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十月革命后,苏俄为巩固政权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五年计划
2.1921 年初,苏俄多地出现社会动荡。农民对粮食征收政策表现出强烈抵触,部分地区的工人因工厂停工和生活物资短缺而举行集会。甚至在一些曾支持革命的群体中,也出现了对现行政策的不满声音。据此可知( )
A.十月革命产生深远的世界意义 B.农民可以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C.自然灾害造成了粮食严重短缺 D.广大民众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1921年,苏联实行了新的政策,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用劳动力,该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这一情形的出现得益于( )
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执行
C.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D.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4.1922年12月30日,下图所示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的共和国联盟成立。此时其处于( )
A.十月革命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冷战对峙时期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5.1922年初,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教育计划,截止到1925年,政府建立了19000多个“扫盲中心”,并且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去。苏共15大则将扫除文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到1938年,四年制基础教育学校网覆盖整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城市儿童提供的七年制高级学校也组建起来,四年制和七年制的学校成了苏联教育体系的基础,十年制学校也大量出现了。这表明苏联( )
A.教育体系的建立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
B.教育体系的建立主要服务于政治改革
C.扫盲教育政策是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
D.教育体系的建立超前于苏联工业化
6.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裸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五六倍。材料表明苏联模式(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D.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7.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许多农民拒绝交纳粮食税,国内一些大城市出现居民食品脱销断档的现象。1929年,粮食凭票供应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 B.余粮征集制遭到了农民抵制
C.用行政手段进行农业集体化 D.政府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
8.下图为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促使工业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是( )
A.新经济政策延续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五年计划的实施 D.赫鲁晓夫的改革
9.下图所示为1929年和1938年苏联经济总量在全球所占比例。导致这一时期“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工业化的开展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0.用时间轴梳理历史进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或时代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时间轴的主题可拟为( )
A.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1.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正确评价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D.评价了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
12.1914年一战开战时,面对装备精良的德军,俄国陆军1/3的士兵手里没有步枪,炮兵每天能发射的弹药还不足3发;到了二战时,苏联1942年生产坦克及自行火炮2.4万辆,而同期德国只有5600辆。这种变化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13.有学者认为,该政策“只承认‘产品’而不承认‘商品’,国家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生产部门只完成生产任务而无需进行经济核算。”该论述符合( )
A.自由放任政策 B.国家干预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市场经济模式
14.如下图是美国漫画家摩尔丁描绘苏联经济发展的作品。图中抱着孩子的农妇一面拉着犁一面抱怨生活的痛苦,而她的丈夫一手扶犁,一手指着坦克车队说: “可是我们能制造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呀!”该作品( )
A.表达了对美苏冷战的担忧 B.揭示了苏联妇女地位的低微
C.肯定了苏联军事工业的成就 D.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
二、材料题
15.【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材料一 列宁对俄国的国情进行了具体分析。在列宁看来,俄国无产阶级分布相对集中,组织性和革命性较强,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成熟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列宁还看到,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国际范围来说,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在战争中互相厮杀,削弱了彼此的力量,使得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突破俄国这个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取得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陈之骅《纪念俄国十月革命90周年》
材料二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9年的全部工业投资比1928年增加了39.1%,但主要用于重工业,重工业占全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81%,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轻工业投资比重最高不超过7%。斯大林指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苏联早期的许多重要的工业和工程都是在外国资本的支持下建立的,如:德国人建立了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美国福特公司建立了第一个汽车厂。
——摘编自杨敏敏《前苏联工业化(1926-1938)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策略。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10月24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A D C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D C C D
1.B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1917年)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国内反革命叛乱、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为了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斗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从1918年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以军事和行政手段直接控制经济(如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等),为保卫新生政权提供了物质保障,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行,目的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危机,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形成,是苏联后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强调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远晚于十月革命后的“巩固政权”阶段,排除C项;五年计划是1928年启动的,是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具体举措,同样晚于十月革命后的巩固政权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2.D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时期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等粮食征收政策强烈抵触,工人因生活物资短缺举行集会,民众出现对现行政策的不满声音,这都表明广大民众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正确;十月革命产生深远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新纪元等方面,材料中并未体现相关内容,与题干所描述的苏俄国内出现的社会动荡等现象无关,排除A项;“农民可以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 年初新经济政策尚未实施,排除B项;材料中明确提到农民是对粮食征收政策表现出强烈抵触,工人是因工厂停工和生活物资短缺而举行集会,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而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严重短缺,排除C项。故选D项。
3.A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述政策允许农民出售农产品、私人经营工商业并雇用劳动力,且时间为19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为缓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危机而推行的,其特点正是恢复市场机制和有限的私有经济,与题干描述完全吻合,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和全面国有化,与题干内容矛盾,排除B项;苏联新宪法颁布于1936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斯大林农业集体化始于1928年,强制推行集体农庄,与题干允许私有经济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
4.B
【知识点】苏联的建立及加盟共和国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的共和国联盟成立,B项正确;十月革命时期是1917年到1920年,冷战对峙时期是1947年到1991年,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是1953年到1964年,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5.A
