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劝学》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7 22:3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性恶”到“向善”的修行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字词句,把握“而”字的用法,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荀子及其主张,理解其思想主张背后的缘由。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论证方法,鉴赏说理特色。
文化传承与发展: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把握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句,把握“而”字的用法,背诵全文;了解荀子及其主张,理解其思想主张背后的缘由;分析论证方法,鉴赏说理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把握其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是否曾思考过: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
荀子旗帜鲜明地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并非虚伪,而是指后天的人为努力。在荀子看来,人生来有欲望、有惰性,若顺其自然,只会走向争夺与混乱。那么,如何超越这种“性恶”的局限,走向善与光明?答案就是“学习”。
今天,我们将走进这篇经典,看荀子如何将“性恶”的起点,转化为一场终身不止的、向善的修行。
二、作者简介
荀子:(约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其散文铺张扬厉,说理透彻,行文简洁,精炼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寻味,素有“诸子大成”之美誉。
荀子主张“性恶论”,因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而恶害”,而要使人向善,就必须靠后天人工的节制和教育。学习,就是“化性起伪(变化先天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的过程。
三、作品简介
《荀子》是荀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一般认为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著。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
《荀子》是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四、写作背景
荀子身处的战国末期,礼崩乐坏,群雄并起,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与变革之中。这时候,社会秩序重建是一个突出的时代问题。文化由此也经历了急剧的变革和转型,不同的学术思潮论战带来了文化的百家争鸣。当时,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齐国稷下学宫)有几大著名的论辩,人性善恶之辩就是其中之一。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人的本性是生而具有的,然而他并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
五、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解题
勉也。从力,雚声。——《说文解字》
劝:勉励,劝勉。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节选。
(二)听诵读+齐诵读
播放视频,时长2分40秒。
(三)文意疏通
详见课件。
从“性恶”到“向善”的修行
1.《劝学》中,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明确:
学不可以已。
2.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明确:
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并非先天善良,而是包含“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本能欲望。
3.《劝学》一文,老师喜欢,父母喜欢,前人喜欢,后人喜欢。生活中,你的老师和父母是怎样“劝学”的?
明确:
①前途光明法:为孩子树立榜样,描绘通过学习可以抵达的愿景。
②妙语连珠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斗志,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长远意义。
③对比伤害法:通过与他人比较,试图激发孩子的竞争心和好胜心。
④走投无路法:通过指出不学习的潜在后果来施加压力,督促努力。
4.第二、三、四段中,假如让你分别压缩成一句话,你会选择哪三句?
明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用
积跬步,积小流,锲而不舍,用心一也。——方法和态度
5.齐读简版《劝学》,和原文比较,哪个版本更有说服力?为什么?
明确:
简版《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跬步,积小流,锲而不舍,用心一也。
原文效果更好,因为原文有生动形象的有力的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必备知识之“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做比喻,论证抽象的道理,喻体和本体是不同的事物,但是蕴含的道理是相同的,从而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辞格。
比喻论证却侧重在说理的形象和具体化。
6.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什么观点?
明确:
答题模板:
……该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具体化,浅显易懂。
本文比喻论证的特点:
1.喻体的选用来自生活,非常鲜活。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反设喻,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与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②博喻,先后用了“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两组比喻。
3.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
7.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论证?有何效果?
明确:
在说明学习要善于坚持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舍之”与“不舍”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
在阐述学习要专一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就在于前者“用心一”,后者“用心躁”。
效果: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8.荀子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明确:
值得借鉴的部分:
①终身学习的理念
荀子提出“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是持续的过程,而非阶段性任务。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这一理念契合终身学习的社会需求,鼓励人们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变化。
②学习的积累与坚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体现了积累的重要性。现代学习同样需要长期投入,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技能提升,都需要持续积累。同时,“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有助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培养毅力。
③学习的专心
需更新与赋予新内涵的部分:
①学习内容的拓展
荀子的学习内容主要聚焦于经典(如《诗》《书》《礼》),而现代学习涵盖科学、技术、艺术、人文等多元领域。需结合时代需求,将学习内容从传统经典扩展到跨学科知识,培养综合素养。
②学习方式的创新
荀子倡导向经典和贤师学习,但现代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如在线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需结合数字技术,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趣味性。
③学习目的的多元化
荀子以成为“君子”“圣人”为学习目标,侧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现代学习目的更加多元,包括职业发展、兴趣培养、社会参与等。需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关注社会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
④对人性与学习关系的重新审视
荀子基于“性恶论”强调学习对人性改造的作用,但现代教育更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和优势,尊重个体差异。需在学习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内在动力,而非单纯强调对人性的矫正。
关于学习:从古至今,学习都是提升自我的重要途经。
【别抱怨学习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当你背单词的时候,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题的时候,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的时候,地球极圈的夜空正五彩斑斓。但少年,梦想,你要亲自实现,世界你要亲自去看;当你为未来付出踏踏实实努力的时候,那些你觉得看不到的人,和遇不到的风景,都终将在你生命里出现。
不要质疑你现在做的一道道题,背的一篇篇课文,写的一张张卷子,它终将把你送向更远的远方,你的使命是看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些都是替你打开世界的方式。
六、课堂总结
播放《学习者》歌曲,时长2分01秒。
荀子《劝学》的深刻之处,在于其揭示了学习的本质是一场对抗本性、走向光明的修行。基于“性恶论”,荀子指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改变、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习,可以成为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
七、课后作业
《劝学》一文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思路清晰。但在现代议论文的写作中,却似乎不太完整,缺少了一段结尾段。请你试着给本文续写一段结尾,100-150字。
参考示例:嗟夫!学之道,犹川流之不舍昼夜,积微尘以成泰岳,累跬步以至千里。岂可骤得而遽止耶?昔仲尼韦编三绝,子云墨池尽染,盖由锲而不舍之志也。今之学者,当假圣贤之典、师友之辅,以涤性灵之瑕,攻学问之固。诚能心专一虑,躬行不怠,则愚可启明,柔可克刚,终成瑚琏之器,岂徒青蓝之效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