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
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在其回忆录中这样描述: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突然崩盘,一天之内,300亿市值蒸发,800家银行倒闭,900万个银行账户消失。以上场景出现的原因是( )
A.日本偷袭珍珠港带来的恐慌 B.马歇尔计划失败
C.经济大危机爆发 D.同苏联开展军备竞赛
2.20世纪20年代,为了扩大消费市场,美国很多银行扩大信贷业务,商业界普遍采用赊购法和广告来推销商品。这些做法( )
A.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 B.刺激民众实际购买力的提升
C.埋下了经济危机爆发的隐患 D.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3.1929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材料直接反映出( )
A.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秩序濒临崩溃
B.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
C.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D.经济危机加速了法西斯上台
4.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对世界的最大影响是( )
A.法西斯势力开始兴起
B.资本主义开始完善自己
C.中国等落后国家更加依赖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D.绥靖政策大行其道
5.如图是1925﹣1937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亿美元),其中1933﹣1937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上升,是因为( )
A.开展了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用国家干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
C.进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D.通过《农业调整法》指导经济
6.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1931年苏联从美国进口的机器设备占美国出口设备总量的50%……苏联利用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过剩的有利时机,大量招聘人才到苏联工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筹集资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 B.美苏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
C.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 D.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推行
7.罗斯福新政中,为解决失业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整顿金融体系 B.调整农业政策
C.推行“以工代赈”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8.“在新政期间,国家不再干预劳资纠纷,而是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在激进劳工运动的配合下,迫使垄断资产阶级承认劳工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劳工处境。”美国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摆脱经济危机困境 B.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
C.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D.缓和劳工矛盾
9.1935﹣1937年比利时国民统一政府的改革被反对派谴责为盲目抄袭美国的新政;1933年,英国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督促英国政府效法罗斯福实行新政。这反映罗斯福新政( )
A.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B.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心
C.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影响 D.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10.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埋下了伏笔。这里的“新变化”指的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美苏争霸 C.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D.“信息时代”的到来
11.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企业必须遵守公平竞争规则,设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这一措施体现新政的特点是( )
A.彻底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B.通过立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完全依赖市场自我调节 D.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二、材料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期间,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大量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民众生活困苦。
——摘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推行新政。新政包括整顿金融、调整工业、以工代赈、调整农业等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渐复苏,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摘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材
(1)根据材料一,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综合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10月27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A B A C C C A
题号 11
答案 B
1.C
【知识点】经济大危机爆发的背景、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详解】据题干“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突然崩盘,一天之内,300亿市值蒸发,800家银行倒闭,900万个银行账户消失”和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这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随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题干中股市崩盘、银行倒闭等现象,C项正确;日本偷袭珍珠港发生在1941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开始于1947年,与题干时间和事件无关,排除B项;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主要是在二战后冷战时期,时间不符合题干,排除D项。故选C项。
2.C
【知识点】经济大危机爆发的背景
【详解】据题干“20世纪20年代,为了扩大消费市场,美国很多银行扩大信贷业务,商业界普遍采用赊购法和广告来推销商品。”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美国通过扩大信贷、分期付款(赊购法)和广告促销刺激消费,表面促进了经济繁荣。但这些做法导致民众过度借贷消费,实际购买力并未真正提升,反而积累了大量债务。同时,生产与消费能力脱节,投机和泡沫加剧,最终在1929年因债务违约、股市崩盘等问题引发经济大危机,C项正确;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是罗斯福新政(1930年代)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众购买力并未实质提升,消费依赖借贷,不可持续,排除B项;当时美国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是经济危机后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
3.A
【知识点】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详解】据材料“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可知,材料描述了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及国际合作失败,导致经济集团对立加剧,国际合作失败,说明世界经济秩序濒临崩溃,A项正确;阶级矛盾侧重国内矛盾,材料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关系,不是国内社会危机,排除C项;法西斯上台是经济危机的间接结果,但材料未直接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4.A
【知识点】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沉重打击,各国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和日本国内极端民粹主义抬头,法西斯势力趁机崛起。德国纳粹党通过欺骗和煽动民众,逐渐掌握政权,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也不断壮大,推动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和扩张,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A项正确;经济危机确实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但这并不是经济危机对世界的最大影响,与法西斯势力兴起引发二战相比,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排除B项;经济危机期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但这并没有使中国等国家更加依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而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排除C项;经济危机为绥靖政策的推行提供了一定的背景,但绥靖政策本身并不是经济危机对世界的最大影响,它只是法西斯势力兴起后,英法等国应对的一种错误策略,排除D项。故选A项。
