1. (基础)背诵并默写全词。
2. (选择一)评析《声声慢》中叠词或意象的运用,自拟题目,写一篇文学短评。
3. (选择二)试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为题,写一篇关于《声声慢》的文学短评,聚焦其“愁”的表达艺术。
四、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宋)
词眼:愁
如何写“愁”?
一、直接抒情
开头十四叠字:动作→环境→心境 (定基调)
结尾一句:总括、深化 (愁极难言)
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淡酒 —— 愁重酒淡
急风 —— 身寒心凄
过雁 —— 物是人非,亡夫之痛
黄花 —— 孤寂飘零,容颜憔悴
梧桐细雨 —— 凄凉不绝,愁思绵长
愁之内涵:个人之痛 (丧夫、漂泊) + 家国之恨 (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