【知识点】苏联的建立及加盟共和国、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详解】根据材料“1922年初,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教育计划”、“到1938年,四年制基础教育学校网覆盖整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展扫除文盲及兴建四年制和七年制学校的举措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储备人力资源,都是为了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A项正确;国民教育体系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排除B项;苏联的扫盲教育在1922年已经推行,它在斯大林模式建立之前,排除C项;1938年,苏联四年制和七年制的学校成了苏联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在苏联实现工业化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6.D
【知识点】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苏联政府以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给工厂,差价巨大。这反映了苏联通过剪刀差剥削农民,牺牲了农民的利益,D项正确;苏联政府以低价收购农民粮食,高价出售给工厂,这种剪刀差政策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非调动,排除A项;苏联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排除B项;这种牺牲农民利益的政策导致农业长期停滞,并未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7.C
【知识点】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初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1929年实行粮食凭票供应制度,这是苏联在农业方面采取行政手段,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表现,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有利于农民利益的,排除A项;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此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被废除,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用行政手段解决粮食问题,而非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C
【知识点】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详解】据题干“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苏联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1933年推进第二个五年计划,继续强化工业(尤其重工业)。1928-1937年正是两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重工业产值在计划推动下大幅增长(与示意图中重工业增长幅度匹配),因此五年计划是工业快速增长的关键,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施,1928年左右逐渐被斯大林模式取代,1928-1937年新经济政策已不再延续,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对农业的改造,属于农业领域的政策,而题目问“工业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农业政策并非工业增长的直接关键,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题目时间是“1928-1937年”,时间完全不匹配,排除D项。故选C项。
9.C
【知识点】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29年至1938年苏联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从5%提升至18%,这一时期苏联正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总量显著增长,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于1918-1921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实施,1928年后逐渐被取代,与题干时间范围(1929-1938年)不符,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相差甚远,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第一国际、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性质和意义、1936年苏联宪法
【详解】由年代尺上的“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可知,《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 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都属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年代尺的主题可确定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内战,材料涉及的是无产阶级,排除A项;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表现在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方面,与材料无产阶级运动不符,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17、18世纪,材料与资产阶级革命不符,材料涉及的是无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及启示
【详解】根据材料“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后通过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政策,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但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D项正确;1921年实施,旨在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为工业化奠定基础,但未直接推动苏联工业化进程,且1928年被斯大林模式取代,排除A项;1918—1921年实施,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旨在集中资源应对内战,但导致严重经济危机,未实现工业化目标,排除B项;1953年后推行,试图纠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未触及根本问题,且时间上晚于苏联工业化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及启示
【详解】根据题干“1914年一战开战时,面对装备精良的德军,俄国陆军1/3的士兵手里没有步枪,炮兵每天能发射的弹药还不足3发;到了二战时,苏联1942年生产坦克及自行火炮2.4万辆,而同期德国只有5600辆。”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在1928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核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实施多个“五年计划”,苏联快速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包括坦克、火炮等武器生产线。这直接导致1942年苏联在二战中能大量生产武器(如年产坦克2.4万辆),远超德国,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1920年苏俄内战时期的临时政策,主要内容是征粮和工业国有化,旨在应对内战危机,与二战时期的军事生产无关,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5年推行,允许部分市场机制以恢复经济,重点不是军事工业,它早于二战,且1942年时已被苏联模式取代,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是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推行的经济改革,发生在二战结束后,与1942年的生产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及启示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国家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和产品,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生产部门按指令生产,无需进行经济核算,符合题干描述,C项正确;自由放任政策强调市场自由竞争,政府极少干预经济,与题干中“国家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不符,排除A项;国家干预政策是指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干预,但不像题干描述的那样全面且高度集中,国家干预政策下市场仍有一定自主性,排除B项;市场经济模式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强调市场机制作用,与题干中行政手段主导经济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及启示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农妇一面拉着犁一面抱怨生活的痛苦,而她的丈夫一手扶犁,一手指着坦克车队说:‘可是我们能制造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呀!’”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的是苏联农业生产力低下,而军工产业发展强劲,反映了苏联经济的极度不平衡,D项正确;据材料农妇的抱怨是对生活的担忧而非国际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苏联经济的极不平衡发展,无从得知妇女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男人的说法确实肯定了苏联的军事工业成就,但不足以概括整个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5.(1)俄国无产阶级力量集中,组织性和革命性较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帝国主义的力量遭到削弱。
(2)优先发展重工业;借助外国的技术和资本。
【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俄国无产阶级分布相对集中,组织性和革命性较强”可知,俄国无产阶级力量集中,组织性和革命性较强;根据材料“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成熟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可知,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根据材料“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根据材料“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在战争中互相厮杀,削弱了彼此的力量,使得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突破俄国这个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取得革命的胜利”可知,帝国主义的力量遭到削弱。
(2)策略:根据材料“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9年的全部工业投资比1928年增加了39.1%,但主要用于重工业,重工业占全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81%”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苏联早期的许多重要的工业和工程都是在外国资本的支持下建立的,如:德国人建立了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美国福特公司建立了第一个汽车厂。”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借助外国的技术和资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