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导学案
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沸腾吸热;理解沸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1.汽化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称为蒸发.
蒸发时液体分子由于运动加快从液面运动到空气中变成自由分子,其分子模型如图
1-4-1
1-4-2
说明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如图1.4-2中b比a蒸发快.
【例1】
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甲、乙、丙三组同学做了研究实验.图1.4-3所示是他们所做实验的部分情景示意图(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图1.4-3
(1)这三组实验中,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组;
(2)从研究中可以看出,这些同学认为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4.蒸发过程要吸热
液体蒸发时,液面上部分液体分子克服其他分子作用离开液面,液体的温度降低,液体吸收周围环境的热.这就是通常所说“蒸发制冷”的原因.
【例2】
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缺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一位理发师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它是由一个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1.4-4,使用时将食品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地方,并且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起到了保鲜作用.
试问:(1)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水的目的是:
;
(2)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的目的是:
.
【例3】
有甲、乙、丙三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不准确,将甲放在空气中,乙放在密闭的酒精瓶中,将丙放在开口的酒精瓶中,过一段时间,三支温度计的示数都是22℃,则(
)
A.甲不准确
B.已不准确
C.丙不准确D.不能判定哪支不准确
5.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液体沸腾时,分子运动剧烈,大量分子克服分子作用运动到空气中变成自由分子,沸腾时的分子模型如图1.4-5所示.
6.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特征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情况如图1.4-6;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响,沸腾时不响.这是因为容器底层水先升至100℃变成水蒸气向上升,上层水温仍不足100℃,当蒸汽的小气泡升至低于100℃的水层时,就迅速变为水滴,这种先膨胀又再收缩的过程,就引起了水的振动,当大量的小气泡从杯底上升时,就发出嘶嘶的鸣声;
图1.4-4
图1.4-5
图1.4-6
(3)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需要吸热.
【例4】
(2004·无锡市)如图1.4-7是小明同学所做的“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装置,为了节约能源、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写出两种):
(1)
;
(2)
.
在实验过程中,小明记录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1.4-8坐标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时间(min)
0
1
2
3
4
温度(℃)
90
92
94
96
98
时间(min)
5
6
7
8
9
温度(℃)
100
100
100
100
100
图1.4-7
图1.4-10
7.沸点:液体开始沸腾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
说明
(1)不同液体沸点不同;(2)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压增大升高,沸点还与液体纯度有关;(3)液体沸腾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吸热保持其沸腾.
【例5】
在木器厂里,常用水胶粘木料,这种胶需要在100℃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温度再高就会熬焦,失去黏性.所以,工人师傅熬这种胶时用图1.4-10所示的双层锅,两层锅之间装着水,这样就不会把胶熬焦了,这是为什么?
【例6】
育红中学探索小组,在调查河水污染情况时,收集样品河水,然后用加热器给样品加热,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时间水的温度如下表,请你根据数据判断水是否污染(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
21
37
53
69
85
101
101
101
101
8.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9.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10.液化的方法
(1)降低气体温度.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片,放热降温变成了水,如图1.4-11;
(2)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可使气体液化,如图1.4-12.液化石油气、火箭使用的液态氢氧燃料,均采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液化的.
图1.4-11
图1.4-12
【例7】
图1.4-13是小红与小明在冬天室外的一段对话,你认为她们的对话是否有错误?若有说明理由.
图1.4-13
11.液化放热
【例9】
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即缓慢地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都是从嘴中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探究体验
问题情景
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藏族同胞的肉类食物通常以烧烤为主;为什么不像我们平原地区的人以“煮”“炖”为主呢?如图1.4-15所示在海拨2000m的地方,水的沸点为93℃,在这儿的人们一般用高压锅煮饭.小明想: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吗?
猜一猜
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
(升高/降低).
做一做
①如图1.4-16所示,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就
,这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要
;
②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会看到瓶内的水
;
③用酒精灯继续加热,水沸腾时,向烧瓶内压气,会看到水又
.
图1.4-15
图
1.4-16
分析以上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水的沸点跟液面上方的气压
(有关/无关),气压增大,沸点
;汽压降低,沸点
快乐套餐
图
1.4-17
课堂检测:
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是(
)
A.用衣架将湿衣服展开晾晒
B.用热风干手器吹湿手
C.用保鲜膜把蔬菜包好放入冰箱
D.喝开水为烫口,向水吹气
2.(2004·陕西省)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为70%酒精的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1.4-17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3.医生给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把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给小镜子消毒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腔中空气液化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D.给牙齿消毒
4.(2004·万州区)为了防止疾病,有时需要打预防针.打预防针前要对皮肤进行消毒,当在皮肤上擦酒精后,会有一种凉的感觉,这是由于酒精(
)
A.蒸发吸热
B.蒸发放热
C.液化吸热
D.液化放热
5.我国新疆的吐鲁番地区气候炎热,干旱少雨,年平均蒸发量很大,自古就有“火洲”之称.为了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
和
,当地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修建了庞大的地下灌溉工程——坎儿井(图1.4-18).
图1.4-18
6.夏天在打开电冰箱的门时,常会看到“白气”,这是因为
而成的.而水沸腾时在壶口形成的“白气”又是
形成的.夏天潮湿的天气里,会发现自来水管的四周在“冒汗”,这是因为
.而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碧”瓶放在桌上一会儿,会发现瓶壁的四周附着许多小水珠,这是由于
而成的.
7.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
的结果.在医院里病人发热时,高烧不退,可以用酒精擦拭病人的身体,这是因为酒精在
过程中要
而带走病人身体的热量,起到暂时降低温度的效果.而我国古代铁匠师傅锻造兵器时,常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时,会听到“嗤嗤”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汽”,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了
和
物态变化.
8.宋朝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到海拔3700m的峨嵋山旅游,发现在山上“煮米不成饭”,他认为是因为山上的泉水太冷,故有“万古冰雪之汁”造成之说.实际上,这是由于高山上的
较低,导致水的沸点
的缘故.
9.据传,有一夏天,洋人宴请林则徐.其中一道甜点为冰淇淋,因其上白气不断,林则徐以为必烫故以嘴吹之,谁知入口却冷,洋人笑以为柄,林则徐声色不动.过得几日,回宴洋人.其中一道热汤刚刚煮沸,浮有厚油,无一白气冒出,林则徐热情请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匙,顿时龇牙咧嘴,哈哈有声,不停乱弹,出尽洋相.试分析,冷冷的冰淇淋上方的白气是由于
形成的,而滚滚的热汤反而无白气,是由于
,据生活经验,浮有厚油的沸汤比普通开水还要烫的原因是
.
10.海南岛夏日的天气真奇妙:白天烈日当空时,地表温度急剧上升,人们普遍感到酷热难忍.傍晚前后,常会有一场不小的阵雨.下雨时及雨停后的一段时间,人们感到空气湿热,但过一阵子,特别是一阵风刮过之后,大地和空气便清凉了,人们也感觉到凉爽了.
请根据你学过的物理知识指出其中包含的至少两种物理现象和原理.(1)
;(2)
.
-
1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