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法国著名外交家科耶夫说道:“在苏联和美国分别建立起自己的帝国之后,法国也有必要联合欧洲国家营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拉丁帝国’……不至于沦为纯粹的附庸。”这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 )
A.抗衡美苏两国的军事威胁 B.实现成员国间的自由交流
C.密切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系 D.提高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
2.下列年代尺反映了( )
A.欧洲经济政治合作加强 B.欧洲国际影响达到顶峰
C.欧洲实力已经超过美国 D.世界政治格局彻底改变
3.1958—1970年,联邦德国和法国等六国年均GDP增长率为4.5%~5%,工业产量增长70%,人均收入增长80%,显著高于同期的美国和英国。上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约建立 B.欧洲的联合 C.德国的统一 D.苏联解体
4.从西欧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到2013年欧盟成员国已经达到28个,欧洲一体化从以共同经济政策为主的组织提升到具有经济、政治与安全功能的联盟。这段文字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是( )
欧盟旗帜
A.以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为宗旨
B.是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组织
C.在高科技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D.合作以经济为主发展到多领域
5.据统计:“1950-1980年期间,美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40%降到22%,而日本的占比从2%上升到9%,欧洲的比重从21%上上升到30%。”这种变化推动( )
A.实现和平与发展 B.冷战对抗的加剧 C.两极格局的瓦解 D.世界多极化趋势
6.根据以下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世界工业产量对比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欧盟的建立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 B.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
C.欧美国家进入到“新经济”时代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
7.下图是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从中可以了解到的历史信息是( )
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
A.三国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状态 B.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已经消除
C.美国失业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8.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新经济”。“新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区域化和一体化 B.国有企业私营化
C.保障制度福利化 D.全球化和信息化
9.李华同学根据所学内容制作了下面的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所学习的内容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B.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
C.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与瓦解 D.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0.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计划经济 B.美国扶持和自身改革 C.发动对外战争 D.依赖石油出口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人自称“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这句话指的是( )
A.经济发达,高枕无忧 B.军队强大,无惧外敌
C.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D.实施了大规模国有化政策
12.“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词汇,其基本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以下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是( )
A.人工纺纱机 B.手工家具作坊 C.传统燃煤发电厂 D.全自动化工厂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部分国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变化表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00年 40% 25% 25% 4%
1914年 80% 45% 60% 40%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局势相对稳定,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通过政策调整和科技投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任何时候增长都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 。”
——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主要国家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3)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由哪些?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2025年10月27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D D D D D D B
题号 11 12
答案 C D
1.D
【知识点】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欧共体的成立、欧盟的诞生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中科耶夫强调欧洲联合是为了避免沦为美苏的“附庸”,“营造自己的帝国”“不沦为附庸”表明欧洲联合的核心目的是提升自身地位,摆脱美苏控制,“提高国际地位”直接对应材料中维护欧洲自主性的诉求,D项正确;“军事威胁”未直接体现,材料侧重政治独立,排除A项;“实现成员国间的自由交流”和“密切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系”是联合的手段或结果,而非根本目的,排除BC项。故选D项。
2.A
【知识点】欧共体的成立、欧盟的诞生
【详解】据题干年代尺呈现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共同体成立、欧洲联盟成立的时间线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体现了欧洲国家在经济、政治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A项正确;年代尺体现的是欧洲联合,未体现欧洲国际影响达到顶峰,排除B项;欧洲实力虽不断增强,但并未超过美国,排除C项;世界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发展,并非彻底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3.B
【知识点】欧共体的成立
【详解】据材料“1958—1970年,联邦德国和法国等六国年均GDP增长……显著高于同期的美国和英国”可知,1958—1970年联邦德国和法国等六国经济高速增长,显著高于美英。结合所学可知,欧洲的联合,1951年煤钢共同体、1957年《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推动经济一体化,促进成员国经济增长,B项正确;北约建立(1949年)是军事组织,与经济增长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德国统一(1990年)和苏联解体(1991年)均晚于题干时间,排除CD项。故选B项。
4.D
【知识点】欧共体的成立、欧盟的诞生
【详解】据题干“欧洲一体化从以共同经济政策为主的组织提升到具有经济、政治与安全功能的联盟”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是从经济领域开始了,逐步形成具有经济、政治与安全功能的联盟,可见合作以经济为主到多领域,D项正确;促进全球贸易发展是WTO的宗旨,排查A项;题干信息得不出欧盟是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组织,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涉及高科技,排除C项。故选D项。
5.D
【知识点】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崛起、欧共体的成立