5.B
【知识点】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和特点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3—1937年美国处于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国家干预手段,如兴办公共工程等,有效扭转经济形势,国民生产总值逐年上升,B项正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的,与美国无关,排除A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苏联的措施,排除C项;《农业调整法》只是国家干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
6.A
【知识点】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详解】根据材料“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进设备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可得出,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期间大量利用西方设备、技术和人才,结合时间背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西方国家为缓解危机,急于出口过剩设备和技术,并允许人才流向苏联。苏联借此机会加速工业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美苏关系向好的表现,且美苏1933年才建交,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在二战后才加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和平演变”是冷战时期的策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C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和特点
【详解】据题干“罗斯福新政”“解决失业问题”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为缓解大规模失业带来的社会危机,推行“以工代赈”政策——通过政府投资修建公共工程(如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既解决了失业问题,又改善了公共基础设施,C项正确;“整顿金融体系”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与解决失业问题无关,排除A项;“调整农业政策”侧重于通过限制农产品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不涉及就业问题,排除B项;“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主要是通过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范工业生产、调整劳资关系,目的是恢复工业生产,并非直接解决失业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8.C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和特点
【详解】题干指出新政期间美国政府通过干预劳资关系改善劳工处境,要求分析其根本目的,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需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分析,“挽救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新政的本质——通过改革缓解社会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基础,C项正确;“摆脱经济危机”是直接目的,但新政的深层目标是避免资本主义制度崩溃,排除A项;“加强国家干预”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缓和劳工矛盾”是直接社会效果,排除D项。故选C项。
9.C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启示
【详解】根据题干“督促英国政府效法罗斯福实行新政”可知,新政的影响超出美国,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示范作用,C项正确;“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是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国内的作用,题干强调比利时、英国对罗斯福新政的反应,体现的是国际影响,排除A项;“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心”是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国内民众层面的作用,和题干中国际影响的角度不符,排除B项;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是罗斯福新政本身的开创性,题干侧重其国际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和特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启示
【详解】据题干“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和所学知识可知,1929 - 1933 年经济大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如罗斯福新政),战后国家干预经济成为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重要内容,A项正确;美苏争霸是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对抗,与经济大危机后的调整无关,排除B项;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并非是 1929 - 1933 年经济大危机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后直接带来的战后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 “新变化”,排除C项;“信息时代” 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20 世纪中期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 1929 - 1933 年经济大危机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在那之后为应对危机进行的调整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启示
【详解】据题干“企业必须遵守公平竞争规则,设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和所学知识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作为一项法律,其规定的公平竞争规则、设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等内容,都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工业生产等经济领域进行干预和调控,这符合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特点,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目的是缓解经济危机,并非要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从题干规定可知,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了诸多干预,并非是让市场完全自我调节,该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只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没有推行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经济体制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2.(1)主要表现:工业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民众生活困苦。
(2)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3)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缓解了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冲击,稳定了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知识点】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和特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启示
【详解】(1)主要表现:从材料一中直接提取关键信息“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大量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民众生活困苦”,即可得出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即:工业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民众生活困苦。
(2)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作为美国的总统,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其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保障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3)影响:综合两则材料,一方面,罗斯福新政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整顿金融、调整工业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复苏,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缓解了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冲击,稳定了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