【详解】据题干“1950-1980年期间,美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40%降到22%,而日本的占比从2%上升到9%,欧洲的比重从21%上上升到30%。”结合所学可知,1950—1980年,日本和西欧(如德国、法国等)经济高速增长(日本因战后重建和科技发展,西欧因一体化进程和马歇尔计划),削弱了美国的经济霸权。这种经济力量分散化趋势,推动了世界从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即多个力量中心崛起),为后来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奠定基础,D项正确;题干数据仅反映经济占比变化,未直接涉及和平或发展问题,且冷战期间对抗持续,排除A项;经济占比变化可能间接影响竞争,但未直接推动对抗加剧,排除B项;两极格局瓦解发生在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6.D
【知识点】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从1951到1970年,西欧所占世界工业产量比重由21%增到28%,其他国家所占世界工业产量比重由30%增到34%,美国所占世界工业产量比重由49%下降到38%,美国所占比重下降,说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D项正确;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强国,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从材料看不出日本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世界工业产量,与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没有密切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D
【知识点】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日本的崛起
【详解】据题干图片“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信息可以看出,美国、日本服务业人口都超过工业人口,这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项正确;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就业人口的变化,没有直接体现经济情况,排除A项;题干图片体现的是各国就业人口分布情况,由题干图片无法推导出本项结论,且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已经消除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图片体现的是各国就业人口分布情况,无法得出美国失业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8.D
【知识点】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
【详解】依据题干“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新经济’”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区域化和一体化,排除A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从国家建立之初,企业基本是私有,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制度福利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D
【知识点】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日本的崛起、欧盟的诞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新变化,欧洲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美国经济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纷纷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D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主要涉及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俄国的改革、美国内战以及日本明治维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社会保障制”不符合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题意,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与瓦解主要涉及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知识点】日本的崛起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包括美国的扶持(如朝鲜战争带来的军事订单、技术援助)和日本自身的改革(如民主化改革、重视科技与教育、制定经济计划等),B项正确;实行计划经济,说法错误,因日本实行的是政府引导的市场经济,非计划经济,排除A项;发动对外战争,不符合史实,因为日本战后未发动对外战争,排除C项;依赖石油出口,说法错误,因为日本资源匮乏,依赖进口而非出口石油,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知识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了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福利保障,“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正体现了英国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C项正确;仅仅经济发达并不能直接涵盖从出生到死亡都能得到保护,这种表述比较片面,没有涉及到社会福利等方面,排除A项;军队强大主要是保障国家的外部安全,而题干强调的是民众从摇篮到坟墓的保护,和军队强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国有化政策主要是关于经济领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民众从摇篮到坟墓的保护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知识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自动化工厂以智能技术为核心,具备高科技(自动化技术)、高效能(规模化生产)、高质量(精准可控),完全契合“新质生产力”特征,D项正确;人工纺纱机:属于传统生产工具,缺乏高科技和高效能特征,排除A项;手工家具作坊依赖人工操作,技术含量低,不符合“高科技”要求,排除B项; 传统燃煤发电厂虽有一定效能,但技术传统且污染高,不符合“高质量”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
13.(1)状况:城市人口占比增加;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世界局势相对稳定;科技的推动;相关国际组织的建立;国家政策的调整。
(3)科技进步;国际局势;国家政策。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详解】(1)社会发展状况:从材料一表格数据看,1800年到1914 年,英、法、德、美等欧美主要国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像英国从40%增长到80%,美国从4%增长到40%,这表明城市人口占比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同时,各国城市人口占比增长幅度不同,比如1914年英国达80%,美国为40%,体现出城市化发展不均衡。故状况:城市人口占比增加;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发展不均衡。
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1800-1914年,两次工业革命先后开展。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工厂大量出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原因:据材料二“二战后,国际局势相对稳定,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通过政策调整和科技投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国际局势相对稳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科技的推动)、各国对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另外,二战后相关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建立,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助力经济发展。故原因:世界局势相对稳定;科技的推动;相关国际组织的建立;国家政策的调整。
(3)因素:综合前面两问,材料一体现了科技进步(两次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二体现了国际局势(二战后相对稳定)、国家政策(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科技进步、国际局势、国家政策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